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放了几双boost,拿它们说下。UB没在身边拍不了照,就用网图了——
跑鞋上,第一双用了boost的是Energy Boost,然后Pure Boost开始全掌/全中底都是Boost,2015年的Ultra boost开始基本是boost在跑鞋上用量的极致了。
这些UB里,Ultraboost 19(2019)用量最多的,官方的资料说相比之前增加了20% boost的用量,所以中底肉眼可见要比2015年开始的所有UB都更大更厚。
但是在Ultraboost 20(2020)上,boost的量又降低了。
UB19和UB20在中底厚度上基本一致,不过UB19后跟宽度要明显更大一些,体积用量自然也会多。脚感上倒是没有太明显区别(不如鞋面调整带来的感受更直接)。
对比上图UB19和下图初代UB,中底厚度变厚很明显。
UB的定位是顶级缓震跑鞋,boost用量最大、使用的boost也是最软的。下面这种用在偏严肃跑步/偏速度些的跑鞋上,用量就要少的多,中底也有其它材料、boost大概只有2/3部分。
至于用在sub2、adios、takumi等竞速鞋款上,boost又要少的多。sub2之类用的boost light脚感也非常硬实,没有柔软塌陷的感觉了。
篮球鞋款上,这双zone的boost用量应该是最大的之一——不亚于Harden Vol.2。Harden Vol.3看起来中底boost的厚度较Vol.2要更贴地一些,光论用量的话,Vol.2可能会更大些。
毕竟哈登的鞋也要考虑到反馈/启动速度,boost没必要特别大量的堆砌。
反而是zone boost、marquee boost用的量最大。
这双脱胎于篮球鞋、其实是休闲鞋的BYW,boost看起来巨大,实际只是外面的“托”大,真正前后掌Boost的厚度很有欺骗性,并没有那么夸张的体积。
所以这双的脚感很贴地,缓震效果也比较一般。
和用在跑鞋上的不一样,篮球鞋上的boost要兼顾对脚掌的包裹性和支撑性,都会更接近碗托式的凹槽设计,外面看到的厚度和真实厚度落差很大。
最后是完全作为休闲鞋的EQT 93/17 ,全中底Boost外加很变态的后跟宽度,让它的中底boost虽然不是最厚的(它的后跟也是凹槽式),用量反而可能是最大的。
后跟也有一部分明显的凸出。脚感上,EQT确实非常的软弹。
之前还有穿过iniki boost之类的休闲复古跑鞋,用的boost都是那种比较差的,不用上手摸,光看也能发现颗粒感不太一样。这种Boost即便看着用量不少,实际脚感也会差很多,光看体积没什么意义。
——跑鞋上,用量最大的应该是Ultra Boost 19。UB20的中底高度基本没什么变化,但整个中底的宽度有变窄些,用量就少了。不过脚感几乎没什么区别;
篮球鞋的话,zone boost、marquee boost之类可能是用量最大的;
休闲鞋的话,首先要分清高中低档的boost——这比体积用量更影响脚感,EQT的boost用量是比较惊人的,这双鞋也确实比较软,脚感要比BYW、NMD之类好一些。
(椰子的脚感也类似EQT,用量上两者应该也比较接近。穷+不喜欢,没穿过椰子,只是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