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得先要有人定义一下什么是“真投行”啊 ,三中一华除了人多、关系多、招牌响之外,本质上和其他券商投行部没什么区别啊…做投行都是所谓“团队制”,俗称承包,今天团队在三中一华,明天可能小券商提成比例高就整个团队跳过去了,那总不能换块招牌就成假货了吧
看到这个问题,真的是哑然失笑了。
就像其他很好的类比的回答“清北复交以外的其他top10的985大学是假大学吗?”
其实,要先如何定义“真投行”。
如果你定义要超高的逼格,比拟外资投行的待遇,那么确实三中一华之外,其他的券商投行都比不上。(就像你说要和世界级名校比都算名校,那确实就清北复交逼格够,毕竟外资机构基本就只招海外顶尖名校和清北复交)
但如果你定义狭义的券商投行,是确实是正规,且具备合法地位的投行,那么中国有那么百来家都是。
因为各种被媒体吹嘘的“飞机往返高级宾馆”的外资投行形象过于深入人心,所以很多说开玩笑说自己进了“假投行”。
这么来看,很多时候三中一华也不一定符合“真投行”的形象。
为什么说三中一华成为了投行的第一梯队?
其实,说实话,从项目数量和质量来看,三中一华确实更强,并未拉开国君海通招商太多。甚至在其他领域,国君海通招商反而更强。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薪资”和“逼格”。
三中一华因为比较市场化(本身股东也很强),所以持续吸引了更多优秀的人才,也导致了业务和项目一直很好。
但国君海通招商,虽然股东背景也不错,历史优秀,但其实体制不是很市场化,大锅饭,里面的员工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强的动力。
所以导致了其实像比如说前20的券商投行跳槽去国君海通招商,大家也并不会多么羡慕,因为反正我们家的项目如果不错的话,很可能拿到的钱比国君海通招商更多。
最近听说了国君的老朋友说,他们换了董事长,也意识到了投行的激励机制问题,也在想办法改革。招商之前也听另外一个哥们说,在蓄力储备了不少项目,冲一把再融资。
今年以来投行的业务会持续爆发,所以你要说三中一华就做各种业务完全碾压其他券商投行,也不尽然。
我最近我还有国君的朋友之前跳了中金,也有申万的前同事跳了建投,也有中德、国信的朋友跳过去中信。至于华泰联合,他们债券业务扩招,导致我朋友圈一堆其他中小券商跳槽过去的很多,都被刷屏了。
本身你从前10的券商投行,甚至前20的,都有机会跳槽去三中一华,这难道说三中一华还要“假投行”出来的人?
不过像中小平台跳大平台,比如说你如果是个前20的券商投行跳槽去中金,职级和工作年限很可能会被打不少折扣。
反之从大平台跳小平台,有可能职级还会跳升。
反正,只要你是投行从业人员,有做过项目,想要跳槽是没那么难的。
现实情况是,每一家拥有正规券商投行牌照的都不容易进去。
(对学历和能力的要求都很高,毕竟牌照也很值钱)
想起了那个段子:
很多人初中的时候,真的是在纠结,我要上清华还是北大呢。
很多人本科的时候,真的是在纠结,我要去高盛还是大摩呢。
很多人读研的时候,真的是在纠结,我要去中金中信还是建投华泰呢。
然后去当了桂圆,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