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辛巳,嘉湖旱蝗,乡民捕蝗饲鸭,鸭极易肥大。又山中人畜猪,不能买食,试以蝗饲之。其初重二十斤,旬日肥大,至五十余斤。可见世间物性,宜于鸟兽食者,人食之未必宜。若人可食者,鸟兽无反不可食之理。蝗可供鸭无怪也!
——陈芳生《捕蝗考》
现在疫情期间人都闲的蛋疼了,要是哪个直播平台商业思维高,不要国家出力自己直接赞助这次援助买10万鸭子空运去巴基斯坦,然后搞个大型直播鸭子吃蝗虫秀,点击率决定过亿,那流量,那收入,那广告费。
平台获得美誉度,流量,收入,窝在家里的人民获得乐趣,还帮了临国。一箭三雕呀
哦买鸭时和全聚德合作以低于市场价以期价的方式先卖给他们毕竟最后鸭子们都要进京赶烤的。他们也可以优惠投放广告。等于一毛不拔把这事干了。
然后全体咸丰帝又可以去做云鸭监工了,那衍生话题大大的呀,再定向捧一个鸭明星出来然后赶快按它模型偶像化,再加足马力生产玩具鸭再网上狠卖一笔玩具,平台专售。
同时联系IT公司开发一个鸭子灭蝗虫游戏上线小程序,大家可以边玩游戏边看直播。直播平台再插入瓜子果壳类广告,点广告可以给游戏的鸭子续命增加攻击力。游戏可以全国pk谁的鸭子吃最多得冠军,奖励一步最新某某手机,前提它给平台投广告。一共100部
然后大家看到,全国咸丰帝们边磕着瓜子,打着游戏,看着直播监视着鸭子们。尤其那些城市人民们平时看的动物少,不要太有热情。主流群体呀。
而且这一套对全国人民都是免费的哦
再最后把卖鸭收入再一半捐给全国抗疫的一线医生和基层工作者们以及牺牲英雄的家属。
再一次提高美誉度把平台上升到国家层面.
最后知乎平台的管理者们,你们平台的视频部分想翻身就靠这方案了。现在你连存在感都没有。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收跟帖启发最新方案众筹10万个呀,只要10万人一人众筹一个鸭钱,每个鸭子都标上众筹者的名字,那么一直播先有10万观众呀还不谈他们的好友。
只感叹中国国力的强大,对于巴基斯坦这样人口二亿的国家,这次蝗灾几乎是伤筋动骨,对于中国却颇有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味道
蝗灾以来,关于用吃的办法灭蝗的说法层出不穷。以后看到这种说法麻烦动一下脑子,需要可怜的小鸭子自己跑去吃吗?要是真的能行,抓住蝗虫做成蛋白粉出口中国赚外汇,运费也比运鸭子便宜多了吧?岂不美滋滋?
造谣一时爽…
实际上生物灭蝗只能用在对付还不会飞的幼虫上,效果也极其有限,别想着靠吃就能控制蝗灾了。
其实鸡鸭这种生物治蝗用处不太大,生物治蝗早有更厉害的办法。在这方面中国科学家成果累累,而且其中包含很多有趣的内容,说说这个。
提到生物治蝗,大家往往津津乐道于鸡鸭吃蝗虫等办法。看上去,这种办法既有效又有趣。本来是灾害的飞蝗,却成了天上掉下来的免费蛋白质,正好让鸡鸭吃个够,不但灭了蝗,还发展了养殖业,生产出鸡肉鸭肉,简直让人乐得合不拢嘴。
不过,这种办法的作用其实很有限,不足以成为灭蝗的“主力”武器。在现实中,用鸡鸭吃蝗虫确实曾经有过,但只能用于不太严重的蝗灾,或者作为辅助办法。
其中原因也很简单。调集、运输大量鸡鸭,要依赖卡车、道路等交通设施。蝗灾往往爆发在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设施当然也很不足。而且,鸡鸭都是活物,不像机器那么易于操纵。鸡鸭能吃的,主要是在地面爬行的蝗蝻,已经飞起来的飞蝗,鸡鸭想吃也费劲。指望鸡鸭来对抗大规模的蝗灾,并不可行。
虽然鸡鸭这种生物治蝗用处不太大,但说到生物治蝗,早有更厉害的办法。在这方面中国科学家成果累累。而且其中包含很多有趣的内容。今天,就来说说这个。
马世骏等新中国第一批治蝗专家,通过整治蝗区的水体条件,给蝗灾来了个釜底抽薪。经过他们的努力之后,蝗灾在中国农耕地区已经很少见了。
传统农耕区的蝗灾被解决了以后,牧区的草原蝗灾就成为突出的待解问题。2003年,草原蝗灾特别严重,受害草场面积达到3.2亿亩。大量蝗虫还飞到了二连浩特市区,大雨一般从天而降。施放大量药剂后,总算是消灭了这些蝗虫。街上堆积如山的蝗虫尸体,让人触目惊心。
草原飞蝗的繁殖方式和农耕区的飞蝗不同,不能直接挪用洪泽湖、微山湖等地区的治蝗方法。更麻烦的是,草原的生态环境要脆弱得多。施放化学药剂,后果严重,不但会同时杀灭大量鸟类和其他益虫,还会破坏草原土壤,影响牧区产出的牛羊肉品质——杀虫毒药的有害成分会通过牧草在牛羊体内累积。
所以,马世骏等科学家早就提出,应对草原飞蝗,要更多地采用环境影响小的办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微生物治蝗。
可以用来治蝗的微生物,主要包括动物类的蝗虫微孢子虫,真菌类的绿僵菌、白僵菌,病毒类的蝗虫痘病毒等。其中绿僵菌是比较突出的一种。
绿僵菌生物农药不是中国科学家发明的,在1996年引进到国内。引进后,中国科学家做了很多研究,大幅提升了毒力,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使用上取得了突破。
从蝗虫的角度来看,这个绿僵菌实在太可怕了。绿僵菌是一种真菌,会粘在蝗虫外壳上,然后刺入蝗虫体内生长繁殖,并分泌毒素,蝗虫就会一命呜呼。
这还不算完,被弄死的蝗虫会变成“僵虫”,也就是蝗虫的僵尸。这种僵虫体内存有大量绿僵菌的孢子。僵虫长期留在土壤里,成为传染源,不断把真菌传染给其他蝗虫,持续发挥效力。一次施药,控制蝗虫的效果可以长达五年。
在这个过程中,蚂蚁、老鼠等动物都成为残害蝗虫的“帮凶”,会帮着真菌繁殖和传播,感染更多的蝗虫。而且,绿僵菌对蝗虫是“精确轰炸”“定点清除”,对其他昆虫的影响很小,对鸟类、哺乳动物和人则完全无害。
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了生产绿僵菌生物农药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并且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生物防治蝗虫的国内标准,已经成为国际标准。
在生物防治的信息化、自动化方面,中国的领先优势更加明显。在治蝗技术方面,其他国家比如澳大利亚也很先进,但他们没有中国这种健全的基层机构组织。中国的蝗虫防治组织非常发达,基层有大量的植保站、防蝗站,在蝗虫信息采集、精准施药等方面都很到位。未来,随着5G等信息技术的推广,中国蝗虫治理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马世骏等科学家研发的国土综合整治消除蝗灾,可以算作是治蝗1.0。绿僵菌等生物防治法,可以算作是治蝗2.0。现在,中国科学家已经进入治蝗3.0。
3.0时代的特征是基因组合技术,领军人物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在3.0时代,除了治蝗技术更上一层楼以外,更重要的是,研究蝗虫的目的,不再局限于防灾减灾。新一代的中国科学家,视野非常宽广,把对昆虫的研究和政治、社会甚至哲学研究融为一体。
这要从蝗虫的型变说起。
在我的另一篇文章“我国是怎样战胜蝗灾的”中,我介绍了蝗虫的型变。简单来说就是,散居的蝗虫和群居的蝗虫,外观差距很大,看上去简直是不同的物种。其实,这是同一种物种的两种形态。
蝗虫型变和大量集聚,是蝗灾发生的直接原因。蝗灾就是蝗虫集聚群居的结果。没有型变,没有集聚,也就没有蝗灾。分散的蝗虫,就是小蚱蜢,在草丛中蹦蹦跳跳的,没什么害处。只有大量蝗虫聚集到一起,发生型变,才会成灾。
因此,研究清楚蝗虫的型变,就特别重要。型变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外形的变化那么大?是什么变化引起的?型变需要什么条件?怎样才能阻止型变发生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国际上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长期没有大的突破。大的突破正是康乐院士率领的团队做出来的。他们发现,蝗虫的型变,主要是多巴胺造成的。
多巴胺是生物体内的一种化学物质,可以调控行为和情感。病人发生休克,可以给他直接往心脏上注射多巴胺。相反,对狂躁型精神病人等,可以注射多巴胺抑制剂,让他们恢复平静。
蝗虫正是因为体内的多巴胺发生了变化,才会出现型变和群聚。有趣的是,这个研究实际上揭示了很多动物群聚的生物学原因——包括人。
人群聚集闹事时,群体中的人往往也是体内多巴胺增加,外在表现就是面红耳赤、情绪亢奋、动作夸张、不可理喻。聚集的人群往往很危险,会做出单个人不敢干的事,造成特别大的危害。
以往,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往往从政治、社会、心理等角度入手。比如广泛流传的《乌合之众》等书。康乐院士对蝗虫型变的研究,开创了对人类群体行为的生物学分析。
让人尴尬的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在这些方面,人类和蝗虫的规律高度近似。
处理公共事件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面对聚集起来越来越暴躁的人群,快速有效的办法不是摆事实讲道理耐心解释增加信息透明度什么的,而是驱散。派出警察分割人群,把人们赶走,或者用高压水车等工具把人群打散,总是就是要尽快消除“人群聚集”这个现象。
即使摆事实讲道理,也不能直接面对暴躁激动的人群,而要让他们选出代表,把代表从人群中分离出来,单独谈。离开人群的代表,会很快恢复冷静,重新成为可以沟通和讲道理的正常人。
研究发现,把群居型的蝗虫拆散,让它们彼此分离,4个小时后,蝗虫就从暴躁凶恶的群居型转变为人畜无害的散居型。而把散居型的蝗虫组合起来,经过32小时后,它们才会变成群居型。
看来,把人群聚集起来,成为暴躁的群体,其实也没那么容易,需要较长的时间“酝酿”和“逐渐升级”。无论是防治蝗灾,还是保卫社会,人们都有足够充裕的时间和机会。
从生物学的角度入手,会对很多人类行为规律有全新的认识。这些认识往往和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结论不谋而合。
比如,蝗虫群居就会成灾,但这也说明,聚集起来以后,物种的生命力、竞争力会大大增强。而且,物种内部的交流、沟通会大大强化。对昆虫来说,群居型的个体,雌雄配对非常容易,种群繁衍力很强。散居型的个体,则需要好几天才能互相熟悉。这也解释了人类的社会性为什么会越来越强,以及为什么整合程度越高的社会,竞争力、生存力越强。
对蝗虫来说,群居散居的转变伴随着明显的型变,对人类来说,与他人保持密切联系和离群素居,其实也有生理上的差异。很多代谢类的疾病,很可能就与此有关。群体中的人,更容易乐观积极。长期独处的人,往往会忧郁感伤。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型变”呢?
目前,对这些现象,基本都是从心理、社会的角度做出分析。今后,如果能通过研究蝗虫提出生物学方面的解释,很可能会找到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比如,对个人的情绪问题,除了心理疏导以外,是不是能在生理上找到解决办法呢?
再有,对那些慢性病、代谢病,是不是能找到全新的治疗办法呢?蝗虫对于人类社会,很可能会像果蝇对遗传学那样,发挥重要作用。曾经的害虫,正在成为重要的科学研究目标。
从对蝗灾束手无策,到找到有针对性的办法基本消灭蝗灾,再到大大扩展对蝗虫的研究,微观层面延伸到基因,宏观层面则融合了对社会的研究。人类知识的进步,才是宇宙中最壮观最迷人的景象。
参考资料:陈应松:《飞蝗物语》,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年9月。马建文,韩秀珍:《东亚飞蝗灾害遥感监测机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盖志毅:《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7月。
目前央视新闻和环球时报已经进行了辟谣:
从环球时报上的新闻来看,牧鸭治蝗不仅会被引进到巴基斯坦,还会引进到非洲(一路带一路国家),但至少得半年以后。且中国的鸭苗数量,能够满足国外需求。但牧鸭治蝗,
中国治蝗,其实是一套组合拳。
牧鸭治蝗的优势十分明显,但劣势同样十分明显。
一、机动性强,跟随蝗虫转移进行战斗。生命力旺盛,野外生存力Max。
二、一天食量高达200只蝗虫,10万只鸭子,一天可食2000万只蝗虫。“地毯式”捕食,不仅不会放过若虫,连虫卵都不会放过。
三、防治成本低廉,无农药残留,不会污染环境,有助于自然生态的恢复。而且牧鸭肉质鲜美,可带来经济收入。
一、无法适用于蝗虫高密度区,派往灾区的鸭苗,在达到聚飞程度的严重蝗灾区域无法适用。无论蝗虫的数量,还是体内生物合成的氢氰酸都会鸭苗大军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二、治理程度有限,10万只鸭子,一天食量2000万只蝗,一个月食量6亿只蝗虫。巴基斯坦蝗虫总数达到3600亿。虽然有专家所称的6月增长500倍,并不现实,但一个月内翻番的能力是有的。对于整体蝗灾来说,鸭子吃掉的蝗虫占据很小的一部分,杯水车薪。[1]
冲鸭一鸣,众人振奋。
能够理解大家看到这个新闻的激动。
牧鸡、牧鸭治蝗只是中国治蝗成果的一小部分,中国治蝗,是一套组合拳。
中国治理蝗虫60多年,达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的目标,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30年没有出现大型蝗灾。
数十年间,中国建立了植物保护工程,完善了蝗灾治理防控体系、优化了防控设施设备,整体防控能力达到了崭新的高度。绿色治蝗比率加大,已接近化学治蝗规模。防控体系逐渐信息化。除此之外,中哈联合治蝗等国际合作近年来治蝗效果也颇为显著。
在数字农业、现代技术、药械、专家人才、监控平台等方面,中国都有可供巴基斯坦借鉴的内容。
重灾区化学防治:
在高密度发生区(蝗虫5头/m2以上),直接采取化学应急防治。
选用马拉硫磷、高氯·马、阿维·三唑磷、吡虫啉等农药,集中连片面积大于500公顷以上的区域,进行飞机化学防治,使用GPS飞机导航精准施药技术和航空喷洒作业监管与计量系统,监控作业质量,确保防治效果。
针对集中连片面积低于500公顷的区域,可组织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使用大型施药器械开展防治。
重点推广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在芦苇、甘蔗、玉米等高秆作物田以及发生环境复杂区,重点推广烟雾机防治,在清晨或傍晚进行。化学防治时,应考虑条带间隔施药,留出合理的生物天敌避难区域。
对于严重蝗灾区来说,化学防治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但巴基斯坦从“数字农业、现代技术、药械、专家人才、监控平台”等各个方面有着很大的不足,需要中国专家进行指导,传输经验。
中低灾区生物防治:
针对中低密度发生区(密度在5头/m2以下)和生态敏感区(包括湖库、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禁止或限制使用化学农药的区域)。
一、优先使用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防治。巴基斯坦,在微生物防治上有着很大的不足,中国经验在这方面能够给巴铁提供很好的帮助。
二、合理使用苦参碱、印楝素植物源农药,综合提高巴铁现代化农业药械技术。使用纯天然无残留植物源农药,在灭杀蝗虫的同时,也不会影响生态环境。
三、天敌防治。的确可以引入中国牧鸡、牧鸭。除此之外,还可以合理利用巴基斯坦本土天敌,进行生态防治。
针对密度在5头/m2以下蝗灾区域,鸡鸭子大军的确具有极大的优势。首先鸭苗本身的生命不会受到威胁之外,其次一个月6亿的食量,可以有效针对低程度蝗虫灾区。无论从蝗虫数量,还是虫卵的角度,都能对蝗虫繁衍,进行有效的防治。
注意,生物防治,只能针对中低密度区域。当然,鸡鸭迁移的便利,高效机动,结合化学防治技术,当高密度区域蝗虫数量降低到中低程度时,便可以使用牡鸡牧鸭等生物防治技术,对蝗虫进行有效的防治。
四、生态敏感区可降低防治指标,在蝗虫3龄盛期前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必要时,在周边建立隔离带进行药剂封锁。
长期生态防治措施:
一、沿海蝗区采取蓄水育苇和种植苜蓿、紫穗槐、香花槐、棉花、冬枣等蝗虫非喜食植物,改造蝗虫孳生地,压缩发生面积。
二、湖泊和内涝蝗区结合水位调节,采取造塘养鱼或上粮下鱼、上果下鱼模式,改造生态环境,抑制蝗虫发生。
三、河流蝗区实行沟渠路林网化,改善滩区生产条件,搞好垦荒种植和精耕细作,或利用滩区牧草资源,开发饲草种植和畜牧养殖,减少蝗虫孳生环境,降低其暴发频率。
四、高原山区飞蝗发生区可种植沙棘,改造蝗虫滋生环境。常年重发区,可通过垦荒种植、减少撂荒地面积,春秋深耕细耙等措施破坏土蝗产卵适生环境,压低虫源基数,减轻发生程度。[2][3]
总结:
如果单纯只是浙江 10 万只鸭子针对当前巴基斯坦的超级蝗灾,有效性并不大。
但如果结合中国现代化、数字化的化学防治技术,让鸡鸭主要针对中低程度灾区,可以有效控制蝗虫的虫卵数量、若虫数量。再结合长期的生态防治技术,能够把防治效果发挥到最大化的程度。
真正能有效性治蝗的,还是中国提供的技术。
但牧鸡牧鸭(生物)治蝗,对于巴基斯坦以及非洲蝗灾的长期治理,意义深远。
最近因为非洲蝗灾而在网络上火起来的这部纪录片《牧鸡治蝗》。
2001年,河北草原发生蝗灾,导致直接经济损失三千万元。
为了减少化学药物对土壤的伤害,河北牧民们养了70万只鸡,专门应对蝗灾。
这些鸡从小接受训练,听到哨声就会跟着牧民的拖拉机跑。
于是草原上就出现了拖拉机拉着牧鸡房在前面慢慢走,“战斗鸡”跟在拖拉机后面边溜达边吃蝗虫的场景,真·全军出鸡。
“治蝗”任务完成后,吃了三个月蝗虫的珍珠鸡们就被送到了屠宰场……
要知道,蝗虫可是一种蛋白质含量高达75%的高营养饲料,所以这些珍珠鸡们一个个肉质肥美。
这种方法成本低,鸡苗是国家给的,饲料也是现成的,养肥了再一卖,既能有效治蝗,还能产生经济效益,就是“委屈”鸡了…
2000年5月,新疆北部发生特大蝗灾,从浙江紧急空运了三万“鸭子大军”来到新疆草原,消灭了100万亩草原上覆盖的蝗虫。
真是被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深深折服了。
2.28更新,新闻应该是假的,大家就当段子听着玩吧
出征扫蝗可以,鸭蛋还是要带回来鸭!毕竟小鸭子以后还要进京赶烤呢!
当感情成为生活的一种负担而且无力改变的时候。
与女生不同,大多数男生是不会把感情当作生活的全部的,过日子是头等大事,感情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对于男生来说,一段好的感情是能让生活更轻松的。
一个男生可能会因为你漂亮而喜欢你,但这种喜欢无非是荷尔蒙冲动无法长时间维系,真正能让男生愿意和你一辈子走下去的,是你能够理解他,能够支持陪伴,能够默契相处。
但就这一点上,很多女生都是在逆行。她们所期望的感情都是建立在对于男生的索取之上,她们会因为男朋友没有足够专注自己而去作,会因为男朋友没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闹,会频繁吵架提分手来试探这个男人是否足够爱自己,却忽略了这个过程中,自己一步步在抛掉自己值得被爱的筹码。
当男生觉得和你在一起,不但体会不到丝毫乐趣,反而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积累失望了。但这个时候男生一般不会直接放弃,他们会尝试逃避,会尝试沟通,会寄希望于你能逐渐去改变。
所以有经验的女生应该知道,男人的态度变化是有个周期的,不会因为你和他吵几次而一下子和你分手,但是会逐渐冷漠下来,这个过程中他就是在开始怀疑是否真的合适,会希望看到你有所变化。然而往往女生在这个阶段,又会因为男生的逃避而更加变本加厉去作去闹,想要控制对方,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等到失望积累够了,也就变成绝望。他会判断你已经不会变了,无药可救了,再相处下去只会让那自己越来越累,最终决定分开,等你意识到问题所在时已经来不及了,这种理性思考下的分手,往往挽回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很多女生整天担心男生变心不爱自己,但同时却又是亲手在不断把他往外推,想想还挺可笑的。
之前新京报2月25日发表文章:单身女性海外选精生子。文中成功女性表示“我这么成功,中国男性没人有胆娶我,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外才会娶我爱我尊重我...”
到了3月5日,新京报:起底海外买精生子。
而且新京报起底的内容很多从是“如何看待中国单身女性海外选精生子的新闻”几个知乎用户高票回答搬运的,然后“融会贯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