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医工交叉科研人员的角度,谈谈我们陈国强院长这篇犀利文章提到的初期防控”误判“的问题。
在雷达领域,“虚警”和“漏警”是典型的两难问题。两者之间经常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trade-off),也就是常说的按下葫芦浮起瓢。想要虚警率和漏警率双低,要下非常大的功夫。
这次疫情防控早期,从积极方面讲是主要防范了“虚警”的风险,也就是不要搞出“狼来了”的事情。但遇到新冠这种 bug 级的病毒,使得“漏警”的危害更大,于是春节前进行了纠偏。
因此从工程的角度来看,我们这次遭遇的是历史性的事件,客观上其实非常难处置。
从”抓虚警“到”抓漏警“的转换,除了看防控主体的主观意志,更要看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对手。危害极其严重、行动极其隐蔽、且增长极其迅猛的对手,才值得发动总体战来抓漏警。判断一个对手是不是值得采用抓漏警的策略,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推荐一本书叫《失败的逻辑》,里面的分析很有借鉴意义:
一般来说如果想要虚警漏警双保全,那就一方面要提高信息流动的带宽,另一方面提高系统的响应力度。也就是对雷达系统进行大幅的系统升级。换更灵敏的传感器、降低信息上报的延迟、把预警吹哨的响度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