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媒体死路一条这事吧,其实不是那么绝对。
上一篇关于ANI的回答里,我完全是在用映像研隐喻,可能很多朋友都没弄清楚我里面说的学生会,机器人社团,乃至故意没提的拉面店是指谁。这次就用大白话写了。
视频里说“日本动画本身就是广告,行业不需要动画媒体这种存在来给动画打广告的广告,所以(中国)动画媒体活不下去。”这个逻辑是有点跳脱的。
先从经营角度浅显地捋一下。
做一个媒体,要不然toB(面向行业、企业),要不然toC(面向观众),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很少)。前者多做行业分析、专业技术,后者多做点评、排名、推介。
在中国的ACG领域,专门做前者的几乎没有(当代动画算学术范畴)。后者其实蛮多,动画领域的学术趴,B站的UP主。游戏领域的触乐,游研都是这样的媒体。
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定位,服务于特定的用户群。例如学术趴偏学术+通俗+国产,UP主偏搞笑+点评+推介。
追溯到纸媒时代,动感新时代偏日本热门深夜动画观众,二次元狂热偏GAL+轻小说+动画的综合读者。
做全职媒体,除非家里有矿,否则必然需要从外界获得收入。
依照现在国内的情况,收入来源可以分为四种:
1、厂商广告,手游公司和国产动漫IP方(腾讯)。
2、厂商赞助,平台和大厂扶持自家媒体。
3、用户掏钱,订阅、在平台上用流量换收益,打赏,众筹支持。
4、品牌卖货,开个关联淘宝店,给自家FANS提供适合他们审美的产品。
各位读者日常看的媒体都有什么收入渠道,一想便知。
捋清这些,我们就能看到anitama面临的切实困境。
anitama的媒体定位是什么呢?
从内容上看,他们toC,面向日本动画观众群体,主攻动画的制作技术科普,同时也有新闻和推介等栏目。实际上,他们还有一些toB的业务,做中日业界之间的桥梁。
这个定位让ani的用户群天然的“小”,他们做的内容往往只有核心爱好者、准从业者和从业者才有动机去看。这个群体是撑不起“3、用户掏钱”和“4、品牌卖货”收入模式的。
那么接广告和拿赞助呢?ani几乎不做国漫内容,国产IP方不太会找,手游这条路又因为小几率事件掉断了。
ani虽然很长时间在B站办公,有B站的一定程度的赞助,和B站的业务也有合作和交叉,却始终和B站保持一定距离,不算B站自家媒体。
做toB,做中日之间的桥梁又因为ACG市场资本退潮和中日产业合作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而变得有些鸡肋。
换言之, ani的定位导致四种收入来源都沾不上,经营上比较尴尬也是没办法的事,但这并不代表“做动画媒体死路一条”。
在现在的中国,专业动画媒体虽然不可能活的好,但活下来其实还是可以的。
就像映像研,挥洒绿的设定和燕的作画的前提是——同时也搞一搞握手会,王之力,接受一下拉面店的广告委托。
这就是,现实的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