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很多人都说过,托尔斯泰、卡尔维诺、博尔赫斯这一些作家拿不到诺贝尔奖不是他们本人的耻辱,而是诺贝尔奖的耻辱。
同样,任何一个有点文学鉴赏能力的人都应该明白,以李白的实力也早就过了需要通过诺贝尔奖来证明自己的阶段。
如果李白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最后搞笑的不是李白,而是诺贝尔奖这个奖项。
我琢磨着这个问题得问莫言。
不能。但是盛唐如果再世,中国现在的作家,有一大堆人能拿诺贝尔文学奖。
能。不仅因为李白是大诗人,同样是大诗人的杜甫,就不一定能拿诺贝尔奖。
唐朝诗人如果在世,最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的头一个是李白,其次是王维。
不抖机灵,说一下为什么。
诗歌之美来自三方面:意境,形式,思想。这三者中,从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到现代派诗歌,形式、思想都有很大变化,唯意境几乎永恒,至今变化不大。
李白,恰恰是玩意境的高手。论形式,格律工整他不如杜甫;论思想,家国情怀他也不如杜甫。
但西方那些现代派诗人,他们很难理解平仄对仗、儒家义理,诗词意境却与他们心灵相通。
李白是最早介绍到西方,并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中国古代诗人。1915年,埃兹拉·庞德选择19首唐诗翻译成英文,出版了《华夏集》,其中有12首是李白的诗,《华夏集》在西方诗坛引起震动,被称为“最美的诗”,为西方意象派诗歌运动注入强大的推动力。
著名诗人艾略特——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庞德翻译的李白等诗人的作品赞赏不已,称庞德是“中国诗歌的发明者”。
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21岁的时候偶然读到《华夏集》中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对中国文学顿起倾慕,放弃了读到一半的神学而改学中文。
《华夏集》对《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翻译:
故人西辞黄鹤楼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烟花三月下扬州 The smoke 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孤帆远影碧空尽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唯见长江天际流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
要获诺贝尔文学奖,除了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翻译。
翻译李白诗歌的,大多是西方诗歌界的泰斗,和最优秀的汉学家。除了庞德,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诗人米沃什也翻译过李白的诗。由米沃什于1996年出版的国际诗选《明亮事物之书》中选录了大量中国诗歌,不过和入选的其他国家诗歌多是现代诗歌不同,入选的中国诗歌基本都是中国古代诗歌。
米沃什翻译了李白《独坐敬亭山》,原诗是: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没有找到米沃什的译文,诗人西川将米沃什的英译转译为汉语,是这样子的:
众鸟已然消逝进天空。
现在最后的云朵飘走。
我们坐在一起,山岭和我,
直到只剩下这山岭。
完全是前卫、独特的现代诗歌。
所以,李白如果活在现在,以他在唐代写出的诗作,足以让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不是因为瑞典文学院敬老,而是李白是一个伟大的现代诗人。
---------2020-03-06 更新--------
有网友表示杜甫也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我个人认为,杜甫无疑是伟大的诗人,他获奖完全有资格,只是相对李白可能有几点不利于在现代西方文化中传播。
1,杜诗的意象往往更加密集,不利于翻译。《华夏集》以意译方式翻译李白时,尚且往往做减法,比如“烟花三月下扬州”,翻译时直接忽略了具体时间三月和具体地点扬州。
2,杜歌在形式上更加工整,但这种形式上的美有时难以通过翻译精妙传达,比如对仗,直译起来会显得有点刻板,意译又会觉得怎么上句说东下句说西?意思不连贯。
3,现代诗歌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文体,所以形式上更不受拘束的李白会更容易得到现代诗人的青睐。用中国当代诗人于坚称赞李白的话:中国古代诗人,唐代以后只有李白不受每句诗写多少字的约束(大意)。
4,李白接近道家,杜甫接近儒家。而儒家更像是道德,道家更像是美学。现代诗歌发展的重要趋向是更强调美学,而不是道德。
写到这顺便提一下,对于诗歌(包括古典诗词),我判断一个人是否入门的简单方式就是:这个人是把所谓思想意义(人生哲理、现实批判等等)当作评判诗歌好坏的第一标准,还是把美学要素当作第一标准?对此我写过一篇比较长的文字:莫也:由《沁园春·雪》谈唐宋诗差别及什么是好诗
---------2020-03-09 更新--------
有人说李白不需要这个奖。当然, 真正伟大的诗人都不需要通过任何奖来肯定,和这个诗人是李白、杜甫,还是里尔克、弗罗斯特,没有关系。
话题说的不是是否需要奖,而是能不能获奖。这涉及中国诗词对西方文学的影响,诗词的翻译,现代诗歌的发展,讨论的是审美。对此不感兴趣而只有民族文化自(xu)尊(rong)的人,请绕道。
还有人说,杜甫写出《三吏三别》,对现实苦难有强烈的反映和批判,应该更大可能获得诺奖。我的观点相反,即使将杜诗成功翻译成现代诗歌,杜甫能够获奖,应该也不是《三吏三别》。这种直接揭露现实苦难的叙事诗,实在不是现代诗歌主流。
最后介绍一首短诗,特朗斯特罗姆的,介绍它是因为:一,真得很短,二,能代表这个诗人的风格,三,北岛翻译的——翻译真的重要。
写于1996年解冻
淙淙流水;喧腾;古老的催眠。
河淹没了汽车公墓,闪烁
在那些面具后面。
我抓紧桥栏杆。
桥:一只飞越死亡的巨大铁鸟。
就写这样简单的意象小诗,不一定要多少现实的批判,就能获得诺奖。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被中国人称作瑞典的王维。201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20-03-19 更新--------
多谢知友对这个回答的喜爱和点赞。评论里不少对诺奖抱以冷嘲和不屑的人,使我想再说几句。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爱好者,作为李白的粉丝,我如果说几句“李白不需诺奖”、“诺奖配不上李白”、“李白不符合诺奖的政治和意识形态”,那是毫不费力的事情。
对于我这样爱古诗也爱新诗的答主,分析诺奖为什么会死皮白赖把奖颁给李白,也不管人家要不要,才是有挑战性的事。
我前文提到“瑞典王维”特朗斯特罗姆,这里面其实隐含有趣的彩蛋。
特朗斯特罗姆,从1950年代写到2010年代,60年总共才写了200多首诗,大多是短诗,几行、十几行,内容大体是日常生活所见所感。写一首能改几天几月甚至几年,有时一年只推三首新诗。
像不像中国古代的苦吟诗人?
冷战时代他的作品不讨喜,别人质疑他:怎么没有政治斗争、社会批判、苦难现实?但他一如既往,还是慢悠悠写日常生活。
对于这位“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瑞典文学院终于熬不住了,在2011年颁给他诺贝尔文学奖。当时他80岁。
中国当代杰出的诗人北岛(你一定知道他写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评价特朗斯特罗姆获奖:“他大于诺贝尔奖。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与其说是他的骄傲,不如说是瑞典文学院的骄傲。他在世界文学的地位是公认的,多少个奖并不能改变什么。他的诗歌已经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回到李白。我认为如果李白在世,无论瑞典文学院给不给他奖,北岛评价特朗斯特罗姆的话,可以一字不改用在李白身上。
PS:
1,这个回答仅从审美上分析,真没有任何对杜甫的不敬。好吧,为平衡一下,我立马写篇关于杜甫的。
2,针对评论涉及多的两个问题,做个注解。
1)关于李白诗歌翻译出现日语发音:庞德不懂汉语,他是依据美国东方学家厄内斯特•费诺罗萨的遗稿进行的二次翻译,而费诺罗萨是在日本学习的中国古诗,所以有些词语保留了日语的发音。
2)关于庞德翻译的质量:李白的诗当然极其伟大。但从翻译的角度,无论是译后诗歌的质量还是影响力,庞德的翻译也很特别、了不起,很多学者给予高度评价,比如叶维廉称赞庞德的翻译是创造性的,将许多细节进行再创造,读者可以在诗歌里发现诗“最本质的东西”。网上能搜到很多文章分析庞德翻译的精彩之处,这里不一一细述。偶尔也有不同声音,批评主要是认为他的翻译是“假李白之名,抒庞德之情”。
3,介绍一下我的专栏,有旧体诗词和现代诗,欢迎关注。
不可能,瑞典委员会会说李白是独裁政府都拥护者,不够民主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