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分割线--------------------------------
这么一条吐槽答案都能上日报,我实在是惊呆了。
有些小伙伴们一看到我说的和自己想的并不一致,就急着来吐槽我,可是你仔细看看没准会发现我说的是另外一个意思呢。原答案比较长,也夹杂了一些对某地质学博士的吐槽私货,要是新来的小伙伴没有时间把原答案看完的话,不妨直接看以下总结:
0.原题目问是不是因为转基因导致的味道降低,答案是“绝对不是”。但是有小伙伴非要和我争:“不可能,转基因肯定能导致风味的改变”。我只能说,学好语文太重要了。
1.现在吃到的和以前吃到的味道不一样(更好或者更坏),这是事实,我不否认。但是同时这个也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觉。
2.现在的蔬果(感觉)没以前好吃,导致这种感觉可能的原因有许多,情怀只是众多原因之一。
3.总体而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是在提高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而且 老的品种,并不一定就比新的品种好吃
4.“小时候的味道”很可能还在,但是得去郊区,去农村,去土菜场,去农民手上买,或者自己种。
5.超市、大菜场和土菜场、农民自销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供应体系。
6.这两套体系各自有自己存在的意义。
总结结束,欢迎仔细阅读原文,更欢迎理性讨论!感谢某些小伙伴们对我的味蕾表示的关切,我的味蕾很好。还有某些小伙伴提到国外(欧洲)的菜啊肉啊比国内的好吃。坐标荷兰的我表示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尤其是猪肉鸡肉,简直不能忍受。!
---------------------原答案分割线----------------
首先,这事儿和转基因一点关系都没有,微博上崔、顾、赵还有那个什么希望农业天天在嚷嚷的什么转基因导致味道不好全是瞎扯淡。
然后说正经的。
1.温室也好,大棚也好,从来都不是以降低质量为目的的。
2.品种真的很重要:拿个苹果给你能有概念这个是富士还是乔纳金,给你一番茄恐怕你真不一定知道是什么品种,这也没关系啊,但是你得知道品种和品种之间味道不一样吧,你吃了个鲜食品种觉得味道不错,然后过几天你要做番茄炒蛋,去买了个那种粉色大个的,然后你切开顺手尝了尝,卧槽一点番茄味道都没有,这能比?
3.种植方式很重要:同样的品种,给不同的人种,都能种出不同的味道来。有的设施好,环境好,技术好,种出来的产量高味道好,也有能种出又搓又难吃的。
4.产地很重要:谁都知道新疆的哈密瓜甜,那是因为新疆的环境适宜哈密瓜的生长。你说你想在上海种哈密瓜能不能种?当然可以。但是你要么种不到那种产量,要么你要额投入很多来控制环境。正因为有的人又要嚷嚷着说我要吃哈密瓜,又嚷嚷着说我才不愿意跑去新疆呢,所以才有那么多人研究水果采后保鲜等技术。
5.知识和心态很重要:你在农民手上买的歪瓜裂枣味道比菜场买的要好吃,但是你却不考虑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供应链和产量。很多情况下,所谓的“风味”,无非是酸甜苦涩香鲜辣,取决于糖分含量、次级代谢物等的含量等。你在农民手上买的水果蔬菜,是在菜园里成熟到极致了摘下来,这个当然风味是最好的。可是这也意味着摘下来你得赶快吃。超市里买的水果,是需要经过整个供应链的,并且是需要保证产量的,同时也是需要保证安全和外观品质的。可是你买的时候,完全忽略了这些事实,却抱着“我花了这么多钱,从大超市买的,还没有乡下农民种的好吃”的心态,那可不就是自己给自己添麻烦么。而这些,都还是不考虑你买的是哪儿产的番茄,什么品种,买回家之后放了几天呢。
说完正经的,再来说些吐槽的话
1.回答问题别老是“推测,假设,感觉,好像,似乎”。要是说推测,就说明其实并不知道,那么别人有的人知道,并且拿出事实来告诉你,你也别一副好像被打了脸的样子和人家撕。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这叫讨论辩论,用推测假设感觉相互掐架,那叫耍流氓。
2.这个问题还真就跳不出情怀。就像我爸爸做的粉蒸肉,手艺是和我爷爷学的,可是不管他做的再好吃,也做不出爷爷做的味道,而这个差异,就是情怀的差异。说实在的,你真的不知道你小时候吃的是什么,是什么味道。你知道的只是那时候吃了你很开心。这不是一个只关于情怀的问题,但是情怀在里面一定是有作用的。
3.水果也好,蔬菜也罢,超市的供应链和你找周围农民买都不一样。很多时候我们记得小时候的水果好吃,可是却忽略了那时候还有很多东西没得吃,很多东西因为产量低而吃不起。打死我也不相信当年杨贵妃吃到的荔枝味道能比现在超市西安里卖的荔枝好吃。这些从少到多,从无到有,从贵到平的变化的背后,是无数农民、农业工作者、农业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和科学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
4.过日子,心态很重要。你家周围有农田,或者你自家有地,再或者你超级有钱,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买什么就买什么。那无妨,买你喜欢吃的想吃的就是了,你也开心农民也开心。要是你家住在杭州,然后你非要吃新疆的哈密瓜,然后你只能在边上的超市找到,但是味道不如哈密本地现摘的,那怎么办?要么你就接受这个事实,有比没有好,买一个吃了,没准到最后味道还不错,皆大欢喜。要是你买了,吃了,然后觉得不好吃,因为没有在哈密吃的那种味道,然后你就把整个行业批判一番,说现在的人只为了赚钱不管品质,那我只能说你活得太累了。要么搬去新疆,或者就努力赚钱成为要什么有什么的人,要么就期待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杭州本地也能种出和哈密一样的瓜。只是希望你到了那个时候要记得我们这些搞农学的人的好就行。
5.你要是有条件,自己搞个地种,不考虑成本,种出来很有可能比外面买的好吃,但是你要知道,有人要靠着养家糊口的,是有成本的,是要盈利的。
6.还是那个问题,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找一个朋友,去超市随便买几个番茄,再从菜场买几个,不告诉你哪个是哪个,切开了让你闭着眼睛吃,然后让你排序,没准结果会让你释然很多。
7.套袋还真不仅仅是为了防虫防鸟。同时还有助于着色、糖分积累、防止自然环境的影响、避免农药残留等。
8.不要动不动就把味道不好归功于大棚、温室。还有,真没听说苹果在温室种的。
9.嫁接的砧木主要用处是实现特殊种植目的。所谓嫁接改良(假设真有这么一说),主要是提高特定品种在特定环境下的生产,对品种本身没有任何改变。比如接穗物种或品种特别好吃,但是某个地方没法种或者种不好或者长不好,但是砧木这个物种长的特别好,可是不好吃,那就让砧木的根系来为接穗提供营养就好了,结出来的还是接穗的果实,特性取决于接穗的遗传性质。你说完全没有影响?不好说,“嫁接杂交”的概念也是有的。虽然获得性遗传这一说法早已不被人支持,但是真核生物在一些条件下存在的基因交流的确是有报道的,但是具体的机理和条件并不清晰。但是简单来说,就比如之前著名的番土豆(上面长番茄下面长土豆),长出来番茄也没有土豆味,土豆也不是番茄味儿。就是这个道理。至于苹果嫁接在李子树上吃得出李子味道。。额。。首先苹果和李子本来就是一个科不同亚科的近亲。再一个,什么是李子的味道?还有,常见的苹果嫁接通常是在野生苹果,海棠等同属的植物作为砧木,还真没怎么听说苹果嫁接在李树上的,都不是一个亚科,更不是一个属。
10.强迫症必须凑够10个。
吐槽比科学多,一个因为实在是着这个问题太难受。还有就是上面其他同学已经把科学的道理讲的差不多了。
-------------------------------------------------------分割线----------------------------------------
答
@飞花落雪前辈:
不是非要抬杠,以下作答:
答1. 温室的存在,使得原本吃不到的东西能吃到了,原本产量低的东西产量上去了。整体提高了园艺作物的生产水平与质量(“好吃”只是质量的个方面)。
答2.你的专业是地质学,自然可以说出关于我家地板砖的背景,这一点我尊重。恰巧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我能说出市面上不同的番茄类型之间的差异。这便是我列这条的原因。正如不同的石料在功能性质上有差异,所以有的拿来做地砖,有的拿来干其他的,番茄也是。有的产量低,风味浓,有的产量高,但是风味淡。还有产量又低味道又差又难看但是某种营养物质含量巨高的。而风味本身,也包含了各种方面。而很多时候我们说的“风味淡了”,就是由于买到了不一样的品种。而很多时候这种品种差异,水平再高的农民也改变不了。所以我才说“不知道是什么品种没关系,但是要知道品种之间的差异”,就像苹果,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品种酸,那个甜,这个粉那个脆。
答3.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是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事物因环境导致的变化。当然了,晏子当时哪儿知道橘和枳这俩看着相似的东西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南方苹果没有北方苹果好吃,是因为苹果适宜种植在我国北方地区,这就决定了适宜在北方种植的品种到了南方注定长不到那么好,除非额外增加成本控制环境等因素,这指的是在南方生长的苹果。同样,很多时候“南方苹果”其实是“在南方买到的苹果”,而实际上很有可能就是从北方运过来的,运输的成本和要求也导致了品质的差异。所以,南方苹果没有北方苹果好吃,并不是由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反而农业倒退吃不到小时候那么好吃的苹果都是现在大棚惹的祸”这样的原因。再举个反例,我猜飞花落雪博士是北方人,请您回忆一下,小时候在北方吃的火龙果,榴莲,荔枝,菠萝蜜这些水果,和现在在北方吃到的比起来,如何?
答4.并不理解为什么我不好意思说产地很重要。现在看来,似乎答3已经包括了答4的问题。而且仿佛你完全扭曲了我的观点,农田果园里的产品当然好,超市里的东西也不都坏。一个是现场熟透了现场吃,一个是需要从各地搜集过来包装运输上市销售。正因为有这个差异,很多超市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优化供应链,或者优先考虑本地供应商,这都是因为产地的重要性。我并不认为这个观点和我的本科学校有任何的冲突。
答5.这里讲的当然是好不好吃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好不好吃的区别很多时候是由于“在哪儿买”造成的。而在哪儿买是一个选择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奢侈的烦恼”。由于供应链,超市、商场的发展,使得市场上果蔬等商品极大的丰富了,这些都是进步。但是现在的供应条件,还远不能达到让每个超市里的水果都能像从果园里新鲜摘下来的一样,这个自然需要依赖于科技的发展。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讲的松茸的故事,采摘下来,几个小时就分级包装空运到日本超市,成本可想而知。而我们感受到的“没有以前好吃”的差异,也有这个原因在里面:即,为了保证充足的市场供应,不得不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牺牲部分产量和/或风味。 飞花落雪博士家中有苹果园,固然是幸运的,但是那些家里没有苹果园的人,换到以前,可能只能驱车很远去买了。这并不是装鸵鸟,而是去理解这个发展的过程。
答其他:
1.在我看来农民从来是一种职业,而我们学农的对农民的尊重也是毋庸置疑的。
2.同样,农民是一种职业,科学家也是,相互之间如何比较?所谓行行出状元,既然不同的职业的学习曲线和成长经历不一致,自然也没有办法这样简单的用一个年份来衡量。不论20年是否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
3.你对你所学的地质学知识充满自信,我理解和尊重。但是我知道,不是我专业内的东西,我不会轻易去和人争执。而在你的回复中,似乎反驳少了,反问、反讽多了,这更像是争执,而不是辩论。
4.新品种的审定与推广的要求之一便是需要在性质上优于现有品种,而这是农学、育种学、栽培学里的科学家的贡献。比如当年番茄有一个著名的番茄品种叫“MoneyMaker”,顾名思义,能赚钱!但是现在在番茄大国荷兰,这个品种几乎已经不种了。
5.科学就是科学,不是情怀。我家有一片瓷砖,不管我看着他多少年,我也成不了地质学家。
6.并不认为我的回复有任何给母校抹黑的地方。
7.总结一下,我认为,大部分觉得“不好吃”的情况,是因为陷入了一个不平等且非常主观的对比中。
以上。
----------------------再度更新的分割线-------------------
一会儿不上知乎,竟然都450+了。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什么一个“抄袭”“恶意”“人品低下”“水平差劲”“内容恶心”的回答会一夜之间这么多人支持,而某个“专业”“不扯犊子”“不谈情怀”“充满科学”的回复却反响平平?大家这样捧,会有人不开心的。还有啊,我的答案都是一字儿没改,都是在后面增加新内容的哟。欢迎大家从语言学心理学等方面分析前后答案的区别:)
看到一个评论说:
现在的水果为什么这么香,味道这么明显,没有以前自然清新恬淡的感觉了,是因为转基因吗?我知道是的,怎么防止转基因以这种不正当的方式占领市场?
为什么现在同一种水果,这么多种类的,有的香,有的不香,让消费者感到困惑?这些搞转基因的不能搞点有用的东西吗?做这些表面工作有什么用?
套一句老话,“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且不论这是不是转基因的结果 (你说“我知道是的”,崔化钠还说他知道黄金大米转进去7个基因呢)。要是转基因的成果这么容易就上市就好了好么,比如
@Serena Yu同学的答案中的例子。
没味道<- 转基因惹的祸
有味道<- 转基因惹的祸
没味道<- 现在的水果不如以前口味丰富了
有味道<- 现在的水果没有以前清晰恬淡了
品种单一<-你们这些搞育种的干什么吃的?我想吃个酸苹果都没有?
品种丰富<-你们这些高育种的干什么吃的?我都困惑选择不过来了!
p.s. R用户们看到此内容请勿吐槽
这年头双标的日子真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