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重巡洋舰的划分本身就是违背舰船发展的正常方向的。
对于日美来说,老式巡洋舰如川內和奥马哈的正常后续应该是古鹰和盐湖城,其中古鹰都只是过渡型号,妙高型万吨级轻巡才是真正的日本标准轻巡,没错,就是后来划分为重巡的那个。
转折点就是华盛顿会议,硬生生的把巡洋舰按照火炮口径划分为轻巡和重巡。但对于日美来说,管你轻巡重巡,老子要的就是203炮的巡洋舰,所以30年代以前,两国基本没有建造条约定义的轻巡。
但是这样一来英国就不干了。英国需要的巡洋舰很多,但绝大多数地方的土人是不需要用203炮去吓唬的,所以英国要求必须对巡洋舰的轻重吨位也给个限制,否则英国就要被拖破产啦。这就在伦敦海军条约里提出来并通过了。
等到吨位限额一出来,日本一看,呵呵,等到高雄级完工,重巡吨位就造满了。那怎么行,日本没有那么多土人需要吓唬,倒是被英美的5:3的吨位优势吓唬得够呛。所以日本就开始在轻巡的吨位限额上动脑筋了,说自己的老天龙球磨什么的快到年龄了,申请预先使用点吨位限额来造新舰,新舰完工的时候就退役相应吨位的老舰把限额补充回去。1931年是个充满和平气氛的年代,英美答应了。这一来就出来最上这么个怪物——惊人的违约舰!
最上作为轻巡,可是捅了大篓子了。15门155炮加免疫当时轻巡火炮的防护力,一下子让英美鬼畜晕乎了:不行!黄种猴崽子有的,我们也必须有!(布鲁克林)至少也得有类似的~(南安普顿)。再之后,战争就爆发了。
从上面的历史可以看出,日美的巡洋舰发现思路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作为地方舰队的主力来使用,因此两家的技术水平在开战时基本接近。差别出现在战争中,美国有技术有闲心继续造巡洋舰,日本因为国力不逮造不起了,也没技术储备去改造太多,战斗力逐渐不如美国巡洋舰。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战前根据日本人的思路,判断日本会在条约结束后造2万5千吨级的大型巡洋舰,于是设计了阿拉斯加级。结果日本根本没这个打算,但听说美国在造3万吨的大型巡洋舰后也设计了3万吨的超甲巡。这算是日美巡洋舰发展史上一个有意思的终章。
我是来抖机灵的。
日本CL:我们其实是鱼雷艇。
日本CA:麻麻我好怕!对面的护航驱逐舰冲上来了!
美国CL:我们其实是CV的外挂防空模块。
美国CA:我们其实是CV的外挂装甲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