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双搭载了air气垫的耐克鞋,是1978年的Air Tailwind ↓↓
当时气垫还藏在中底里,感觉不太到(性能只能说很一般),也看不到。
两年后(1980年),第一双可视化气垫鞋也问世了,名叫Air Revolution的篮球鞋↓↓
外露气垫视觉上的冲击力更强,消费者也更直观知道了,“AIR”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到如今过去快半个世纪,气垫种类各种更新演变,针对不同运动做了很多革新,性能比起初要好得多。
——相比adidas、asics(的前身)、puma、美津浓……等等,目前世界第一运动品牌Nike和他们比起来,在创立年份上都是小弟弟,能做到如今的地位,气垫功不可没。
但AIR气垫并非Nike发明。
「气垫之父」名叫弗兰克·鲁迪(Marion Frank Rudy),是NASA的前航空工程师。70年代后期他最早提出把惰性气体冲进封装的聚氨酯“气包”,然后作为运动鞋的中底缓震使用。
弗兰克·鲁迪想到这个设想并作出样品后,开始找运动品牌推销他的设计理念。当时他找了adidas、convese、reebok……等等当时的运动品牌巨头,但他们都没表现出太大兴趣。
当然有一说一,最早的气垫理念很超前,实际效果比较一般,稳定性不太好,气压的耐久性也不行。
受限制作工艺和当时中底材质(可以理解成包裹气垫的中底材料)也不是很理想,被这些运动品牌们拒绝也是正常的。
结果创立没几年的新品牌Nike相中了气垫技术。
双方一拍即合。没过多久,Air Tailwind、Air Revolution们陆续问世。然后气垫技术就这么一直火了整整40多年,直到今天依然是Nike分量最重的中底技术。
Nike的前身,BRS蓝带是家运动装备经销商,自己开始生产产品、推出Nike这个品牌是1971年。一开始生产的鞋子也是山寨鬼冢虎。所以弗兰克·鲁迪带着气垫技术找上门时,Nike自产自销还不到十年。品牌刚刚起步的阶段。
算得上双方互相成就的典范了。
Nike在AIR气垫上的研发也很坚决,78年第一次在跑鞋上使用,80年注册专利,同年推出外露气垫的篮球鞋,而后很快就更新换代设计出很多气垫样式,开始应用在各种鞋款里。
再往后押宝签约迈克尔·乔丹,1984年推出的系列也用了Air Jordan的名字。
可以说Nike在确定使用气垫技术后,就很果断把自己整个品牌和AIR三个字母捆绑起来。
回过头看,这显然相当成功。AIR的使用、乔丹的签约,(个人觉得)算得上Nike最重要的两件事,也正式奠定了日后Nike帝国的基础。
一个数据,1986-1993年,光是气垫运动鞋就为Nike带来20亿美金的利润,成为Nike飞速增长,并甩开很多竞品大踏步飞奔的缩影。
发明气垫的鲁迪老爷子2009年去世,享年84岁。
当时还是Nike CEO的马克·帕克评价他,“在Nike创新的万神殿里占据最独特的位置”。
下面这个图案,是去年Nike专门为老爷子设计的MFR(老爷子名字首字母)logo,这个logo也被放到老爷子母校的运动队上。
设计的非常AIR也非常NASA↓↓
商业角度,Nike能在短短几十年成为运动装备品类的第一,确实很神奇。
很多原本未必属于它的机会,比如AIR气垫技术先向其它品牌推销结果吃了不少闭门羹、乔丹当年也更青睐签约阿迪达斯等等,最终都被Nike抓住。
从这点来讲,不得不承认很厉害。
(接下来这段不是完全对,大体是这个意思):
球鞋的科技,都受限于那个时代的工艺、技术、材质。运动品牌放整个世界工业里未必有那么强大的研发能力,更多采用的是依据一个材质雏形,而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调教研发,最终用到球鞋上。
很多材质、技术,都是其他工业研究院发明的。
比如编织鞋面、比如巴夫斯中底为代表的各种ETPU材料……都是如此。
运动品牌更像厨师的角色,自己并不种菜。
我很喜欢90-00年代,每个运动品牌都有自家千奇百怪的科技和设计,比如cons的油包,rbk的DMX气囊/气泵、Nike除了气垫还有很霸气的shox、adidas的a³、美津浓的wave、and1等的拱形外底……还有更小众品牌更乱七八糟的设计,比如DADA的风火轮等……
真的很有趣。
现在不再有明显的材料缓震和物理缓震区别,各家的相似度也更高,不再有那么明显的辨识度了。
多少觉得雷同,雷同就没那么有趣了(厚古薄今婊的日常)。
NIKE Air Max Plus 在澳大利亚曾一度被认为是黑恶势力的外在表现。
在布鲁克林街头 hustle 的 gangsta 们把脚与梦塞进一双双崭新的白色 Air Force 1 ,而澳大利亚的年轻二流子们选择了240澳元的 NIKE TN (Air Max Plus) 作为精神容器,把离经叛道踩脚下,将尊重敬畏带回家。
1998年,当第一双 TN 出现在澳洲 Foot Locker 门店,张扬的设计与高昂的定价注定它不是普通人能负担得起的玩物,但并没有让那些追求不同的叛逆小年轻望而却步,反倒成了他们表达自我的招数。
如果说阿迪的三条杠勾勒的是俄罗斯最 local 的图腾,那么 TN 的七个可视化气垫承载的是澳大利亚最 underground 的灵魂。
那会儿正值澳洲 “Lad” 、 “Eshay” 之类的亚文化群体兴起之际,他们大多出身贫寒、学历低,只能靠社会福利金或偷盗来维持骄奢的生活,吸毒、涂鸦、买经济承受范围之外的新衣服是他们的生活哲学。
英国光头党有飞行夹克和马丁靴, Eshay 也有着独树一帜的穿搭体系, NIKE Dri-Fit 鸭舌帽、 Ralph Lauren 的 polo 衫、运动短裤,但最不可或缺的还是一双 TN 。
TN 不菲的价格意味着持有者要么有大把的 cash 可以糜掷,要么有抢走它们的勇气,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能在 thug life 履历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耀眼的 TN 是无政府主义的鲜明旗帜,是向同龄人表明我在这个街区混得很开的微妙暗示。”
大悉尼西区是 Eshay 文化的发源地,那儿也创下了澳洲 TN 销售的最高纪录, Eshay 的打样让 TN 成了当时澳洲黑恶势力的外在表现,各种 dealer 、帮派分子、罪犯、涂鸦艺术家纷纷入手。
还有不少本土说唱歌手的歌词里面也提到了 TN 。譬如说唱组合 Sydney Serchaz 就在歌曲 “Like My Brother” 里唱到 “Polo Sport with the seven bubble Air Max, brand new clothes is all that I rock lad” 。
当然也有不少不明就里的愣头青跟风购买,但这种装酷是要付出代价的,警察会无缘无故地将你抓走,在商店购物时店员会跟在附近,以防你偷东西,仅仅因为你穿了双 TN 。
“以前听到有人因为穿了 TN 而被抢劫并不是什么稀罕的新鲜事儿,你要不是有点街头智慧,要不就得与正确的派系打成一片,否则你就只能光着脚回家了。”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双二手 TN 在悉尼黑市里流转,如果你不够狠,是无法真正拥有一双 TN 的,因为你仅仅是在为比你更狠的人暂时保管。
TN 在澳洲地下文化圈层的火热直接导致了在2000年代中期,该国监狱里关押的囚犯几乎人均一双 NIKE TN 或 Tailwind ,不知道的还以为 NIKE 为他们的作奸犯科提供了经费。
Tailwind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 TN 的衍生版本,因为它鞋面两侧的花纹看起来就像牢房的栏杆,所以也被戏称为 Jailwind ,也有人认为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它是澳洲史上被入店行窃最多的鞋子。
“有些囚犯出狱后落魄到无家可归的地步,但他们仍然会想办法穿上最白的 Ralph polo 衫和最新的 TN 或 Tailwind ,即便吃不饱也要穿得有样儿。”
2010年代,曾经穿着 TN 招摇过市的小伙们几近步入中年, TN 反抗主流的气质也彻底被时间磨灭,正如万斯早已不再是板仔专属,匡威也少了些摇滚的态度。
但依旧有一群 TN 忠实拥趸在 Facebook 上建立了 TN Talk 小组,数万个同好在这片自留地上交易、讨论着自己心爱的球鞋与背后的文化,甚至一些死忠粉还把 TN 的外形、 logo 视为宗教符号,通过纹身的方式将其留在自己身上。
有些球鞋已然不拘泥于最初的功能性考量,而是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堪称澳村地下文化的“官方指定用鞋”的 TN 就是活脱脱的例子。
1987年, Tinker Hatfield 设计的带有可视化气垫的 Air Max 1 横空出世,出道即巅峰,再到 Sergio Lozano 的 Air Max 95 、 Christian Tresser 的 Air Max 97 ...
当所有人都以为 NIKE 会黔驴技穷,死活臆想不出来下一双 Air Max 还能往何处发展、以什么状态呈现时, TN 发布了。
设计师 Sean McDowell 在佛罗里达州的海滩上度假时找到了 TN 的设计灵感,取自夕阳的渐变配色,受棕榈树启发的脉络外形,颠覆了此前 Air Max 系列的所有设计。
“我在佛罗里达的海滩上闲逛,漫不经心地思考着、勾画着——那是我最有创意想象力的时光之一”, Sean McDowell 回忆道。
奇怪的是在其他国家 TN 并没有多受欢迎,没有人能确切道出这双鞋在澳大利亚能如此成功的具体原因,就连 Sean McDowell 都说不出个一二,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叙述97年在佛罗里达海滩看日落的那个傍晚。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与澳洲不同次文化群体的勾连交织让 TN 被主流社会强加了许多标签与误解,那一代的年轻人利用这些偏见去标榜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无疑赋予了它经久不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