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面子工程,除了工程类之外,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前苏联拍摄的1966版《战争与和平》电影四部曲。
苏联1966版《战争与和平》海报
1959年,派拉蒙电影公司出品的《战争与和平》在苏联上映 (主演是女主角是女神奥黛丽赫本)引起轰动,观影人数超过三千万人次。
1956年拍摄的美版《战争与和平》剧照
苏联政府观察到了这部电影的成功,认为美版的《战争与和平》是西方世界在冷战时期对苏联的“糖衣炮弹”,是被用来展示美国比苏联更富有的工具。因此苏联当局认为,很有必要制作一部比美版《战争与和平》牛逼得多得多的《战争与和平》,来有力打击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赫鲁晓夫便命令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着手制作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作为纪念俄罗斯击败拿破仑150周年的贺礼,并钦定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作为该片的导演。当时有数个导演都竞争这部电影的执导权,而尚算不上是名导、当时只有四十岁的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其实根本都没有去竞争这个导演位置。他是接到文化部的书面任命才知道自己被选为导演的。这主要是因为赫鲁晓夫不想让斯大林时代的那些名导们去执导这部片子。邦达尔丘克不仅仅是这部片子的导演,也是电影中男主角皮埃尔的扮演者(有了最高领袖在背后站台,果然不同反响。)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Sergei Bondarchuk)和女主角娜塔莎扮演者 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Lyudmila Savelyeva)
整个电影四部曲从1961年开始,一直拍到1967年才完全结束,耗资830万卢布(约合当时的920万美元,相当于2005年的7亿美元),是苏联历史上耗资最高的电影。
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堪称史上独一无二,光是战争场面的指导就有三位苏联红军高级将领,总顾问是苏联英雄弗拉基米尔。库拉索夫大将(他参加过一战,十月革命,卫国战争),拥有旧沙俄军队从军经历。有超过一万两千名红军士兵参与了电影拍摄的战争场面,其中包括了1500名骑兵,特别是空前恢弘的博罗迪诺战役片段。因为当时苏联已经取消了骑兵的编制,所以导演组从土耳其斯坦军区和库尔德斯坦军区调来了用来拉炮的军马,又从农业部调集了900匹马,但是依然不够数量。于是他们又从屠宰场和马戏团借来了另外600匹马,才凑够了战争场面所需要的所有马匹。
漫山遍野的士兵
极其华丽的战争场面,成排冲锋的骑兵(这可不是《指环王》中的虚拟骑兵军团,是实打实的两军冲锋)
电影中的战争道具也算是极其牛逼。道具部门为电影制作了上万件法俄两军制服,光是当时法军的制式帽子就制作了超过一万一千顶。剧组还从博物馆里调集了1500把19世纪的燧发枪实物来当做道具。电影还特意铸造了60门19世纪的野战加农炮,又制作了120辆当时的马车。为了制造烟火效果,电影特效部门使用了120名工兵,耗费了23吨火药,40000升煤油,10000枚烟雾弹来模拟战火硝烟。
电影中的军官制服
博洛尼诺战役中的加农炮阵地
为了拍第四部中的重头戏“火烧莫斯科”,剧组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建造了一个高仿同比例莫斯科外景,而后在1966年10月6日下午两点半,一把火把外景烧成了残垣断壁。
火烧莫斯科
在文戏方面的道具与场景也豪华得令人咋舌。苏联所有博物馆都必须全力支持电影拍摄,五十八家博物馆提供了各种家具,绘画,吊灯,餐具,枪支等19世纪的生活用品,完整再现了当时的贵族生活风貌。在电影拍摄结束之后,剧组光是为了还道具就花了半年的时间。电影还在沙俄时期的各大宫殿和城堡中实景拍摄,包括了圣彼得堡的冬宫(国立博物馆),夏花园等。
盛大的贵族舞会场景
电影直到1967年才完成所有四部,总时长超过七个小时(堪称世界电影史的旷世奇作)。虽然苏联政府宣称大约耗费了920万美元,但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媒体普遍猜测该片的总耗费大概是苏联政府宣称的十倍左右,也就是高达一亿美元左右。
有很多朋友关心到底该片花了多少钱:
在Denise J Youngblood 撰写的关于该片的文章A Weapon in the Cold War: Sergei Bondarchuk’s War and Peace中写了这么一句:The true costs of the film will never be known because of the unprecedented level of “free” state support it received.(翻译过来大概是:这部电影到底话了多少钱没有人知道,因为它得到了国家空前的无条件支持。)虽然苏联时期,有其他的电影献礼片,比如《卫国战争三部曲》,但《战争与和平》绝对是最空前绝后的国家级面子工程。
不过,和其他面子工程相比,这部电影以极高艺术质量横扫全球电影市场,全世界总票房高达的5800万卢布(七倍于官方预算)真正实现了苏联最高当局“反击”腐朽的西方“糖衣炮弹”入侵的目的。该系列电影在全球117个国家放映,在美国,该片的票价甚至高达7.50美元,创造了当时的票价记录。它甚至还获得了第26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和第41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是苏联电影第一次获得该奖,也是历史上最长的获奖电影)。
Reference:
1.
War and Peace (film series)(维基百科英文关于俄版《战争与和平》介绍);
2.
War and Peace (1956 film)(维基百科英文关于1956美版《战争与和平》介绍);
3.
华丽欧洲风!给文艺青年介绍一部超高逼格电影:苏联版《战争与和平》_wanckok_新浪博客(部分电影截图是来自于他的博客);
4.
https:// anexcessofcinema.wordpress.com /2013/07/30/war-and-peace-sergei-bondarchuk-1966-67/5.
Large, Loose, and Baggy: Sergei Bondarchuk's War and Peace (1966-67) - Bright Lights Film Journal6.
https:// history.osu.edu/sites/h istory.osu.edu/files/Youngblood-A-Weapon-in-the-Cold-War-rev.pdf(这个是最全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一篇英文文章Young blood写的 a weapon in the cold war。亚马逊上还有他写的专门关于这部电影的英文原版书,如果大爱这部电影可以买来看看。)
,维基百科的很多内容也来源于此,但也不完全相同。里面关于马匹调用的内容就有所出入。里面还讲了剧组千方百计寻找皇室打猎用的猎犬的过程,也是大费周章。另外,文章中还讲述了电影之外的一些政治角力。比如导演邦达尔丘克被电影厂同行排挤,朱可夫试图插手电影,电影的审查等等。 对于本片和苏联电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还是很有意思的)。
﹉﹉﹉﹉﹉﹉
ps:评论里有人说我是抄的。我可是看了好几个小时中英文各种资料再写的这个答案。有些人不要动不动就喷人,素质太差
TD-SCDMA以及WAPI
吐个槽:面子工程不一定是无用的,只要造价昂贵,象征意义明显大于实用价值就可以叫;也不是非要失败才叫面子工程,成功的面子工程也是面子工程。
发个伪国家级面子工程——国家是伪的,工程是真的——长春市中心的满洲国中央银行大楼,1938年建成的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用钢量达到五千吨级的大楼,七十年后的北京国贸三期用钢量仅仅是这个数字的十倍。此楼建成后,争夺长春乃至东北中部的所有战役都以其为中心,其坚固程度直接影响了解放战争的进程。辽沈战役期间,国军在东北的最高指挥官郑洞国在此楼里住了半年多,既不突围也不起义,pla也不敢轻易进城;最后郑被自己的卫队以突围之名挟出大楼,长春即告解放(这是长春的第三次解放了)。
此楼今存(想拆都很难拆掉),tg八十年代还按照原图纸,将伪满剩下的一点收尾工程干完。解放后一直被tg人民银行在长春的分支机构使用,现在该机构名为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
“伪满时期的建筑,从建筑风格到内饰装备,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伪满中央银行。”伪满皇宫博物院研究员宋伟宏说,这座如今还矗立在人民广场的银行大楼,无论从耗资、耗时、设计,都冠绝一时,被人们称为“亚洲第一坚固的建筑”。如果细数它的特别之处,它竟占有五个“最”。
第1最:最坚固
坚固的外墙用
多层钢网及混凝土浇灌
伪满中央银行总行作为伪国都建设计划第一期建设的重点项目,于1934年4月22日开工,1938年6月15日竣工,8月6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大楼的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墙用多层钢网及混凝土浇灌,每层楼地面全部用20毫米粗的钢筋一根挨一根拉制,墙体用鹅卵石加混凝土浇筑,其厚度为60厘米。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原计划只在正面采用东北产花岗岩石贴面,后经副总裁山成桥六提议,侧面也采用花岗岩石贴面。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坚如钢铁。
地上地下的窗户全部为铸铁的,正门及东西门均为防火铁门。整个建筑耐火防震,对空袭也有特殊的防御能力。
银行大楼构造的坚固性,无形中又给它带来了另一个功能,那就是,国民党曾把它作为踞守长春的最后堡垒。据史料记载,当时仅银行大楼周围的永久性工事就达150多处。
第2最:面积最大 建筑面积26075平方米
除坚固外,整栋大楼的面积在当时是最大的,该建筑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075平方米,地上四层,地下三层,其中,地上一层面积5677平方米,二层3105平方米,三层3100平方米,四层3883平方米;地下一层面积2750平方米,二层3051平方米,三层4094平方米。建筑高度从地基算起21.5米,至最高塔屋的高度为27.5米,地上一、四层和地下一层都高达5米多,地上二、三层也高达4米。
第3最:耗资最多 六扇金库大门 最重达25吨
建筑这座银行,在当时也是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材料,计划造价600万伪币,实际支出了1000万伪币。该建筑使用的钢材达5000多吨,其中,钢骨架2440吨,钢筋2650吨,占当时伪满时期建筑工程用钢量的一半。其他建筑材料的使用量也非常大,水泥25万袋,人造石材5700平方米,大理石5400平方米,花岗岩7500块,砖2250千块,工程作业人员达60多万人次。
光是金库大门就有六扇,最重的大门达25吨,最轻的也有15吨,此门与汽车库门相仿,长4米,宽2米,厚1.5米,均为钢铁制成,由美国纽约万事利公司定制。由海路运至大连,再由大连运抵新京火车站。由于大门沉重,搬运困难,15吨重的大门,从新京站运往伪中央银行时,用了50匹马和30名壮劳力,从日出就开始搬运,到中午才运到七马路。搬运25吨重的大门更是费尽了心思和人力,用了150匹马从新京火车站利用冬季冰冻的道路,花了四五天的时间才将其搬运到工地现场。
第4最:风格最独特 是典型的古希腊式建筑
“它的建筑风格还是古希腊风格,大厅正面和两侧有天然大理石柱28根,是典型的古希腊式建筑,是用产于琉球群岛的天然大理石装饰的。”此外,大楼正门是厚重敦实的檐口,门柱以10根三层楼高带棱凹槽的花岗岩雕成,直径两米,挺直的柱身从台基上拔地而起。从设计到建造,再到工程监理,当时都是日本国内最著名的公司。设计师西村好时把当时日本流行的欧洲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用设计师自己的话说,伪满中央银行的设计堪称是众多银行建筑设计中的集大成作品。
不过,这座特征鲜明的建筑,却并不是最初设计的模样。据宋伟宏介绍,伪满中央银行大楼原设计方案是一个左右对称的建筑,呈元宝形。左侧部分原计划在二期工程时建设,后来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经济紧张而未建。
第5最
设施最齐全
装有先进的暖气和空调
这栋大楼的内饰也毫不逊色。据悉,当时大楼内部装有各种先进设备。楼内设备可谓一应俱全,不仅装有先进的暖气和空调设备,而且在地下一层,为了保持一年四季恒温,安装了自动温度调节机,还有防止地下返水的吸水设备和自动发电设备。
此外,这栋大楼安装了自动干燥设备,自动排风设备、自动灭火设备,可变速的电动送风机,自动送煤的锅炉等,送风机和排风机就达36台。全楼可以不受城区内停水、停电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代保管库回廊四角有四面镜子,利用光线折射原理,人站在回廊任何一点均可一目了然,可谓独具匠心。
这些设备在当时的亚洲也是最先进的。整个建筑从设计到施工都由日本人承担,甚至连卫生设备、暖气设备、电气设备、升降机、家具等都由日本公司生产,然后运到东北。
长春解放后,该建筑成为长春市人民银行。该建筑现为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行址。2013年5月,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次补充
看来很多人看不懂,我没有否认国内有这种情况,也没有说你们说出国内事实是黑,我就是想说非要说巴西藏穷人是学天朝的么,好吧,我服了你们哟,凡是民主国家不好的都学国内哟,凡事民主国家好的一面天朝都是学不到哟,也学你们夸张一回,这样你们一定很高兴咯!
原文
说一个巴西的国家级面子工程-“藏穷人”!像这样国家政府出钱出力的工程才叫国家级面子工程!
我们看到的旅游海报中的里约是这样的
但从里约国际机场下飞机,想去南部这些风景区,就势必要先经过北区一个叫Mare的小镇···这里到处都是贫民窟、棚屋、穷人,是这样的
奥运会期间你再经过这里,已经看不到这些贫穷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一堵高“墙”还有崭新的学校,是这样的里约政府在机场通往南区这一段公路上,修建了一条长长的屏障,让你看不到来自贫民窟的一切。
像mare这样的贫民窟小镇在里约有几百个。
每当里约要承办什么重要活动时,政府就会疯狂在活动地区的周围建造各种高档基础设施,希望能给外国游客留下一个高大上的印象。 然而游客来了又走,承受一切苦果的还是里约的贫民。政府大把大把把钱花在面子工程上,而他们,却被政府藏了起来。
甚至,为了不让北部贫民区的人踏进南部旅游景区,破坏里约的国际形象···政府把11条从里约北部通往南部的公交线路硬生生斩断
在1937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纳粹德国和红色苏联为了彰显自己制度优越性和国力强盛,纷纷修建了“超规格”的宏伟国家展馆。
于是世博会会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场景,照片中的埃菲尔铁塔下,德国馆和苏联馆隔着广场相对而立:一边是德国展馆,顶部的展翅雄鹰携着万字符俯瞰着下方;一边是苏联展馆,最高处挺立着一座名为《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的雕塑,:两个巨人迈步前进,男人手里拿着一把锤子,女人手里拿着一把镰刀。
纳粹德国与苏维埃联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峙和暗中较量一目了然。
苏联对这次世博会十分重视,领袖斯大林甚至亲自视察顶部雕塑的创作。当年制作这件雕塑仅用了3个月,雕塑建完后立马拆分成65块,用28节车厢运送到巴黎。
这个雕塑非常著名,从此成为新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鲜明符号和精神象征,后来被著名的莫斯科电影制片厂采用为片头标志。该雕塑以铬镍不锈钢合金为材料,高24.5米,以34.5米高的苏联馆建筑为基座,总高度接近60米,颇为雄伟壮观。
世博会结束后,工农雕塑被整体搬迁回莫斯科,被安放在展览中心门口。
德国本来并不打算参加巴黎世博会,因为希特勒非常讨厌苏联,但建筑和军需部长施佩尔却力劝他参展,表示必须要一比高下。于是希特勒被说服了,并亲自参与到德国馆的设计工作。而德国人意料的是,苏联的工农雕塑取得了空前的轰动,德国为了应对只得仓促赶制了顶部的雄鹰雕塑。
后来德国攻占巴黎,破坏了苏联馆,拆除了所有雕塑和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