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随便找个商场转一圈,展板上白人面孔的比例高到惊人。这要是在美国,肯定会被作为白人至上现行犯批判一番。
但是在北京则毫无问题,甚至没有几个人觉得这种现象是崇洋媚外。可以说崇洋媚外不是被夸大,而是已经病入膏肓,再不治就要刻进DNA里了。。。
商场:懂了,这就增加黑人模特数量!
说两个例子
一个是公众号上看到的,说是一个德国木匠到了中国生活,给孩子打造了一个家
下面一群人在那边,说这爸爸好,国外人动手能力就是强
也有明白人说,这人本身就是木匠,动手能力强是正常的,而且国外因为人工贵,所以不得不自己动手,国内情况不同所以不能比较
但这些明白人的评论是被淹没的
我那时候就回了句,“请问如果一个中国木匠爸爸也给孩子打造这样一个家,你也会这样夸吗”
马上就有人说,“那可是德国人呀”
就差脸上没写崇洋媚外这几个字了
另一个例子,我大学某位同学,聊天时候,一个劲的说白人帅,那时候我觉得这也就是个人选择而已,直到某天系里一个经常健身的帅哥想追她,送她礼物之后,被她从寝室门口当着很多人扔出去,以及这同学特别喜欢混上海的老外圈子(其实就是洋垃圾圈子)之后,基本上我就不太和她联络了
后来听说此人去了国外,嫁了白人,挺好,求仁得仁
总的来说,中国人大体还是崇洋媚外的,这其中年纪越大越崇洋,尤其50 60后这些在国门开放时候年轻的一群人,基本受到了最大的冲击,而90 00后因为随着中国崛起而长大,反而不怎么崇洋
而且崇洋的程度和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人群的富裕程度成反比
很多人都说上海人以嫁老外为荣,80 甚至90年代确实有,但现在的话,嫁老外,意味着没房没车,大部分父母都不同意的,那群外国赤佬连上海的房子都买不起,还结婚?混在这些老外身边的基本也是以从小经济条件不好以及没怎么接触过外国人的群体为主了。
等经济再发展几年吧,相信会改观的
拜登的退行性老年大脑机能丧失但凡有一丁点好转,最恨的就是这帮子崇洋媚外的。
这是建造一条航空母舰涉及到的一部分学科门类,有些学科也仅仅是“门类名”,实际上里面细分学科还多得是,比如这个“兵器类”下面的“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光是把涉及到的技术列出来就不是一张图表能够列出来的。说个里面最简单的一部分,你获得了目标参数,采用某种制导算法输出了控制量,这个控制量怎么跟飞控系统交联?飞控返回的数据又怎么交联?这一部分跟航空技术又有交叉,可以互相借用,也必须要互相兼容。
这还仅仅是建造航母,使用航母呢?建造一个航母编队呢?
所以这个表是给你简化了很多的,实际上建造一条航母需要的是一个工程技术知识网络,各种交叉互联,一锅粥一样。航母的总师那都不是一般人,极高的天分、极其的勤奋之下还要数十年的积累,知识面与工程管理能力是非常惊人的,你要是懂,你根本就不敢相信他居然跟你一样是个地球人。
很多人在知乎上总是说,“你怎么懂得这么多你肯定是个团队!”实际上那是你没文化,多认识几个总工你就明白了,跨多学科搞工程管理,这是个基础技能。别以为你跟他一起在酒桌子上称兄道弟你们就平起平坐了,实际上人家的脑子不但好使,还容量极大。我见过不少总工程师,他这边跟搞燃气轮机的讨论完燃烧室设计,那边跟搞变速箱的谈粉末重熔齿轮,扭头跟会计谈工程审计,一边还能跟你插科打诨聊明星。
这种人往往对某个方向的总体水平有着说不出来但是很清晰的认识,跟国外差距有多大,还要多久能够赶上,他心里是有数的,他自己负责的工程是不是一流水平、这玩意儿弄出来在世界上能够排在第几,没有人比他更清楚。
据我了解,这些人崇洋,但是从不媚外。
崇洋和媚外本来就是两个东西,非要拉到一起来说无非是为了凑成语。实际上崇洋是肯定要崇洋的,就上面航母建造的技术,解放初期一大半根本就没有建立,剩下的也基本上不成体系,没有人才,没有规模。西方比我们先进很多很多,甚至于这里面很多的门类都是西方人建立的,只有少部分有中国人参与,你不崇是没有办法的。
言必称西方,是很长一段时间的必然,因为那是高水平,你是低水平。乃至于教材最好都是用全英文的,这样获取知识更方便直接,还能培养阅读英文原始资料的能力,最终更好的接受学科先进水平。
我还是个愣头青的时候跟这些人偶尔有一点接触,就觉得他们是真的“崇洋”,西方的就是好,就是要学习,态度一定要谦虚,学习一定要认真,要摒弃自己的成见好好的学习,是那时候的普遍现象。乃至于有不少现在已经退休的老头,他学生抱着成果跑去找老师,劈头盖脸先是一顿骂,“你小子飘了啊!飘了!”你得跟他耐着性子从头到尾仔仔细细讲,老头才会转忧为喜,感动得热泪盈眶。
最近几年好了很多,因为我们的各项学科是扎扎实实的赶上来了,就算还暂时不是世界一流水平,至少从“难望项背”到了“望其项背”的程度。工程师嘛,谁不想要自己的工程是世界一流水平呢?谁不想自己的工程名垂青史呢?一旦有可能做到世界一流,那是肯定要去做的,一切事情都阻挡不了这个诱惑,他不管你说什么议论什么,政治倾向是什么,甚至于他自己政治观点都不重要,让自己的学识名扬天下最重要。所以这几年就总是遇到拍着胸脯子说,“我做的就是天下第一”,这种人。
要命的是,你一查,他还真是“天下第一”。
他们崇不崇洋?崇洋,一穷二白你不崇洋你怎么办呢?只能先引进,边引进边改进提高,最终搞出自己的一套。
最后拍胸脯说自己已经是“天下第一”的时候当然就拍得咚咚咚响,憋了几十年的一口气怎么会拍不响嘛。
至于媚外,是另一码事。
他就没想过要拍胸脯的那一天,而是以当外国人为荣,媚外,一个媚字很说明问题。媚是态度问题、立场问题,崇是方法问题、路径问题。崇洋的目的是为了赶上先进水平,媚外的目的是谄媚、阿谀、奉承、顺从。
这种根本性的分野导致媚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客观的,他态度上就已经放弃了与别人平起平坐的可能性,自甘于更加低下的位置,抬着头泛着星星眼摇尾巴。
说到底,有的人抬头是为了看高峰在哪里,有的人抬头是为了舔。
是不是搞不大懂?
不光是你搞不大懂,老外也搞不大懂,把这两类完全不一样的人搞混淆是个普遍现象,连我们自己都混淆成一个成语,更别说老外了。崇洋的人想要学艺,态度一定是谦卑的、恭敬的,有时候也哄着你。比如说苏联老大哥还在的时候,我们很多跑过去学习的,一样也是很谦卑恭敬的。媚外的就不用说了,态度摆在那里,一目了然。
不过媚外的人成功的迷惑了这帮老外,不辨真假,还以为中国人都是一副温顺可爱的样子。
为什么你扭头就摸出了板砖……
这就是拜登应该恨崇洋媚外的人的原因,一边是崇洋,随时准备背刺,一边是媚外,成功实施战略忽悠。等于你们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是不?嫌坑我坑得不够狠呢?
最近好像也回过味来了,像美国的对华留学生政策就改了,理科生想来,免谈!文科生随便,反正也无关痛痒,而且里面媚外的居多,崇洋的没几个。
不能再让你们这帮子一半脸红一半脸白的忽悠了!工程师们回去都是要准备当天下第一的,这是本能,这还不够,你还弄一帮子人跑来舔,迷魂汤猛灌着掩护前面那帮人。
真是良心大大滴坏了啊……
所以你说崇洋媚外这种行为有没有被夸大,我认为是没有的,还不够大,我希望有更多更多媚外的人好好用点功夫用点心,一吨一吨的迷魂汤灌上去,什么国格人格都不要了,花式跪舔就完了。
再掩护我们一波!让我们的工程师们再去学一学,毕竟还只是望其项背,还有的学呢。
到了我们把世界都踩在脚下的时候你们再回来吧!
或者就别回来了。
我想大家还记得不久前一位外国人插队(后他声称是当地政府叫他们来直接办理不用排队),当一位中国男士去和他讲道理的时候,他把对方的手里的表格扔在地上,然后叫男子走开 当地工作人员还称给个面子。后来我把这事告诉我的越南朋友,他们听了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会有这么夸张的事情。
我之前一直批评越南社会的崇洋媚外,后来看了国内的新闻后,我悄悄把知乎上的几个相关回答删除了。
当然也包括最近一个非常励志的新闻
2019年10月中旬,上海浦东机场。一个白人用英语问工作人员什么问题。工作人员英语似乎不太好,支支吾吾说不明白。白人皱着眉头,一脸不耐烦;工作人员点头哈腰,表示歉意。
这让我想起自己当年出国在公共场合跟朋友聊天,被路人怼:If you don’t speak English, go back to your country.
同日,在上海入境完转机回家,大家都慢慢往前走找座位,后面一大哥:让一让,让一让地就挤过来了。我说都排着队呢你急什么?他指着他身后:你没见有外国人吗?原来他带着个外国人一起坐飞机。哎我这暴脾气就上来了:外国人怎么了?我TM还是外国人呢。说着我晃了晃手里的澳洲护照。我当时都做好了大不了打一架的准备了,结果大哥满脸横肉的脑袋转向了窗外,饶有兴趣地盯着外面的地勤,仿佛他一直排在我后面,从未跟我有过交流,刚才的一切都没发生过。
更一下。很多朋友说第一个例子举的不恰当。仔细想想确实有点问题。但是看到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拿英文问路还问的理直气壮就生气。我一个白人朋友曾经去过法国,说在法国拿英语问路,法国人是不理他的,但是当他拿磕磕绊绊的一两句法语开始问路的时候,法国人热心地拿英语给他指路。中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也不像印度被英国殖民多年。那如果能用英文为你提供服务,你应该感激,不能用英文给你服务,那也是理所应当。我觉得,这是一个尊不尊重的问题。
纪念一下,第一次被抄袭。
我丝毫不觉得中国人的崇洋媚外“超出常理地夸张”,也没觉得所谓的崇洋媚外是特别恐怖或无解的社会问题,完全没必要过于夸大。
因为中国人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崇洋媚外,根本就是必然的。
我看到有些人说,中国明明是二战的战胜国,为什么整得比战败国还自卑?
原因很简单:中国就是冷战的战败国。
这句话说出来可能比较难堪,很多人不愿意接受,但事实就是,在70年代末,我们承认了在冷战中战败,然后加入对方,借着西风来发展自己。虽然这几年国力日盛,开始对老大产生了威胁,但本质上还是以一个战败国的身份来企图逆袭,而且距离完全摆脱这一定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几十年来意识形态、经济、军事、政治、体育、司法、文化、教育、科技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师从对方的浓墨重彩,甚至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以对方的标准为标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有自卑心理,崇洋媚外,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相比欧美人,中国人之所以暂时看起来比较“媚外”,仅仅是暂时实力不够导致不自信而已,既不代表国人劣等,也不等于国人卑怯。
技不如人自然就没有底气,这是所有人类的普遍反应,根本没必要对中国人大惊小怪,摆出一副国将不国,天要亡了的河殇嘴脸。现在中国国力日强,和曾经遥不可及的对手差距开始缩小,崇洋媚外之风自然也开始慢慢减轻了。如果未来顺利,时间会证明一切,中国人的心态也自然会回到合理的位置,根本无需慌乱。
夸大?你没看到庞大的公知群体吗?你没看到EG现象吗?你没看到某乎某些大V的言论吗?就连我老婆,一个老外(美国人)都知道中国人(尤其是香港和台湾)崇洋媚外是出了名的。
举个例子,20年的某天,我和我老婆出门,碰到2对情侣,都是白男黄女配。原本这没什么,恋爱自由吗,在国外也经常看到白男黄女情侣。可是,当这2中国女的看到我和我老婆时,当着我的面讽刺道~“中国男的还能娶到美国妞”,要不是被我老婆拉住,我当时就揍她们了。
在中国的土地上,2个中国女的,对着中国男性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算不算崇洋媚外?还有,回形针说是中国人吃肉,造成了巴西热带雨林的加速消亡,可美国人均肉类消耗量远远高于中国,但他不说美国,只说中国,这算不算崇洋媚外?
如果你还不信,就去微博看看,去网易新闻的评论区看看,去今日头条看看,去百度还有贴吧看看。虽说如今崇洋媚外的现象好了很多,但我觉得,在14亿中国人当中,至少还有1亿多人正处于崇洋媚外之中。
据说当年日本膜拜中国的时候,朝堂之上但凡有争论,一方拿出中国的典籍反驳,如果对方无法拿出相应的中国典籍反驳,争论就结束了。
你说这算不算崇华媚夏啊?
现在,我在知乎上跟人讨论,你拿出再多的中国文献,别人拿出国外的文献资料,我也不好回复别人。我要是去质疑一下对方文献的权威性,人家拿我英语水平低下一点来反驳我,我都能被噎住。
这算不算崇洋媚外啊?
我倒是觉得,这算不算崇洋媚外并不重要,但是面对西方话语体系,丧失了反驳的勇气,这种心理就很奇怪。
在精神上就少了对抗西方话语体系的勇气,这比啥崇洋媚外的行为都可怕。
而事实证明,这样的心理并不是我独有,基本上在中国各行各业,各学界均是如此。
咱们面对外国的心态,都已经弱势成这样了,还说啥崇洋媚外是不是太夸大了?
并没有被夸大,实际上已经潜移默化了,到了很多人即便不认为自己“崇洋媚外”,但自己身上却有“崇洋媚外”土壤的程度,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开花结果。
举一个常见的现象,比如在知乎上,通常是不是表述更“西方化”一些的中文(不是指那种“哦,我的上帝啊”的译制片翻译腔),用西方观点与视角观察,更多引用西方理论或西方名言的论述,或只是简单的用词有非大陆化(用一些港台或日韩的用词,而不用大陆普通话里的用词),几乎任何人都不会误解原意的日常用语加外文注释的回答和文章,更容易被认为“高级”“专业”,更容易上推荐或得高赞?
哪怕回答或文章的主旨内容、核心观点实际上用简要的几组相关数据与“土得掉渣”的日常中文几句话就能说清。
而且,这不只是在知乎一个平台上,不论是商业纸媒还是各种网络论坛与视频网站的非商业长评论,都有这个“审美倾向”。
最极端的例子,可能就是之前浙江高考上那篇“满分作文”了
为什么这种作文可以“满分”?
如果这篇作文不是出现在高考上,而是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发在微博和论坛上,和读者没有竞争关系呢?
是不是背后的东西才更“细思极恐”吧……
虽然“崇洋媚外”经常是作为一个词在用,但“崇洋”和“媚外”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崇洋”更多在于判定标准上倾向外国(的东西或评价标准比我们更)好,或者(外国人说我们好)才是真的好,简而言之,倾向于一切以外国标准衡量我们自己,只有“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人说我们好,我们才是真的好”这种简单粗暴的想法(常见于各大媒体和各种所谓的爱国自媒体,热衷于发现和挖掘各种“外国友人”)。
而“媚外”则在于对待同一件事情时,对内对外是双标的,对内高标准严要求,对外则要求十分宽容,甚至没有要求只有顺从,乃至“舔”……
前者更多时候(就普通人来说)是单纯的价值认同(认为什么都是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好),而后者则更倾向于单纯的“利益相关”(认为只要自己更“国际化”一些,就更容易获利,更容易享受特权,至少“社会身份”上会更“精英”一些,更被别人高看一眼)。
如果说“崇洋”和“媚外”两者有一个共同点的话,个人认为是“崇洋媚外”之所以有市场,根本原因是,在高竞争的社会条件下,对于部分国人(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具备的部分国人)来说,“崇洋媚外”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捷径”,是一种“抄袭”,毕竟纯粹的“自力更生”在性价比上实在是“不划算”(毕竟再怎么自力更生,单凭某一个人某一个家庭的个人努力,也难以复制一整套有利于自己的法律体系、教育体系或者福利制度),很多移民的出现,正是基于这种利益考量。
因为单纯的“爱国”,并不容易兑现成实际利益,把“爱国”变现为个人利益的门槛,对于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都很高。
一旦发现这点,“崇洋媚外”就会成为一种有可行性的经济选择或者文化上的消遣。
这点不只是在中国,任何“内卷”竞争的国家,都会有这么一种“崇洋媚外”的风气和土壤,和社会发展水平无关(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也同样有“崇洋媚外”的人在),所以“崇洋媚外”并不只是一个嫌贫爱富或者说“慕强”的表现。
而对于大部分人(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都很普通的大部分国人)来说,“崇洋媚外”可以作为一个“寄托”(类似教徒对“天国”或者“理想国”的那种寄托,以发泄和淡化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即认为“外国好”并不是真的认为外国有多好,而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境况不满)。
就是这种感觉吧。
之前崇洋媚外的表现就不说了。一言以蔽之:白人优先。其余外国人次之。
新的崇洋媚外有了新的表现,比如逢洋必反。
无论谁,只要说了或者说过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有什么优点优势。必然有一群人来冷嘲热讽甚至扣帽子打棍子。
最后送一句:太平洋没有盖。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
这其实也是一种崇洋媚外。
表现为敝帚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