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足型一般被分为三种类型:内翻足型、正常足型和外翻足型。
根据跑动中脚部向内旋转的运动形态,三种足型也依次被叫作内旋不足(内翻足型)、内旋正常(正常足型)和内旋过度(外翻足型)。
——很多人都会根据鞋底的磨损部位判断属于哪种足型,更严谨的分辨方法,还是从跑动中的动态解析来确认:
内翻(内旋不足)足型
内翻/内旋不足足型(Underpronation)在落地过程中,往往脚踝和后跟会产生会产生一个倾斜,脚跟外部与地面的角度较小,或缺乏正常的翻转,重量更多集中在脚外侧。
鞋底落地瞬间,地面的冲击力也会经由小腿回馈到身体。而离地的瞬间,压力也会更多的集中在脚部部外侧。
这种足型往往就是常见的「高足弓」——如果沾湿脚底踩在地面,会发现足印形状中间有很大一块空档。
跑鞋最容易磨损的部位,是后跟外侧和前掌外侧。
内翻/内旋不足足型的跑者,比较容易出现脚部外侧、腓骨和脚踝三个部位的伤痛症状。
最适合内翻/内旋不足足型的,是缓震保护型跑鞋。
正常内旋(Normal Pronation)足型在跑动中,脚后跟与地面的角度近乎垂直,脚踝和脚后跟产生倾斜吸收冲击力及支撑身体重量。
鞋底离开地面的瞬间,也基本是全脚掌/前掌分配力量。
这类足型往往能有效的通过身体本身构造吸震缓冲,跑鞋外底一般呈现从大脚趾到脚后跟的S型磨损——正常足型者的跑鞋哪怕穿了很久磨损严重,置于平面也不太会有倾斜状况出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正常足型并不意味着与伤病“绝缘”。
外翻/过度内旋足型(Overpronator)在落地过程中,力量向内侧偏移,膝盖过度向内旋转,脚跟外部与地面的夹角变大。整个身体的重量偏移至足内侧,而非整个前脚掌。
离地瞬间,大脚趾及二脚趾又会承担更多的压力。
这种足型往往就是常见的「低足弓/扁平足」。
跑鞋最容易磨损的部位,是后跟外侧和前掌内侧(尤其大脚趾部位)。将跑鞋放在平面上,还可能会发现向内倾斜状况(内侧磨损远大于外侧)。
外翻/内旋过度足型比较容易出现胫骨、脚踝、足弓、脚趾、拇指球、足底几个部位的伤痛症状。
最适合外翻/内旋过度足型的,是稳定支撑型跑鞋。
打湿脚掌后,观察站立后留下的足印形状。
通常来说,低足弓为外翻(内旋过度)足型,正常足弓为正常足型,高足弓为内翻(内旋不足足型)。
相比只看静态的足弓,动态的分析落地瞬间会更精确。跑者可以在跑步机上以自己习惯的状态进行奔跑,拍摄者从多个角度拍下落地慢动作,以小腿胫骨为静止参考系,来确定足型。
部分医院及运动实验室都设有专业的足型测试仪器,除了足型内外翻之外,这类仪器也会获取更多足部信息,例如双脚各项具体数据、足弓高度及跟腱与腿部的直线距离等。
先天决定了每个人的足型形态,后天的使用又会加剧不同足型在长时间奔跑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确定足型、选择合适的跑鞋、以科学的跑姿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并在跑步中加入核心力量等的训练进一步精进跑步,这是所有跑者都应该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