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比喻成一个水桶的话,那你觉得决定这个水桶实际容量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是最长的那几块木板吗?
正常人肯定会回答,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
而苏联在苏德战争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就是基础工业原料短缺:缺铝,所以飞机只能用胶合板;缺钢铁加工能力,所以1942年底以前轻型坦克是坦克生产的主要种类。
铝和金属添加剂都是天然矿产,是搬不走的,被德国人占领了是没有办法靠新建工厂来弥补的。
而美国援助里基本金属原料也占了很大比例,其中提供的金属添加剂更是足以满足整个德占欧洲的需要,可以认为,当时苏联最短缺的金属添加剂就是由美国全部供应的。而如果没有这些添加剂和更直接的金属加工刀具,苏联战时工业基本生产不出一根炮管或者一块合格的装甲板,因为完全无法加工。
所以,补足了苏联战时工业的短板,而且不是多和少的区别,而是有和无的区别,你觉得这个作用有多大?
没有充足证据证明没有西方援助苏联就一定会失败,但是可以证明西方援助起到了弥补缺口,解燃眉之急的作用。
以粮食为例。因为乌克兰产粮区的丢失,42年才开始在中亚扩大生产规模,结果43年又遇到旱灾,再加上这一时期农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剧烈变动,因此42-43年粮食减产非常严重。西方在二战总共援助了490万吨粮食,大部分是在42-44年到位的。而且肉类、食用油、糖、豆类以及其它浓缩食品占大头,这就缓解了苏联的饥荒问题,释放了产能和劳力。
值得一提的是,43年粮食困难的时候,苏联紧急向西方求援,最后到位粮食达到180万吨,超过了双方原本的协议,猪肉供应量达到区间总产量的25%,比供给美军的还多。显然西方援助是有诚意的。
美国自己计算如果按照每人每天半磅浓缩食品计算,西方粮食援助总量够1000万人的军队吃超过5年。实际占比最大的年份,援助粮食占到了红军总粮食消耗的17%
但是放在苏联来说,其粮食生产最差的43年,也有超过1000万吨产出,41年战争刚爆发时期,未被占领的地区也有超过2000万吨麦类储备,西方按照吨位算其占比是有限的,按照热量计算比吨位占比应该要高一些,但仍然可以说没了西方粮食苏联人就死光还是夸张了。
同样的,其它军事、工业援助,大宗商品和武器占比最多占到25%,个别如合成橡胶、天然橡胶占比较高,成品轮胎占到44%,而倍于苏联自产的主要是稀有金属,机床,铁轨设备、海军战舰等。
其援助的物资按照工业生产总值换算在43-44年占比略微超过22%,起到了补战争损失缺口并部分超出的效果。如果加上科技含量因素,其作用要更大一些,除去部分产品和苏制产品相比差一些或各有千秋外,例如通讯设备、载重卡车、轰炸机等或其中的子系统要强于苏联产品。
不过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来说。讨论西方援助是否拯救了苏联,本身就是冷战思维的故意切割,有空对空的成分,也可以问问如果苏联投降变成仆从国,盟军还能不能打败德国?
德国本身就不是孤立地与苏联交战,其仆从国和非交战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罗马尼亚的石油、瑞士的金融机构、瑞典土耳其的铁、西班牙的锰、中国葡萄牙的钨、苏联西部的人口和农业。同时苏联和德国的战争对西方尤其是英国的压力缓解也十分明显,英国又是盟军战略反攻西北欧的支点。轴心国不是靠某一个国家单独打败的,其中不考虑苏联的牺牲,不考虑美国的后勤都是不客观的。
人的血液占体重比例约为8%,大脑占体重比例约为2%。拿比例说事的可以先掂量一下失去体重2%的血液或大脑会发生什么
继续拿血液类比。苏联相当于被德国提刀一阵乱砍,最深的地方都快砍到心脏了(打到莫斯科门口,占领乌克兰工业区,隔绝列宁格勒的交通),全身上下到处飙血。自己的止血措施(工业东迁)和体格当然重要,没这两点前提再怎么抢救都抢救不过来;但是这不代表输血就不重要了,不去输血啥大出血患者都得死翘翘
最后提前按苏粉的逻辑仿写一个一个一个美分答案:
众所周知,租借法案都是莫斯科战役后才开始输送,大头在库尔斯克战役后到达的。苏粉时常吹嘘不靠租借法案也能打赢苏德战争,实际上我们仔细看就会发现,苏联的战争进程和美援的力度是密切相关的。开战后苏联情况危急,英美紧急输送了一批物资,到莫斯科战役时正好发挥作用,把德军挡在了莫斯科城下;同时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减少了物资输送,使得夏季开始时的物资数量又大大减少,导致德军又能开始夏季攻势,一路打到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而后英美疯狂给苏联输血,终于把德军围歼在了斯大林格勒。但是力度还是不够,所以被第三次哈尔科夫之后只能蹲守库尔斯克,直到租借法案更加加大力度才开始全面反攻。而到了租借法案高峰的1944年,苏军更是多点开花,从切尔卡瑟开始,一年包了五六个饺子,一口气从白俄罗斯打到了波兰,比前两年收复的领土加起来还多。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苏联的战斗进程和英美的输血力度是息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