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弄了一个b站的视频解释,如何看待翻译20遍的流行。
这是我的b站视频的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z411b7q3
欢迎大家去点赞,并且请大家多多批评,只需要点赞就可以了。
下面是我的一些大概的看法。
第一,这是一种土味神曲去除腔调之后行为的碎片化。
其实我们能够看得到土味神曲的特质,就是通过不断的单调重复的方式来达成朗朗上口的样子,以便能够使得进入到一种大众模仿的可能。
而我们看到很多的视频的社交平台,开发各种各样的视频的活动,也有这样的特质。它的本质其实就是希望掀起大量的重复,因为重复才能够带来娱乐上的共鸣,又要有一点门槛,门槛又不能太高。
利奥塔说我们进入到了后现代的状况,每一个人都变成了间离化的碎片化的原子。这样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艺术作品的叙事性被击破就会变成鬼畜,就会变成洗脑。一个人的狂欢,那成不了群体的行为。
而这里我就特别想起一个句式,叫做不是2万个人死了一次,而是一个人死了2万次。同样的道理我们也能够看到,翻译20遍,它就是想营造一种,不是对这个故事的20个人的不同的解读,而是这个解读进行了20次,将所有的原本的宏大叙事全部击碎。
实际上在知乎上面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谈到,为什么很多翻译过20遍之后的文本听起来都有点像泰戈尔的诗歌?嗯,泰戈尔的风评被害。
而这个实际上并不是像泰戈尔的诗歌,而是就如同人工智能写诗是一样的,失去了叙述的语境,就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看起来不明觉厉的话语。
第二,这是一种将无聊的消费进行景观化的转向。
据伊德波在《景观社会》里面就谈到了,人们需要的是景观,而不是景观的内容。景观具体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存在。
沙丘研究室里面就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标题党本身就是一种景观。标题党成员的内容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标题出现了就可以引发狂欢,引发模仿。引发震惊体uc部(好老的网络热词)。
那么这个翻译20遍也是一样的道理。只需要拿一个文本出来假装,或者真正的用翻译机重置20遍就可以完成这样的一种景观的描述。真正重要的根本就不是是否这个翻译读到了信达雅,而是直奔弹幕区和评论区。
与此相似的行为还有对王之王和某宝。
当然啊,我们也能够在任何的视频下面都能看到什么套话都能够用的语句。实际上现在我们会发现了网络热词已经过时了,重要的不是网络热词,而是网络行为。
或者是网络短句(这不就是很久以前的某某体吗?),通过这样的大量的模仿,造成一种行为艺术。
人毕竟是需要娱乐的,被关在家里那么久,如果没有娱乐人是会疯的。
第三,通过这个方式是可以通把意义架空,形成一种无害化的狂欢。
实际上我们会发现之前很多的模仿流行的梗都会造成或多或少的麻烦。
比如断章取义选择某一些人的语录贴成对王之王或者某宝的视频。
你说这个是一个娱乐,但是别人未必这么想。这样的话有可能会曲解别人的表述的意思。
比如2月份非常流行的祖安话视频,这就给我这个风纪委员加上众裁官很大的压力。因为同样的内容出现在评论区,我必须判定他违规,但是出现在视频区他就被放过了。我就开始不断的怀疑自己的审查的标准到底合不合适。
不管是反讽也好还是调侃也好,还是笑话也好,都有可能出现别人的误解。
现在这个行为就不一样了,他也是和其他的流行的网络的迷惑行为不同的地方。这个有意义的叙事的文段,是被机器所翻译的。为了让他的意义变得更加支离破碎,还翻译了20遍。那也就不存在任何曲解的可能,就只剩下了没有意义的字节片段的狂欢。
这个行为本身是有意义的,就是用来警醒人们是不是对于彼此观点内容调侃的包容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以至于这个流行的文化不得不依赖于机器,依赖于无法承担具体内容的行为而进行。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