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苏德战争? 第1页

  

user avatar   getehafen19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德战争的墓志铭

强大的德国军队能否最终在苏联取得胜利?许多军事历史学家都存在这样一个观点:德国差一点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只差一点点!德国的闪电战如果发挥得再好一些,是否存在彻底击败苏联的可能性?但是德国历史学者克雷格 卢瑟经过长期的研究,彻底否定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巴巴罗萨”行动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失败的军事行动。

首先,卢瑟认为德国入侵苏联时实力严重不足。德国最高统帅部粗心大意、完全体现不出德意志民族精于规划设计的民族性,大大低估了对苏作战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战局一开始,东线就没有多少预备队和补充人员。这种布局完全是建立在德国最高统帅部对战局高度乐观估计的基础上,他们甚至在未开战时就已经考虑在征服苏联以后的下一步行动了。对德国惜败观点的学者们都惋惜:如果德国在西线的胜利之后,即1940年7月到1941年6月对苏战争打响之前,那个德国士气高昂,国际环境最为有利安全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加大军工生产规模,如果这一年里每月能够多生产50-60辆中型坦克,在对苏开战时多投入苏德战场一个坦克集群,那么至少对列宁格勒的突击就不会功亏一篑;对莫斯科的进攻也不会成为强弩之末;相反,在这对第三帝国最为安全的一年当中,德国人却懒洋洋地每月只生产出200辆坦克,这是错失东线战争良机的一个具体例子,可以说,德国的军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22个月的时候,仍然没有转入应有的战时体制,这是他们最大的战略失误之一。

其次,德国的后勤和情报系统都极度不称职。虽然对苏作战早已经是第三帝国一个决定性的战略规划,在波森希特勒早在1940年年底就已经对最高统帅部成员发布了关于“巴巴罗萨”计划的消息,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德国陆军军需总监领导的后勤部门对后勤和补给方面的困难抱着一种鸵鸟政策,对于他们繁重的任务的完成始终抱着一种轻率、乐观的态度。其实有理智的后勤部门人员早就指出德国陆军后勤部门无法维持德军深入苏联境内500公里以上的后勤补给能力,向后勤部门的领导层早就发出了警报,但是高层认为这种担忧纯属杞人忧天,因为还没等后勤发生问题,对苏战争已经就胜利结束了。实际上,中央集团军群在1941年8月,开战仅仅六周,后勤就明显跟不上了。德国后勤系统的崩溃是造成“巴巴罗萨”行动失败的最重要直接原因。

德国陆军的情报部门,主要是东线外军处,在战前收集的关于苏联红军的情报大多很不靠谱。开战没几天,处在前线的好多德军指挥官就吃惊地发现了这一点。但是这也不能完全归罪于情报部门,德军总参谋部,长久以来的习气就是过分偏重于作战问题,而对情报工作表现出了一种要不得的不可救药的偏见,他们对情报工作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对苏联的意识形态和种族偏见严重影响了德国军政高层对俄国人的客观评价。这种妄自尊大让前线的德军前线官兵吃尽了苦头,让整个德国陷入了错误的战略。

但是,对苏战争最终失败的主因是对苏战局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对作战方案和解决方案过程的过度痴迷。陆军总参谋部过于关注:胜利的关键仅仅在于正确的作战方式,不太在意后勤、火力等其他构成战役组成的因素。总参谋部通过对克劳塞维茨的兵法研究,对普鲁士—德国军事历史上一切战例的探求,推崇机动与合围,把打歼灭战作为作战的终极目标。他们将此视为解决德国军事政治问题的不二法门。尽管德国在1941年以一连串的漂亮的合围歼灭战(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维亚济马、布良斯克),赢得了令世界炫目的伟大胜利,但是这一切胜利并没就解决战争的根本问题——击败苏联。这些胜利没能打垮苏联红军,更没有动摇瓦解苏维埃政权。也就是说,这些漂亮的歼灭战的累积竟然凸显了“巴巴罗萨”行动所依据的军事概念的破产—一系列野心勃勃的歼灭合围作战竟然失效。

德国人沮丧的意识到,要想彻底击败苏联,除了战场上灵活明智的作战行动以外,更需要军队的实力、弹性和再生能力。即使俄国人在开战后遭到了不可思议的损失,他们损失了200个师,伤亡被俘450万人。但是到了年底,红军反而增长到了592个师,兵员达到800万人,这种增长是苏联生猛的动员体系带来的。历史学家邓恩评论道:

其他国家在损失一支军队之后就会认输投降,更别说损失两支军队……可是苏联人居然带来了第三支军队,他们卷土重来,打败了德国人……挡住德国人的不是天气,而是一支支的苏联师团。苏联人之所以能够在1941年挡住德国人,实际上是他们从1941年9月开始进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总动员,这种动员造成了一支更为庞大的苏联红军。俄国人在1941年这几个月中组建和投入新的师甚至超过了美国在整个战争期间组建师的数量。

实际上,正如已经过世的德国历史学家安德烈亚斯 希尔格鲁贝尔在30年前所评论的那样,从军事角度看,具有“决定性”的是苏联在1941年的下半年动员数百万的预备队并把他们及时投入战场,迅速弥补了他们被德军一系列的歼灭战所造成的巨大损失。苏联是在最大意义上进行战争,斯大林榨取了“苏联人民的最后一丝战争潜力。”德国人直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灾难之后才开始总体战,而苏联政府则一开始就要求人民“一切为了前线”,付出最大的牺牲。苏联的工厂完全被妇女、童工和残疾人填满,以代替前线作战的男人。他们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除了最基本的必需品,民用生产完全停止,每一盎司的人力和工业能力都被用于了赢得战争。而德国工厂里基本没有雇佣本国的妇女,工厂依然是和平时期的排班,学校依然正常开课,希特勒青年团只是在业余时间参与防空训练。德国国内的奢饰品生产在继续,商品琳琅满目,德国人民由于从占领区掠夺来的战利品而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普列沙科夫说道:“在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国家行为抵消了一切——无法通行的道路,损坏的坦克,无能的将领,短缺的物资,只要这种统治能够控制操纵人民,它就是高效的。它能够抵抗一切挑战,哪怕是经济摇摇欲坠,军队战斗力低下。”

说了这么多,由此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对苏作战是在什么时候失败的?或者说,彻底打败苏联的机会是在什么时候彻底消失的?在卢瑟看来,对苏战争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1941年8月,中央集团军群进攻莫斯科的攻势在历时三周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中中断的时候。即“闪电战”看似势不可挡的势头被俄国人有效遏制的时刻。此后,苏联武装部队和政府逐渐稳定下来,最终崩溃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雅各布 基普在对斯摩棱斯克交战所做的研究中评论道:“在斯摩棱斯克交战结束之后,很明显,苏德战争将会是一场漫长的斗争,而不会是一场‘闪电战’。这场战争将沦为一场消耗战—于是,占战争主导地位的不再是总参谋部所推崇的战术或者战役方面的聪明才智,当然也不是战场上的勇气,而是人力、物力、工业产能、人力储备方面的残酷计算。”

从入侵苏联的第一刻起,德国人就知道自己有一个“击败俄国巨人的一个短暂的机会之窗”,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个窗口期竟然如此地转瞬即逝。到了1941年8月,随着斯摩棱斯克混战的胶着局面的出现,影响了德国统帅部的一系列决策,这个窗口便呯然关闭,胜利女神倒向了斯拉夫人。从那个时候起,德国陆军便身陷广阔的苏联腹地,实力不断遭到消耗,战争朝着德国注定会败给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苏联的方向发展。而且,随着美英援助的到达,这种失败变得越发不可遏制。戴维 斯塔赫尔评论道:“事实证明迅速战胜苏联的希望超过了德国军队的实力时,德国人仍然有可能采取赢得战争的长期方案,但是这种选择的成功前景被排除了。简言之,在纯粹由兵力、坦克、飞机数量主导的战略环境下,德国人毫无胜算。”

而且,希特勒及其领导层缺乏对德国人民忍受死亡率的极限和他们承受流血牺牲能力的明智估计。“明智的指挥官总是能够制定出普通士兵能够完成的计划。他们知道,要是指望每个士兵都是英雄,每个军官都是天才,那他们自己肯定会大失所望的。战争永远也不可能干净利索,总是有意外发生。敌人会在决定事态如何发展方面发挥他们的影响力。那么,完善的计划将会建立在一个误差范围以内,进攻时要投入比需要多的兵力,保留大量的预备队,预料到更大的困难,为敌人发起更猛烈的反击做好准备。”

军事历史学者卡根所说的这句话是对希特勒冒险发动的苏德战争所做的总结,可以作为最好的苏德战争的墓志铭。




  

相关话题

  二战德国如果不发动库尔斯克战役,情况会不会好点? 
  美国二战时期存在对于一般生活资源的管制吗? 
  日本拿下满洲后用海军抢南洋各国,而不侵略中国汉地各省,有了石油橡胶以后有没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假如没有二战,德国会发展到欧洲第一么? 
  二战的胜利,起决定性作用的,到底是美国还是前苏联? 
  二战时期日本所有人都是一条心吗? 
  如何评价纳粹德国空军? 
  决战中途岛电影中情报官如何确定日军攻击目标是中途岛的? 
  历史上IJN有伊551这艘船吗? 
  二战期间德国有哪些逆天武器?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电视剧《信者无敌》?
下一个讨论
请教历史大佬,清朝的三个藩王都是亲王吗?另外一个孔有德是何爵位?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