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文艺的这种话语,往往是废话或者不普适的。
过于夸大“兴趣爱好”对人的作用,是一种文艺的乌托邦错觉。
“兴趣爱好”可以做为辅助,来分散负面情绪,但他不能够拯救人的心理伤害。有些兴趣爱好反而会加重心情负担。
比如,看哲学书玄学书是一种兴趣爱好,看完之后搞得人格分解或者人格切割,案例很多。
比如,为了一些爱好的“必要装备”,花费大量的钱去购置,甚至欠债,造成财务困扰,引发焦虑和人际关系的危机,这种例子也经常能够看到。
真正要面对负面情绪,打造精神的韧性,有意义的“兴趣爱好”具备一些性质:
1)这种“兴趣爱好”是一种可以自我欣赏和自我满足的过程,而不需要与其他人比较,不需要被其他人认可,否则可能会助长消费主义和攀比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感。
2)对脑部算力的要求是有限的,可以通过熟练度优化的,是可以在一个积累门槛后,获得超级大的经验优势的。
3)能够提升身体素质,并且给予身体周期性的良性的神经递质,最常见的是运动。
4)爱好的实施和保持不依赖于金钱,并且没有身体危险,比如喜欢飙车飙摩托车这类爱好,就不是普适的。
5)爱好本身不依赖于社交,不要其他人配合,也不需要其他人协助,从而减少在心理不适时,被二次伤害的可能。
6)最好是延迟满足的,而不是实时满足的;实时满足的爱好较多,会不自觉的训练自己变得难以忍受延迟满足,难以集中精力长考,难以控制情绪。这些对心理的建设是负面的。
7)可实践的,而非空想的;可拓展的,而非狭隘的;可入世的,而非形而上学的。
8)“兴趣爱好”圈子本身没有对爱好者进行分类标签的歧视链。
以上。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