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本质是城市向农村转移支付,但不止。
你把村里的破草屋烂砖瓦推平了,复垦了一亩地;
国土资源部门的的人到村里看了看,嗯,土壤够40厘米厚,粮食也种出来了,产量达标。可以了,符合复垦标准;
于是你得了一份地票,一个“一亩地恢复为有生产能力的耕地”的证明;
然后某天,市里来电话,你的那份地票被买走了,作价15万;
为什么有人买呢?因为城里出了新规定,盖住宅和写字楼的,城里用了多少地,就要到地票交易所里买相应面积的票。没有票,不能参与土地竞拍;
电话里通知你,15万里3万归村集体,12万是你的。放下电话,你满心欢喜地开始规划这笔钱。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如果没有地票,之前城里盖楼找谁。
国土局和国开行。
国开为首的那一方制定发展规划,定完后找国土掐,掐完了,一个地方这几年的用地指标,差不多就出来了。
国土一般拦不住国开,唯一的有效手段是把KPI摆出来:18亿亩红线,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反正结论摆在这里,你不要让我太难做。
因此在地方要拿地,最好要进入到国开相关的规划里。进到规划里,那就是在已确定的指标里分,比较简单。
前几年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产城项目”,每座城市不是搞个“航天产业城”就是“5G综合园区”。因为这些项目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可以在用地指标上宽松点,因此就成了帽子。
方方那个艺术园区变住宅,就是这类。
搞动漫赚钱最多的是谁?动漫产业园开发商。园区里挂牌几家动漫公司、立几个雕像和牌子,就园区本身的动漫业务,一定是亏的。
但是园区都有住宅和商业配套呀,卖商品房和店铺赚钱就好啦。
至于动漫产业园里最后留下来一堆小贷企业和二手房东,那不重要,发展总会带来变化的嘛。
地方指着土地发工资,老百姓也指着土地上有些新就业。在这种结构下,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价格必然持续走高。
这时候,黄市长站出来了:
谁说土地不可再生?
黄市长的思路是:城市因其生活功能发达,人均所需要占有土地的面积必然小于农村。所以农民只要进了城,农村里一定会腾空出多余的宅基地。
一户三口之家,在城市里一般是100平米(住的加上连带的基建,像学校医院这些),但在农村就是250到300平米。当农民进城后,真正被占用的土地只有100平米,有150到200平米被腾空了。
如果能把农村腾空闲置的土地复耕,那我还用得着去天天跟国土那帮人红脸吗?
我没有问你要 新 增 用地指标呀。
确实,如果你让国土用卫星扫一遍,发现你的耕地面积真的没少,那他们是没法折腾你的,因为他们卡的就是新增用地。
黄市长对地票做了三大总结:1.保护耕地红线;2.增加农民收入;3.增加地方用地指标。
这方法好么?
如果在别的地方,这套方法属于脱裤子放屁:农民都进城了,你直接过去低价把地收了,大规模机械化种植搞起来就完事了,你还费那劲干嘛。
但在咱们这,这套方法真不赖。
咱们这的农村土地不能动。
农村土地当下是集体所有,有村集体、生产小组、大队、联户等等形式,是介乎国有与私有之间的暧昧地带。
私底下,农民为了进城或者急用钱,把地怎样在集体里周转,这个国家不管。但是台面上,是几乎不承认对农村土地的私有化与国有化,两条路都不碰。
这就使得农村土地成了一个事实上的黑洞,大量进城农民两端占地:在农村,他们有地;在城市,就算他们没有户口,也需要租房,也需要相应的城市基建,最后都会扩大城市的用地压力。
黄市长的地票,就是不去碰所有权,但是把复耕这个状态——这实际上还是产权范围,涉及到占有、处分、收益、管理等,但毕竟绕开了所有权这个最敏感问题——票据化。通过票据交易手段来交给市场调节,把土地资源优化出来。
经营性用地的,盖酒店住宅写字楼的,去买地票;基建性用地的,修路修桥的,地方继续和国土软磨硬泡去。
你现在明白为什么黄市长每次讲地票都得提科斯前辈了吧?要优化,就要先做产权细化。
在推行地票的前几年,外界争议也很大。主要认为:地票没有带来真正的增长价值,其实就是把城市一部分土地收益转移支付给农民。
是,没错。
到房地产开发商那抽了一笔给农民嘛。
执行上也有很多不完善。
什么叫复耕?现在还是有很多呆规定。种林子算不算复耕,怎么定价,就这一项也折腾了好几年。
复耕之后呢?农民还是不愿意种地,抛荒了怎么办?总不能把城市里的房子给拆了吧?这里又需要国有农企来介入,或者转给地方的农技公司,这里也涉及到大量制度建设。
但是我依然非常看好地票制度。
一是,之前的不可再生式管理太僵化。
土地供应量近乎不可再生,这种供需关系下,不可能形成良性可持续的交易结构。
二是,地票制度是在给农村资产进行定价。
黄市长反复提到,地票可以唤醒沉睡中的庞大农村资产,这个逻辑是非常符合科斯的理念的。
资产无法定价,那自然就无法交易;无法交易,这份资产实际上不值钱。
例如以前,你无法算出像韩寒这样的文化人到底值多少钱,是因为他的无形资产难以定价,广告费代言费只能照着一些行规来给,这是不理性的。
但现在,老罗做直播能赚多少钱,大家都能算出个区间,那就给到了韩寒的无形资产一个理性参照。至少电商直播这个交易结构,是能够表达出韩寒无形资产的一个可信价值区间。
(虽然他不愿意啦)
我朝农村穷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是农村真的不值钱,而是农村资产没有有效的交易模式。再深层点,就是没有对农村资产进行定价。
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啊,但是城市拿城郊的一块地去建工厂这种,定价角度会严重倾向城市,对农村资产非常不利。
尤其再加上我朝的特殊国情,农村土地所有权无法触碰,这就导致农村资产基本无法流转。资产无法定价、流转、交易,繁荣从何谈起?
地票制度这十年,至少让社会意识到,即使不改变所有权,依然可以对细分的所有权进行定价和交易,而且这种交易是有市场价值的。
重庆的建设用地供应量一直很充沛,所以即使那么多房地产商都涌进去了,房价依然便宜,而且地方政府随时能够拿出几十万套廉租房呼炒房者一脸。
对重庆房价还不满意的朋友,麻烦看一眼东部(不是上海)的几个妖艳贱货,看看隔壁成都,再看看同是直辖市的天津,看看大家的市区均价,很好啦。
不过现在大放水,后面有点难说。
重庆的耕地面积也还可以,山地为主,这么多年还守住了十年前定下的3400万亩。中部有些城市(不是郑州哦),举着发展中部的大旗冲击耕地红线,搞到要去和其他省份交换指标,重庆相比下算好的。
一边是城市房地产和基建的健康发展,一边是保守耕地红线,这里面既有经济价值也有生态价值。农村的资产只要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建立基本定价交易模式,是可以带来实体层面的繁荣的。
这就是给农村资产定价的好处。
地票开了个头,后面还需要大量制度创新来晚完善。但在当下,制度创新是我们最需要的。
口嗨预言:大规模内陆投资已经启动,地票制度一定会作为一项可参考范式,向全国推广。不是为了振兴房地产,而是为了盘货农村资产。
地票制度趟开后,最大买家怎么会轮得到私企,私企现在又有谁能买得起,最后一定是作为国家投资内陆的一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