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熬过最艰苦的战斗,取得过最不容易的胜利,曾为雪地里衣着单薄的士兵排闼直谏
最难得的是,他有老布尔什维克朴素的正义观。
看了一圈,没有提他的。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好好的国民党国民军联军第4师第12旅旅长不做,带着1.7万人投奔红军,要知道,当时的中央红军不过才3万人。
他率领的红5军团短时间内成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与彭德怀、林彪鼎足而三,纵横沙场,屡立战功,他成为获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红旗勋章的8个人之一。
长征后,他担任最艰苦的后卫任务,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血战湘江,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立下了赫赫战功,红5军团因此荣膺“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
在金沙江阻击战中,因缺乏渡船,为掩护兄弟部队过江,军委不得不一再命令第5军团延长撤防日期。从3天3夜,到6天6夜,一直到9天9夜。不足5000人的红5军团,硬是把1万多名敌人死死地拖在阵地前。他下令:“就是只剩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没有命令绝不撤离,保证主力安全过江。”
长征途中,邓发的妻子陈慧清临产,他命令部下战士们阻击敌人,“生孩子要多久,你就给我顶多久!”战后,有的战士抱怨,为了一个孕妇,我们在这流血牺牲。他听后勃然大怒,对着那抱怨的人怒吼:我们今天革命打仗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孩子们的明天吗?
张国焘和中央闹分裂,他与张国焘据理力争,被当众打了一耳光。他跟朱德说,自己长这么大,从未受到如此侮辱。若非为了团结,当场就要张国焘好看。他想投奔毛泽东,却被朱德一再劝阻。
再到后来,他加入西路军,血战12天,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某位元帅却说当时对此并不知情。死后头颅被残忍砍下示众。
得知他壮烈牺牲的消息,延安为他召开最高规格的追悼会,毛泽东、朱德都到场。1967年开挖滏阳新河,为了保护他的祖坟,毛主席、周总理修改规划,绕开他的祖坟,形成了“大堤之弯”。
1957年到1984年,他的头像悬挂在遵义会议现场上。1984年之后,再也见不到了。
1989年,中央拟定了33位军事家,没有他的名字。1994年,又增补了3位,仍没有他。
21世纪,描写长征的电视剧,没有出现他。
董振堂将军,似乎被忘记了。
他临阵对敌的雷霆之威,
对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忱,
政治上的松柏之节,
生活上的冰雪之操和作风上的朴实无华,
使他不愧为我们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的表率,
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
——杨尚昆读《彭德怀自述》有感
01
彭德怀身居高位,对人民舍得,对自己吝啬。
革命以来,他不俗的人格魅力,简朴的生活作风,众人有目共睹,而这两点,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幼年时期的彭德怀吃过很多的苦,其父没有一技之长,无法养家糊口,年轻时尚能下地干活,到了晚年只能靠装殓死人混口饭吃。
彭德怀和兄弟们,曾在阖家团圆的春节冒着风雪外出乞讨,不然就得被饿死。
但他从未抱怨过自己的出身,反而为“勇敢的农民的儿子”的身份感到自豪。
彭德怀与底层老百姓联系紧密,同根同源,对地主老财施加在无产阶级身上的痛楚感同身受。
这使得他形成了关心民生疾苦、乐于为民请命、廉洁奉公、甘守清贫的优良品质。
南国烽烟二十年,新中国成立现曙光,何时何地,彭德怀都不忘初心,这一点难能可贵。
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对红军存在错误认知,认为红军穷得连饭都吃不起,其中一大原因就是红军穿的太过寒酸,战士如此,将领亦如此,彭德怀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他的衣服有一显著特点,破,补丁多。衣服漏风就算了,布鞋也常漏出个大脚拇指。
当彭德怀的警卫员很难,不是因为他的脾气,而是即将面临两大难题:劝彭德怀换衣难,劝彭德怀换鞋难。
攻打榆林期间,彭德怀脚上的鞋已经烂到不行,警卫员趁彭德怀睡着,量了他的鞋码,问管理科置换了一双新鞋。没想到,彭德怀知道后,又把鞋还了回去。
他对警卫员说,普通战士寒冬腊月里出操练兵,多得是没鞋穿的人,自己的鞋补一补仍能将就着穿,实在没必要铺张浪费。
解放战争收尾阶段,彭德怀率部驻扎在雷庄一带。
某天夜里,他看书太过入神,不小心让取暖的炭火把棉裤烧了一个大洞。
身旁的工作人员看到后,欲找后勤部门拿一条新棉裤,被彭德怀及时制止。
他微笑着表示:“只是坏了一个小洞,别处都还好好的,补一补不碍事的,照样可以穿嘛。”
一野直属政治部副主任郝士俊当时在场,他感慨道:“对于这些细小的事情,彭总非常重视,严格要求自己,做机关干部的表率。”
除了衣服、鞋子,彭德怀还拒绝过高级俄国毯、鸭绒被等稀罕玩意儿。
这两样物件在大冬天可是个宝,又轻又暖又实用,还是专人送上门的,换做是别人,指不定就收下了,但彭德怀不会。
彭德怀给出的理由是,三大纪律明确规定,一切缴获要归公。
为此,他大动肝火,说破坏了这个纪律,有人送了,有人收了,这与国民党军队有何区别。
既然规矩在,就势必要严格坚持。
一番话掷地有声,给有歪心思的人上了一课,鸭绒被也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了相关部门。
对内,彭德怀的以身作则无异于是一种无声的命令,给予战士和战友能量。
对外,彭德怀的艰苦朴素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威慑力极强。
解放战争初期,被西北野战军俘虏的国民党士兵断言,国军打不过共军,国军注定要失败。
起因是他们看到彭德怀光着头,手里抓着帽子,脚上的布鞋要靠麻绳绑着才能穿,却依然开心地向农民朋友们讨水喝。
他们不明白,共产党的高官为什么不克扣军饷,不贪图享乐。
他们不明白,共产党的军队生活条件都这样了,为什么底下的战士还会舍生忘死、前赴后继。
他们惊恐:“我们就败在他的手下,当了他的俘虏,真可怕!”
更有人预言:“这下完了,国民党完了,非彻底失败不可。天下哪有我们立足之地?”
战火硝烟里,一双破鞋子,一身补丁垒补丁的服装,穿在彭德怀身上,比披了黄金甲还耀眼。
建国后,彭德怀对衣服还是不讲究。
平时上班,他习惯穿军装,下班后换上中山装,或者是便服,再配一双布鞋。
如果是参加外事活动,才有机会穿上礼服和皮鞋。
他很会为公家省钱。
1957年,彭德怀出国访问,有关部门按规定给他发放了服装费,要他去定制几件便服。
彭德怀做了洗换的必需衣物,剩下的钱尽数退回给了党组织。
有人劝他,何不再多做几套,彭德怀没好气地呛声道:“不花自己的钱,你们就是不知道心疼。”
彭德怀的妻子浦安修,为此次行程殚精竭虑,她看到彭老总身上穿着的毛衣起球起的严重,就悄悄去了王府井买了一件新毛衣回来。
夜晚时分,浦安修拿出毛衣让彭德怀试试,彭老总穿上后,直呼太紧了,惹得周围的工作人员忍不住笑出了声。
他自己也被逗乐,诙谐地吐槽:“花钱买了件紧箍咒,穿不得,穿不得。”
说着脱下了不合身的毛衣,顺手给了较为亲近的一位工作人员:“你穿应该正合适,给你吧,省得再去买了。”
浦安修劝他,不然再买一件,彭德怀说:“出去是为了工作的,不是去搞服装展览的,旧毛衣穿在里面,不怕。”
他的内衣,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很少买新的。
可以说,身为人民的公仆,他对自己的要求,已经达到了苛刻的地步。
自己不穿好的衣衫,却多次慷慨赠送衣物给穷苦的群众。
举个例子,1942年—1943年,彭德怀与麻田村的农户打成一片。
当地连年旱灾,粮食减产,军民生活水平下降。
彭德怀鼓励大家搞好生产,亲自帮农民朋友们开荒,还把黄呢大衣、手杖送给了一位名叫汪福成的老汉,帮助汪家一家老小渡过了饥寒交迫的冬天。
汪福成逝世前,嘱托后代一定要妥善保管这两件物品,把它们当成传家宝。
1978年,彭德怀沉冤得雪,汪家后代把彭德怀赠予的黄呢大衣交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
那人满怀感激:“我这就放心了,俺家代代相传,永不忘记救命恩人彭老总。”
02
彭德怀一向反对大吃大喝,自己如此,要求战士们也要如此。
他的初衷很简单:第一,贴近群众,与底层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始终不忘为什么革命;
第二,宁愿自己苦一点,也要让跟着他走南闯北、无谓牺牲的战士们甜一点;
第三,用实际行动来警醒大家,不要走上国民党的老路。
1930年夏,彭德怀率领红五军转战鄂东南。
强敌环伺,生活艰苦,时任军长的他,一面要处理各种战事问题,一面要照顾、关怀干部和下属,一个人当两个人用。
某天,他伏案工作,支撑不住晕倒在桌旁,幸得警卫员小张发现,才脱离了危险。
小张看得真切,那段时间,彭德怀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把有油水的,能填饱肚子的食物让给其他人吃,自己凑合凑合就完事了。
这样一来,身体不垮才怪。
为了彭德怀的健康着想,小张着急忙慌地找到炊事员老曹,拜托其下一碗汤面,让彭德怀暖暖胃。
面做好了端上去,彭德怀刚醒不久。
飘着油香的汤面惹人馋,彭德怀的脸上却愁云密布。
原来,部队买了老乡的猪改善伙食,宰了之后,各部都有份。
炊事员在下面的时候,特地加了几片猪肝,给彭老总开开荤。
彭德怀询问怎么回事,小张一五一十地回答。
听完解释,彭德怀并没有领这份情,他越发严肃地说:“我一再强调,红军官兵平等,当官的不能搞特殊!”
尔后,催促小张把面端回炊事班。
两人交谈的声响惊动了住在隔壁的老曹。
老曹赶过去打圆场:“军长,面已经做熟了,不吃就浪费了,还是吃吧,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彭德怀的态度依旧不变。
他一拳打在桌子上,把茶杯里的水都震溢了:“不能吃,绝对不能!这个先例决不能开!否则就不能说服人。”
屋内一下安静下来,彭德怀缓了一口气,平息怒火后,道出了更深层次的理由,他说自己本就是脱下皮鞋换上草鞋的,革命从不是为了享福。
他何尝不明白小张和老曹的良苦用心?可大伙儿跟他一样苦哈哈,自己怎么能偷摸着吃好吃的呢?
一番恳切的话语说完,小张和老曹不再吱声,而是听从彭德怀的意见,把面送到了后方医院,给重伤病员吃了。
经此一事,彭德怀重申军队纪律,不论是谁,都不准违反。
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到黄崖洞兵工厂巡视,厂长陈明升留彭老总吃午饭,嘱咐手底下的干事到厨房弄点容易消化的食物。
炊事员按要求,做好了白面条和炒豆腐。
彭德怀一上席,看到桌上的菜,第一反应不是菜色好不好看,也不是味道好不好吃,而是工人是不是和他吃的一样。
负责人一听这话,愣住了,支支吾吾起来:“嗯,差…差不多…”
彭德怀眉头一皱,立刻起身,背着手,转头就往食堂走去。
工人们累了一上午,围坐在一起吃着高粱、玉米和黑豆面糊糊。
彭德怀一看,心情由晴转阴。
踱步回到厂房,他指着面条发问:“谁让做的?”
陈明升没敢说实话,只好扯了个谎:“是……伙食委员会怕您胃口不好,才做的……”
彭德怀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分析局势:“敌人对我们实施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军民日子不好过,怎么能搞特殊?”
紧接着,他扯下了一些干部的遮羞布:“我胃口不好你们看得见,工人胃口不好,没人看得见。”
话音刚落,他端起桌上的面条,径直返回食堂,直接将面条往大锅里一倒,搅拌了一下,再把糊糊舀到碗里,吃得倍儿香。
他这么做,从来不是作秀,而是从内而外的习惯使然。
1939年4月,彭德怀在返回八路军总部的途中,顺道检查驻扎在山西地区的129随营学校的工作。
听取汇报,参观校舍,忙完已到晌午。
校领导为彭德怀接风洗尘,准备了八九个菜肴,摆了满满一桌,光看着就很美味。
彭老总很惊讶,问是否学员们也是吃相同的饭菜。
领导班子含糊其辞,表示首长难得来一次,总不能太寒酸。
彭德怀得知宴席是专门为他而设,心中惴惴不安。
他认为,每人每天只有5分钱的菜金,条件是怎样的艰苦,众人有目共睹,这样大宴宾客,他实在吃不下去。
他提议,将菜肴与学员们共享,一起吃大锅菜,大家纷纷同意。
绷着脸的彭德怀,这才露出笑容:“蛮不错嘛!大家一起吃才香!”
关于彭德怀“吃”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长征路上含泪杀黑骡马,只为更多人能够走出草地;
解放战争时自己吃粗糠扁豆,把香喷喷的小米稀饭留给了战士们;
每每开荤,彭德怀必问是不是大家都吃一样的食物,如果不是,就坚决不吃,把好菜留给受伤正在休养的战士。
国民党的将领,对彭德怀的节俭早有耳闻。
延安瓦子街战役结束后,胡宗南部第29军参谋长刘振世被俘,与彭德怀有过一次对话。
彭德怀就着两盘素菜、一碟辣酱吃面条,被刘振世瞧见了。
刘振世说自己虽然只是尉官,但要他只吃这几个菜,恐怕难以下咽。
彭德怀笑了笑,回道:“那是因为你们过惯了腐化的生活。”
他还说,他不认为自己简朴,自己吃的饭再差,全中国也有很多老百姓还吃不上,真正的简朴是和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相当,他还不够格。
刘振世哑口无言,但又从彭德怀谦逊的言语中,体味到了一些道理,不禁点头称是。
从革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身故,彭德怀总是和战士、战友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他打仗,脑子里想的是人民,他吃饭,脑子里想的还是人民。
建国后,他常常念叨:“什么时候全中国老百姓都能吃上这样的饭菜呢?”
他自己种地,种萝卜、白菜、红薯,有特供的猪肉时,从不和普通老百姓抢。
彭德怀说:“自己不贪,不给人家送,敢把厚脸皮的上司、熟人挡回去。做到这三点,就可以保住国家的财富,人民的财富。”
他也是人,他不是不知道钱有多好,不是不知道肉有多香。
他曾对陈赓说:“谁说我彭德怀不好吃肉?谁不知道肉香?”但他还是在人民生活出现困难时,吃不下一口饭。
有没有人思考过,这是为什么?
03
彭德怀对“住”不挑剔,总想在生活上与战士们保持同一水平。
对他而言,房子无非是头上三片瓦,脚下一寸土的建筑物,差别不大,能遮风避雨即可,能酣睡入梦即可。
长征结束后,红军落脚陕北,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周恩来的安排下,进行了为期92天的采访。
三个多月的行程中,斯诺接触了我军很多高级将领,有毛泽东同志,也有彭德怀。
组织上安排斯诺住进了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两人碰面的机会多了起来。
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提及,自己常常在前线看到彭德怀,彭德怀与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
他们居住的院子很朴素,彭德怀办公的地方,内设有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彭德怀毯子的炕。
如果不说,没人会想到,这里居然是指挥着三万多军队作战的司令部。
在斯诺的笔下,不难看到彭德怀的童真。
彭老总有一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是除了制服之外的个人服饰,每每穿上,彭德怀都开心得不行。
这种在小事上找快乐,在大事上不含糊,仔细斟酌的秉性,更能佐证彭老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追名逐利的处事风格。
1950年,彭德怀临战受命出征抗美援朝战场,三年后凯旋归来,住进了中南海怀仁堂东南角的永福堂。
永福堂这个名字虽然敞亮,但却并不是那种宽敞明亮的大院落。它和怀仁堂造型相似,都是中国古式的建筑,属于小四合院范畴。
由于年久失修,常年风吹日晒雨淋,永福堂的门窗和廊柱的油漆早已剥落,显得又窄又旧。
可就是这样一个窄旧的院落,也并不完全属于彭德怀。
彭德怀和一块儿住的侄女占了永福堂的东、西两厢,院子前面归另一家居住,其他的区域都是公用。
他的住所,留了一间屋子出来办公、会客。
由于面积不大,屋内仅放了一套沙发、一个书柜,墙上挂着一张大地图。
屋子天棚的一角漏雨,每逢下雨天,雨点滴落下来,总要弄湿一大片。
饭厅中间摆了一张桌子,围坐着吃饭时,四周就没办法走动了。
如果家里有亲戚前来拜访,彭德怀没有地方腾挪出来供他们休息一两晚。
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他只能告诉亲戚们,打地铺凑合一下了。
管理部门的同志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过两个可行性的措施。
一是翻修和粉刷永福堂,二是另择一处住所,让彭德怀搬过去。
当时,北海附近刚好有一座闲置着的大院子,房子两层楼,离浦安修上班的北师大很近。
警卫参谋景希珍带着彭德怀去看房子,彭德怀了解后,一言不发。
侄女彭钢试探性地问他:“搬不搬?”彭德怀反问:“你想搬啊?”
侄女吐槽:“那肯定的啊,永福堂多挤啊,卫生间都是共用的,我是女孩子,多不方便。”
思索了片刻,彭德怀笑了一笑,打道回府了。
众人仍劝彭德怀趁早搬过去,彭德怀直言:“我住不了那么高级的房子,还是住在这里吧。等到老百姓住得好些了,我再搬家。”
他对彭钢说:“不搬了,新房子间数多,应当给家口多的同志住。咱们家没有多少人,不用住这么宽敞。”
此后,彭德怀继续住在永福堂。
那永福堂需不需要修缮,彭德怀的态度如下。
管理部门知晓彭德怀不打算搬家,对房屋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并不止一次地送去了维修计划,均被彭德怀驳回。
他建议,哪里漏了补哪里,不用整体都动一遍,他强调,要把心计用在国家这个大‘家’上,眼睛不要老是盯着他这个小‘家’,要把钱节约下来,先用于国家经济建设。
他为老百姓发声,让大家多考虑工人、农民住得怎么样,多考虑国家的困难。
组织上明白彭德怀的好心,但考虑到不维修可能会影响房屋使用年限,便换了一种说法去规劝彭德怀。
修缮队的队员面见彭德怀,直截了当地指出:“不重新刷油漆的话,里面的木头腐蚀严重,到时候整根柱子都得换掉,更浪费钱!”
一听这话,彭德怀才同意了将房屋翻新的意见。
彭德怀是抗美援朝的英雄,斯大林特地送了一辆吉姆车给他,聊表谢意。
这辆吉姆车成了彭德怀的代步工具,陪伴了他很多年。
某天,永福堂门外来了一位罕见的“客人”:一辆崭新的大吉斯轿车。
车是按照中央的有关规定,由中南海交通科拨给彭老总使用的。
当然,其他同等级的干部也有。
这辆车气派得很,坐上它,在十字路口可优先放行,方便将领们办公。
司机把大吉斯开进永福堂的院子,秘书听到车的响声,兴奋地跑出去,围着车子转了一圈又一圈,轻轻地摸了摸车身,感慨新车的神气,略带欣喜地喊道:“首长,您出来看一下,拨给您的大吉斯好看极了。”
谁知,彭德怀不为所动,坐在座位上没有反应。
秘书走进屋里,再次通知,彭德怀淡淡地说:“你看着好,你就去坐嘛。”
秘书挠了挠头:“我?我没有资格,不过,您要是换了这辆车,我当然也可以坐。”
彭德怀没有回答,良久,他才表示:“我早就讲过了,我不换车。”
他的理由很简单,车都是用猪肉、水果换来的,一辆车,耗费了劳动人民不知多少心血。
更何况,国家刚刚解放,农业落后,工业尚在起步阶段,有车就行,不在乎多好。
秘书听完,受益匪浅,赶忙走出去和司机沟通,让司机把大吉斯开走了。
没有换车,有利有弊。
比方说,彭德怀去西郊机场迎接外国代表团时,因吉姆车不在优先放行的名单中,等红灯浪费了时间,差点耽误了工作。
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那辆吉姆车,没有花费国家的钱,是一份礼物,使用起来舒心。
大吉斯确实好,秘书也用过“吉姆车送去保养了”的理由,让彭德怀坐了一个月的大吉斯,但彭德怀还是想念着自己的旧车。
他关心群众,知道大部分人上下班,不是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就是骑自行车,坐小轿车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他不愿意换车,他不想离人民太远。
他苦口婆心地教育身旁的工作人员:“只考虑自己,老百姓会骂娘的。”
彭德怀一生有三怕,一怕言过其实,二怕出名,三怕老百姓骂娘。
怀有敬畏之心的人才会怕,爱民爱兵的人才会有顾虑。
反之,脸皮厚的人才会抛开一切,什么都不管不顾,只知道自己贪图享乐。
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彭德怀的简朴一览无余。
他的老战友杨尚昆在《读<彭德怀自述>》一文中写道:“他临阵对敌的雷霆之威,对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忱,政治上的松柏之节,生活上的冰雪之操和作风上的朴实无华,使他不愧为我们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的表率,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
这段话用来形容彭德怀,中肯,贴切,再合适不过。
2021.01.29补充
1950年6月25日,东西方因长期冷战,矛盾积聚,爆发了第一场热战——朝鲜战争。
战争号角吹响,国际政治格局骤变,我国领袖及将领冷静分析,认为战争短期内无法结束,因此采取了一系列应变措施。
美国与苏联各站南北阵营,苏联先手出击,支援大量武器装备,鼓动北朝鲜越过三八线,将南朝鲜一口吃掉,实现朝鲜内部统一。
届时,美国的远东防御线绕过朝鲜半岛和台湾,无意朝鲜内战,苏联的动作激怒了美国。
朝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后,美苏双方共同的战利品。
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纵使精力放在欧洲,短期内无暇管亚洲地区的事,也不忍心在朝鲜内战中丢掉自己抢夺来的地盘,更不愿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输给苏联。
所以,北朝鲜挑起战火后,美国才一反常态地违背了联合国宪章,操纵16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给予北朝鲜沉重一击。
美国不再旁观,让属于内战范畴的朝鲜战争,升级为了国际战争。
我国在以上背景之下,嗅到了危险气息。
朝鲜与我国隔江相望,美国如果真的占领了朝鲜,便会威胁到东北,再控制住台湾,威胁上海、华东地区,到时候,美国万一起了侵华的心思,又该如何抵抗?
一面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担忧;
美军越过三八线占领朝鲜对于中国来说,危害巨大。
一旦朝鲜垮掉,按照斯大林的意见,朝鲜将在中国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并将残余部队撤到东北休整,那么,很可能将战火引到中国境内。
即使苏联再次出兵东北,无论战争胜败如何,都无法保证在东北的主权不受损害。
一面是斯大林“让中国至少派五六个师到三八线,以便让朝鲜组织起保卫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战斗”的请求;
一面是朝鲜代表金日成的求助。
出兵,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毛泽东同志认为,得出兵:“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奈何部分人反对,主席只好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
扩大会议上多了个人:彭德怀。
彭德怀是毛泽东同志搬来的救星,彭老总与主席都觉得应该出兵,支援朝鲜。
10月4日上午,中央派人请彭德怀进京,下午抵京开会,夜晚留宿北京饭店。
当天会议上,彭德怀并未发言,脑子里的想法却和毛泽东同志所思所想一致。
两人均看到了美国的野心:“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它既要来侵略,我们就要反侵略。”
他夜难安枕,翻来覆去想着主席会议上说的话,醍醐灌顶。
漆黑的夜晚,彭德怀做了一个决定:拥护毛泽东同志的英明决策。
出兵,一为本国建设扫清路障,二为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三为反法西斯斗争。
次日上午,彭德怀在邓小平的邀请下,共赴毛泽东同志住所。
两人会面,开门见山地讨论起了出兵援朝问题。
彭德怀说:“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经过反复思量,我赞成你的决策。”
借谈话的契机,毛泽东同志询问彭德怀是否愿意挑起大梁,重上战场。
彭德怀表示,听从组织上的安排。
那时,朱德总司令老了,其他元帅要么大兵团作战经验不足,要么生着病,他无疑是最适合的人选。
下午开会时,彭德怀不再沉默,就出兵援朝发言。
他详细地剖析了利弊,并用略带轻松的语气,消解了大家对美军高度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恐惧。
他的态度十分强硬,他说:“我相信我的手榴弹会战胜它的原子弹。”
会议临近尾声,众人敲定:由彭德怀率兵抗美援朝参战。
毛泽东同志心中的大石头落了地,他带着些许欣慰说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你这个彭老总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为了将损失降到最低,出兵前,彭德怀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积极准备,预设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困难,制定详细的出兵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修改。
他辗转沈阳、安东、鸭绿江北岸多地,观察敌情,了解渡江地点。
敌军兵力、敌军武器如何,一番勘探下来,彭德怀大概有了底。
五十年代,我国的工业水平落后,兵工制造能力低,渡江前,周恩来、林彪等人飞赴苏联,向斯大林寻求武器方面的援助。
谈判的结果还不错,中国以半价的优惠,买下60个师的苏式现代武器,其中约4个师的装备转让给了朝鲜,剩余56个师的装备留给了志愿军和国内部队。
如此一来,武器问题得到了解决。
只不过,苏联不愿派空军协同作战,制空问题仍存在。
没有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掩护,志愿军的胜算大幅降低。
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万分火急的态势下,彭德怀顶住压力,强调应当参战、必须参战,为中央不改出兵朝鲜的决定,打了一剂强心针。
一切都是未知数,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彭德怀征尘未洗,临危受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此去,年过半百的他,做好了马革裹尸的准备。
奔赴抗美援朝前线的日子一天天地推进,彭德怀连续几天难以入眠。
平时很少吸烟的他,竟也抽起了香烟。
他的手里,拿着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几个孩子,是他两个弟弟的孩子,他的侄子侄女。
10月6日他们相见,10月7日道别。
彭德怀是湖南湘潭人,出身贫苦,家有兄弟三人,他是老大。
彭德怀和两个弟弟感情很深,在他的引导下,两个弟弟都参加了革命。
抗日战争期间,他的大弟彭金华、二弟彭荣华于1940年10月先后牺牲,两个弟弟留下了8个子女。
彭德怀就把两个弟弟的子女当作了自己的孩子。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大侄女已结婚、大侄子彭起超在抗战时期参加八路军外,彭德怀便把其余在家乡的6个侄儿侄女接到北京来读书。
离别前,彭德怀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相见,便提议留影。
孩子们问他去哪里,是不是回西安去,他含着泪,俯下身子,亲切地看看这个,又摸摸那个,叫着他们的小名,说道:“等你们长大就会知道的……”
1950年10月19日17时30分,彭德怀一声令下,乘坐吉普车率先跨过鸭绿江大桥,开始了在异国的戎马生涯。
他与战士们同生共死,曾睡过火车隧道,也曾一天只吃一顿饭。
他把鞋让给战士穿,拒绝过新的军装,也发过火。
他骂出了一个万岁军,为军需怒震居仁堂。
第三战役前夕,志愿军总部迁至玉泉站。
玉泉站有个通火车的隧道,铁轨上铺一层稻草,总部首长和机要处、作战处的全体人员就在里边吃住办公。办公桌椅是从附近小学校借来的。
彭德怀身着黄呢子大衣,脚穿黑棉鞋,戴着眼镜,坐在桌前手拿红蓝铅笔聚精会神地审阅签发电报,指挥战斗。
时值严冬,气温零下 20 多度,洞外寒风凛冽,彭德怀有时冻得实在受不了,便在洞内来回走动,让身体升温取暖;实在困倦了,就合衣而眠。
战士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中,后勤处的同志给彭德怀加送毛毯棉被,彭德怀不仅拒受,还批评说:“你们为啥单给我增加,让我特殊化是不是?我们应该同甘共苦,不搞特殊!”
军队总部迁到玉泉站的当天,由于敌机封锁运输线,总部给养断了,一天只吃了一顿高粮米饭,大家饿得饥肠辘辘。
警卫人员关心首长,盛一匙白糖给彭总冲水充饥,但彭德怀没舍得喝,让给身体弱的同志喝了。
三年,他来回奔波,最终带领志愿军夺取了胜利。这份胜利多么来之不易,懂的人都懂。
1953年7月27日,战火熄灭了。
7月28日上午9时30分,彭德怀代表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中、朝、英3种文字的停战协定及其临时补充协议等共18件文本上签字。
他神情庄重地拿起笔,饱蘸浓墨,在停战协议书上有力地写下了“彭德怀”三个大字。
朝鲜停战协定的最后签订,中朝军队守住三八线,拔去了插在中国头上的一把刀,使东北乃至全国可以安心搞生产建设;避免了在中国国土上与侵略者对抗的可能,将我们的“国防线”外移;也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争取到一些余地。
仪式结束后,英国记者阿兰▪魏卜宁问彭德怀有何感想,彭老总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他带着无比自豪的语气说道:“那个妄图用大炮架在中国的大门,迫使中国屈服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元帅
毛主席为他赋诗:
山高路远坑深,策马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看了《彭德怀传》,我哭了好几次,彭德怀元帅的晚年已经不能用凄凉来形容了,连续被红卫兵关押、殴打、虐待了近8年,直至他罹患直肠癌,几经病痛折磨去世。
彭老一生功绩:
平江起义上井岗
横刀立马长征路
血雨腥风战太行
保家卫国赴朝鲜
铁骨铮铮维正义
这真是大英雄啊,铁骨铮铮的英雄!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01
我知道,有些人一直都非常厌恶我,
不是批评我保守,
就是讽刺我激进,
你们西装革履在城市露脸扬名,
我却布鞋粗衣在农村走家串户。
你们在大城市里抛头露面耀武扬威,
我在湖南农村里悄无声息团结了十万农民。
常凯申搞整理党务案,排挤我们,我要跟他斗争,你们不敢,还骂我不顾大局,我服从你们。
四一二常凯申杀得人头滚滚,我要立刻讨伐他,你们说我不懂政治,我无话可说。
你们遵照汪精卫的建议要放弃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的时候,我反对放下武器,
你们批评我不懂军事,我依旧服从你们。
在我要求反抗屠杀的时候,你们说我是书生义气。
我看不下去了又没有办法,只能称病回乡。
不久,屠刀落到你们的脖子上了,
你们害怕了,决定听从我的建议。
并给了我一个候补委员的头衔。
我抛妻别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孤身返乡,一月之内,恢复在你们领导下已经残破不堪的当地组织。
按照你们的指示,我又领着几千未接受过基本军事训练的农民去扑长沙,结果可想而知!
我面临困境,当机立断,撤退休整,
然后,你们就拿走了我还没捂热乎的候补委员。
你们带领上万北伐强军还占据大城,一个月就混得全军覆没无处可去。
我带着一千多农民工人杀出重围,上山割据打出一片江山威震四方。
然后,你们就开除了我的党籍。
不久,你们的残兵败将无处可去,无计可施,于是命我接应上山,
我接到命令,奋不顾身而先士卒,完成任务。
随后,你们剥夺了我的军事指挥权。
之后的几年里,像这种事情何止三番五次?
你们最后在城市里混不下去了,
跑到我这穷乡僻壤避难,
直接就架空我,夺走我的一切成果,
毁掉我一手带出来的精锐部队,
丢失了我白手起家创立的革命根据地,
撤退时还想把我留下来等死,
抛弃了我大多数忠心耿耿嫡系部下,
让我的好朋友,我的亲弟弟留在险境,最后惨死。
对了,你们可以把你们的孩子送到苏联送到香港,为什么偏偏把我的孩子留在上海乞讨生死不明?
我十几年的奋斗成果,被你们三下五除二毁得干干净净!
我是书生带兵,不敢说百战百胜,可也算是不打无把握之仗。
你们呢?不知从哪里请来个洋人,崽卖爷田不心痛,几乎就要万劫不复!
结果又扛不住了,又请我出来了!
我丝毫不跟你们计较,一出山就是神操作,谈笑之间,带领几万残兵败将,纵横于数十万大军重围!
然后,你们又说我不懂马列,只会靠《孙子兵法》打仗,天可怜见,我还真没读过这书,要不,你给我说说?
只要我打了胜仗,写了好文章,做了正确决定,你们就说这是大家共同的智慧结晶。
好吧,就算是共同的智慧结晶,那么,当我掌舵时是不是就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从延安到西柏坡到北京;
从农村到城市,我们终于建立了新中国!
02
建国是一个分水岭,
后世的有些人天天骂我不就是建国之后这个阶段吗?
但是你们可知道,建国初期,我们接手的是一个怎样的烂摊子,面临怎样恶劣的局面?
教育基础为0、工业基础为0、医疗基础为0、外汇储备为0!5亿国民,90%是文盲,全国每年毕业小学生才62万,平均寿命只有40岁,各种恶性传染病此起彼伏;
全国钢产量才几十万吨,农业生态恶化,全国森林覆盖率才5%,水灾旱灾蝗灾泥石流层出不绝;
鸦片肆虐,七八个省财政收入靠鸦片,几百万亩良田种植鸦片,几千万人吸食鸦片;
黄赌毒泛滥,农村被土豪劣绅与封建道门控制,城市到处是烟馆赌场妓院卖儿卖女;
金银财宝都被常凯申搬到岛上,留下几百万反动军队与土匪还在兴风作浪;
外面有群狼环视准备扼杀新政权!
内部有干部进了城却想享乐腐化;
国内国际处处危机四伏!
你说该怎么办?
2000万革命者的牺牲换来的新中国难道仅仅为了改朝换代,个人的荣华富贵?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建立新中国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建立新中国是为了全面实施我们的救国方案!
近代史上无数个政党组织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为什么历史却选择了我们?
因为我们是唯一提出真正可行救国方案的政党!
我们提出的是什么方案?消灭剥削阶级!干掉食利阶层!
为什么只有这样做才能救中国?
因为只有消灭剥削阶级,才能彻底清除黄赌毒封建余孽等等生长在这个民族身上的毒瘤,还民族一个健康的身体!
因为只有干掉食利阶层,才能筹集到工业革命的启动资金,让这个国家进入工业社会!
这就是我们的救国方案,是无数共产党人为之可以抛头颅、撒热血的信仰,是拯救这个民族于危难之中的唯一可行之路。
我就是这条道路的践行者,正是我一直坚持走在这条道路上,才能率领全党全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不忘初心,乃得始终!
03
治沉珂须用猛药,建国之初,我们首先就是动手术摘除这个民族躯体上的毒瘤。
怎么动手术?就是搞运动!
土改、镇反、三反五反!疾风暴雨一样的运动!
仅仅两年时间,我们就将黄赌毒一扫而空!
将生长在这个民族身上的毒瘤摘得干干净净!神州大地,涤荡一清!这是何等的伟业?
放眼全球,有那个国家能做到?
现在有些人叫嚣动手术血流多了,我就当你们是放屁!
不用霹雳手段,怎显菩萨心肠?
怎么搞工业化?
公私合营拿到第一桶金,抗美援朝的胜利赢得苏联的援助,简化字为了迅速普及教育;
然后就是全国总动员——积累!积累!勒紧裤腰带积累!
把每一粒粮食每一寸布匹都省下来,去买设备建工厂;
前进!前进!不惜一切代价前进!
把最难啃的重工业、化工业拿下来,才能为百年大业打下基础!
为什么工业化初期叫工业革命?
知道革命的含义吗?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革命是暴动。
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
土地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地主阶级的暴动;
工业革命是工业化进程全面摧毁农业社会结构的暴动!
纵观西方列强的工业革命历史,哪一个不是踩着尸骨趟着血水走过来的?
英国的工业化导致羊吃人,
法国工业化爆发了大革命,
美国工业化造成南北内战,
日本的工业化也引发了倒幕战争!
你以为和风细雨就能把一个5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带进工业社会?
你以为温情脉脉就能建设一个新世界?
你以为只有战争年代才会危机四伏?
我们既不能学西方列强去掠夺别人,也不能学帝国主义输出危机;
我们只能吃糠咽菜战天斗地,燕子衔泥一般一点点攒下一份家底;
三十年磨砺前行,最后交给后人的是什么家业?
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两亿熟练的产业工人,700万合格的工程师;
钢产量是建国初期的30倍,化肥150倍,石油450倍,煤炭20倍、水泥40倍;
一个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从过去每年毕业62万小学生,变成每年毕业500万高中生;
一个完整覆盖农村的医疗体系,让国民平均寿命从40岁提高到67岁;
两弹一星、核潜艇、万吨液压机;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解放妇女,让适龄劳动力增加了一倍;
黄赌毒全面绝迹……与建国初期相比,是不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成就都是天上掉下来的?
没有艰苦奋斗,不付出巨大代价,一穷二白的中国能有经济腾飞的基础?
能成为美苏争相拉拢的对象?
能有你们今天“风景这边独好”?
为了这些成就付出的代价值不值?
施政有方略,治国有取舍;
我施的是大仁政,建的是百年方略!
我“舍”的是前人栽树,“取”的就是你们后人纳凉!
你们今天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哪一样不是我打下的底子?
哪一样没有我的影子?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就是我,屡起屡落、丧妻丧子为整个民族奋斗终身的故事。
物质不灭,不过粉碎;
身死40年,思想历久却更放光芒!
按:本篇前半部分引自 @王世道 先生在问题——历史上有哪些“你对我不好甚至害我也要帮你”的故事中的回答。
一时激愤提笔续写建国后三十年的部分。虽笔力拙劣,无法描述那个复杂艰难局面下伟人成就之万一,但心中激荡,未及结束早已泪流满面。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心里堵得慌。
这里是@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阅读):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正在狱中的陈独秀得到了消息,他激动不已,拿出些钱,托人在外面买了一些酒菜,和狱中照顾他的表弟举杯痛饮。
他斟满了第一杯酒,敬祭这些年来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
接着,他斟满第二杯。
陈独秀捏着酒杯,迟迟没有说话,眼泪滑落脸颊,沾湿了衣襟。
他突然哽咽起来,手也微微颤抖着,说出了憋在心里多年的伤痛:"延年啊乔年,为父的,为你俩酹此一杯。"
他将酒洒在面前的地上,再也控制不住感情,失声痛哭:"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延年和乔年是我几个孩子中最有出息的两个,可惜壮志未酬身先卒,竟走在了我前面。"
陈独秀在人前,有过大笑有过大怒,从未流过泪。如今老泪纵横,如此动情,只因心中难忍、难舍,回忆一幕幕浮现,撕裂着他的心。
1927年底,陈乔年和史静仪夫妇正在上海。
那时候陈延年已经牺牲,蒋介石惧怕舆论谴责,又气急败坏,曾亲自下令不准收尸。
妹妹陈玉莹和小弟陈松年瞒着母亲前去处理后事,却连看都没有看到。
听闻陈延年是站着被乱刀砍死的,身体已经被砍成几块扔进了黄浦江,两人悲痛万分,能做的,只有在延年被害的地方烧纸上香。
陈延年的牺牲对陈独秀和陈乔年的打击都很大,陈乔年此次来上海常来陈独秀家中窜门,也让父亲抱一抱小孙子陈红五。
此时的上海依旧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黄浦江上弥漫着血雨腥风,陈独秀在低谷期,陈乔年不畏环境险恶,积极协助当时的中共江苏党委书记王若飞开展工作。
某次见面,陈独秀和陈乔年在谈话之时发生了争吵。
陈乔年批评父亲过去执行的政策是错误的,路线是右倾的,以致于他现在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看法也是错的。
陈独秀却不以为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两人争论激烈,最后不欢而散。陈乔年连饭都不肯吃,拉着妻子就走了。
陈乔年走后,陈独秀还对黄玠然说:"你看,儿子教训起老子来了。"
他哪里知道,陈乔年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
1928年2月16日,因为无耻叛徒唐瑞林的告密,陈乔年和上海总工会机关的11名干部被捕。
起初,陈乔年化名为王某,国民党当局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幸而唐瑞林也没有见过他,只知道他们之中有陈独秀的儿子。
陈乔年被捕之后,党组织和狱友们都在想办法将他营救出去。
因为唐瑞林也不认识同时被捕的周之楚,领导研究决定让周之楚顶替陈乔年的职务和名字,以救出陈乔年。
周之楚大义凛然,完全赞成,在法官审讯之时,便说自己是陈乔年,当场被判了死刑。
周之楚的父亲是一名华侨富商,得知儿子被捕之后积极回国营救,周之楚的身份最终暴露。
陈乔年非常清楚当前的境遇,自己在党内担任要职,又是陈独秀的儿子,已入虎口,绝无可能有生还的机会。他托人转告党组织,对组织尽力营救他表示了衷心感谢,希望组织不要再为他花钱了。
陈乔年在狱中受尽酷刑,吃尽了苦头,一字未吐。
1928年6月6日,他在上海龙华枫林桥畔英勇就义,年仅26岁。
这次,又是小弟陈松年去处理后事,他依旧看不到遗体。
陈松年不敢将延年和乔年逝世的消息告诉他们的生母高晓岚和奶奶谢氏,只能代哥哥们写假信件送到老家。
而这些假信件总会露出破绽,谢氏根本不相信了,心中强烈地不安起来,谢氏让陈玉莹去上海打听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陈玉莹是陈独秀的长女,家中排行老二,在陈延年和陈乔年之间。
陈玉莹万没有想到,时隔一年,三弟也命丧上海枫林桥畔。听闻陈乔年的遗体也被扔进了黄浦江,陈玉莹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得了血崩症,一病不起,一周后悲惨离世,年仅28岁。
陈松年回到老家,跪在谢氏面前请求原谅。谢氏道:"孙子,不怪你,你以后就走你老爷子(陈独秀)的路,你去读书吧!"
1930年初,谢氏郁郁而终。
陈独秀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女儿,失去了母亲,又听闻小孙儿陈红五因病夭折。
他一生奔走革命,曾经入狱5次,都不曾屈服半分,这次才真正感觉到人生凄凉,家破人亡。
当时的陈独秀苦于隐蔽于地下,只能委托老友汪孟邹出面处理子女们的丧事。
陈玉莹病逝之后,陈独秀和高晓岚所生的四个孩子只剩下了陈松年一个。
当陈松年再次见到父亲,忍不住痛哭之时,陈独秀厉声训斥道:"不要哭!男儿有泪不轻弹。"
陈延年被同志们称为革命的"苦行僧",一生未婚,无儿无女,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在革命事业之上。
陈乔年相比哥哥较为温和,和妻子史静仪一波三折,最终走到了一起。儿子陈红五夭折之时,史静仪的腹中还有一个遗腹子,这是烈士留下的唯一血脉了。
史静仪在上海生下了女儿,为她起名为陈鸿。
时局动乱,史静仪自身难保,只得隐姓埋名,将尚在襁褓之中的女儿送到了救助革命子女的上海互济会之中抚养。
没了陈乔年的史静仪瞬间失去了人生方向,她最终选择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一直到1969年在武汉病故,都没有再找到陈鸿。
史静仪临终最牵挂的,就是陈乔年可能留在人世的唯一女儿。
1989年2月25日,史静仪的妹夫、陈乔年的老部下杨纤如在《文艺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想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寻找陈鸿,可惜5年来都没有有用的线索。
一直到1994年,福建新四军研究会发现,有一位新四军的老战士、福州市轻工局离休干部苗玉的早年经历和陈鸿有很多相似之处。
苗玉是安徽无为县人,先后收养她的有两户人家,她8个月前一直在苗家,后因苗家太穷,就被送到了陈家。
陈家原本是大户人家,但因战乱开始衰落,她幼年时养父被国民党抓走了,苗玉只得和祖母相依为命,靠讨饭生存。
苗玉3岁的时候出麻疹,没有地方住,祖孙俩就睡在地主家的牛棚里面。9岁的时候,小苗玉就给地主放牛、砍柴、割稻子、收花生,即便如此还是有一顿没一顿,只能从河里抓鱼换米吃。
她曾听祖母说过:"你其实不是陈家的孩子,也不是苗家生的,你的亲生父母在上海!"
13岁这年,苗玉的祖母逝世。15岁,因为家中太过贫穷,苗玉想到要去上海寻找亲生父母,养父却阻止了她,对她说:"你到哪里去找亲生父母?你苗家的妈妈让我去上海找孔先生和吴先生,我去上海不仅找不到他们,还被国民党抓了关了5年。以后你就不要提你亲生父母的事了。"
苗玉这才知道,原来苗家和陈家的养父母都不知道她的身世,唯一的线索就是上海的吴先生和孔先生,但俩人也下落不明。苗玉只得放弃寻找。
1944年,苗玉16岁,新四军来到了安徽无为县。青年男女们都高唱着:"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参加新四军,为国又为民,打走了鬼子国家才安宁,人民才太平!"
一位新四军妇女主任来到了苗玉所在的小村庄,她对苗玉说:"小丫头,你去当兵吧。"
苗玉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当兵谁要啊,我没有文化。"
妇女主任笑道:"没有文化没关系,到部队还可以学嘛!"
就这样,苗玉义加入了新四军,刚开始在七师卫生所洗衣班当洗衣员。后来,好学的苗玉做了卫生员,给伤病员包扎、敷药,半年后,苗玉就当上了班长。
苗玉的养父母一直没有给她起名字,苗家的大姐叫苗芳,参加革命后牺牲了,她就跟着姐姐,给自己起名为"苗玉"。
苗玉不怕苦不怕累,指导员严检行对她非常好,常常夸她工作积极,很能干。
几十年过去了,苗玉说起当年的领导和战友,每个人的名字都还记得很清楚,他们的笑容也深深印刻在她的脑海之中。
童年颠沛流离的苗玉,第一次找到了归属感。她说:"没有新四军就没有我,新四军就是我的家。"
命运的方向即便改变了,不屈的基因依旧存在,一家人殊途同归,苗玉最终还是和父亲站在了同一个战壕之上……
1948年,苗玉被调到了华野10兵团当仓库管理员,随后南下参加解放福建战役。
解放后,她在福州公安局、轻工局工作,直至退休。
幸运的是,当年待她如亲人的指导员严检行也在福州,苗玉知道后非常高兴,以后几十年都和指导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常常去看望她。
她还有一名战友名为李桂英,定居在江西,两人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1973年,苗玉的苗家养母已经80多岁了,突然写了一封信让她赶紧回去。
苗母当时因为重病已经卧床不起,但是精神非常好,向她说了当年在上海领养她的经过。
那是在1927年,苗母生了一个女儿,因为生活太过困难溺死了。此后,苗母就来到上海打工,在汉口路一户孔姓人家当佣人。
孔家夫妇都是教书的,他们有一个姓吴的朋友常常来玩,清楚苗母是安徽无为人。
一次吴先生来到孔家,突然对苗母说:"你大老远来上海,不就是为赚几个钱?我给你一个小女孩带回家养,给你一些钱,又能照顾家庭,这不是更好?"
孔先生也劝苗母答应收养这个小女孩,苗母想了想,觉得他们说的也有道理,就答应了。
1928年9月,孔先生将苗母送到了大轮码头,苗母见一名穿着普通的年轻妇女抱着一个小婴儿在等着,这个女婴就是苗玉。
见面后,那名妇女就将只有5、6个月的苗玉交给了苗母,并且告诉她孩子的名字叫做陈鸿,还给了她两块大洋。
年轻妇女承诺苗母孩子的生活费会按时给她寄过去,随后就将她们送上了船,苗母就这样回到了安徽无为老家。
然而到了家中,上海的吴先生和孔先生一直都没有和苗母联系,孩子的抚养费也并没有寄过来。
苗玉还未满周岁的时候,苗父得了疟疾,家中一贫如洗,根本没办法养活她,苗母只好将她送给了陈家的养父陈国虎。
苗母对陈国虎说了苗玉的身世,也让他试着去上海找一找孔先生和吴先生。陈国虎前往上海去要苗玉的生活费,没想到没找到人,反而被怀疑与地下共产党有联系,在回家的途中被国民党抓捕,一关就是5年。
苗玉这才知道自己的真名,原来她姓陈,名鸿。
回去之后,苗玉就向省委参加党组织史编纂的汤洪潮同志求助,希望他们能帮助查清楚自己的身世。
40多年过去了,仅仅凭一个名字去找亲生父母太难了。更何况苗玉是战乱时被寄养的,吴先生和孔先生的名字都可能是假的,只能大概判断她是中共革命者的后代。
1989年3月,汤洪潮在上海查找福建党组织的历史资料,他心中一直惦记着苗玉的事,向上海市委组织部负责编纂党史的同志们介绍了苗玉的身世,希望他们能找一找在1928年之前牺牲的烈士,看看他们有没有子女被寄养了。
一个月后,上海市委组织部给汤洪潮寄来一份报纸,上面就是杨纤如发表的寻找陈鸿的文章。
名字一致,年龄也对得上,苗玉的情况非常吻合。汤洪潮很激动,马上拿着文摘去找苗玉。
苗玉的家人得知她可能是陈独秀的孙女之时都不敢相信。苗玉思量再三,来找汤洪潮请求他能帮助查证。
然而当时条件有限,时间太过久远,陈独秀的身份又如此特殊,苗玉向福州市委组织和中共安徽省安庆地委组织部写信做了汇报,但双方都没有办法查证。
1990年4月,苗玉作为新四军的老战士来到安徽参观学习,在途中遇到了记者蒋奇梦,将心中一直压着的这件事告诉了蒋记者。热心的蒋记者马上将苗玉的身世记录下来,寄给了杨纤如。几个月后,杨老给汤洪潮写了信。
这么多年,为了寻找陈乔年烈士唯一可能在世的女儿,他们费了很多周折。文章发表后,杨老也接到了不少来信,都说自己是陈鸿。他每次抱着期望打开,又一次次落空。
苗玉的确有不少情况是符合的,但也得仔细考证研究。杨老看了苗玉的照片,觉得苗玉的前额很像陈独秀和陈延年,但单从照片上来看,并没有陈乔年和史静仪的影子。
杨老说:"苗玉有个美满的家庭,用不着向组织要求什么照顾和方便,无非只是要弄清身世,这是无可非议的人之常情,但也不能没有依据就认定。你我都是没有其他的企图,只求为乔年、静仪留下一条根,一定要实事求是把事情办好。"
杨纤如对苗玉的期望还是很大的,后来他又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想要来福州亲自查证,听一听苗玉说话的口音,看一看她的动作和神态,希望还能找到一些有力的证据。
可惜杨纤如身体每况愈下,没来得及见苗玉一眼就离世了。
弥留之际,他心中还在惦记着,给上海市委副书记陈沂写信,让他务必见苗玉一面。
陈沂是陈松年的同学,当时已经80多岁了,他将苗玉请到上海,亲自接待了她 ,建议她去上海市委组织部寻找部长叶尚志。
叶尚志见过苗玉后,又给中央组织部写信,将苗玉介绍到中央组织部。
中组部与苗玉详细交谈,确定了两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一是她15岁为何要去上海找亲生父母;第二是苗母在1973年临终告诉她真名为"陈鸿",她是否能找到证人证明。
苗玉对这两个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解答和说明。
1993年,史静仪与后一任丈夫所生的儿女李文和李湘生联系上了苗玉。
1994年年底,李文夫妇来到福州看望苗玉,这是苗玉第一次与真正意义上的亲人相见。
李文夫妇见苗玉无论是体型还是走路的姿态都和史静仪非常相似,很快便与苗玉相认。
李湘生听说后也立刻专程来到福州和苗玉相见、相认。
当时陈松年已经去世,叶尚志给他的儿女长琦和长璞写了信,希望他们也能和苗玉联系。
陈长璞三次来福州看望苗玉,亲如一家。她告诉苗玉,陈松年为了找陈鸿亦是奔波了几十年,不停向组织写信、口头反应。
杨纤如发表了寻人启事后,陈松年也找到了5个"陈鸿",但他们的早年经历都和陈鸿对不上号。在他们见到苗玉之前,一家人都已经丧失了信心。
陈长璞忍不住叹息:"要是我父亲在世的时候找到你,能够看到你,可能他老人家还会多活几年……我们欣幸二伯父后继有人!"
2000年,陈独秀研究会顾问徐亦孺亲自来到福州和苗玉一家人见面。他惊讶地发现,苗玉本人和陈乔年的生母高晓岚的面貌相似,她三女儿和四女儿长得很像陈独秀,二女儿则像陈乔年,小儿子长得像史静仪。
徐亦孺感慨:"隔代遗传之说在苗玉他们一家人身上得到了令人叫绝的印证。"
那时候的苗玉已经72岁了,因为一直没有有力的证据,考证困难,即便家人们都认可了,但她认祖归宗的愿望迟迟都没有实现。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对于这件事,也不再耿耿于怀。
苗玉的晚年很幸福,党组织关心她,子女们都很有出息,生活得不错。
陈松年的女儿陈长璞常常和她联系,苗玉几次被邀请去安庆,都住在她家,与陈长璞如亲姐妹一般走动着。
陈独秀墓重新修葺完工之时,陈独秀研究会邀请苗玉回到安庆,苗玉带着大女儿一起在安庆住了好几个月。
记者曾经询问过她:认祖归宗这种事,虽然陈家人都承认了,但组织上并没有公开确定,您会觉得遗憾吗?
80多岁的苗玉笑着摇了摇头:"我当年多苦啊,吃了上顿没下顿,能有今天,全靠了党啊!我挺满足的,个人问题解决与否,这并不重要。"
时间回到1926年,那是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外国侵略者尚在我们的领土上叫嚣,国民党对他们唯唯诺诺,却将屠刀指向了我们的爱国同胞。
陈乔年最后离开牢房之时,对狱中的同志们说道:"人生总有一死,血不会白流!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他若泉下有知,定会为这位像野草一样顽强活下来的女儿骄傲吧。
她在家徒四壁的农家长大,没有被亲生父亲拥抱过,没有向亲生母亲学说过一句话,不曾听过爷爷陈独秀的教导,甚至没有上过一天学。
她不知自己身上流着陈乔年的血液,只是凭着与生俱来的正直和善良,在冥冥之中,捡起了烈士留下的战刀,踏上一样的路,唱着一样的歌,继续披荆斩棘。
她替陈乔年看到了新的世界,她是陈乔年的骨肉,但她并不会因为自己是烈士子女而感到特殊,她觉得自己只是父亲遗言之中千千万万"子孙后代"的普通一员。
能够儿女双全,享受着父辈用鲜血换来的江山;能和战友活着走下战场,保持一生不变的友谊;能和陈家的后人一同相聚、回忆过往……
这对于一名老新四军战士来说,已经远远足够了。
可能见过毛泽东这张照片的人不多,这也是毛泽东一生中最憔悴最让人心疼的照片,他消瘦的脸上满是疲惫不堪的表情,他很累很困倦,真想躺下睡几天大觉,好好歇一歇。但是,革命斗争形势激烈复杂严峻,每天都会面对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每天都要考虑把握好革命斗争的方向和方法,看书的时间都很少,躺下睡大觉就是一种奢望了。
这张照片,也是毛泽东到到陕北的第一张照片,也可以说是毛泽东在陕北第一个落脚点的照片,也是长征刚刚胜利结束后的照片,从毛泽东的表情上完全可以读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曲折与艰辛。
毛泽东领导的第一方面军在1935年10月19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陕北的第一个落脚点。在这里,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吴起镇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将陕北建设成中国革命根据地大本营的思想方针,让革命的星星之火从此燎原中国大地。同时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不但宣布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也充满革命胜利豪情的告诉全国人民,吴起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打倒一切封建压迫,反对一切侵略的一个新起点。
历史也充分证明,毛泽东用自己的思想智慧为中国革命指出的方针路线,是无比正确的、光明的、伟大的!
这一年,毛泽东42岁。
留言区链接了这一张…
关注点赞吧,发现更有意义有意思的视界…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简单说一下法军编制
步兵:
骑兵:
在此之上为军
再之上为军团,通常包括几个军。下面各举一个军和骑兵军的例子。
军级单位以1806年奥热罗的第七军为例
皮埃尔·奥格罗元帅(17,672人,36门炮)
参谋长:克劳德·玛丽·约瑟夫·潘尼捷大将
第一师:雅克·德斯贾丁师(8,242人,8炮)
第一旅:
第16步兵团(4营)
第二旅:
第14轻步兵团(1营)
第44线步兵团(3营)
第105线步兵团(3营)
火炮:两门12磅炮,四门6磅炮,两
门6英寸榴弹炮
第二师:
第一旅:
第7轻步兵团(3营)
第二旅:
第24步兵团(2营)
第63线步兵团(2营)
第三旅:
黑森-达姆施塔特火枪军团(2营)
拿桑步兵团(1营)
火炮:两门12磅炮,四门6磅炮,两门6英寸榴弹炮
骑兵旅:安托万旅(1,290人,4炮)
胸甲骑兵团(4中队)
第20军团(3中队)
第6马炮兵团:四门4磅重炮
兵团炮兵(1,323人)
四门12磅炮,十二门8磅炮,四门4 磅炮,四门6英寸榴弹炮
骑兵军以贝西埃的第二骑兵军为例
第2胸甲骑兵师:(1927人,3炮)
第一旅:
胸甲骑兵团(4中队)
第5胸甲骑兵团(4中队)
第二旅:
第10胸甲骑兵团(3中队)
火炮:两门6磅重炮弹,一门6英
寸榴弹炮
第二龙骑兵师:格鲁西师(2,915人,3炮)
第一旅:
第三龙骑兵团(3中队)
第四龙骑兵团(3中队)
第二旅:
第10骑龙军团(3中队)
第11龙骑兵团(3中队)
第三旅:
第13骑龙军团(3中队)
第十二龙骑兵团(3中队)
火炮:两门8磅炮,一门6英寸榴
弹炮
第4骑兵师:(3129人,3炮)
第一旅:
第十七龙骑兵团(3中队)
第27龙骑兵团(3中队)
第二旅:
第18龙骑兵团(3中队)
第19龙骑兵团(3中队)
第三旅:
第15骑龙团(3中队)
第25龙骑兵团(3中队)
火炮:两门8磅重炮,一门6英寸 榴弹炮
轻骑兵师:(1623人)
轻骑兵第二团(3中队)
第四轻骑兵团(3中队)
第五白马猎骑兵团(3中队)
真实的,但是太那啥了,你们也可以当故事看,我只能保证我妈我爸不会编出来这个骗我,我也不会编排我爸妈,这事儿比较长,愿意相信我的希望能耐心看完。
我本来也是唯物主义好青年……
直到
我妈有一次跟我讲,她还是大姑娘还没谈恋爱的时候,有一次陪办公室的女同事去算命,当时找了一个很有名的算命老头,那个老头住在我们那个城市最破落的区,老旧的居民楼,然而他有名到什么程度,他家那狭小的屋子排队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钱的华贵的贫穷的落魄的外地的,都为了找他看事儿,聚集到了一起。
我妈陪同事进入到拥挤的客厅后,那个老头突然就朝卧室门外喊:“外面有个穿粉色毛衣的小姑娘,你进来。” 我妈一看就她自己穿的粉色毛衣,就懵逼的走进去了,说我不算,我是陪同事来的,我同事要算。
高潮部分来了!!
老头没说话,看着我妈,扑通一声跪下了……真的给我妈吓坏了,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那个老头和我妈说:“你上辈子是如来座下第**个弟子(具体我妈忘了),法号叫慧君,论辈分你是我的师叔,你一进来我就看到整个屋子都亮了,你的头后面有佛光。” 我妈听了啼笑皆非,她那时候根正苗红唯物青年,她就直截了当的表示不信,而且自己也不是来算命的。老头说:“我一分钱都不收你的,但是你别不信,你这辈子都是安排好的,你不会大富大贵,你也不会过穷苦日子,你这辈子来人间走这一回,就是平平淡淡无灾无难,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你又不会有缺钱的时候,你的爱人都注定好了,你爱人上辈子是天上的一条狗。”我妈更不信了,老头又说:“丫头,没事儿,你不信咱们今天就试试,我会搬阴兵,今天晚上八点,我搬阴兵让你浑身难受,明天早上你就会自然而然的好了。”
我妈年轻的时候脾气挺犟的,回去的时候我妈的同事还说我妈是不是傻,就说信就行了呗,要是真有点啥多不值当。
我妈当晚和同事一起值晚班,晚上八九点钟,突然发高烧,浑身酸痛四肢无力,调班回家休息,吃了药也无济于事,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洗了个澡,真的就没事了……这事儿直接把我妈整的怀疑人生,开始不得不信了,后来带我算命的时候都说我妈佛缘重。
听她讲的时候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但还不是最神的。
主要是这事儿我妈只在四五年前带我高考算命回来的路上给我讲过一回,这段过往连我爸都不知道。
有一天我们一家三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聊做的梦,我爸就给我们讲,他小时候做过一个梦印象特别深刻,他梦见自己个条狗,在一个很黑很黑的山洞里,有一天突然来了几个人,穿的金盔凯甲,在洞口往里面射了一箭,箭上有个纸条,写着某年某月某时某刻,然后那几个人说我们这个时候过来接你。他当时特别害怕,很小的年纪都没看过电视剧没见过弓箭,吓得手脚乱挥的惊醒了。长大后,我奶奶和他说,怀他的时候做过一个胎梦,梦见一只光芒四射金灿灿的大狗,还有双很大的翅膀,周身云雾缭绕的,冲着我奶奶就过来了,整撞到她怀里。还说我爸爸的命比较硬,她在我爸爸之前怀过一个孩子没保住,生我爸爸以后又怀了一个孩子也没保住,挨着他的两个都没保住,是在几年后才生下我叔叔的。
然后我妈和我爸的经历一对,正好对上了,他们俩都惊呆了,反复对了好久,皆瞠目结舌。
我真的……没办法再科学起来了。
分界线——————————————————
不过也好,假如真的有来世,那我这辈子就多做好事只求下辈子还能和我的父母有做一家人的缘分,求下辈子遇到的良人依然是我的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