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以为这点大家应该都知道呢,竟然还有挺多人很认真的答为啥关羽没法投降。其实翻遍《三国志》各传,都没有关羽被俘不屈之类的记载,对曹操和孙权两次事实上都是实施了伪降。所以这一点也影响了嘉靖本演义的写法,在明版演义当中,关羽是麦城突围中直接被老天收走了,和清版大有不同。
武帝纪: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关羽亡归刘备。
吴主传: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
关羽传: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所以大体来说,嘉靖本演义所采用的是关羽传的版本,因为只看《关羽传》可以理解为战死(吴主传则说孙权派人去过麦城招降,关羽当时是同意了的,然后逃跑被抓):
公纵马追杀,忽四下喊声大震,伏兵皆起。公不与交战,急回山路而走。背后关平也到,说赵累已死于乱军中。公不胜悲惶,遂令关平断后,公自当先,随行止剩十余人。行至决石地名,两下是山,山边皆芦苇败草丛杂。时五更将尽,正走之间,喊声举处,伏兵又起。背后朱然、潘璋精兵掩至。公与潘璋部将马忠相遇,忽闻空中有人叫曰:“云长久住下方也,兹玉帝有诏,勿与凡夫较胜负矣。”关公闻言顿悟,遂不恋战,弃却刀马,父子归神。
最后毛本的成品演义才改成了以下这样:
行至决石,两下是山,山边皆芦苇败草,树木丛杂。时已五更将尽。正走之间,一声喊起,两下伏兵尽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关平知父被擒,火速来救;背后潘璋、朱然率兵齐至,把关平四下围住。平孤身独战,力尽亦被执。至天明,孙权闻关公父子已被擒获,大喜,聚众将于帐中。少时,马忠簇拥关公至前。权曰:“孤久慕将军盛德,欲结秦晋之好,何相弃耶?公平昔自以为天下无敌,今日何由被吾所擒?将军今日还服孙权否?”关公厉声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权回顾众官曰:“云长世之豪杰,孤深爱之。今欲以礼相待,劝使归降,何如?”主簿左咸曰:“不可。昔曹操得此人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如此恩礼,毕竟留之不住,听其斩关杀将而去,致使今日反为所逼,几欲迁都以避其锋。今主公既已擒之,若不即除,恐贻后患。”孙权沉吟半晌,曰:“斯言是也。”遂命推出。于是关公父子皆遇害。
所以两相对比,嘉靖本直接把关羽被俘不屈骂贼的部分都省了,于是甚至可以说到清朝之前,对关羽的形象塑造都没啥被俘不屈的内容。
至于毛宗岗为啥那么改,其实也很简单,就跟伏尔泰评论贞德那样,说当时法国的官方说法都是贞德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但是从原始记载来看,贞德庭审时也曾声泪俱下,企图先认罪,换取自己保住有用之身,以后还可以再跟英国人斗争嘛。当然,法国国王和教会肯定更希望贞德的历史记载是前者那样。
清朝是一个道理,既然都把关羽封为武圣了,所以自然也有得有点“圣人殉道”的内容。
所以历史真相很简单,关羽在麦城时就是企图故技重施,假装投降孙权,然后逃跑回去。但是被识破了,然后又被抓了,所以孙权自然不可能还给他投降的机会了,按照裴松之的注,孙权在布置埋伏的时候下了“羽至即斩”的指令,潘璋、马忠应该是捉住关羽后就直接杀了。
我估计刘备毕竟是游侠出身,所以非常重视手下将领的生命,兵没了,城没了,都可以再打回来,名将没了,可不能复生。其实这种情况在蜀汉一点都不罕见,廖立“守长沙开门就敌”,此后逃回蜀中,反而继续被刘备重用(太守),廖化也在关羽败亡时先伪降孙权,逃回去后刘备反而欣喜异常(毕竟是个参与了威震华夏的人),一下升到两千石了(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甚至可能那个郝普,很多人认为也是先给东吴放回去了,然后219年又降了一次。
有些人最近说,刘备这种风格导致汉军军纪不严,对胜败无所谓,失地陷城之后只要人能回去也能接着重用,我个人认为,也正因为刘备这种待遇,所以他兵少钱寡的时候,仍有一群顶级英雄豪杰愿意追随。
记得看寻秦记小说,后半段项少龙解了五国联军之围,又放走了被俘的韩闯。嬴政听完只是笑着说:放走韩闯只是小事一件,但若是下次捉着李牧可千万不能放了啊。
首先,题主说的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
在正史上,关羽和孙权之间根本不可能达成“投降→接纳”的合作意向。
非要脑补关羽求生,孙权也未必会接纳。
就算孙权有意接纳,孙权的幕僚们也未必赞同,99%是要杀掉关羽的。
就算孙权和幕僚们用1%的几率决定留下关羽的性命,关羽也是100%跑不掉的。
例如:按照《蜀记》,关羽是在临沮章乡被活捉的,然后送到江陵,由孙权定夺生死。
对此,裴松之是持不信任意见的,他认为:关羽是被潘璋斩首后送至江陵(孙权处)的,虽然裴松之没说,我觉得理由大概是《虞翻传》中提到的“不出二日,必当断头”,可见孙权要见到的是死关羽。
按照裴松之的意见,孙权派潘璋去断关羽归路,就是要死的关羽,何来题主要求的关羽假装投降?
按照《蜀记》的记载,孙权是经过大家集体讨论后,判了关羽死刑,还会有关羽发言的机会吗?
或者让关羽来一句当年吕温侯的陈词:“明公将步,令羽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手动滑稽)
关羽在麦城时,确实打出了“投降”的旗号,但是孙权将信将疑,并让吴范占卜,吴范下结论说“彼有走气,言降诈耳。”
陈志《吴范传》:后(关)羽在麦城,使使请降。(孙)权问(吴)范曰:“竟当降否?”范曰:“彼有走气,言降诈耳。” 陈志《吴主传》: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孙)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
第一,关羽本来就是诈降;
第二,孙权也采纳吴范意见,料定关羽诈降,所以马上派出潘璋去截断退路。
请问,关羽还有活下来的可能性吗?
假设关羽在麦城真的决定投降。
(哎,叹口气~)关羽得有多厚的脸皮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啊!
陈志《关羽传》:(孙)权遣使为子索(关)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好,假设关羽拉下脸来,跟于禁一样只求活命,不怕被人各种羞辱。
孙权要活关羽干嘛?
第一, 按照《蜀记》中写的孙权要用关羽去打"刘备、曹操"。
写曹操就算了,写刘备是什么鬼?关羽怎么可能帮孙权打刘备?
第二,孙权把活关羽当成人质,筹码的话。
留着跟刘备换零花钱吗?然后让关羽再领兵回来报仇?不可能!
那还是送给曹操,作为献礼?
要知道,按照《吴历》,孙权是把关羽的脑袋献给了曹操的。
《吴历》:(孙)权送(关)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
送给曹操,是死的,是活的,对于孙权来说,意义都是一样的。
第三,关羽是不可能直接逃跑的,如果可以直接跑,那于禁也行的。
因为关羽的地位太高了。
廖化和关羽的价值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根本比不了。
廖化诈死,没人去验尸,关羽若诈死,谁信?
陈志《廖化传》:(廖化)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
所以,综上所述:
在正史上,关羽根本没有活下来的可能性;
脑补关羽厚脸皮求生,孙权宅心仁厚,关羽也没有逃跑的可能性。
——咸鱼尾巴——
欢迎喜欢三国故事的朋友关注我的专栏,写的是最靠谱的三国故事。
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 - 知乎专栏郭淮认为诸葛亮占领北原,就能断陇的结论,纯属YY。假定诸葛亮占领北原,就是下面这个局面:
所以,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去陇右。
断陇,就是断绝陇道,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联系,以达到蚕食陇右的目标。
源于陇右和关中平原,都在黄土高原上,而陇右地势高于关中平原,两地之间主要靠谷道联系,所以连接陇右和关中,主要就是依靠2条谷道,一是陇山道,二是陈仓渭水道。
诸葛亮在一伐时,从祁山道出兵陇右,三郡投降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守住陇山道的西口-街亭,诸葛亮本人“称兵上邽”(《曹真碑》),亲自围住陈仓渭水道的西口-上邽(郭淮驻守)。
诸葛亮五伐,在关中断陇,即使断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派兵去陇右。
在关中断陇,周边都是敌人,要守住开阔地几十公里,才实现断陇,完全是搞笑。
所以估计郭淮这种说辞,也许是为司马懿守不住渭南,而在后世补写的开脱之词。
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