《美式饮食为什么比中式饮食容易发胖》
作者:继续者张付
1、中式调料,大量是酱油醋这种低热量,低摄入量调料。
酱油,约70——80kcal/100g;
醋,约120——130 kcal/100g;
沙拉酱,约720——740 kcal/100g;
酱油醋是沾一点点调味的,而沙拉酱就是伴着吃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沙拉酱的热量是什么概念,对比一下花生油:895——900 kcal/100g。
论直接吃油,中国人比美国差太多。
2、中式食物大多是沾油,美式食物是吃油。
其实第一点已经说过了,这里再着重一次。中式饮食调料为调味,我们爱吃的炒菜有时也多放油,但每次吃完,我们会发现盘子底下剩下一堆油,这些油我们中国人是不吃的。炒菜的油是裹了一层。何况中国饮食有更多的清蒸与清炖之类的烹调方法,而美国很少清蒸和清炖。
而美式饮食调料就是直接吃油,除了沙拉酱,还有奶油、巧克力酱、花生酱……
你吃完一份美式饮食,你看不到盘子底下的油,干干净净,因为沙拉酱被你吃了,因为炸薯条的油吸附在了薯条里被你吃了,还因为炸鸡的油吸附在了面里被你吃了,美国人总喜欢包装和隐藏,把油隐藏在食物里面,你把食物吃得干干净净,你却不知道喝了多少油。
在美国时,我就见过抱着巧克力酱疯狂吃的人。你换一个情景,好比一个中国人抱着一桶花生油在大口的喝。
因为美国人把各种高油调料都做成了酸酸甜甜,解腻,或者故意混在食物内部,便于直接吃,造成了一些美国人疯狂的吃油(调料)。
3、冰淇淋是油和糖的混合物。
这个就不多解释了,去看冰淇淋的配料,想象以下,吃冰淇淋相当于把花生油倒上白糖,搅合搅合,大口吃下,没错,就是这个意思。
4、所有美式工厂化甜食,都是糖油面混合物。
曾经认识一个糕点厂的老哥,他一句话高度概括一件事“你们吃的饼干、蛋糕、点心、面包、桃酥、曲奇……就是糖油面”。一句道破迷津,这个就不多解释了。
从苏打饼干到巧克力、曲奇,其热量区间:约400——600 kcal/100g,某些曲奇与糕点,热量几乎和花生酱一个量级。另外薯片约600——620 kcal/100g甚至更高,比某些花生酱热量还高。
想想吧,抱着薯片和饼干起酥糕点的一个美国300斤胖子,就像是抱着一桶花生酱在大快朵颐。
注:以上对于食物热量区间的数据引自我的新书,明年出版。
5、美式肉类使用大量生长激素,美国有更多的加工混合肉。
比如盐酸克伦特罗,这玩儿意是上个世纪70年代健美运动员配着大力补一起吃,增加去脂体重的。也就是俗称的瘦肉精的一种,央视都曝光过,确实大量食用瘦肉精的猪,肌肉发达,体脂低下。而但凡参观过北方圈养土猪的人都知道,那种不动的猪一般要四指膘(有四根手指并排起来那么厚的肥肉)。而吃了盐酸克伦特罗,就变低脂“健美猪”。
美国对于激素和药物滥用,到今天都是美式文化的一部分,美国健美运动就催生了多种激素的滥用,美国的止痛类精神类药物,也是疯狂滥用。美国文化对于活生生的人,都无所谓各种激素和药物的滥用,就别说牲畜了。然后就是这些大量滥用激素和药物的肉类,吃了这些肉,人体产生了各种不良反应的积累,这其中就有肥胖。
加工混合肉是那些故意打碎的肉渣,混上动物脂肪、调味料和防腐剂的肉类,比如汉堡肉饼、拼接肉等,有机会可以单开坑讲加工混合肉及其危害。
6、美国营养学和食品营销完全被财阀绑架。
—这个是学术资本化,有机会单开坑讲。可以先提一个现象,国家队专业运动员体能训练需要配合营养,我查美国营养的相关论文,很多知名营养学大牛,去查背景,总有美国糖业协会或者畜牧协会或者补剂生产商的赞助。那些所谓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资用广告文献”,比如糖业协会雇的营养专家,一定是降低糖在身体慢病和肥胖中的作用,抨击脂肪,可口可乐就资用这种专家;
而畜牧协会花钱支持的营养专家会出论文,抨击糖类的不好,推出什么“防弹饮食”、“生酮饮食”、草饲动物脂肪多健康的论文;
畜牧协会及蛋白粉生产商赞助的营养专家,又是高蛋白饮食多么健康的论文制造机;
美国大豆协会赞助的营养专家,就是素食多么好,多么防癌抗癌之类的论文…………举不胜举,美国某些领域的资用学术,弄得我头疼。
所以我们要根据运动员实际训练中的各种健康指标和体测指标,重新研究相关体能训练与营养间的关系,一切以实践和客观规律为前提,抛弃被资本绑架导致的谬误。
7、美国是商业立国,资本独大的属性,决定了其必须高糖高油饮食和激素类肉食。
美国是商业立国,什么能让食客上瘾就制造什么,什么生产效率高就生产什么?高糖高油满足了人的瘾性欲望,是一种“食物陷阱”,这颇得祖上盎格鲁撒克逊人贩卖毒品毒害客户的真传(英国东印度公司),美国各种通过大麻合法化,和高糖高油饮食是一脉相承符合商业立国本质的。
8、美式哲学是饕餮型哲学,中国哲学是均衡型哲学。
美式文化起源于殖民主义和海盗文化,盎格鲁萨克逊的殖民比拉丁人(西拔牙、葡萄牙)更彻底。如果说西班牙人殖民时杀死拉美印第安的男性,在拉美女性体内注入自己的父系基因,创造了拉美新民族(比如白墨);那盎格鲁萨克逊殖民者,使用的就是杀光北美印第安人,女人小孩完全不留,这比蒙古西征还要狠,蒙古西征至少还留下车轮以下的孩子。盎格鲁萨克逊人是完全不留,这是人类史上最彻底“最成功”的种族灭绝。顺便一提,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完全参考的北美盎格鲁萨克逊人对于印第安人的灭绝,以北美的情况作为“成功”案例,结果希特勒失败了,盎格鲁萨克逊人的方法只能自己用,并阻止其他人使用。日本二战时的三光政策也有借鉴美国屠杀印第安人的经验。
总之,这种祖上有大量殖民和种族灭绝文化基因的人,更容易产生一种饕餮的欲望和用力过猛,对于甜食和油同样会有这种执念和饕餮做绝的内在动力。
而中国自古就是适度,和谐,做事留一份,发力留一份的均衡哲学,中国家庭中,丈夫多吃,妻子都会唠叨一句“别吃了,看看你的肚子!”;中国人的欲望是追求整体性的均衡,那种饕餮的殖民主义、资本增值、全盘吃下又破张浪费的思想一直在中国文化中是受到批判的。比如饕餮的资本增值在西方就是全盘通吃的垄断,而饕餮在中国文化中是贬义词。
中国菜的油都是用来调味的,一盘炒菜再油腻腻,也没有人会把盘子都舔干净的
调味这个概念,就好像火锅蘸料一样...
一般美国人好像真的不大懂
我认识的几个美国人,每次和他们吃火锅,他们都是把蘸料倒进火锅里自己创造新锅底...
而且不听劝,就很窒息了。
一个特别喜欢麻酱的哥们倒了两大海碗麻酱进去,花生碎也是两碗...
还自备酒水地加了半块黄油...
最后把锅底喝光了...
来加水的服务员都惊呆了...
最后服务员也没有白跑一趟...
给隔壁的美国小哥加水了...
因为那位仁兄蘸料倒太多...
锅底糊了。。糊了。。。了。。
怎么一说到黄种人种族优越性的时候,就给我甩出来一堆学术报告,黄种人怎么牛叉,怎么跟别人不一样,怎么力量大,怎么与众不同,现在说到肥胖,一个个的学术精英怎么都闭嘴了?
我没找到你的数据来源,但是我找到这个杂志往年评价肥胖的报告。
这个杂志是用BMI来测试肥胖程度的
这种测试方法更好操作,毕竟收集几万个,几十万个人的身高体重,就可以测试。但是如果让每一个人都上体脂称,操作难度会大很多。
黄种人体重不大,所以用BMI来测试,黄种人不胖。
这是一篇研究南亚人肥胖的研究报告。在与白种人【高加索人】同等BMI的前提下,南亚人种体脂率更高,患糖尿病和心脏疾病概率更高。
80名社区招募的样本,取样平均年龄27岁±10岁,女性占比42%。
这篇文章研究小孩子脂肪堆积部位,取样人种包括中国,泰国,黎巴嫩,马拉西亚。758名年龄在8-10岁的儿童。
发现东亚人的脂肪堆积在上半身比较多。中国和泰国儿童的腰部脂肪显著高于黎巴嫩和马来人。得出来同样结论,东亚人患二型糖尿病和心脏疾病的风险更高。
这个大学选取了940个大学生,涵盖大一到大四,人种包括:美籍亚洲人 (49%), 高加索人 (23%), 西班牙人 (7%), 其他人种 (21%),平均年龄21.4岁
发现美籍亚洲女性BMI水平最低【BMI (21.5 kg/m2)】,但是体脂率排行第二高(27.8%)。亚洲女性的BMI与体脂率的关联度最低,只有(r2=0.09)
小结:黄种人并不像白种人【高加索人】那种肥胖,所以黄种人总体而言体重比较低,但是堆积脂肪的部位十分不健康,在腰腹一圈,所以看起来不胖,其实很肥。
黄种人很难胖到这个程度
我不知道你在国内见过黄种人这么胖的没。
在国外这种胖人还是比较常见的,每次去麦当劳或者自助餐都能够见到。
你是否见过浑身不胖,只胖屁股的?
去美国看看黑人,很多人就是这种肥胖。
我很确定,亚洲人没有这种肥胖。
想看胖子,当然要看相扑了。
不同人种的相扑手站在一起,你会发现胖的位置都不一样,尺寸也不一样【亚洲相扑普遍没有胸,但是肚子很大】。
再来看下黑人相扑选手,胖的很均匀。
小结:用BMI来测试黄种人是不准确的,黄种人因为人种问题,体重不够大,所以测试结果都显示黄种人不够胖。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中国肥胖率不够高,是因为人种和测量方式的问题导致的。
但是如果按照体脂率来计算,黄种人依然有30%甚至40%体脂率的大胖子,只是看起来比较小。
并且更加严重的是,黄种人的体质有很高的糖尿病和心脏疾病 的风险。
这篇论文强调了三个部分。
1,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在亚洲人群中高发。
2,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BMI和身体脂肪率,在不同的种族当中,分布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3,曾经有激烈的讨论,是否应该区分亚洲人和太平洋人种,创建不同的BMI测量标准。
此处我没办法给结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脂肪肝。但是文章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指的深思:
中国的BMI(体质指数)分类中加了一个额外条件,就是腰围切点,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就可判断为中心型肥胖,尤其应警惕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病可能。
用BMI测试亚洲人的肥胖是不准确的,所以我们加入了腰围指标,但是每个人身高不同,这个标准显然是不精确的,但是总比没有标准强。
中国饮食到底健康不健康?
不健康,但是具体表现跟美国,欧洲的垃圾食品标准完全不同。
重点是5个伤害,比较高的脂肪含量,高碳水化合物,高盐分,低蛋白质,低纤维素。
中国的脂肪摄入比较高,但是不够高
这样就造成了此问题的各位答题者的发挥空间,把美国的饮食贬低的一无是处,说美国高糖高脂肪。
中国食物是有一些油炸食品的,但是整体摄入总热量不算多,营养不良占比也比较低。
评论区有人指出,此图表示的是每日热量摄入总值,并不能够代表其中脂肪含量,所以有可能中国人每日摄入总量不高,但是脂肪占比很高。
目前国人脂肪摄入量到底多少,我没有找到数据来源,欢迎广大热心网友提供相关素材。
注意一个问题,国外没有嗑瓜子的习惯的,而国内有,我们目前可以得到瓜子的成分。
292大卡的热量当中,60%来自于脂肪。
但是我们并不清楚国内吃瓜子到底有多少人,吃了多少,是否对脂肪肝有影响。
中国人吃火锅,冒菜,麻辣烫,这些饮食习惯是外国人所不具备的。
但是会摄入脂肪多少?
有待考究。
评论区有很多爱国人【gang】士【jing】,说我吃火锅,又没有趴那里把汤底喝光,蘸料吃光,楼主你是不是傻,巴拉巴拉。
健身的人,出门吃饭都要过水的,这个是一筷子的肉,放在水里,涮出来的脂肪。
这个还不包括肉里面的脂肪,没有办法涮出来的脂肪,你们自己看下你们本来应该吃进去多少脂肪吧,再来跟我说喝汤底的事儿吧。
这个 仅仅是一筷子,你涮了四五次,整个碗的水就不能看了,就该换一碗清水了,然后请问你吃不涮水的火锅,吃进去了多少脂肪?
试验机构对2,684名印度亚洲人进行了胰岛素抵抗和相关表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318,237个SNP),并对印度亚洲或欧洲血统的11,955个人进行了进一步检测。我们发现粗腰与胰岛素抵抗基因息息相关【糖尿病前兆】
我们分析了2746名健康志愿者(798名男性)的样本。年龄从18岁到72岁不等,BMI(kg / m2)从18到60,腰围从65到150厘米(更多数据见http://bmj.com上的表A)。我们确定了身高,体重,腰围(侧下肋骨与髂嵴之间的中间位置)和臀围。
这个实验得出来2个结论:
这个是中餐的最主要的问题,每日主食大米饭,面条,米线,包子馒头馄饨为主食。
我们常常说英国食物不好吃。
但是人家主食是豆子啊,意大利面或者土豆,都是复杂碳水化合物,升高血糖速度很慢。
看下墨西哥食物当中的碳水化合物占比多少,并且是中GI值的玉米片。
我们常吃的盖浇饭,含有多少碳水化合物
兰州牛肉面,真的感觉对不起牛肉两个字。
我们国家主食都是高GI值的简单碳水化合物,升糖速度非常快。
虽然我们摄糖低,但我们是碳水狗啊。
碳水化合物进入身体依然会变成糖分啊,然后会升高血糖啊!
不断刺激胰岛素分泌,最后久而久之容易引起二型糖尿病啊。
https://www.zhihu.com/video/1085456454978248704再加上前面所说的,亚洲人的体质本来就糖尿病高发【胰岛素抵抗】。
再加上每天大米饭,面条米线,花卷馒头泡面烤面筋伺候着,不得糖尿病就怪了。
你还真的别拿十四亿人说事儿,上图是美国针对加州种族糖尿病占比的调查,调查了100000名居民糖尿病患者占比,我真的不是辱华,东亚黄种人几乎独揽了。
在洛杉矶县,亚裔美国成年人的肥胖率最低,为9%,白人为18%,拉丁裔和黑人为29%。
洛杉矶县公共卫生部首席科学官保罗西蒙博士说:“你会想......亚洲人的糖尿病发病率最低。”
但洛杉矶县10%的亚裔美国人患有糖尿病,而白人占7%,尽管亚裔美国人的肥胖水平显着降低。
也别拿美国高糖饮食说事儿,大家都生活在加州,都是加州的饮食,为什么亚洲人糖尿病比例这么高?
2010年,针对中国9.87万名成年人进行的一项全国范围的糖尿病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14亿,占中国成年人口的11.6%。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刊载的这项调查结果显示,与2007年相比,中国增加了2200万名糖尿病人,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总和。
十四亿人,1.14亿糖尿病患者。每十个人就有一个糖尿病。
为什么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每年费用超过1100亿美元
中国不仅仅患病人数最多,也是占比非常高的国家。
其实解决起来也很简单,大米饭换成糙米。
馒头饺子粗粮做,喜欢吃面条,换成荞麦面,粗粮面。
希望未来有粗粮的兰州拉面,粗粮的油泼面。粗粮的饺子,粗粮的包子。
https://www.zhihu.com/video/1085456512712970240中国人的钠盐摄入是超标的,中国膳食营养协会规定每人每天摄入钠盐不得超过5g,中国平均水平都在11g左右,有些北方城市直接干到了15g每天。
数据来源:高钾低钠才健康_卫华营养师_新浪博客
其实也很好理解,你如果主食是大米饭馒头,你需要吃咸一点才好下饭,要不就是菜做得咸一点,要不就是吃咸菜榨菜,美其名曰下饭菜。
进而产生的影响就是中国高血压患者名列前茅。
。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网
你摄入的食盐过多,血钠进入身体,需要吸水,就导致血液体积变大,但是血管体积没有变大,就对血管造成了巨大压力,就产生了高血压。
数据来源:新浪
数据来源:搜狐
用食物秤,秤出来5g盐是多少,算一下家里几口人,假设3口人,一天三顿,一周需要多少克盐,然后用一个小瓶子装好了。每次做饭就放一点点。一周只吃一瓶盐,绝对不会超标。
吃酱油的需要重新计算。
或者模仿欧美习惯,先做菜,后放盐,在饭桌上放盐。推荐买一个这个瓶子,很实用的。不会像中餐那种撒盐,而是研磨一点点而已。
国人吃肉很少,吃瘦肉就更少了。我们瞧不起垃圾食品当中的炸鱼,炸鸡,汉堡包。但是人家虽然脂肪很垃圾,人家的蛋白质是一丁点都没少啊。
希腊食物
冰岛饮食
地中海饮食
有机构还真的研究过中国蛋白质摄入量,也就是在1995年刚刚到达及格标准。
中国由于最近30年工资的提高,蛋白质摄入量有所提高,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依然没有超过欧盟和美国等等。
增加蛋白质摄入,每餐争取保证在100g瘦肉,包括早餐,每人每天需要摄入蛋白质0.8-1.2g/kg体重,所以女性基本一天瘦肉要吃到200-300g,男性起码要400-600g瘦肉。
这部分操作起来其实最难,你吃多了,少吃点就是了。但是蛋白质没吃够,你想吃够了,就超级难,如何加进去那么多肉?那么多豆子?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推算,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已达2.9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45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高血压2.7亿。
你如果觉得糖尿病1.14亿患者比较多,麻烦看一下心血管疾病,已经2.9亿了,每4个中国人就有一个心血管疾病的。
不仅如此,还有逐年上升趋势。
数据来源: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6》概要
一说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创造就不提14亿人的概率问题了,一说到糖尿病心脏病就说,对啊,我们人口基数大啊,五分之一理所应当的啊。
我真的觉得人口虽然多,但是没必要凑这个热闹。
何况这事儿不仅仅是中国多,亚洲也占比很多啊。
纤维通常分为两类 - 可溶性和不可溶性。
可溶性纤维素与水混合,主要作为填充剂起作用,帮助形成粪便并使其通过肠道。这可以帮助缓解便秘(3)。
不可溶性纤维,如β-葡聚糖和葡甘露聚糖,与水混合形成粘稠的凝胶状物质,减缓胃消化食物进入肠道的速度(4)。
中餐当中的蔬菜一丁点都不少,但是别忘记,中餐的蔬菜都是跟脂肪反应了,炒完了之后吃下去的,尤其火锅当中的蔬菜,已经跟脂肪融在一起了
膳食纤维的主要功能,就是降低你脂肪吸收率,清除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毒素。你吃进去纤维素已经含有脂肪了,你猜还能发挥功能吗?
也许痔疮啊,便秘啊在你身边不常见,但是国人都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叫做“上火”
舌苔比较重
嘴角起泡,口腔溃疡。
你试试每天3L水喝着。
然后每天吃一顿蔬菜色拉试试,72小时内立刻缓解。
也别说人家老外吃色拉酱脂肪多,人家只要色拉酱没有一次吃一瓶,那些脂肪真的没有多少伤害的,而且很多色拉酱是低脂的,还有很多色拉酱是健康脂肪【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很多色拉酱是0脂0油的。
2勺才含有脂肪7.2g
人家有蛋黄酱,还有轻蛋黄酱,还有比轻蛋黄酱还轻的蛋黄酱
老外的西兰花是用水煮着吃的
在意大利,希腊等南欧国家才会用油煎一下。但是也不会出现油焖茄子,软炸里脊,锅包肉这种做法。因为人家没有炒锅哎!
每天争取增加一次蔬菜生吃的机会,可以拌色拉,也可以凉拌菜,可以用苹果醋拌着吃
亚洲人也是有胖子的,只是因为自体重不够大,所以在使用BMI计算体脂率的时候,占了便宜。中国人到底有多胖?其实没人知道,需要大家每个人都上一下体质测试仪才能知道。
不过我们的腰围都是最大的。
中餐比较不健康,但是垃圾的方向跟欧美完全不同,高碳水,高盐,缺少蛋白质和纤维素。
也不要扯人口概率问题,14亿人,1.14亿糖尿病。2.9亿心血管疾病。3亿多高血压。
有些事情我们真的不能政治正确,美国人都是胖子,吃得高糖高脂,我们吃得没有那么垃圾,所以我们就“健康”了?
我们需要中性客观的认识我们的人种优势和劣势,才能够更健康的发展。
现在其余答主把欧美人贬低的一无是处,欧美人一天三顿汉堡披萨炸鱼炸薯条cupcake高糖饮料,这种歪曲的民族自豪感,换来的只能是国内人更多的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和心血管患者。
中国学术落后到什么程度?
我搜集所有国内数据,没有一个是来自于大学科研机构的,全是来自于媒体的。大学从未收集过中国腰围,南北方饮食差距,高血糖占比,脂肪肝成因等等,目前对于国内的数据除了媒体,就是国外大学做过的研究。
所以对于国内现状我也只能点到为止,尽管如此,评论区也已经很多人喷我了。
我们还真的不要太在乎是否肥胖,肥胖率这些事儿,因为我们糖尿病,心血管,脂肪肝这种疾病,已经把你分分钟拉到死亡边缘了。
感谢各位给我点赞,说点跟主题相关又不相关的。
因为我家中就有高血压,脂肪肝,也有糖尿病患者,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吃大米饭面条,我们家的盐和油消耗的十分快,我很是心痛,软硬兼施,但是老一辈人就是不听话。所以顶着无数杠精骂我的压力,我也要说出来真话。
也许读文章的你没有脂肪肝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但是你家里有没有这种患者?哪怕帮助到你们当中任何一个人,也算我没白挨骂。
郑重声明:鉴于很多评论区的杠铃精竟然说我这篇文章为了卖东西,那么从今日起,本文的版权无条件,免费奉献给互联网作者,免费转载,免费分享,可以署名或者不署名都可以。
无论你是抖音,快手还是什么其余的视频作者,本文中和所有数据,图片,文字链接,您都可以免费拿走,不用跟我打招呼。
我想起最不健康食品——寿司
大家知道,美国挺接受日本文化,所以在美国寿司也很流行。而且就和薄饼披萨被美国必胜客霍霍成起司面包进烤箱一样。出了日本大多人吃的是美式寿司。
你看这个美式寿司,首先大米碳水化合物——高糖。生食肉类——高寄生虫。一层美乃滋——高高糖。冷食——伤胃。手握——有细菌接触。
想了想,还是汉堡健康。
在美国,调味料是菜,是菜,是菜。是一道可以把任何食物含糖量升到可乐水平的硬菜。
中国菜也不算特别油腻,也就一般吧。
老美有本事让岁月静好的菜里充满热量炸弹。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健康人士”的人有两个癖好,一是慢跑,二是沙拉。(其实还有辅酶Q10)
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吃菜叶子对身体好,不仅要吃,还要生着吃,这样才足够健康。
中国人也吃生的菜,也就是凉菜,比如东北的大拉皮儿,南方的凉拌秋葵,海边还有凉拌鱼皮海蜇啥的。 但是中国人为了让凉菜好吃常用的调料是啥? 无非就是:盐,酱油,醋,热量高点也就芝麻油辣椒油啥的。
菜叶子味道太寡淡,所以他们加了各种奶酪。
加了奶酪也没咸淡啊,那加沙拉酱吧。而绝大多数沙拉酱(buffalo,ranch,美乃滋,千岛)基本都是拿奶油做的(经评论纠正是油和蛋黄),偏健康点的,比如Italian之类的,一瓶子里也有半瓶子油。
呀,只有素的会不会太单调,要荤素搭配,加点火腿鸡蛋吧。
光鸡蛋火腿好像没啥脂肪啊,来点bacon吧。(干的培根肉末)
好像没有碳水,口感上也需要改进一下,那就来点Croutons。(我查了一下,这玩意叫,油炸面包丁)
以上是标配,每个人还有不同的癖好,比如加橄榄油,水果,牛油果,意面,坚果,豆子啥的,甚至说,有人往里面放薯片。
当我细细的列出这些“配菜”时,您可能觉得这热量不得爆炸了啊,他们既是健康人士,怎么会为了吃蔬菜加这么多热量炸弹,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并 不 是!不管一份蔬菜沙拉热量有多爆炸,它看起来都显得特 别 的 健 康! 颜色 特 别 的 鲜 艳 !不信我给你找图。
来来来,咱们品,咱们细品。
怎么样,乍一看是不是很健康,五颜六色的,绿色的比例还挺高。但你细看,红红的是培根,黄黄的是芒果,粘粘的是沙拉酱,沙拉酱把每一粒食物都包裹得严丝合缝,这一勺子下去,热量基本能赶上这盆里所有绿色蔬菜的热量值和。
下一位~
这个,这个看起来健康多了吧,没有沙拉酱,也没有高脂肪食物。那你就错了,此菜大有玄机! 最左边白白的看到没,那么大块的奶酪,你可以理解为一口一个肥肉。而右边几乎是一整个牛油果了,牛油果的热量可比一般的精米精面高的多了。光这俩热量已经爆炸。还有这蔬菜油光锃亮的(偏左下角的那个青椒丝),起码两大勺橄榄油。
下面一位~
这一碗看上去比上面两位好多了吧?既没有浓厚的沙拉酱,肉类也是纯鸡胸肉,蔬菜也没反光,右上角那个沙拉酱我买过,是低卡版的Italian,热量也确实挺低的。
但是!你看那个白色颗粒,再看那个紫色颗粒,再细数那些淡黄色颗粒,这些分别是:奶酪(目测是cream cheese),豆子和夏威夷果(经评论纠正是鹰嘴豆)。努力在这盆沙拉省的热量,两口就被这些东西找回来了。
我就很不明白,菜叶子不好吃你就别吃啊,追求健康你就尽力生吞啊。既然不想吃,又非逼自己吃,要360度无克制的改善口味,看起来还要显得特别的健康,你咋不上天呢?你真的觉得一碗菜没加烹饪,看起来花花绿绿的就是健康吗?
也许有人可能要说了,这沙拉热量虽然高,但营养很均衡啊。奶酪是优质蛋白(却有20%的脂肪),坚果是优质碳水(却有50%脂肪),橄榄油是优质脂肪(可它是油啊)。拜托,想吃油直说,这样强制“优质”真没必要,大米你还可以说含有丰富的米精蛋白,氨基酸和人体必须的维生素B呢。跟这些东西比炸鸡都算低脂高蛋白了。
食物中克制的代表沙拉都如此,你们猜其他食物会更健康吗?
所以,为什么中国菜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发胖的样子?因为中国菜明人不加暗油,看着油那就是真的油,况且没人吃完菜捧着油花花的菜汤子喝。
而老美呢,他们只知道油看起来热量高,便自欺欺人,用糖、奶油、热带水果、高脂肪肉类等手段美化那些热量炸弹,以便让这些东西全部安心又幸福的吞到肚里去。
一个美餐健康代表的沙拉都如此,何况其他呢?
---------------------------夹点私货,可略过--------------------------------
25磅。
价格嘛,非常亲民
欧美人真的很爱糖,很擅长把糖渗透到各种食物里。
咱们中国的甜食讲究一个浓淡得宜口味丰富,淡如桂花糕,腻如核桃酥,甜如蜜饯,清如冰粉,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
而欧美人真的很死脑筋,他们改良甜食的方法就是——往死里加糖,糖与美味程度成正比。你可以说我没见识,但我在美国尝过的甜食,但凡是美国人开的店,它就是齁甜齁甜的。包括饮品,作为一个不碰甜的人,在咖啡店除了拿铁和cold brew(应该叫冷萃吧)什么都不敢点,生怕一口下去满嘴浓糖浆。
2. 奥巴马搞了个政策,要求美国境内所有食物包装上都要标注营养表。他本意是好的,希望控制美国的肥胖率,于是美国人养成了看热量表的习惯。
于是出现了很多反智的产品
比如这个各大超市非常火热0卡喷油:
当时我就震惊了好吗?!作为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我真的很好奇:什么油没有卡路里啊?然后我定睛一看:
第三排小字,标注的是热量计算中每个单位的标准。这就很bug了。
它每个单位的热量是0卡路里,可是它的单位是什么标准呢:1/4 sec spray! 四分之一秒,也就是喷的时候小手一抖的量,一定要控制好了,一不小心按过了就不是0卡了。
我脑海中的弹幕一排排刷过:真不要脸,你个油都敢说自己零卡,那每个食物都可以号称如此啊!米饭按粒算,零卡!五花肉按毫克算,零卡!可乐按滴算,零卡!炸鸡按丝儿算,零卡!那还怕什么胖,减什么肥啊,万物皆可零卡啊!
但是回到普通智商层面,这玩意之所以那么火热,说明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看serving size(单位),我揣测了一下他们的思维:哎呀~既然一份的热量既然是0卡,那四舍五入一罐油的热量也是0卡咯?那不是随便喷?
然而:
你会四舍五入,商家也会四舍五入啊!人家就把单位控制在ceiling 0.5卡(至多)。但宏观上它跟普通的油有什么区别啊?! 小小一瓶要六七刀,你买个喷瓶自己往里装油它不香吗?你弄个滴管很麻烦吗?你搞个silicone 刷(类似于橡胶的刷子)它很贵吗?
就是因为这种反智的玩意,老美吃油吃的更肆无忌惮了,反正0卡嘛,多喷点又何妨~
私货部分想到再补充
啊哈哈被专业人士更正了一些错误,在此谢过!查过资料后在此补充一下:
这里是维基百科“奶酪”的成分:
其实我自己在刚接触美国的沙拉时就发现问题了,因为我从小对甜、奶、蛋黄酱之类的食物特别敏感,基本不碰。坚果我也讨厌(小时候还行,松子腰果榛子啥的天天吃,后来越吃越腻,越吃越油,一查果然是大油之物。。)。但超市里单卖的Spring Mix,就是这种:
我却喜欢直接吃不加入任何作料,苦苦的很有感觉。当我刷到这个问题时刚好旁边放着一盒,然后我脑海中突然就浮现出了楼下超市的沙拉bar,几样青菜周围全是高热量配菜配料,我实在是觉得很矛盾。、
nuts,dressing,cheese种类实在太多,我虽不能一一鉴别,但这类食物热量爆炸却是常识,就像见到一种辣椒,你叫不出名字也知道它是辣的。
这篇答案之所以被一些人追着敲打,主要是美国热爱沙拉的人实在是很多,而且沙拉代表了一类人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高级健康感。所以她们以吃沙拉为荣,并且吃的很高调。还有部分女性坚持“每天一把坚果”,认为是养生之道,还喜欢把坚果,冷冻水果放到酸奶里,觉得特别特别健康。
但我也认识一些健身党的diy沙拉就很考究,加的鸡胸肉是干煎的,蔬菜是水煮的,酱是热量最低的那个公鸡头的辣椒酱。他们只会偶尔来一顿高热量的欺骗餐。
其实一份高热量的沙拉真的没什么,对人身体又没有害处。但老美吃沙拉的初衷是什么?他们在吃一份油腻的沙拉时认为自己吃的又是什么?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之处才是我想表达的重点。
中西餐都会做的人绝对不会问这个问题……
很多中餐一道菜用的油连一个小蛋糕都做不了……做一个蛋糕,糖油和鸡蛋加起来可能比面粉还多……(类似的,面包也需要很多的油、糖和蛋……)
而且,用多少油,和吃多少油是两码事……
很多时候,中餐炒、煎、炸、爆用的油很多,但是最后并不会吃进肚子里,而是留在锅里,盘子里。
而西餐那种做法,那是真真正正让你吃下去的……
另外,双方的凉菜也是不一样的。中餐里的凉菜以咸、酸、辣为主,甜的不多,而且油也很少。
西餐里的沙拉酱绝对是伪装成健康食品的垃圾食品……因为沙拉酱含油、含糖都超高的,而他们又爱放很多……
有次做蛋糕,黄油没了我放了橄榄油,然后按配料表怼进去量之后,我家橄榄油瓶子里只剩一半了。。。。
我的天爷呀,要知道,我家两三个月也吃不完一瓶橄榄油啊!
还有糖,蛋糕里无论放多少糖都不会腻!神奇啊!
每次做完烘焙,不吃都感觉浑身油腻胖三斤。。。那些教烘焙的漂亮小姐姐都是骗人的吧!厨娘应该都是唐顿庄园里胖大妈的模样才对!
题主说的中国菜油腻,是指他看得见的油。
美国人爱吃的那些玩意,热量都属于看不见的。
举个例子,炒个土豆丝,盘底会有不少油。
但很少有人吃这些油,基本都是吃光了菜,油扔了。当然也有少数的喜欢用这个汤拌饭。
但美国人爱吃的那些东西,很少留下明显的油。
举个例子,沙拉酱这玩意热量很高,除了调味料之外只有鸡蛋黄和油。可题主看不见其中的油,就误以为其“不油腻”。老外就吃个蔬菜补点纤维素,都要吃进去大量的油。
还有披萨,那上面一层芝士,热量也高。但题主对这玩意的热量可能没有概念。
还有蛋糕,这玩意放的油和糖,多到吓人,多到中国不得不减少调料以适合中国口味。
可是上面依然没有一眼可见的油。
说起这个,我想起一英国人写的段子:
日本人饮食很清淡,心脏病比英国少。
中国人很少喝红酒,心脏病比英国少。
法国人喝很多红酒,心脏病比英国少。
德国人喝很多啤酒吃很多香肠,心脏病还是比英国人少。
只有美国人的心脏病比英国多。
所以,吃多少肉喝多少酒,不是得心脏病的原因。
说英语才是。
emmmm…因为美国菜的油都揉进吃食里了…
很喜欢看美食教程…
150g高筋…低筋面粉加100g黄油是经常出现的比例
可能是做个曲奇,那可能还得加七八十克糖粉
或者做个吐司面包,200g高筋面粉,25g黄油…
然后一个也就300g的吐司
看起来好像就是个馒头
就面粉呀…
谁知道你悄然无息地吃了25g黄油…
而中餐…
10g油就不少了…
25g油能有一盘子底的油…
emmmmm…
这个盘子底你多半是不吃的…
emmmmm…
还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