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一点思考,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指出,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中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的阻力,必须联合起来,以形成足以克服阻力的合力,于是人们放弃天赋的权利,制定契约,以共同力量来捍卫和保护每一个参加者的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这种联合的行为所产生的道义上的集合体就是国家,它体现“公共意志”。主权属于人民,如果政府违反“公共意志”,人民有权终止契约。
所以按卢梭的说法,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的人身自由和安全,是人民通过让渡私权利的方式建立的,两者建立在契约之上,所以爱国的基础到底是什么?你会自发的爱与你签订契约的人吗?
如果我们来看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勿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列宁也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所以你会自发的爱一个工具?况且这还是一个调和阶级矛盾的工具。
你所说的爱国者,爱的是zf,是zg,是这土地,还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群众?当zf天然的公权力扩张入侵到私权利领域时),你是站在政府还是人民的立场上?
在此必须附带提一下:在知识、科学的领域里出现的爱国主义,就像是一个猥亵、航脏的家伙一一人们不把他撵走才怪呢。这是因为在这里,人们从事的是纯粹和普遍人性的东西,也只有真美和清晰才可以登堂入室,获得人们的首肯。但现在,由于偏爱自已所属的那一不得了的国家,这份偏爱就作为砝码放在了衡量事物的天平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离题和更加荒谬的?由于掺进了爱国主义的考虑,现在就得罔顾真理,或者不公平对待别国的伟大思想者一一目的就是歌须自己本国更为逊色的头脑。这种唐俗行为的例子我们每天都可在文章中看到,所有欧洲国家都有。这种爱国情感因此在依里亚特的三十三个文学寓言里受到了奚落。
——叔本华《论学者和博学》
但是,我国政府是人民政府,政府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拥护政府就是拥护人民,政府的声音就是人民的声音,政府的所愿就是人民的所愿。zg作为统领一切的力量,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绝对与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苍天可鉴。
所以爱政府即是爱人民,爱zg即是爱人民,我永远心怀感恩!
现在上个网,谁头顶没被扣过几顶帽子?
你在感到忿忿不平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有没有给别人扣过帽子?
2009年,作家余华在温哥华的一所大学演讲。
他在演讲中提到,2006的中国有一亿人口年收入只有八百元人民币。
这时候一个中国留学生站起来了,他说:“金钱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
还好,他没有说余华给国外反华势力递刀子,也没说我们国家这些年发展很快,也没说余华是卖国公知。
不过,多给他点时间,以上这些话一句一句都说出来,也保不齐。
余华什么反应呢?
余华说“这位中国留学生的话让我不寒而栗。”
——“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声音,而是今日中国一群人的声音。他们沉浸在中国日益繁华的景象里,却不去关心有超过一亿人生活在难以想象的贫困之中。”
——“我想,我们真正的悲剧也许就在这里:无视贫穷饥饿的存在,比贫穷饥饿还要可怕。”
余华告诉那位中国留学生——
“我们讨论的不是幸福的标准,而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年收入只有八百元人民币的人,你说这样的话会令我尊敬。可是,你不是这个人。”
回到问题本身,很多小粉红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沉浸在中国日益强大虽远必诛的盛景里,并不关心这背后的代价和痛苦的声音。
如果国家搞扶贫,他们就称赞国家做的好,如果国家还未顾及,他们就批判那些提醒大家“还有一亿中国人年收入只有800元”的人。
再补充一个余华充当“战狼”的故事吧。
那时候余华高一,他1960年生人,所以大概是1975年左右的事。那年代我没经历过,以下内容转自余华某本书,略作调整,尽量简短地讲给大家。
我们生活在定量供应体制里,男性每人每月只有二十七斤粮票,女性二十五斤,以及半斤肉票和二两油票。买粮食要付钱还要付粮票,买猪肉和菜油也一样,要支付肉票和邮票。
我们需要精打细算,每天吃九两米饭,每周吃几片猪肉,每次炒菜用十滴菜油,才能做到一个月的生活不会出现透支。
当时,城镇居民尽管省吃俭用,也难有所结余。但女性的二十五斤粮票略有富裕,她们省下自己的粮票支援家庭或者兄弟。肉票和油票更是入不敷出,于是人们经常在暗地里偷偷花钱购买粮票和油票,以此维持生计,改善生活。
以上是大的背景,老百姓的生活实行定量供给,日子过得抠抠索索的。
国家一刀切,但是各家有各自的情况,所以就有了偷偷摸摸的地下行为,老百姓私下交易各种“票”。
在我的家乡(浙江海盐),农民手中会有一些富裕的油票,他们将油菜籽收集起来上交国家,国家会补贴他们一些油票。这些油票是当时农民很重要的额外收入。贫穷的农民为了筹钱治病,或者为了筹办婚礼,会来到城里悄悄出卖他们手中的油票。
这样的行为就是投机倒把。
此时余华高一,和十几个同学加入了打击投机倒把的队伍,他们凌晨四点起床,埋伏在小镇集市附近,发现目标就一拥而上,人赃并获后,就把投机倒把分子押解到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
我们恃强凌弱,以此为荣,还觉得自己每天都在伸张正义。被抓的多是上了年纪的农民,缴获的油票也都在一斤以下。而且这些农民不敢反抗,他们唯一的反应就是眼泪汪汪地看着自己的油票被没收。
辉煌的战例只有一次,我们抓了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农民,他比我们高出一头,身体像我们两个人加起来一样宽。
我们扑上去的时候,他奋力挣扎。他右手握紧拳头,当然他不敢挥拳打我们,一旦打了我们那就是罪上加罪了。他只是用左手推开我们夺路而逃,这是我们遇到的最激烈的一次反抗。多亏我们人多势众,我们把他包围,有几个同学手中还举着砖块,将他砸得满脸是血,把他摁倒在地。这时他右手仍然紧握着拳头,我们再使劲,也无法掰开他的手指。两个同学将他的右臂死死摁在地上,一个同学用砖块击打他的右拳,把他的右拳打得鲜血淋淋,把他的拳头打成伸平的手掌之后,我们看到了几张粘上血迹的油票,数了一下刚好是一斤。把他押送到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后,又从他身上搜出了另外的十一斤油票。
整整十二斤。
在审问的时候,他一边用没有受伤的左手擦着脸上的血迹,一边交代自己的罪行。他是为了筹措自己的婚礼的钱,向亲朋好友借了九斤油票,另外三斤油票是他们一家人省下来的,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已经半年没有吃过一滴菜油了,每次吃饭的时候都是将菜在盐水里煮一下。
念在他是初犯,对他的处罚只是没收这十二斤油票,再让他写下一份保证书。
他用受伤的右手写下保证书的时候颤颤巍巍,右手的血流在白纸上,保证书成了一份血书。
他被释放后,我们意犹未尽走在他身旁,在小镇清晨的街道上不断训斥他。
我们是为了炫耀自己而训斥他,我们重复着说着他被缴获的十二斤油票。过路的人听到这个数目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他在我们响亮的叫嚷声里一声不吭,我们看到他泪流满面,旁若无人的泪流满面。
我们一直走出小镇才站住脚,嬉笑着喊叫着训斥他的话,看着他沿着乡村的小路渐渐走远。
余华说:三十年前的那个凌晨,在我此刻的回忆里触目惊心,回想起来心酸并充满负罪感。
他不知道这个年轻农民后来怎样。是否如期结婚?以及如何艰难地偿还借来的九斤油票?
这就是余华的少年时代,充满正义感的“战狼”故事。
(据百度百科)投机倒把罪,顾名思义即是以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套购转卖等手段获取利润。“投机倒把”一词产生于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的六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统配价,同时企业超计划自销产品并按市场价格出售,形成了特殊的“价格双轨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1997年取消“投机倒把罪”,投机倒把条例也于2008年1月撤销。
去打游戏
去打游戏
我们先抛开事实不谈。
呸!
先抛开题主条件不谈。
单看题主要求。
我要求也不高,
希望对方能在深圳有套房,收入比我多一点,
有责任心,人品好,五官端正,身高172以上就好了
还有,我是个很被动的人所以喜欢对方能多主动。
来,我们挑出核心点。
“深圳有房+五官端正+月薪2万以上”(题主月入20K+,要求不能比她低)
知道这个条件的男人在深圳的婚恋市场意味着什么吗?
————通杀。
反正我要是有这个条件,肯定不会选34岁的。
哪怕你貌比亦菲。
婚恋市场上,样貌很重要,但没有想的那么重要,综合考量其实更多。
更何况,能剩到34岁的普通老百姓,我就没见过啥真正的美女。
“如果颜值按10分来算的话我怎么着也有7分吧!”
看题主这般自信,我也就不毒舌了。
知乎评分,懂的都懂。
至于题主的其他条件,在深圳真是太多太多了。
一线城市最不缺的就是小姑娘。
女人生活中的痛苦,基本就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长的不漂亮。
二是钱不够多。
这俩问题不解决,结婚只不过是面临新的痛苦罢了。
所以,不要把“孤独终老”想的那么凄惨,也不要把结婚想的那么美好。
网上那么多女性都在“单身独立”“去父留子”,都在努力摆脱婚姻对女性的压迫。
老光棍们能自己过一辈子,女人一定也行。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我是老八
祝你牛逼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啊,我的建议是看今年年会的摘要集:
中国化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 - 论文检索系统 - 中国化学会
可以看到有很多分会,不过计算化学分布得比较散,夹杂在各个分会中。各分会的主题可以从这里找到,可能相关的包括:
有一些主题是理论计算夹杂着实验的,还需要仔细辨别。回到摘要集,以第一分会为例:
中国化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一分会:物理化学前沿 - 论文检索系统 - 中国化学会
可以看到题目和单位全都标出来了,而且还可以下载。
显然,能找到相关方向的摘要的单位,就是开设了相关方向的院校,甚至还能精确到具体的某个课题组。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要往好处想。
当年为啥有人上船?
毅种循环了属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