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雪碧+泡面真的会爆炸吗? 第1页

  

user avatar   qcbo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新闻是这样的:

杭州余杭的小曹急匆匆地跑进区五院急诊科,说肚子痛得不行,感觉喘不过气来,整个肩膀、背部、腰部都感到十分不舒服。通过腹部平片,医生发现小曹胃泡胀大、肠腔胀气明显。急诊科夏迅医生马上给他插了胃管,立即有大量气体随着胃管排出,其中还夹杂着浆糊般粘稠的液体和食物残渣。同时,夏医生对小曹进行了其他对症治疗。一个多小时后疼痛渐渐褪去,小曹的心跳、血压也恢复了正常。

医生询问小曹,得知前一晚临睡前,小曹吃了两包泡面、一堆土豆块、两瓶雪碧和一些零食。夏医生听了告诉他,食物之间有相生相克,看似吃的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东西,可搭配在一起就有问题了。”

在新闻播出后,好奇实验室还专门做了实验去验证“泡面配雪碧吃,胃会爆炸”的说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雪碧本身就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方便面上面的食用胶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产生更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大量的产生,而人在睡眠时胃肠蠕动减慢,导致胃内大量气体积聚,形成急性胃扩张,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症状。”

具体实验过程看这里:

惊呆!杭州小伙吃泡面配雪碧,结果胃里爆发喷泉了… - 好奇实验室 - 知乎专栏

很遗憾,这个实验充满了槽点,结论也充满了槽点,简直不知道从哪里吐起。但是实在是不吐不快。为了防止误导更多群众,我就一条一条说吧。

1. 拿一个密封的袋子来模拟消化系统,真的靠谱吗?

好奇实验室大体的实验思路是这样的:找来一个袋子,装上泡面,然后再加入雪碧,发现袋子很鼓。于是得出结论——人的胃和这个袋子一样,两种东西一起吃下去的时候,也会鼓成这样!这样当然会把胃撑坏啦。这个理论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想就发现其中的问题:

你平时不打嗝吗?

袋子始终是密封的,而人的消化系统可不是密封的!平时我们在吃饭的时候,都会不可避免地把很多空气随着食物一起吞咽进去,我们的身体早就有了适应机制——通过打嗝,把多余的气体排出来,确保消化过程不被多余气体影响。

所以,拿一个密封的袋子来模拟消化系统,我认为是不妥当的。

事实上,有一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气体的溶解度和压强成正比,和温度成反比,在温度越高,压强越低的情况下,气体的溶解度越低。碳酸饮料在瓶中储存时处于比较高的压强下,把瓶盖打开时,压力迅速释放。此时一部分二氧化碳已经跑出去了。而人的体温在37度左右。在我们喝下碳酸饮料的过程中,有很多二氧化碳又在口腔和食道中散失。真正被吞咽进入胃里的二氧化碳已经是少数了。

2. 连个对照组都没有,你逗我呢。

对于一个相对严谨的实验,对照组是不可或缺的。比如,这个实验是想要探究“碳酸饮料和泡面之间是否存在相克的反应”,也就是说,我们想知道当碳酸饮料遇到泡面时,是否会比碳酸饮料单独存在时释放出更多的气体。

特别是好奇实验室在结论里还提到:“方便面上面的食用胶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产生更大量的二氧化碳。”

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上对照组,真的是什么都说明不了。

对照组应该如何来设置呢?我觉得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拿同等重量的水来代替泡面,再加上碳酸饮料,观察两种情况下产生气体的区别

我身边正好就有保鲜袋,泡面。就顺便做了个实验。由于没有雪碧,我就拿可乐代替了。由于好奇实验室的结论都是跟二氧化碳有关的,所以具体碳酸饮料的种类并不会影响实验结论。我们来看看这么做会怎样。








结果:区别并不是很明显

所以,好奇实验室的结论无法排除这样一个可能:之所以袋子会鼓是因为碳酸饮料的缘故,跟泡面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

3. 标题噱头大于科学性,容易引起公众误解

好奇实验室的标题是什么呢?惊呆!杭州小伙吃泡面配雪碧,结果胃里爆发喷泉了…

爆发喷泉是什么鬼!

你有没有想到什么?对,

喷泉反应

。我说的就是这个。可乐加曼妥思会喷发的那种现象



我觉得好奇实验室在有意引导观众联想到这个反应,从而认为碳酸饮料加泡面会产生可乐加曼妥思的效果。而且联想到一个很古老的谣言:可乐加曼妥思同食会在胃里爆发“喷泉反应”从而把胃撑坏。

从我的实验来看,当把可乐加入到泡面中的时候,完全没有发生喷泉反应。

而且,可乐和曼妥思同食并不会把胃撑坏,这个不管是在流言终结者,还是在果壳网,都已经辟谣过了。值得一提的是,流言终结者的实验是拿猪肚来做的,从严谨性上来说完爆“好奇实验室”。感兴趣的可以移步至此:

可乐+曼妥思,同食撑死人?

4. “食用胶”是什么?它真的能引起二氧化碳释放量增多吗?

食用胶,就是能和水经过水化作用,形成胶冻状物的食品添加剂的统称。我们平常吃的果冻里面就有明胶,它就是食用胶的一种。类似的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琼脂、果胶,以及大家并不是很熟悉的:阿拉伯胶、卡拉胶、瓜尔豆胶、海藻酸钠等等。这些添加剂在合法添加的情况下不会给人体带来任何害处。

泡面里有食用胶吗?有的。添加食用胶能使泡面的口感更筋道,爽滑,Q弹。“这酸爽,简直让人不敢相信!”其中就有一部分是食用胶的功劳哦。

食用胶能使二氧化碳释放量增多?很遗憾,这种效应并不存在。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应该是源自一个古老的留言——可乐和曼妥思的“喷泉反应”是由曼妥思中的阿拉伯胶引起的,而阿拉伯胶就是食用胶的一种。

但是,这种说法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了。因为引起可乐喷发的,其实是曼妥思那凹凸不平的表面所起到的成核作用,这其实是一个物理过程,跟阿拉伯胶并没有什么关系。证明的方法也很简单:在可乐里丢几块方糖,也会引起喷发反应。但显然方糖里并没有阿拉伯胶啊~

5. 回头来说说为什么小曹会急性胃扩张

导致急性胃扩张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时候不仅与吃得多有关,也与吃得急有关。好在新闻还是给了我们一些线索的:小曹去医院前一天晚上吃了两包泡面、一堆土豆块、两瓶雪碧和一些零食

在短时间吃下那么多东西,谁的胃也受不了啊!

好奇实验室也做了人肉实验,大史亲自尝试雪碧配泡面,在喝了一瓶多一点点的雪碧和一盒半的方便面以后,大呼受不了。

你在短时间内吃下这么多泡面,再喝上这么多雪碧,能受得了才怪。

所以,小曹给我们的教训并不是雪碧不能配泡面吃,而是: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细嚼慢咽,量的话适可而止,不要暴饮暴食。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对好奇实验室实验质量的下降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状态了。这个专题我之前一直在关注,做中国的《流言终结者》的想法我也一直很看好,但是……这个专题现在就快要毁在自己的不专业手里了。我真的希望好奇实验室能用专业科普的态度去看待流言,而不是做一些不明所以的实验来糊弄是非。毕竟,一个不严谨的结论,可以误导很多人。

--------------------------------------------

11月27日更新,针对本答案评论中知乎日报评论中问到的一些问题做一下解答。

你这个实验并不能表现胃里的实际环境啊,封闭的袋子,没有调节 pH,还是不够严谨啊。

答:您可能错误理解了我实验的目的。

某实验室本来在实验条件的选取上就有错误(密封的袋子),但又多了一个没有对照组的错误。

我做的那个实验只是反驳了没有对照组的问题,证明了 “袋子鼓可能只是碳酸饮料引起的,与泡面是否存在无关”。并不是一个 “实验就应该这么做” 的正确示范。这个实验已经足够说明,没有对照组存在,是无法获得 “泡面会让碳酸饮料产生更多气体” 这个结论的

我这个实验并不能模拟两种食物在胃里混合的真实情况,如果想要模拟,至少还要考虑:牙齿对泡面的磨碎程度;泡面在口腔和食道停留时间;口腔pH,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胃部pH,胃蛋白酶催化作用,胃容积等等的其他因素。

为什么要加水,控制重量?

答:因为想让大家更清楚地看见产生气体的体积。如果不加水,光倒可乐的话,两者体积并不相等,从直观上来看可能会引起误解。当然,更精确的话,控制体积更好,但家里没有量杯之类的道具,只好控制重量了。

要实验证明食用胶不能促进二氧化碳释放,拿不含食用胶的方糖举例,发现会促进释放,能说明食用胶不能促进吗?为什么不直接把食用胶放到碳酸饮料里看看?

答:在这里确实是我没说清楚,但是,您说的实验已经有人做过了,将阿拉伯胶投入可乐中——结论是,并不会引起喷泉反应。具体内同请移步之前提到过的果壳网这篇文章:

可乐+曼妥思,同食撑死人?





--------------------------------------------

微信公众号 “技术型吃货”,会分享一些原创的食品科学的技术型科普,欢迎关注。




  

相关话题

  对于耳机,煲机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知乎用户@卢健龙 和@Patrick Zhang 有什么关系? 
  有哪些外行看上去很普通,但在内行眼里其实非常高级的东西? 
  生活中有哪些普遍存在、不易察觉而十分危险的儿童安全隐患?如何避免? 
  人类为什么会孜孜不倦地去探索未知?好奇心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看待「月经期间喝红糖水比喝白糖水好」?这二者有哪些实质区别? 
  如何评价「民间科学爱好者」? 
  如何看待美国民众怀疑口罩鼻梁条是 5G 天线,会跟踪还致癌? 
  想未来从事环境保护及生物的科普,大学专业该怎么选? 
  仅通过分享专业知识(如理工类)的普通用户,从零到成为大 V 的可能性大吗? 

前一个讨论
可以在非中文的网站使用中文吗?
下一个讨论
NuGet有类似JitPack的第三方包管理源吗(就是可以自由上传的那种)?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