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夜间灯光这张图的真实性,这是我在网上随便找的,此处附加一张我在官网找的2016年的图。有兴趣可以点开这个链接看看,非常清晰。
https://www. nasa.gov/specials/black marble/2016/globalmaps/BlackMarble_2016_3km.jpg
补充说明两点:
1、胡焕庸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10年10月刊《中国地理大发现》专题专门介绍过胡焕庸线,并将胡焕庸线定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
2、本文没有胡焕庸线决定自然环境的意思!!!!!!!
文章结尾有胡焕庸线形成的原因。
由于人口的集聚,以胡焕庸线为核心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其他界限,换句话说,在中国(其实仔细看世界人口分布图,会发现基本上每个国家都有一条胡焕庸线),只要跟人口集聚相关的活动分布线,都能发现胡焕庸线的影子。
原文:
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是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也称为“瑷珲(黑河)—腾冲线”。即自黑龙江瑷珲(现今的黑河市)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为45°),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
最可怕的是,胡焕庸线被发现后的80多年里,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人口从4亿多变成约14亿,经济规模翻了几十倍,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断改变。这条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时至今日依然没有被打破!
那这条线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已故经济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吴传钧曾这样回忆他的老师:“当时中国总人口估计有4.75亿,他(胡焕庸)以1点表示2万人,根据掌握实际情况将2万多个点子落实到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这个工作量不必多说。
请胡焕庸先生收下我的膝盖。
这条线如果只是一条人口线也就算罢了。
最牛的是,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也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1、自然地理分界线。
(1)胡焕庸线与我国400毫升等降水线基本吻合。
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土地便向荒漠化发展,正如西北部的草原、沙漠、高原等景色和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东南部降水充沛则地理、气候迥异,农耕经济发达。
(2)胡焕庸线是农业与牧业生产区的生态分界线。
农业与牧业的边界,玉米分布带的上限,都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
2、它是历史地理分界线:从历史上看,这条线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同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
3、经济地理分界线
201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夜间灯光也显示东南面更亮。
通过平均灯光值可以看到整体经济发展情况。
GDP对比上,胡焕庸线西北一侧贡献了中国GDP的4.3%,东南一侧则贡献了95.7%。
4、交通网络分界线
(1)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几乎都在胡焕庸线的东侧。
(2)同时,胡焕庸线也是高速公路网和收费站的分界线。
5、互联网地理分界线(我随便起的,毕竟地理交叉科目太多了)
(1)QQ即时在线人数地图。
在2014年4月11日晚间,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2亿,这时有人发现在东北与云南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边界,一边满是QQ在线的信号,另一边则稀疏很多。
(2)春运期间的迁徙地图。
(3)物流预警雷达图
6、风景名胜的分界线
7、专利指数分界线
还有许多线都与“胡焕庸线”相吻合,在此不多赘述。
总之,就像有人说的一样,胡焕庸线是一条人地关系线,它实实在在地反映着人和环境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胡焕庸线两侧这么大的差异,胡焕庸先生曾提出三个原因: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最大,尤其是气候。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表示,“它是气候变化的产物”。
胡焕庸线是中国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而在1230年以前,气候形势并不如此。1230年—1260年的气候突变,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由此时期开始,各种旱涝灾害特别是大洪涝灾害空间频率分布的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越到近代越明显。所以说,胡焕庸线表现出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
王铮等学者研究发现,因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潜力波动,人口则因农业产出的区域不同作相应变化,从而形成了后来胡焕庸所发现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这仅是解释胡焕庸线成因的一个主要理论。
在汉唐时期,西部的黄土高原及关中地区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因而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从而成为历代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唐中期曾频繁从长安迁都洛阳,除了政治、经济上的解释,长安地区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宋代以后,气候变化日益表现出“胡焕庸方向”的趋势,中国人口、文化、经济重心遂逐渐南迁长江流域。明清两代,政府虽然大力经营甘肃,但胡焕庸线以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粮食自给已成问题。
王铮、吴静通过建立“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演变的自主体模拟模型”,重现了伴随气候变化而来的土地资源数量和农业产出的波动,并模拟显示出大约在公元918年,中国南方人口总数超过北方人口总数,此后人口分布南重北轻的格局始终再未改变。换言之,中国人口分布的南重北轻的格局在唐末到五代之间开始形成。此后随着气候温暖期的结束,至1240年,中国人口的东西分布差异最终形成,从而出现胡焕庸线所展示的人口分布特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