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在咨询公司短暂待过,当然我说的咨询公司是指顶级战略咨询MBB,其他咨询我不了解
主要两个原因:
1 核心原因,是最近十几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移动互联网、大数据、AI等一系列你听过的技术,使得商业本身变得非常智能化,使得以前咨询公司那一套价值变得很小了。以前咨询公司做的事情,你可以理解成是,出一个文科生式的定性的报告给客户,然后一阵忽悠。但现在客户自己能低价获得定量数据的详细数据,你说怎么玩,不需要你这个数据整合和添油加醋解读的活了。
2 次要原因。是最近十几年的客户发生了快速变化。十几年前,大外企和大国企的时代,行政垄断型超大央企纷纷上市,非常风光,而科技制造行业大外企则是各个领域的市场化垄断者。这些大客户有钱有势,本身效率低,能力有限,乐得让咨询公司帮忙打工,对乙方出手很阔,咨询公司跟着也混得很滋润。但最近十几年的世界,是互联网公司成为新一代巨头的过程。非常有意思的是MBB最强的组都是汽车组、能源组之类的传统行业小组,压根没有“移动互联网组”,怎么给这些新崛起的巨头做咨询?倒过来还差不多,腾讯阿里应该给MBB上上课。然后,互联网企业确实也看不起这些咨询公司,不想花这个钱
这样一来,顶级战略咨询是不大行了
但是,这只是战略咨询不行,并不是说所有咨询不行,其实现在企业的需求,更多不是MBB那种宏观大忽悠,数据整合加解读的东西,而更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很多细分的领域是非常有咨询行业发展的机会的,但都是要实实在在的细分知识和经验,真的给客户带来价值。毕竟现在的客户可不是好大喜功的大央企了
中国一切倚靠专业技能、智力的生产性服务中介,最终都会沦为同质化的销售导向的混子。
国外高大上的咨询、投资、投行,到国内都是链家,无非西服质量好一些,奴工的毕业学校要求高一些罢了。
不信你看招聘,工资最高的,都是最会卖的人。
你听哪家咨询、投资、投行设立过思考性、前瞻性、研究性的岗位了【注1】?可能有,一旦钱紧了就裁撤了。
为什么呢?
1、国内产业水平不高,毛利低,没有付款能力或者养出付款意识;
1.1、国内的所谓高科技企业,很多毛利才30%,国外呢,50%毛利最低了,否则就不干了。现在很多的国产替代说白了就是一些行业过于红海,毛利跌破50%,老外不干了,直接产线技术打包卖给国内一些外商销售、研发管理层,利用国内政策扶持和低人力成本和低人犬优势承接而已。
1.2、这一点卖软件的都知道,不做个硬件盒子,甲方根本不认为你的软件值这个钱。
2、国内治理水平不高,决策不依赖专业机构的意见;
尴尬的是,很多大公司,尤其是国企,找咨询,其实不是为了一个意见,而是内部有分歧的情况下,占有优势的一方领导做决策,需要一个专业机构背书。
3、国内专业服务机构基本生拉硬扯套用外国方法论,不接地气,难以解决国内企业现实问题。
1.1、你看埃森哲等战略咨询招人就知道了,英语和ppt能力显然比逻辑思维能力重要的多;
1.2、一些target school的毕业生,一天产业都没去过,穿个西装带着MacBook腆着个脸去教厂长管理自己的小作坊(见1),厂长能信你才怪了;
1.3、2022年还有以为满口英文炉灰渣子就专业、因特奶肾脑的【注2】;
1.4、搜索关键词:麦肯锡 王府井百货。
注1:
本处说的涉嫌绝对;
一般人分得清投资银行部和研究所的区别,不至于不至于;
研究所的研究,和本文说的研究,是否一回事呢?外人不知道,求研究所工作的大神【如果有时间,肯屈就的话】赐教。
注2:
我见识可能少了。我认识的每一个留学生都没有满口洋灰渣子,但是显然我社交全资偏低,可能有局限;
我是土鳖,没有留过洋,充满羡慕嫉妒恨。
咨询费,不抵税,哈哈
咨询行业最大的价值不是方案,而是资源。
在西方,资源被掌握和垄断在一小部分人手里,借此可以换取高额利润。
但是在国内,这种资源基本都掌握在官方手里,谁敢拿这种东西去卖,反手就是一个反腐。
还有一点,国内需要用这类资源大公司以国有企业为主,不需要找第三方交钱获得资源。
总的来说,国内没有这帮人发展的土壤。
单纯就方案而言,第三方从来都不如自己人懂。
不可能好,以前好过一阵就是个奇迹。一方面,国人骨子里认为,没有形状、重量的知识,没有任何价值。(劳动没有价值,劳动产生的产品才有价值。耳熟吗?)另一方面,工作三年,再读两年MBA,跟老板儿子差不多大的咨询师,去教老板怎么经营公司,老板能相信他吗?应该相信他吗?
咨询已死。
欢迎来刚。
咨询行业最溢价的可不是战略规划、流程再造、准入分析。
咨询行业最核心的是国家未来走势。
MBB背后可是华盛顿议员,和大批游说公司。
在纽约请一个好点咨询公司,就能精准判断纽约城市规划,美联储加息减息计划,美国加减关税情况。
而在中国,除了安邦咨询等红牌咨询公司,以及发改委的官员,谁也别想拿到政府核心数据。
中国的数据是所有大国数据,公开度最低的,收集中国政府数据的难度是美国的一倍。 @睡前消息
没有政府预期规划,所有给客户出的战略地图建议,就只有含银量,没有任何含金量。
那么过去咨询业怎么火爆?
因为公司机制不全面,现在任何一家大型企业,都有一个强大的企划部。
企划部的部长,至少是公司内部的实权三把手。而企划部的员工,海龟、名校硕士、精锐骨干,全是高水平人才。
咨询公司能干的事情,企划部能干70%。
而剩下最重要的10%--宏观分析,咨询外企自身就拿不到政府核心数据,咨询公司也干不了。
剩下10%就是咨询公司的拿手好戏--包装和合规,给政府、企业提供包装和合规的服务。
最后10%就是咨询公司售卖行业数据了。
咨询公司两头受压,能火才怪呢。
我是一名管理会计师,欢迎共同交流。
看了一眼下头的几个高赞答案,基本都没答在点子上。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致了。所以咨询行业的内涵已经不同了。2000年前后,是中国咨询行业最红火的时间。如果我们就说Business Consulting这个领域,基本上由战略咨询、流程再造、IT规划及实施以及HR或财务相关的专项咨询这么几部份组成。那个时候的大企业一般上来先搞个战略,然后战略一看这流程、组织结构也得调整,调了半天发现得上个系统呀,然后一开始是系统集成,再后来上ERP,最后再附带着做几个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架构及人力等专项的项目。一顿折腾下来,往往要做几年,咨询公司不管谁都号称自己全Solution,随便捞到了哪个大公司,就能养活你个三五年。所以咨询行业才会出现“红火”。要知道咨询当年的红火,不是因为有很多公司都想请麦肯锡啥的去做个战略,或者市场准入分析,而是因为企业的整个流程和组织都可以翻出来做一遍,这才是红火的真正原因。而知乎语境下,很多人并不知道MBB以外存在着那么多咨询业务门类
到了今天,企业的需求变了,咨询行业的服务内涵也变了。从需求上来看,战略、流程、IT系统当中的很多工作,企业都在这20年的实践中内化解决了,企业摆脱了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想法,一方面,接受过西化商学院教育且有咨询经验的人正一批批进入企业,而另一方面,专门的IT实施、外包开发、专业的财务顾问等细分职能的发展,出现了专业的细分领域解决方案提供商。也使得原来咨询公司的全Solution变得没有必要。在这些需求转变和服务细化发生过后,留给知乎网友讨论的“咨询行业”其实只是当年的一部份业务了。那看起来不如当年发展得好,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咨询公司曾经的红火是外资企业和大国企最红火的年代。而今天,这两者都有所收敛。不得不说当年我们这波人做咨询的时候,最大的客户要么是外企,带着他们国外形成的习惯而来,当然会依靠国际咨询公司帮他们在本土解决问题 ,而另一批客户是大国企,领导们乐于用咨询公司品牌背书过的方法提升管理水平。这两者对咨询项目的推动都是出于公司内部政治的需要。而如今,外企在中国大踏步后退交出自己的市场份额,尤其大型制造类企业。而大国企也过了靠外资咨询公司给自己找背书的阶段,战略总部会三天两头变已经上了的系统会有维护修补,总不能三天两头再全换。所以这个衰退的过程其实是咨询行业的客户发展变化的过程。
第三,咨询公司其实现在在做的很多工作并不是典型的咨询工作。于是在知乎Er业外人士看来,似乎是衰退了。比如现在麦肯锡等一众咨询公司最常见的项目是收并购项目中的商业尽调部份。有些公司给政府做园区规划,做招商引资……这部份工作通常业外人士不会认为这是Consulting类的工作,但这的确是现在给咨询公司贡献利润最多的。
第四,是咨询行业本身的问题。传统的咨询公司的方法论脱胎于工业时代的企业逻辑,而这套逻辑在眼下互联网时代,很多时候的确不太适用了。曾经看到一个求职类的博主在B站视频教别人面试,咨询公司问的一个问题是一个在线教育公司的亏损问题 ,他还在那里靠单价、收入、复购,成本这一类的工业生产逻辑去解释,我听得都想翻白眼……他可能不知道纳斯达克可以接受亏损的公司上市吧……业务的逻辑已经不同了。
最后我想说,咨询公司有用的并不是题主说的什么信息落差。咨询公司的价值在于:
1,行业经验及认识(这大概才是最重要的)
2,快速学习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
3,第三方的身份和品牌背书价值(有些话方便由你来说。)
4,分析框架和PPT,(有价值,但不是最关键。)
其实大家都提到了,咨询失去高大上光环是因为
另外,咨询公司的交付物本身也是个问题。word或者ppt的报告,这玩意的到底用来干嘛,该怎么用?
以上三种类型均处于“外来和尚好念经”的“第三方中立客观”角度。现在大大小小firm这么多,用谁的报告不一样,出于公司规模不同,当然还是会考虑一下出报告firm的名气的,能用Tier3,就不用Tier 2,不就陷入价格战了么,能不衰落么。
除了报告以外咨询还能做啥?埃森哲的技术落地还可以,就是贵了点。
至于德勤的技术落地咨询,当个笑话看看就行,一堆啥都不会的小朋友,在甲方面前还觉得自己是expert。
匿了匿了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