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军队抗战后期仍惨败于日军,几年后却打出抗美援朝,是如何完成巨变的?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前提表述就不正确。

在抗战后期,美苏军的战力都在实战中快速提升,而真正越打越菜的只有国民党军,别把八路军和新四军拉下水。

实际上,如果你去看八路军和新四军战史的话,会发现到抗战中后期,八路军和新四军根据地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八路军和新四军对日军发动的作战也越来越频繁。以新四军为例,在国民政府撤出南京以后,新四军就开始组织力量在上海、南京周围打游击。到1944年,新四军的大片根据地其实已经把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基本上包围了。或者说,虽然日伪军还占据着大城市,但在城市之外已经无从施展了。

在八路军这一方面,自1944年以后,八路军的反攻也越来越猛烈。当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场一溃千里的时候,八路军已经开始在华北战场成规模地收复县城和城市了。最能代表八路军在这一时期战争艺术的,就是发生在山西的沁源围困战。这场战役从1942年底到1945年初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而八路军则依托根据地以坚壁清野的方式对县城进行围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作战900多次,毙伤敌近5000人。最终,八路军成功收复沁源县城。

跟正面战场相比,游击战打起来其实并不显眼,但很多时候战果都是自然而然累计起来的。比如聂荣臻元帅在后期曾经说,八路军控制的县有200多个,如果每个县平均每天能打死一个鬼子,那么一个月就能打死六七千的鬼子,一年下来就能打死几万人。一天打死一个鬼子,当然不如在一场大战役中打死几千日军来的有话题,但积少成多,战果也是非常惊人的。

在朝鲜战场中,面对强大的联合国军,志愿军也高出了零敲牛皮糖战术。并且,还搞出了冷枪冷炮运动。冷枪冷炮运动其实并不激烈,就是趁着敌人不注意打个狙击。比如我记得志愿军有个炮兵战士就向志愿军首长立下了“双百”目标,即在100天内要击毙100个敌人。然后,这个战士就扛着迫击炮四处打游击,找准机会放一炮就走,让敌人想报复都找不着人。最后,他很好的完成了自己最初立下的任务。根据志愿军方面的统计,在整个冷枪冷炮运动中,志愿军击毙的敌军数量达到了1.8万人,而自身仅阵亡300多人。

总的来说,从抗日战争敌强我弱的现实来看,游击战本来就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战争方式。我知道肯定会有人说游击战都是无奈之举,或者游击战不正规等等。但实际上,我之前也说过,游击战对于士兵素质的要求其实远远高于阵地战。一方面,游击战分散作战的特点就决定了每一支小部队的指挥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这样他才能及时汇报自己的情况并同上级研究探讨作战计划;另一方面,游击战通常都是在敌后进行,部队不仅作战环境恶劣而且往往难以及时得到补给,这种情况下士兵就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为国捐躯的精神,否则很多人难以坚持下去的。除此之外,游击战也并不总是小规模处级,在上级的统一指挥下,八路军各地方部队实际上也可以以游击战的方式发动大规模的袭扰、破交等作战。或者说,尽管从武器装备的角度来说,八路军的确是落后的,但是在士兵的作战能力、士兵的政治信仰等方面,八路军整体上又是超过国民党军队的。

从人民军队的成长来看,抗日战争让八路军和新四军队游击战的使用炉火纯青,而解放战争则让解放军具备了大兵团运动作战的能力。在抗美援朝中,志愿军就是以大兵团的运动战+灵活的穿插渗透,在山地条件下破解了美军的机械化进攻,这都是从战争中得出来的经验。

所以,在抗战中,国民党军队的确打了很多还不错的仗,并且也牺牲了很多高级将领。可经济学中有个“机会成本”的概念,如果同样的部队,换成共产党来指挥,是不是可以少死很多人呢?是不是就不至于打到几近亡国的地步呢?

就拿豫湘桂战役来说,整个战场的最先崩溃是从河南战场开始的。而河南战场的崩溃,则源于河南人民与蒋介石政府的对立。从当年的花园口决堤到1942年的大饥荒,国民党给河南造成破坏甚至超过了日军。在冯小刚的电影《1942》里,李雪健饰演的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和于震饰演的国民党将领蒋鼎文曾就赈灾和征粮问题有过争论。蒋鼎文在明知道河南已经有大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从河南征粮,并且还克扣国民党发放的赈灾粮,以至于到最后日本人打过来的时候,出现了中国人帮着日本人打国民党军的奇观。

而这个蒋鼎文,就是1944年豫湘桂战场上豫中战役的指挥官。

有这样军官指挥打仗,是不是就能理解正面战场为什么能一溃千里了?


user avatar   yuan-hao-6-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在朝鲜战争中,中美两军的实力从表面上看是严重不对等的,美军在装备、机动性(机械化)、火力、通讯、后勤补给、空中支援等方面全面碾压志愿军,美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重装职业军队,志愿军呢?顶多算一支轻步兵。

以二次战役时我军9兵团与美军陆战一师为例。

空军:朝鲜战争美军出动空军高达1400架,平均每天出动上千架次(极端情况下可以出动3000架次),美陆战一师每个营都配备有前线航空控制人员,可以随时用无线电呼叫航空火力支援。9兵团没有空军支援,防空武器基本为0,导致白天基本无法作战,行军都很困难。
坦克:陆战一师共有85辆坦克,9兵团没有坦克,反坦克武器基本为0。
火炮:陆战一师拥有105毫米大口径火炮100多门,9兵团一个师仅有36门小口径火炮,105毫米以上的火炮为0。
通讯:陆战一师从团到步兵排都有完善的电台联络,可以直接呼叫炮火以及空军支援。9兵团团以上才有少量无线电台,营级靠有线电话,营以下靠原始的军号与哨子,战场指挥联络比美军差了几条街。
轻武器:美军陆战1师,主要步兵武器为伽兰德M1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勃朗宁M1918A2式自动步枪、7.62毫米口径M1919A4式重机枪和12.7毫米口径的M2HB式大口径机枪。美军这几种轻武器都是“二战”中轻武器的杰作,性能优秀可靠。
志愿军第9兵团,轻武器全部是二战缴获武器,来源有苏联、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加拿大和捷克等不一而足。用美军的观点,是不折不扣落后古董武器博物馆,性能参差不齐,弹药补给困难。
服装:美军陆战1师,官兵穿着兜式防寒帽、羊毛内衣、毛衣裤,外套外还有防风雨登山服,战斗长筒靴内有两到三层毛鞋垫,而陆战师的侦察连甚至用上了刚刚研制成功的防弹背心。
志愿军第9兵团,由于是南方部队,又因为入朝极为仓促,基本上没有北方入冬的棉衣,这在此后的长津湖战役中导致了极为可怕的非战斗伤亡,人数甚至超过战伤。
弹药:美军陆战1师,机械化补给极为迅速,弹药充足,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空投补给,因此弹药充足,火力旺盛。无论是步兵武器还是炮弹都极少出现告罄的现象。
志愿军第9兵团,在渡过鸭绿江后,第9兵团每名战士发了80发子弹,此后就基本不发了。
运输工具:美军陆战1师,拥有充足的汽车和装甲车辆,由于有空中优势,除了空运空投外,还能大量使用铁路和港口进行运输调动。
志愿军第9兵团,空中、海上和铁路运输几乎为零。整个志愿军在一、二次战役时也仅有1000辆汽车,战役结束后已经被摧毁600多辆,运输主要以骡马和人力为主。

大家看了以上实力对比是什么感觉?简直是令人窒息的绝望啊!战争是实力的PK,来不得半点虚假,实力不如人就是不如人,虽然中国军人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是面对如此巨大悬殊的实力差距,仅靠牺牲精神是无论如何无法弥补的(抗日战争时期很多中国军队也有牺牲精神,但还是丢掉了大半个中国)。

以二战时期的德军为例,西线战斗中,德军与美军的地面装备差距并不大,仅仅是美军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德军还拥有相当的防空力量),曾经横扫欧洲的德国装甲部队也在美军的空中打击下溃不成军。志愿军的装备比德军还要差几条街,凭什么与美军PK?

靠谋略吗?请记住一个真理,在压倒性的实力面前,谋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谋略一定是要建立在双方实力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才有价值。

但是结果却令全世界的军事观察家们眼镜噼里啪啦地掉了一地。

朝鲜战争打了三年,中国军队气势如虹将美军从鸭绿江边打到三八线签订停战协议。整个朝鲜战争,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以不到70万人的伤亡歼灭“联合国军”110万。

2

那么,志愿军究竟有何“特质”可以弥补双方在表面实力上的巨大差距?

很简单,当时的中国军队已经达到了轻步兵的巅峰!巅峰的意思是,在轻步兵这个兵种上向前看(历史),是任何军队无法企及的高度,向后看(未来),同样是任何军队(中国军队除外)无法企及的高度。

所以,美军有美军的优势,是志愿军无法企及的。

同样,志愿军有志愿军的优势,是美军——甚至任何军队无法企及的。这个优势就能弥补与美军表面实力的差距,让双方综合实力基本在一个等级上。

志愿军的优势是什么?

兵者,以能聚能散为要!

就是这个!“能聚能散”我们把它做到了极致!

聚集起来就是“拳头”,散开来就是水银泻地——任何变态的地形都可以迅速部署、快速机动,不依赖后勤,不需要重装备,不仅具有超强的隐蔽能力,更重要的是一只轻步兵居然可以打出大纵深快速穿插的战术(职业军队只有精锐的装甲部队才能做到这一点),军一级的野战部队也能变成风暴突击群,居然可以成军成师地打出胡蒂尔战术(这是少量精锐特种部队的专利)!

这TM完全颠覆了军学原理!

为什么大纵深快速穿插的战术只能是精锐的装甲部队才能做到?

因为这个穿插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无数敌人的战术据点的狙击,只有装甲部队才有可能迅速打掉有完备野战工事的火力点,撕开一个通道,快速向敌军后方纵深穿插。那么,仅仅携带轻武器与手榴弹的轻步兵怎么可能做到这些?如果一个完备野战工事的据点连轻步兵的冲击都顶不住,修建这个野战工事的工兵军官与驻守这个据点的守卫部队军官都要上军事法庭!

为什么只有少量精锐特种部队才能打出胡蒂尔战术?

这里讲一个常识,两军对垒都要构筑一条完整的战线防备对手的攻击。这个完整的战线不是挖一条无限长的战壕,同时在战壕中塞满士兵,那样多少军队都不够用。正常情况下,在战线上结合地形构筑若干个据点,据点才有士兵守卫,据点之间火力能够封锁就行了。

这样战线的意义在于可以用有限的兵力构建一个有纵深的防御体系,表面上战线有无数“空隙”;但是针对这些“空隙”,小部队也许利用夜晚可以渗透,大部队不行(大部队有重装备、有大量给养要运输),渗透的动静如果太大,一旦被发现,呼叫几轮炮火打击就是单方面的屠杀。

但是小部队渗透意义其实也不大,因为任何战线都有纵深防御,一只小部队渗透过去,仅仅靠随身携带的轻武器基本啃不动较大的据点,稍有不慎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所以,一般只能派出少量的特种部队去敲掉特定的战术目标——创造这个渗透偷袭战术的鼻祖是一战时期的德军。可是发明这个战术的德军也从没有使用大部队打出这个战术,因为这不符合军学原理。

那么,你想想,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谁告诉你有一只上万人的野战部队,能利用战线的“空隙”渗透过去,打出胡蒂尔战术——你是不是该在他脸上吐一口唾沫?

任何一本军事教科书都不敢这些写嘛!

这完全违背了基本的常识。

所以,在朝鲜战争中美军前三次战役吃了大亏一点都不冤,谁也不知道志愿军偏偏就是这样一只逆天的轻步兵部队!

那么,志愿军为什么能够逆天创造违背军学常识的奇迹?

就是靠“能聚能散”志愿军把它做到了极致!就创造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轻步兵的巅峰。

3

为什么志愿军能把“能聚能散”做到极致,而其他任何军队都无法复制?

很简单,绝对的信仰+超强的组织能力,让这只军队具有惊人的韧性与战斗力。严格意义上,这样的军队只能“消耗掉”,无法“消灭掉”。

严格意义上讲,志愿军还不算一只现代职业军队,在军队组织系统中,志愿军有军官而没有士官。在现代职业军队中,军官决定军队的调度与指挥水平;士官决定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志愿军除了军官指挥系统之外还有一个其他任何军队都不具有的党组织。团以上有政委,营有教导员,连有指导员——党支部深入到连级单位,连以下则拥有大量的基层党员(团员)。这些基层的党员发挥着远远超越传统士官的作用,不仅让志愿军具有远超职业军队的组织力、凝聚力,更重要的是,让这只军队成为一只空前绝后具有“信仰”的军队。

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的作用请看一个案例:

我们在坑道里过起了,白毛女生活了!_腾讯视频

这个片段看起来平淡无奇,却非同凡响。大家想一想,一只部队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之后,伤亡惨重撤退到坑道中。就算是最精锐的职业部队这个时候也急需修整才能恢复战斗力。但是,这个时候上级却突然命令他们在坑道中坚守——没有修整、没有补给、没有援军,而且坚守的时间还可能是“无限长”——这不仅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任务,而且简直就是不可理喻的命令!

所以当时士兵有情绪非常正常,换其他国家的军队可能就要暴动了。但是,这只志愿军军官只要喊一句:“共产党员站出来!”基层的党员、团员就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他们“站出来”不是震慑其他的士兵,而是要充分发挥核心骨干作用,承担最艰巨最繁琐的任务,这就是基层党员的表率!然后党支部建立起来后,一点风波就烟消云散。

有了党组织作为骨干,军队的战斗力就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韧性。在美军强大的炮火封锁下,知不知道上甘岭的坑道部队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喝尿!成建制的部队集体喝尿,最长的部队坚持喝了21天的人尿!

对比一下,同样是后援断绝、补给中断其他国家的职业军队是什么表现?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巴丹半岛的美军、太平洋岛屿上的日军——它们的条件比困守坑道连水都喝不上的志愿军总要强一些吧——但是这些军队很快就士气崩溃了,日军靠着武士道精神支撑也就多来一个自杀性冲锋,有哪一只军队在志愿军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都能顽强的坚持下来?

志愿军的韧性在古往今来的所有军队中绝对是一个无法企及的巅峰。

现在职业军队的战斗力来源于组织与系统。假如一只1万人的军队“分散”向敌军渗透后,变成100只小部队,那么就存在几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后勤怎么补给?火力支援如何协调?怎么重建指挥系统?

这几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那么这100只小部队的战斗力就会呈现指数级的下降,对敌军的打击很可能还不如一只1000人建制完整的部队(这个我们后面来举例)。

志愿军为什么可以“分散”却对整体战斗力影响不大?

因为志愿军是轻步兵,而不像美军那样是装甲步兵或者机械化步兵——本身对后勤依赖很小,复杂地形的制约也很小,对炮火支援的依赖也很小;至于分散后建制不完整指挥系统难以统一——这个志愿军却通过“信仰”得到很大的弥补——“信仰”的意思是,志愿军的主动作战的精神远远超越了职业军队,甚至可以说已经突破了人类本能的上限!

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志愿军的指导原则是什么?是“完成任务,消灭敌人”!这个原则中根本没有“保存自己”的选项。

举个例子。

上甘岭战役初期,由于美军前期战略欺骗非常成功,所以基本上是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战役前三天,美军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火力向我上甘岭两个山头猛攻,几天残酷的拉锯战中美军固然损失惨重,却能源源不断调动生力军补充损失。

而我坚守这个地区的15军45师基本上战斗人员都快打光了,增援由于美军的炮火与空军封锁一时上不来,最后的时刻,15军军长秦基伟把自己的警卫连都派往前线增援,手中已经没有一兵一卒,这个96人的警卫连,进入前线坑道后只剩下25人,前线岌岌可危。

关键时刻,转机出现了。

转机是警卫连5个失散的士兵,这5个士兵在向前线增援时,因为躲避美军炮火居然阴差阳错转到美军一个遗弃的前沿营指挥所。如果是一只职业军队,士兵走散了转到敌人鼻子底下会怎么选择?100%会选择道路撤回去归建。

但是这几个士兵却不是,他们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个营指挥所地形特别好,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阻击阵地。然后,他们就主动选择在这个阵地坚守——朋友们,大家知不知道做出这个选择意味着什么?在敌人鼻子底下的一个阵地坚守,一旦暴露就陷入重重围困中,当时美军火力占据绝对优势,这个脱离志愿军主阵地很远的据点是根本不可能得到增援的!

所以,当这5个士兵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他们非常清楚,自己选择的是一场没有增援没有补给没有修整——也是没有生还希望的战斗。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人类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过狂热的军队——小日本就是,但是日军不管是自杀性冲锋还是“神风”式攻击,都是靠狂热支撑那么一个很短的时刻。而我们的志愿军却是靠一种崇高的“信仰”,在明知必死的战斗中冷静地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5名战士在这个据点中后来被百倍以上的美军围攻下坚持了整整4天,全部牺牲,其中两人最后是活活渴死的。但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上甘岭阵地争取了宝贵的4天。至今我们也不知道这5名战士的名字,他们是朝鲜战场上成千上万个无名英雄之一。

为什么志愿军能把“能聚能散”做到极致?原因就是这个——我们失去建制的“散兵”不仅有强悍的战斗力与旺盛的战斗意志,而且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任何职业军队都无法企及的巅峰。

刘光子,朝鲜战场上一个普通的士兵,在5次战役中创造了一个人俘虏65名英国士兵的神话。

怎么做到的?很简单,刘光子冲进英军人群左手冲锋枪,右手手雷——不缴枪投降大家一起共归于尽!不得不说,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抱着炸药与美军共归于尽的案例太多了,已经树立了一个“品牌效应”,所以,英军没有一个人怀疑刘光子的决心与意志,65人硬是乖乖做了一个士兵的俘虏。

黄继光堵抢眼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英勇事迹,大家不知道的是,在朝鲜战场上有名有姓有记载的志愿军战士用身体堵枪眼的就有38个,没有记载的更多。

这里多讲两个案例,让大家体会一下中国“散兵”的强悍。

中印战争时期,在一次攻击作战中某部副班长庞国兴与部队走散,又遇到另外3个“散兵”,在职业军队中这种失去建制的散兵都要被归为“失去战斗力”这一类。
那么请看看中国散兵的表演——庞国兴与另外3人主动结成一个战斗小组,由庞国兴指挥,在敌后穿插15里。连续作战5次,歼灭了5股逃敌,打掉了印军2个炮兵阵地,光是加农榴弹炮就缴获7门,后来又联系一个连队再缴获8门榴弹炮,印军第五野炮团一共就24门榴弹炮,居然就被庞国兴小组干掉了大部分!一组“散兵”干掉了大半个印军野炮团。我草,这是散兵还是特种部队?
事后,庞国兴获得二等功——为什么这样的战绩都评不上一等功?原因很简单,我军内部打心眼也没瞧得上印度军队的战斗力,与轻步兵巅峰的中国军队相比,印度军队不是对手,而是一盘“菜”。
再来一个案例。
印军马德拉斯联队第一营(欠第四连)约300人从邦迪拉撤退,于1962年11月21日10时到达多龙桥,当时这个桥对岸只有我军一个营部和一只27人的小部队(含一个15人的迫击炮排)。27PK300,如果其他国家职业军队会作何选择?估计90%选择是撤退,最多有10%特别强悍的选择去狙击(当时我军其他部队都在3公里以外)。那么当时我军指挥员选择是什么?
合围这只印军!
纳尼?27人合围300人?科幻小说都不敢这么写啊!偏偏我们的指挥员就这么强悍,而且我们的士兵执行这个命令也没有半点违和感。于是一个“宏大”的包围圈就展开了。副指导员王文保亲率2人去堵正面,派出4人(还TM是炮兵)去堵侧翼,再派出5个人去堵后路,其余士兵(主要是炮兵)坚守炮兵阵地提供火力支援。
你看看,总共12个人的包围圈,“主力”还在侧翼与敌人后方(生怕敌人跑走几个),正面只有三人!部署完之后,王文保也感觉正面3个人“实力”确实弱了一点,回到营部兜一圈,确实没有人了,只找到正在做饭的炊事班(7个人),于是炊事班一人发一条枪也拉上去加强正面。
至此12人的“主力部队”+7人的炊事班恶狠狠的向印军一个营扑去,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战斗,我军以伤3人为代价,击毙印军35人,俘虏206人,印军马德拉斯联队第一营被全歼,与迷之自信的阿三作战真有喜感啊。

从此之后,中印边境对峙,印度军队长期要集结10倍于我军的力量才稍微放心。

4

一只有“信仰”的军队不仅战斗意志坚强,而且作战主动性也无以伦比——在战争中就能在很多方面获得极大的战术优势,比如强悍的战场控制能力——我的地盘是我的,你的地盘还是我的!

两军对垒,双方军队的驻地一般都要相距好几公里(在对手重炮打击范围之外),这个对峙的中间地带就是双方小部队争夺的焦点。谁能控制这块地带谁就能直接掌握对手的动向,相反,如果失去对这个中间地带的控制,那么,就相当于被对手树起一道信息隔离的屏障,对手的动向就被一层“战争的迷雾”所遮蔽。

在研究国内战史时,过去我常常骂国民党军队都是猪,不管是在什么战场作战,对于解放军主力的动向基本是一无所知,直到某只部队被解放军合围才恍然大悟——共军主力在这里!在我看来,几十万军队的动向是很难掩藏形迹的,这样规模的部队运动国民党军队都毫无察觉——不是猪是什么?所以,曾经有句名言我是非常认同的——美国顾问团又要骂我们无能了。

但是,很蹊跷的事情在朝鲜战场上同样发生了。拥有绝对空中优势并且高度职业化的美军对志愿军主力的动向竟然同样毫无觉察——几十万志愿军入朝参战,美军毫无觉察;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对志愿军的兵力居然误判成只有几万人;长津湖美陆战一师被9兵团10个师合围,美军事先毫无觉察;38军113师向美军后路穿插美军同样毫无觉察……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描述美军“无能”可以解释的了。

以上情况反复发生,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志愿军表现出高度的纪律性——不管是夜间行军还是穿插潜伏都组织得非常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志愿军对于战场控制力非常强,给美军驻地之外建立了一道情报屏障墙,让志愿军的动向永远笼罩在“战争的迷雾中”。

邱少云的英勇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详吧——邱少云所在的部队潜伏在距离美军只有几百米的树林中,在一次美军火力侦察中,邱少云的身体被一枚燃烧弹飞溅的燃烧液点燃,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邱少云硬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一动不动,直到壮烈牺牲。

这个故事大家都只看到邱少云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纪律性与牺牲精神,另一方面却没意识到——志愿军能够在美军鼻子底下潜伏说明什么?说明美军已经丧失了对于自己阵地前沿地带的控制权!自己鼻子前的位置都无法实地侦察!志愿军战场控制能力太变态了!连美军鼻子底下都是我军可以随意潜伏的地带!

能够做到这一点不是美军麻痹大意,而是在这些中间地带的争夺中(一般是在夜间),志愿军以旺盛的作战精神以及娴熟的小群作战技巧,把没有火力与空中掩护的美军侦察部队直接打回了驻扎地——从而在美军驻地之外布起了一层“战争迷雾”,不但让战场信息单方面对志愿军透明,而且可以从容潜伏在任何中间地带,对美军可以发动快速的攻击。

5次战役之后,双方长期对峙,这个时候志愿军将战场控制发挥到极致,不但广泛开展冷枪冷炮运动,对美军造成上万人的杀伤(想一想为什么美军不能同样展开冷枪冷炮运动),而且把美军直接压缩到据点中连吃饭上厕所都不敢出据点。

当然,能够做到在敌人鼻子前潜伏,没有高度的纪律性与组织力也是不行的。以38军为例,训练部队敌前潜伏能力——是找有青蛙的池塘,让部队做到接近池塘并且潜伏下来而不影响蛙鸣。这是只有少数特种部队才能具备的能力,而志愿军可以成建制的训练野战部队达到这个标准,可以想象志愿军的纪律性达到什么程度。

5

现在可以回答之前的两个违背“军学原理”的问题。

为什么其他国家只有最精锐的装甲部队才能打出大纵深穿插战术,而以轻步兵为主的志愿军却可以做到?

原因很简单,装甲部队要向敌人纵深穿插,就必须维持一条畅通的补给线,所以,这条补给线上的敌军据点是一定要拿下的,这个只有装甲部队才能做到。

而志愿军是轻步兵,作战主要依赖自身携带的粮弹,对于后勤线的依赖很低,所以,根本不需要去啃掉敌人坚固的据点,只需要水银泻地一样向敌人纵深穿插,敌人后方总有薄弱环节——比如补给基地、比如炮兵阵地、比如指挥部等等,或者干脆就是敌人后方的一个关键的交通要点,只要打掉或者占据这些要点,就能引发敌人前方战线的总动摇。

这种大纵深穿插由于志愿军高度的纪律性以及变态的战场控制能力,所以总能找到敌人战线的缝隙,向敌人后方渗透。

为什么其他国家只有少数精锐特种部队才能打出的胡蒂尔战术,而志愿军军师一级的野战部队也可以做到?


因为胡蒂尔战术要求部队渗透到敌军后方作战,这个作战是在敌军四面包围中无后勤、无增援、无火力支援的独立作战,稍有不慎就是全军覆没的结局——这种作战对于部队无论是作战技巧以及心理都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满足这些要求的一定是部队中精英中的精英。

而志愿军却是一只具有信仰的军队,战士的信仰就是“完成任务、消灭敌人”——根本就没有“保存自己”的人性本能。所以,对于志愿军而言,敌后作战——无后勤、无增援、无火力支援——这些对于志愿军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轻步兵对于这些的依赖本来就很有限,加上旺盛的作战意志以及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让志愿军在敌后渗透作战中往往能创造不可思议的奇迹。

二次战役中,为了围歼美军,38军113师奉命向敌后交通线的要点三所里穿插。这种大部队利用山地向美军侧翼的快速运动,美军居然毫无觉察——不是美军麻痹大意,是这个战术动作实在太匪夷所思。

站在美军的立场,假如有一个参谋制定了一个类似的计划——让一支轻步兵从侧翼山地穿插去堵住一只重装部队的后路,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山地地形复杂,本来就比正常交通线更远更难走,这样的步兵行动能够快过机械化部队在平整道路行军的速度?

好吧,就算这只部队长了翅膀真的提前跑到交通要点上——那么,山地运动重装备是肯定带不了了,仅靠随身的轻武器怎么抵挡一只拥有坦克、重炮以及空中支援的重装集群的冲击?这是奇谋妙计还是给敌人送人头?

但是我们的113师偏偏就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14小时强行军72.5公里(这是地图上的距离,实际山地距离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平均每小时行军超过5公里!这还是走山路,先敌5分钟赶到三所里与龙源里。

那么,一支轻步兵是怎么抵挡美军重装集团的冲击呢?

凭意志!

弹药打完继之白刃,白刃断折继之血肉;志愿军就靠着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意志把拥有绝对优势装备的美军的士气打崩了。

二次战役后,一个战地记者根据生还者讲述记录下我军松骨峰阵地上战斗的过程:

“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冈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
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志愿军一线阻击阵地上的部队最后基本打光了,可是美军的士气也打崩了,明明阵地上基本没有志愿军幸存者,可是几万美军却不敢越雷池一步。

战争是绝对实力的较量,来不得半点虚假,为什么装备、火力、后勤等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的志愿军能够战胜美军,我们发现,志愿军具备的特质完全可以弥补在表面实力上的差距:

志愿军确实是一只轻步兵,但是这只轻步兵却处于人类历史上的巅峰!我“能聚能散”——“聚”起来是令人生畏的拳头,“散”开来就是水银泻地无所不在;我控制着战场,牢牢的掌握着你的一举一动,而你却对我的动向却一无所知,我可以任意选择地方(不依赖后勤、没有复杂地形的限制,甚至渗透到你的后方)对你进行打击。而你却根本抓不住我!

这样的志愿军虽然装备等居于绝对劣势,但是美军又如何发挥自己装备火力的优势呢?

如果将一只职业军队比喻成一台战争机器,我承认美军这台机器非常强悍,就象是施瓦辛格主演的角色,但是把“能聚能散”做到极致的志愿军却更象一个由液体金属组成的机器人。

这样的对手几乎就是不可战胜的!

后来担任“联合国军”司令官的李奇微就对于志愿军的大纵深渗透战斗非常佩服,曾经多次试图模仿志愿军的战术,却没有成功过。

“能聚能散”说起来容易,真要做起来却很难。美军是一只职业军队,军队的战斗力依靠系统的集成(包括装甲部队、重炮部队、后勤补给、空中支援),当把某只部队抽调出来模仿志愿军的渗透穿插战术后,脱离系统支持的美军的战斗力简直就呈指数级的下降。

曾经李奇微抽调了一个最精锐的陆战营,全部模仿志愿军训练,然后向志愿军后方渗透——包括无线电静默,没有空中支援与掩护。结果在攻击志愿军后方一个水库要点时,遭遇志愿军一个排的阻击。整整一个美军陆战营,兵力是志愿军的10倍,结果打了半天伤亡惨重却一无所获,最后灰头土脸的撤回去了。

任何军事指挥官都明白“能聚能散”的重要性以及战术价值,但是却很难做到,如果一支部队“散开”后,战斗力急剧下降,那还不如“聚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当志愿军取得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的空前胜利时,面对志愿军这样一个类似“液体金属”构造的战争机器,美国高层是非常沮丧的,当时美国高层甚至觉得志愿军已经具备将美军赶下大海的实力,所以秘密授权去一线部队指挥的李奇微“在他认为适合的时机,将美军撤出朝鲜”。

然而,这个李奇微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军事将领,他找到了对付志愿军的办法,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6

李奇微设计了一套怎么样的战术?

很简单,志愿军发起攻击,美军就先跑为敬,我有机械化优势,你靠两条腿追不上,跑多远呢?每天30公里——这是轻步兵每天能追击作战的极限。对于重要的战术要点,我就加强力量坚决守住,你轻步兵携带的轻武器啃不动(战线有缝隙,面对志愿军的渗透守不住,但是战术要点可以)。

这样连续跑7天,志愿军随身携带的粮弹+原始的后勤补给基本耗尽后,我就集中力量反击你,你弹尽粮绝根本就无法抵挡。

这套战术非常精准的打到了志愿军“轻步兵”的软肋。

四次战役,李奇微运用这个战术就摆脱了被动局面,虽然美军的反击在西线被志愿军顶住了,但是东线志愿军对砥平里的攻击却遭遇了失败。这次战役双方基本是达成平手。

五次战役志愿军却吃了亏。因为对李奇微的新战术不够重视,我们五次战役依然按照过去的方式猛冲猛打,7天后粮弹耗尽,李奇微一个凶狠的反扑让志愿军猝不及防,慌乱中没能组织好防御,被美军冲开一个缺口长驱直入。当时李奇微感觉胜利在望,不免志得意满——觉得自己不仅可以扭转不利的战争形势,而且快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奇葩的阻击战不仅再次颠覆了美军将领的认知,而且让志愿军摆脱了不利的局面。

这就是铁原阻击战。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铁原是我军的一个重要的后勤基地,弹尽粮绝的志愿军各个部队正向这个要点靠拢,以取得补给重新建立战线。而李奇微亲率的美军反击主力(约7万人,配备上千辆坦克、上千门重炮,还有每天2000架次的空中支援)也扑向这个要点,只要攻占铁原,就能分割弹尽粮绝的志愿军主力,就能赢得朝鲜战争的胜利。

所以,当时彭总就给铁原附近唯一建制完整的63军下了死命令,必须坚守铁原15天,哪怕把63军打光了也在所不惜。

一支轻步兵要抵抗兵力火力具有绝对优势的重装集团的冲击15天——没有完整的野战工事是绝对不行的,可是构建完整的野战工事体系至少也要3天,李奇微会给我们3天的时间吗?当然不会!

没办法,63军军长给189师也下达了一个不近情理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在铁原前阻击美军3天。

这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要知道三所里、龙源里阻击还有险要地形,美军是溃退的败军,军心士气都有问题,而且这些地方的阻击也只坚持了1天不到后续部队就赶上来了。现在却要求一个9400人只有轻武器的步兵师,在没有有利地形,没有野战工事的丘陵地带去阻击士气高昂、火力编组齐整、人数高达7万的美军重装集群3天?

怎么可能?

但是189师偏偏就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189师师长蔡长元是一名战术素养非常高的将领,他对志愿军的特点理解非常深刻,在接到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后,采用了一种空前绝后的奇葩战术——他把189师“解散”了!

对!“解散”后组建成200多只小部队,这200多只部队在20公里宽的正面,25公里长的纵深,也就是500平方公里的地域中占据200多个小阵地,每个阵地只有30来人,摆出了一个“天女散花”的阵型来迎战气势汹汹的美军装甲集群。

这个阵型让美军所有的将领都目瞪口呆!这TM完全颠覆了军事学的常识!

军队怎么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力量?那一定是组织集合成一个整体!现在志愿军居然主动把军队“拆散”碎片化,这不是自废“武功”吗?

但是仔细一琢磨,却发现189师这个“天女散花”阵意外的很难对付。志愿军碎片化确实让力量分散,每个阵地的实力都不强,但这TM有200多个阵地!一个一个啃要花多少功夫?直接撕开一个通道不管不顾向铁原推进?

那就相当于美军主动让无数个志愿军小部队留在自己后方!补给线怎么办?后勤保障放在那里才安全?炮兵阵地要配置多少警卫部队才放心?各级指挥部设置在那里?总不能军师一级的指挥部都跟着突击部队前移吧?

最后美军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去一个一个去“拔钉子”。

这个“天女散花”的战术将志愿军“能聚能散”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只有志愿军这样有信仰并且具备高度自我牺牲精神的部队才能实施这样的战术,这样战术实施的前提是,每一个小阵地都要成为一颗“钉子”,在面临几十上百倍美军的冲击下,不能一击就溃,而要尽可能的坚持更长的时间。因为美军火力压倒性的优势,所以被美军攻击的小阵地基本没有获得增援与补给的可能,坚守的志愿军部队也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但是我们189师的干部士兵毫无怨言的接受了这个地狱级的任务,在美军上千辆坦克上千门火炮每天2000架次的空中打击下,顽强的坚持下来,虽然一个又一个阵地失陷,一只又一只部队打光,但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为后方构筑完备的野战工事体系赢得了时间。3天后,撤退命令下达后,参战前9400人的189师能撤下来的还不到5000人。

189师之后就是63军其余部队在匆忙构筑的野战工事中阻击美军的疯狂进攻,整整打了12天,让志愿军其他部队在后方建立了完整的战线后才撤离。五次战役志愿军虽然吃了点亏,但是却击碎了李奇微妄图赢得朝鲜战争的美梦。

美军在如此有利的局面下都没能赢得胜利,这个时候美国人终于明白,自己虽然在装备、火力、后勤等方面有绝对优势,但是面对轻步兵巅峰,能够将“能聚能散”做到极致的志愿军却完全没有取得胜利的信心,这才开始了板门店谈判。

7

总结一下,三所里、龙源里阻击战,113师是“聚”成一个点,铁阻击战原189师是“散”成一个面——一个“聚”就打出第2次战役的空前大捷,一个“散”就扭转了第5次战役的被动局面。

这样的军队确实是很难战胜的——很多人评价朝鲜战争,认为志愿军能够PK美军是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美军装甲部队受到朝鲜山地复杂地形的制约——这个我承认;但是志愿军同样受到朝鲜地形狭小的限制,如果朝鲜南北长度增加一倍,在更宽广的地域中志愿军也就能更充分发挥自己“能聚能散”的优势,可能打出更多的大纵深穿插的漂亮战例。

如果这样的情况,美军怎么应对?或者兵力增加一倍——这个国际形势不允许,或者就只能齐头并进抱成一团防止志愿军无孔不入的穿插,如果这样,美军就丧失作战灵活性与战争的主动权(如同解放战争的国民党军一样),志愿军就可以任意选择战场任意选择对手作战——志愿军同样立于不败之地。

板门店谈判后,双方打打停停折腾了几年——现在双方都非常了解对手的战术特点与优劣性,都奈何不了对手。志愿军找不到对付美军先跑为敬磁性战术的好办法——毛泽东曾经有调动两批部队轮流作战的设想,但是志愿军原始的后勤系统根本就无法支持两批部队轮流进攻。美军也打不穿志愿军的防线——最初双方对垒,美军认为终于可以发挥自己的火力与空中优势了,结果却被志愿军反斜面坑道战术所化解。

最后板门店谈判快要签字时,李承晚又出了幺蛾子,不但拒绝签字还扬言要单干——于是志愿军打了最后一战,主要就是教训棒子。

这场战役史称“金城战役”,志愿军打得非常漂亮,15天战役全歼韩国的首都师,并且给其它3个韩国师以重大打击,合计歼敌5万余人,面对志愿军的大纵深穿插战术,韩国军队惊慌失措溃不成军。

其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就是我军一只小部队渗透到韩军后方,直接把韩国的一只王牌部队——“白虎团”的团指挥部给端了,不仅缴获了“白虎团”的团旗,而且把所有在团部开会的白虎团军官屠了个精光。

这只部队在韩国非常有名,现在呢?在中国女性群体中也是大名鼎鼎——韩剧《太阳的后裔》男主角宋仲基服役的就是这只部队——如果《太阳的后裔》时代背景是朝鲜战争,估计就只能拍成悲剧片了,因为男主角大概率会被志愿军渗透部队打成马蜂窝。

最后就朝鲜战争讲几点。

朝鲜战争中美国越过三八线中国参战就是必然。我们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就在东北,甚至主要给工业基地供应电力的水电站就在鸭绿江。如果让美军陈兵鸭绿江,我们东北工业建设的安全性就完全无法保证,如果放弃东北在大陆内陆重建一个重工业基地就得花费更大的代价以及更长的时间——这种对工业化进程的损失简直无法估量。

但是要出兵朝鲜至少得有一定的胜利的把握——如果是必输之战,出兵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当时的中共中央高层绝大多数人都对出兵的前景感到悲观,连公认最能打的林彪也装病不接帅印(首批出兵的都是东北部队,林彪是最合适的人选)。

唯一坚持要出兵并且认为能够取得胜利的只有毛泽东。只有他才深刻认识到自己亲手缔造的军队完全具备与表面实力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美军作战的能力。这种洞察力远远超过同时代其它的领导人。

最后毅然领兵出征的是彭老总,这位脾气暴躁的统帅在朝鲜战争中将志愿军的特质与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五次战役撤退时组织有些问题,让180师受到严重的损失,但是瑕不掩瑜,总体而言,彭老总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也堪称出色。

最令人感佩的还是我们志愿军战士,他们的勇气、坚韧以及牺牲精神为中国军队树立了一个巨大的丰碑——即使拿着最简陋的武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军队也是轻步兵的巅峰,也是最强大的美军无法战胜的对手。

2018年中美爆发贸易战,我们有些人因为美国目前在经济上的优势而悲观丧气。那么,我们现在与美国实力上的差距难道还能比朝鲜战争时期中志愿军与美军表面实力的差距更大?那个时候我们都能从鸭绿江边气势如虹的将不可一世的美军打回三八线,打到谈判桌上签订停战协议,我们现在还有什么理由比父辈们做得更差?

推而广之,当你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时,可能对手在多项指标上都全面碾压你,但是你不应该放弃,想想屌丝志愿军是如何干翻白富美美军的——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再加一点信仰,你也可以逆袭创造奇迹。

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号,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

知乎:花猫哥哥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原文阅读:

致敬 | 屌丝的逆袭:志愿军凭啥能赢得抗美援朝的胜利?

相关阅读:

大国博弈:中国向沙特出售东风导弹始末。

原创 | 屌丝的逆袭(续):朝鲜战争红利远超你想象


user avatar   shan-nuo-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亲戚长辈里有国军的。远征军坦克兵出身。42年底驻印军入伍。47年东北被俘后留用,改行当汽车兵。52年入朝。57年转业到地方交通局,任汽车公司大队长。15年军队生涯,最舒服的时候是朝鲜停战到57年回国前。然后是驻印军反攻前,然后是50年到52年国内和平时期,然后是解放战争我军时期,然后是在朝西海岸防备时期,然后是缅北大反攻时期,然后是抗战和平时期,最后是打解放军时期。 不打仗时候是一类,打仗是一类。先说不打仗时候,在朝鲜和平建设时期真是人上人的感觉,朝鲜人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志愿军。印度训练时候真是享大福,连可口可乐每天都喝,开开荤都去吃小牛排。和平时期虽然吃的一般,但真是日新月异鼓舞人心啊。抗战后的和平时期啊,那就是醉生梦死,人都快烂了。 打仗时候,老爷子有三个观点:解放军时候,我有精气神,我有底气。驻印军时候一半靠国家危亡,一半靠美国人把当兵的当人。国军啊,呵呵,大家都不是人啊。


user avatar   hun-yong-si-yan-li-chang-c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一个国家的诞生。

1924年,河南一户贫民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叫赵毛臣。添丁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他的父亲在灾荒中去世,母亲带着赵毛臣的姐姐、妹妹,一家四口人靠讨饭度日。为了活命,妹妹和姐姐先后被卖掉,只剩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1944年,苦了20年的赵毛臣迎来了社会地位的第一次改变。蒋记匪帮为了和日本鬼子争夺对中国人民的抢劫权,把他抓了壮丁。

在蒋记匪帮的团伙里,他被军阀当作畜生一样驱使。1945年冬天,他趁机逃出魔掌,回到家乡。

才出虎口,又入狼窝。保长知道赵毛臣回来了,再次把他抓了壮丁。幸运的是保长没把他扔给蒋匪当畜生,而是把他押在自己手中当骡马。

1947年,又是一个冬天。刘邓大军解放了赵毛臣的家乡,他第二次迎来了社会地位的改变,从保长的骡马,变成了人民的战士。拿起人民军队交给他的枪,告别了母亲,一走就是6年。

6年间,他在部队里学文化,练技能,一个讨饭娃就这样两战洛阳,解放郑州,决战淮海,跟着百万雄师下江南,跨过了中国最长的大江;又跟着部队北进朝鲜,登上了世界瞩目的高峰。1953年元旦,又一次打退预备役法西斯的进攻后,赵毛臣终于有机会,给分别6年的母亲写了一封家信,向母亲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一个月过去了,家信如泥牛入海,没有回音,6年不见,母亲还好吗?

二个月过去了,家乡来信了!是母亲的信!

孩子,你寄回来的信娘看到了。你在前线立了特等功,娘居然成了特等功臣的母亲,娘真是高兴极啦。县里在咱家门口给你开了庆功会,给家里盖了新门楼,垒了新院墙,省里领导、区委书记和县长都来了,亲自给我披红花,一群孩子们拿着花,把娘扮成了一个花人。

这些光荣,娘作梦也想不到。你想想咱以前受的啥罪?民国21年,咱讨饭,没办法把小妹和姐姐卖了,你姐整天被人打,受不了跑了,娘去讨饭讨了三年都没找到她,20多年了没音信。可就在给你庆功还不上10天,你姐找回来啦,这是双喜临门,咱家从地狱跳上天堂啦。

咱家分了4亩地,村里给咱包种,柴草也给送到家,娘一点难处没有。你要记住,为啥你能立功,为啥你姐能和娘团圆。咱可不能大意,敌人要是再捣乱,你就给娘狠狠地打,争取再立功。娘在家也会积极生产,多打粮食支援你,你要守好大门,让咱们好好生产。


赵毛臣没有辜负母亲的嘱托,因为给母亲写信之前,他参加了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3.7平方公里战场上,敌军投入兵力6万人,仅炮弹就打了190万余枚,飞机轰炸3000余次。因敌人轰炸,战场表面已变成了一米厚的岩石粉末,赵毛臣身为15军45师134团2营4连指导员,带领战士坚守597.9高地,他们的阵地被炸低了两米,但是依然坚定如钢,像钉子一样把敌人钉死在祖国门外。

1954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年的讨饭娃赵毛臣,代表志愿军在大会上向全中国汇报战役过程,期间教员两次为他鼓掌。

赵毛臣说:老人家两次为我鼓掌,表面上看这是为我的发言带头鼓掌,实际上这掌声是他送给全体志愿军的。说心里话,要说功劳,牺牲的功劳最大。再残酷的战争,也不会打得一个人不剩,我们只是有幸剩下来的活人,他们连尸首都没有,还有什么待遇啊。我们活下来的什么都有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1956年,新中国第一部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开拍,赵毛臣带上自己的文化课本,以军事顾问的身份,在一个新的战场上开始了新的战斗。

与现在某些用军事顾问当羊头的狗肉电影不同,在拍摄过程中,整个剧组的文化人对讨饭娃出身的赵毛臣非常尊敬,连镜头都要他亲自把关,他说这个镜头不行,导演就带着大家重拍;他说这个镜头没问题,导演才会继续下一组拍摄。就这样,还在学中学课本的赵毛臣,用他当年的讨饭手,指导着导演和演员们,为新中国电影史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上就是一个旧中国壮丁到新中国英雄的简史。也是下边这篇督工论述的一个实例。

在常公治下的旧中国,辛亥革命后的社会,仍然保留了中华传统糟粕,将士兵视为“丘八”、将赵毛臣这样的底层人民视为“畜生”。用封建地主夺走他们的生活资源,用买办洋货压榨他们的发展空间,吃干抹净了最后还要把他们用锁链绑着扔到战场,用他们的血肉维护蒋记匪帮的抢劫权。

在过去的旧中国,农业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因为整个社会只有贵族和士大夫需要积极性,其他人服从就好,国家治理和“黔首”们没有关系。士兵工农这类维护国家运转的基层技术人员,和士大夫完全不是一个阶层,这些人在过去是不配成为道德模范的,也不会被人尊重。

但是被常公视为“泥腿子”的人民军队推翻了旧中国的千年传统。

从1927年南昌八一枪响到1953年板门店停战签字,人民军队这些一脉相承的战斗绝不是一场单纯的国家战争行动,我党的目标并不是简单地推翻旧秩序,而是尝试创建一个新社会。这些战斗首先是场反抗国内国外双重法西斯势力的社会革命,其次才是军事斗争,是底层人民在我党领导下夺回发展希望的重要步骤——这也正是当年的人民武装竭力宣扬的观点。革命后新社会的强大动员力和道路自信才是胜利的源泉。

在我党治下,剥削势力眼中的“畜生”们受到了千年历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尊重,底层人民也可以分享过去贵族的特权,享受高品质的精神生活。苏维埃认为纸的作用比子弹还重要,它领导着人民军队在苏区扫盲,在长征路上学英语,在延安土窑科普航母,在解放战争中教授人类文明史。我党因此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新型军队的轮廓。

就是通过这类平淡无奇的,艰苦的(家长们想想鼠年寒假)、扎实的基层工作,这些曾经在国内国外双重剥削势力压迫下的,涣散的、愚昧的人民,逐渐了解小山村之外的大世界,分析了个人苦难和世界秩序的联系,逐渐认识到自己和整个国家的关系,人民军队为剥削势力眼中的“畜生”们制造了身为国家主人的积极性,树立了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信心。最高战略部署和普通士兵的行为达成一致,国家命运和普通人的生活不谋而合,个人努力与历史进程合而为一,正是伟大变革的必要条件。

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人民战士不再是当年那个只盼分田的普通农民,而是和苏维埃领导人一样,对革命胜利拥有强烈的的期盼和信心。这些战士自信而勇敢,这并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种自大和悍勇,而是在明确目标,清楚实力对比前提下的冷静决策,哪怕党中央要他们出境打败超级大国,他们也只会默默地研究对方的作战风格,追求最大的胜利可能。

人民军队砸烂了旧社会,破坏了原有的反动基层旧秩序,给人民带来新希望,所以抗日游击队才能在敌后站住脚,解放大军才能在根据地支持下打歼灭战,志愿军战士才能国境之外对抗法西斯的侵略联盟。和赵毛臣一样,一个个被动员起来的人民最后汇成历史洪流,冲向不让普通人做人的旧社会,这就是中国人民为了新中国而奋不顾身的年代,就是为今天的繁荣富强奠基的人民解放战争。

一个被蒋匪帮当畜生使用的消耗品,就这样在新中国变成了一个国家的主人,迸发出闪耀世界的光芒。这个过程就是当年几亿中国人可以背诵的一个寓言故事:

【大会闭幕以后,很多同志将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将要分赴各个战场。同志们到各地去,要宣传大会的路线,并经过全党同志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

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 ,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把20世纪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拿来当背景,才能在这个平常的故事中读出排山倒海的力量。

清末人人都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想找一个答案,最后果然迎来了一个颠覆三千年传统的新中国。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年以后看,抗战八年,可能是完成了中国的近代化。

民族国家意识真正树立起来了,并且极大强化了;

国家动员实现了,并把握了经验与关键;

基本掌握到了国际关系的本质;

迅速实现了军队与作战近代化;

国家是个有机体,与人一样需要刺激,强大的刺激才能促进巨大的反馈,中国无非就是大个子,反射弧比较长。


user avatar   lu-xian-sheng-79-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38年4月,徐州,台儿庄


国民革命军60军军长卢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是60军从云南赶来抗战前线后参加的第一场战役,在后方布置作战任务时,说好了60军的任务是接替台儿庄的汤恩伯部队进行换防。等卢汉来到台儿庄前线后大吃一惊:眼前的阵线四处洞开,日军的步兵和坦克正在疯狂地向前突进,哪有汤恩伯部队的影子?

汤恩伯居然不等60军抵达就直接撤了!

战况紧急,卢汉顾不上追究汤恩伯的责任,命令60军立刻发起进攻,务必要堵上缺口。

“兄弟们,跟我上!”接到命令后,60军上下没有一丝犹豫:“准备以死报国!”

在无阵地依托、无友军依托的情况下,60军全军仓促间转入作战。

这群来自云南的血性汉子,成为抗战开始以来日军见过的最可怕的对手。

台儿庄战场彻底成了血肉磨坊,每一个阵地都在反复易手,残酷的刺刀对决变成了家常便饭,除非全体阵亡,否则60军一个阵地也不打算让给敌人;面对着从未见过的日军坦克,60军的战士们成群的爬了上去,掀开盖子往坦克里塞手榴弹,无数的战士掉下被压死,后面的战士继续勇敢地向上爬。

从60军高级指挥官的伤亡就可以看出这场战斗的残酷程度:开战仅仅一周时间,60军前线的4个旅长阵亡了2个,8个团长阵亡了4个,另有3名团长重伤。

为国牺牲,60军没有丝毫怨言,他们只是愤恨友军为何如此贪生怕死:如果不是汤恩伯擅自撤离阵线,60军本可以在阵地凭借防御工事中死守,不用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1083团团长莫肇衡在牺牲前不甘心地用自己的鲜血写下:“壮志未酬身先死”。

60军前线两个师基本打光,旅团长几乎全体伤亡。

然而,在整整一周的时间里,60军的阵线,一步都没有后退。

可惜,60军的悍勇并没有让整个战局获得转机。

就在60军用生命捍卫阵地的同时,汤恩伯和其他的国军部队继续不管不顾的后撤,阵地上的缺口越来越大,60军不得不撤退到二线的禹王山继续防守。

尽管作战部队已经损失一半以上,60的战斗决心丝毫没有动摇,禹王山每一个个小小的山头都成为日军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目标。

就这样,60军在台儿庄坚守了整整27天,整军12个步兵团打到只剩下5个。

而日军,始终没有突破60军在禹王山的防线。

5月16日,由于整个徐州战场面临日军的全面包围,国军下达了全体撤退的命令。

牺牲巨大的60军此时却接到了一个令人无法理解的命令:国军指挥部要求60军“留守徐州,掩护其他部队撤退。”

出离愤怒的卢汉找到自己的长官孙连仲,质问:“徐州国军早已全体撤离,留守徐州的意义何在?”孙连仲支支吾吾答不出话来,只好答应60军也可以撤退。

此时情况已经非常危急,60军果断下令各部快速突围,最终侥幸在日军合围之前跑出了徐州包围圈。

在台儿庄战役中,60军的伤亡数字惨不忍睹:投入战斗35000多人,伤亡18800人,其中阵亡高达13800人。

上阵三个满编师,回来的人只能勉强凑出一个师。

在绝对劣势条件下,60军以极度痛苦的代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整整27天打得日军不能寸进,然而到了最后,60军却被国军当成随意丢弃的弃子。

他们为国家不惜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只是,他们还没有等来值得他们奉献的那个国家。


1951年1月,朝鲜,君子里,志愿军总部


彭德怀在志愿军司令部急得团团转。

1月25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从前线传来:水原一带,出现了大规模攻击前进的美军,从情况来看,似乎还有更多的后续部队。

美军可能要发起全面反攻!

这是志愿军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此刻,正是朝鲜战争开始后志愿军最脆弱的一段时期:连续打了三次战役,志愿军无论伤亡情况、还是战士的体力,都来到了开战以来的最糟水平。

更糟糕的是,志愿军几乎全部主力都在汉江以北休整,处于战备状态的只有汉江南岸的50军、38军112师和42军125师。

在这种状态下要仓促和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作战,这简直是任何一位统帅的噩梦。

1月27日,彭德怀向志愿军全体发出命令“停止休整,准备作战。”

同日,主席收到了彭德怀一封十万火急的电报:

(一)美军约三个团(后续部队不详),分三路越金良场里、水原线北数里,有相机攻占汉城市、江北岸桥头阵地的模样,企图以此稳定联合国内部目前严重混乱现象。为增加帝国主义阵营矛盾,可否以中朝两军拥护限期停战,人民军与志愿军从乌山太平里、丹邱里(原州南)线,北撤十五至三十公里,消息如同意,请由北京播出。

(二)敌继续北犯,我不全力出击,消灭一个师以上,保持桥头阵地甚为困难;出击将破坏整训计划,推迟春季攻势,且目前弹、粮全无补充,最快亦须下月初句才能勉强出动。我暂时放弃仁川及桥头阵地,在国内外政治情况是否许可。现拟125师向长湖院里、原州间出击,112师向利川西南地区出击,求得各消灭伪军一部,试行能否牵制敌人北进。如不可能停止敌人北进,政治上又不许可放弃汉城、仁川,即须被迫部署反击,但从各方面考虑,甚为勉强。以何者为是,盼示复。

彭老总是真的着急了,尽管他让各军立刻准备作战,可是在这封本应讨论军情的告急电报中,彭老总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整体作战方案,只是提出让2个师进行局部反击,尝试牵制敌人北上——很明显,连他自己都认为这种反攻的成功率并不高。

整篇电报中,而彭老总翻来覆去说的其实就是一句话:我军出击非常困难,能否后退停战

然而,“后退停战”这其实根本算不上建议——你想停战就停战,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敌人?

当然,彭老总提出停战有其合理背景,就在不到两周之前,联合国还在讨论朝鲜停战的议案,而美国投了赞成票。问题是,那个议案已经被中国否决了。

两周前,美国可能确实不想打,但是现在美军敢于大举压境,证明美国已经决定要打了;既然此时美军的态度已经截然不同,则不难得出结论,此时即使中国主动提停战,美国也基本不可能同意。

这些道理,彭老总不可能不知道,此时提出“后退停战”这个建议,明显带有一种“勉强再争取看看”的味道,这也同时意味着一件事情:在这个要命的时间点,彭老总有些无计可施了。

幸运的是,这么多年来,每当人民的军队陷入生死攸关的重大危机,我军的那一位主心骨,总是能够坚定地拿出办法。

这一次,也不例外。

1月28日,主席向彭德怀回电如下:

(一)一月二十七日二十四时给我的电报及给各军准备作战的命令均已收到。

(二)我军必须立即准备发起第四战役,以歼灭两万至三万美李军,占领大田、安东之线以北区域为目标。

(三)在战役准备期间,必须保持仁川及汉江南岸,为确保汉城并吸引敌人主力于水原、利川地区,战役发起时,中朝两军应取突破原州直向荣州、安东发展的办法。

(四)中朝两军北撤十五至三十公里发表拥护有限期停战的新闻是不适宜的,敌人正希望我军撤退一段地区,封锁汉江,然后停战。

(五)第四次战役后,敌人可能和我们进行解决朝鲜问题的和平谈判,那时谈判将于中朝两国有利。而敌人则想于现时恢复仁川及汉江南岸桥头堡,封锁汉江,使汉城处于敌火威胁之下,即和我们停战议和,使中朝两国处于不利地位,而这是我们决不能允许的。

(六)我军没有补充兵,弹药也不足,确有很大困难,但集中主力向原州、荣州打下去歼灭几部分美军及四五个南朝鲜师的力量还是有的。请你在此高干会议上进行说明。此次会议应即作为动员进行第四次战役的会议。

(七)中朝两军在占领大田、安东以北地域以后,再进行两个月至三个月的准备工作,然后进行带最后性质的第五战役,从各方面说来都比较有利。

(八)宋时轮兵团应即移至平壤、汉城、仁川、水原区域休整,并担任巩固该区域,防止敌人在仁川及镇南浦登陆。在将来的第五次战役中,该兵团即担任西部战线之作战。

(九)执行第四次战役时,请你考虑将中朝两军主力分为两个梯队,各带五天干粮蔬菜,一梯队担任突破及一段追击,第二梯队担任又一段追击,以便能使战役持续十天至二十天,歼灭更多敌人。

(十)你的意见如何,盼告。

主席这封电报不是很容易懂,首先大家要看一眼朝鲜地图,原州的位置正好在朝鲜中央,此处主要是山地,因此联合国军大概率不会放主力于此,而是很可能放韩(伪)军在这个位置:

因此,主席的电报大致表达了如下几个意思:

1、停战后退这个建议不靠谱,且不说美军基本不会答应,就算美军答应了,停战之后的局面也对我们不利;

2、我军此时虽然准备严重不足,但是面对眼前的困局,唯一的解法不是防守,也不是派少量部队阻击牵制,而是主动发起全面进攻(即第四次战役)。

3、第四次战役应该采取巧妙的策略:在西面挡住并吸引敌军主力,然后在东面向敌人的弱点——伪军——发起进攻,主要目标是消灭“四五个南朝鲜师”,一旦这个目标达成,则志愿军的危机不攻自破

4、第九兵团要为接下来的战役做好准备。(即准备随时增援西线阻击部队)

总而言之,主席是告诉彭老总:虽然此时面临困境,但是并非没有一博的机会,只要集中力量消灭东线较弱的伪军,仍然有可能取胜

主席坚定的回复,在一片迷雾之中给志愿军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毫无疑问地,彭老总立刻根据主席的指示开始部署军队。

1月31日,彭老总向主席汇报部署情况:

...
(乙)我军情况:鞋子、弹药、粮食均未补充,每人平均共补五斤,需二月六日才能勉强完成。特别是赤脚在雪里行军是不可能的。将各军、师直属队、担架兵抽补步兵团,亦须(需)数日。13兵团主力由现地出动至洪川、横城集结,约二百公里。我们拟于二月七日晚出动至十二日晚开始攻击。

(丙)攻击部署:以邓华同志率39军、40军、42军、66军首先消灭美2师,然后进攻堤川美7师或伪8师、2师,得手后看情况。以韩先楚同志往汉城指挥38军、50军及人民军第一军团坚持汉江南岸阵地,相机配合主力出击。以金雄同志往平昌,指挥人民军第二、第五军团首先消灭伪七师,得手后向荣州前进。

(丁)九兵团目前只能出动26军共八个团,须(需)二月十八日才能到铁原做预备队,其余因冻伤均走不动(一个师三天只走十五里),四月才能大体恢复健康,影响了我步兵比敌步兵优势,这是严重问题。第四次战役,敌我步兵相等,情绪比敌高,我还存在许多弱点。消灭敌两三万人后,敌利用技术优势,我亦不能取得两三个月的休整。第三战役即带着若干勉强性(疲劳)。此(四)次战役是带着更大的勉强性。如主力出击受阻,朝鲜战局有暂时转入被动的可能。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性,建议19兵团迅速开安东补充整训,以便随时调赴前线。


彭老总的电报汇报了两个事情:

1、第四次战役已经部署完毕,由韩先楚带两个军西线负责阻击,邓华带提前结束休整的四个军东线负责进攻;

2、志愿军的情况比想象中还要更糟。这次战役的前景,不容乐观

志愿军的情况糟糕到什么程度——彭老总甚至在电报中直接说出了“朝鲜战局有暂时转入被动的可能”这样的文字,已经是非常直白了。

具体来说,第四次战役的有两大难点:一是西线要顶住美军,二是东线要吃下伪军。

东线吃伪军这个事情暂时还不是彭老总考虑的重点,不管志愿军情况再差,拿下个把伪军总不成问题。

西线能不能顶住美军才是彭老总担忧的关键问题。毕竟,一旦西线的阻击阵地被美军打穿,那东线根本就不用进攻了,大家只能一起往后跑,如此一来,整个战役计划就彻底破产。

彭德怀不由得又看了一眼战略地图。

地图上,一个大大的“50军”孤零零地立在西线最前线的汉江南岸——这是西线阻击线上目前唯一整军处于作战状态的志愿军,也是西线目前仅有的两个军之一。

然而,这支部队的实力却让彭德怀非常担心,毕竟,这是一只非常特殊的起义部队。

50军的前身,国军60军在长春起义后,没有像其他起义部队一样被拆散编入解放军,而是整军被改编成为解放军第50军。虽然过后又经过几次整编和补充,但这支部队的主要组成仍然是当年国军时期的那批人,连军长也还是当年60军的军长曾泽生。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60军可谓是大名鼎鼎——跟谁打,他都打不赢,真正做到了是人尽可欺,几乎成了解放军在东北的一个大号经验包,国民党内人送外号“60熊”。

虽然起义之后,50军经过解放军的改造,全军上下早已焕然一新,不过实话说,单看这支部队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绩,如果不是解放军人手实在太紧张,50军恐怕根本不会被调来朝鲜。

前三次战役中,50军的表现基本符合预期——啥事都没干,主要在阵线后方溜达。第三次战役倒是打了一个漂亮的小规模歼灭战,不过那是一场营级的战斗,整个军还是没什么大的表现。

如果战争就这么正常打下去,可能50军再溜达一阵就要回国轮换了,万万没想到,机缘巧合之下,原先一直藏在东野几位大哥身后的50军突然之间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第四次战役能否获胜的关键。

这样的古怪局面,彭老总能不担忧吗。

彭老总的眼光不由得又往北看了一眼,汉江北岸,是一个令人放心的名字:“38军”。

如果有两个38军就好了——彭老总不由得如此想到。不过,事已至此,接下来就只能相信自己的战士们。

彭德怀下令:

1、汉江北岸的38军113师、114师,力争用最快的速度结束休整,随时过江支援南岸部队;

2、汉江南岸的50军、38军112师,死守汉江南岸防线,为东线部队的全面反攻争取时间。

在志愿军的一片重重危机之中,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开打。


1951年1月,朝鲜,汉江南岸,50军阻击阵地


1月,正值朝鲜最寒冷的月份,汉江南岸,50军的阵地上覆盖着皑皑白雪。

对50军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天冷,意味着战士们的体力流失得更快,这对于后勤本来就糟糕的志愿军而言,真就是“雪上加霜”。

更重要的是,在白雪之下,被冻住的土地实在是太特么硬了,50军上下都叫苦不迭:“挖工事太费劲了!”

对于挖工事的执着,50军在志愿军之中是独一档。

不论走到哪里,只要当天需要驻扎宿营,50军二话不说就甩开膀子挖,不弄出一套像样的防御工事就不睡觉,这跟其他打惯了运动战的志愿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倒也不是其他志愿军偷懒,真到了要打阻击的时候,哪只部队挖工事也不含糊,但是平时志愿军打的都是运动战、进攻战,停下的时候关键是把隐蔽工作做好,到了晚上一起床就出发赶路了,天天挖工事,那不是白白浪费力气么,力气还要留着赶路呢。

然而,50军却坚持在每一个驻地构建工事。

其实说起来也没什么,部队跟部队不一样,每个部队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

有的部队擅长攻坚,有的部队擅长包围,有的部队擅长穿插渗透,而有的部队擅长打阻击。

50军擅长打阻击,在它还叫60军的时候就是如此。

对这样的一只部队来说,防御工事自然就如同生命一样重要,就像是擅长攻坚的部队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死死抱着手上的重炮和炸药包,一个道理。

其实,就和其他所有的志愿军一样,整个50军上下谁也不认为美军真的会在这种时候发起反击。只是,50军还是按部就班地挖好了所有的防御工事。

这些刻在50军灵魂里的阻击战本能,成为志愿军第四次战役开始前为数不多的好消息。

1月25日,50军第一时间发现了汉江南岸的异动,在迅速向志愿军司令部汇报敌情的同时,当晚,50军立刻派出了几只强力侦查部队,试图探明美军进攻的虚实所在。

这些侦查部队,打响了第四次战役西线阻击战的头炮。


1951年1月25日,朝鲜,汉江南岸,水原


在漆黑的夜色之下,一支志愿军侦查小队快步摸近了水原城。

这支小队由149师447团3营副营长戴汝吉率领,总共约200人,他们的任务是对水原城区进行侦查,务必抓几个俘虏回来。

戴汝吉率领小分队刚刚走到水原城口,遭到了美军火力的凶猛阻击,戴汝吉果断命令:一部从一个方向佯攻,其余部队,跟着他水原城里突!

没想到,美军的火力实在太猛,但戴汝吉本人又突得太凶,结果,经过一阵凶猛的冲锋,戴汝吉本人和少量战士成功突进城内,其余大部队却全被火力拦在了城外。

在城内,戴汝吉收拢部队仔细一清点,发现加上他自己,总共才进来了18个人。

这个时候,水原城已经进驻了美军至少一个营的兵力,18个人,连给美军塞牙缝都不够。

戴汝吉却不是这么想的。

这位纳西族的汉子向来胆大心细,戴汝吉一寻思,不就是抓个舌头吗,这黑灯瞎火的,18个人,够了!

于是,戴汝吉带着这个小小的队伍在水原城内左冲右突,在黑夜中,美军的防御早已混乱,戴汝吉边走边打,居然一路畅通无阻。

很快,戴汝吉杀到了一座灯火通明的大楼前,这楼一看就不寻常——楼前面停着一溜美军吉普。

戴汝吉当机立断,这楼这副模样,里面美军肯定多,就往这里面抓!

说干就干,戴汝吉迅速做出战斗部署:“倪玉成,你带1个组封锁街口;廖忠良,堵住院门;王洪培,砍断楼房周围的电话线;其余人员跟着我往里猛打!”

18名勇士向着大楼发起猛攻,遭到突然打击的美军完全晕头转向,很快就溃不成军。

戴汝吉带着战士们冲进大楼,发现倒在地上的美军肩膀上居然有“MP”字样,顿时大喜:“这是宪兵!我们打进美军的指挥部了!”

这支小小的队伍士气大振,立刻把整个楼打了个天翻地覆,成功抓获了一名俘虏。随后,戴汝吉趁着美军一片混乱,果断带着俘虏从侧门逃出,然后一口气逃离了水原城,路上还“顺手”打乱了美军的一个排。

就这样,戴汝吉率领的小分队完成了一个顶级特种部队才能实现的壮举:仅仅18个人,在万军之中杀了个来回,还带回来一个俘虏!

戴汝吉这次侦查战果累累,这支18人的小分队以牺牲6人的代价,共计毙敌60余名,俘敌1名,烧毁敌装有物资的汽车10余辆,缴获自动步枪1支、卡宾枪4支、轻机枪1挺、电台1部。

水原一战,给50军来了个漂亮的开门红。

在随后不久,《十八勇士夜袭水原城》的英勇事迹被写成文章,在人民日报专栏发表,极大鼓舞了国内民众和军队的士气。

1951年1月,朝鲜,汉江南岸,50军阻击阵地

1月26日,在铺天盖地的飞机和炮火中,美军对50军在汉江南岸的阻击阵地发起全面进攻。

惨烈的汉江阻击战,正式打响。

这一次,50军面临的局面,可以说是艰苦到了极点。

即使在志愿军中,50军的装备情况也非常糟糕:全军36000人,可以称之为“重火力”的装备只有16门75mm山炮和14门九二式步兵炮,再就只剩下一些迫击炮和小口径炮。

装备如此简陋的50军,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已经是一场非常不公平的战斗,更糟糕的问题是,这还不算完。

在这次阻击战中,50军要面对的不是一个师,而是整整两个师外加两个旅:美3师、美25师、英29旅和土耳其旅。总人数超过5万。

也就是说,坦克不足也就算了,飞机没有也就罢了——这一次,进攻的联合国军连人数都比50军要多!

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彭德怀非常担忧50军面临的艰巨考验,为此,他不仅让汉江北岸的38军主力向50军阵地方向靠拢,准备随时过江支援,而且,彭老总还特地向50军下达了一条特殊指令:50军每天可以有500码的机动防御空间。

其实,如果是主力部队38军,彭老总恐怕不会下达这样的命令,这条命令中,实际上蕴含着彭老总对50军实力的担忧,是彭老总给50军这支“非主力”部队特有的优待。

彭德怀不知道的是,这条命令,50军根本没有向下传。

志愿军50军,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部队,彭老总其实并不知道。

准确的说,在1951年的朝鲜,几乎已经没有人记得这支曾经的抗战精锐。

从云南的大山中走出来后,50军经历了太多太多,他们曾经拥有的那些荣誉,在混乱的战争年代中被人彻底遗忘,曾几何时,他们是令整个云南为之骄傲的滇军王牌,可是现在,他们最后一个被人记住的称号是“60熊”。

所有人都忘记了他们的骄傲,包括他们自己。

但是,在汉江南岸,50军面对着比自己强大百倍的敌人,想起了一些事情。

在中央档案馆的角落里,不起眼地躺着一本《滇军概况》。

时过境迁,滇军这个名号已经成为历史,这本不起眼的书,恐怕将来再也没人想起。

泛黄的书页上,默默记载着滇军曾经的辉煌:

...(滇军)长于阵地战和山地战,士兵均经过严格的训练,军事技术训练极好,能吃苦耐劳,善爬山,能死守阵地,在严重情况下,没有命令,能死守不退。

50军不需要被志愿军特殊对待,这一次,他们将告诉所有人,他们不是国军的鱼腩部队,50军不是60熊,他们是志愿军50军,在他们最擅长的阻击战中,他们,就是王牌!

50军向下发布的命令是:“积极防御,寸土必争!没有命令,不许后退一步!”


1951年1月25日-2月7日,朝鲜,汉江南岸,50军阻击阵地


汉江阻击战打响后,50军很快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自己面对的敌人,强大到了离谱的程度。

50军并不害怕和强大的敌人硬碰硬,在十几年前,这支军队成军后的首战之中,他们就在台儿庄面对着装备远远优于自己的日军无数次发起冲锋,以血肉之躯迎上呼啸而来的日本坦克,让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最终,日军也没有真正突破滇军在台儿庄的最后防线。

问题是,眼前的美军,跟日军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怪物。

即使是抗战初期,齐装满员的一个日军师团也不过配备75MM口径的火炮54门,战车(坦克)24辆。而且日军把自家的坦克叫做战车确实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坦克全都是坦克家族中的“豆丁”——轻型坦克。

然而,在美军面前,日军曾经横行亚洲的这些装备简直形同玩具一般。

超过100门100MM以上口径的重炮,接近150辆坦克,这是美军一个师的基本配置。

跟日军的豆丁大队完全不同,美军的坦克之中,轻型坦克的占比相当之低。绝大多数的坦克都是“谢尔曼”以上的中大型坦克。



负责进攻汉江南岸50军阻击阵地的,是美军的第3和第25师——这意味着将有大约300辆坦克向50军扑来。

在正规阻击战中,这些坦克完全就是志愿军的噩梦。

由于根本没有反坦克装备,防守阵地上的志愿军拿坦克毫无办法,美军坦克可以开到志愿军阵地前肆意开炮,击毁每一个被他们发现的掩体,然后再大摇大摆地领着步兵轻松穿越开阔地形直扑阵地前沿,而在战况不利时,美军步兵可以随时借助坦克的掩护撤退。

对于50军来说,坦克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在前三次战役的运动战中,由于志愿军基本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美军难以掌握志愿军阵地的准确位置,飞机和重炮发挥的火力效果尚未达到其最大水平。

而在汉江南岸的阻击战里,美军的飞机和重炮可以锁定固定的目标,开始肆无忌惮发挥出自己的恐怖威力。

联合国军在进攻每一个山头之前,都会拿出老农犁田的耐心,用致死量的炮弹把整个山头彻底犁一遍。在被美军的火力覆盖之后,整个山头连一块完整的石头都不会剩下。

在重炮轰炸的同时,美军的飞机时时刻刻在战场巡逻,一旦看到哪个山头还有点动静,立刻就呼啸着飞过去扫射投弹,有时是一连串的航空炸弹,有时是更可怕的凝固汽油弹——这种炸弹落下之后,爆炸燃烧半径高达恐怖的200多米。

而在这200米之内,活脱脱就是一个人间地狱。

亲眼见证过凝固汽油弹的一位医生如此描述到:

凝固汽油弹爆炸后,飞溅的凝固汽油会直接粘到人身上,用手越拍火越大,如果在地上滚动,会弄得全身是火。而边上的人要尽量远离着火者,因为着火者的奋力挣扎很容易把燃烧油块甩到旁人身上形成二次杀伤效应。
那怕只是手部的一点烧伤,受害者都会很快陷入昏迷状态,因为凝固汽油中燃烧后会残留大量剧毒的化学物质,造成伤员血液中毒。
建议最好还是用枪结束着火者的生命。对于凝固汽油弹的受害者,死是最大的解脱。

汉江阻击战,是志愿军第一次大规模摆开阵势和联合国军打阵地战,尽管对美军的重型火力已经有心理准备,但是真打起来,志愿军发现自己的想象力还是不够丰富。

美军的进攻简单到令人讨厌:重炮轰,重炮轰完飞机轰,飞机轰完重炮轰,鸡生蛋,蛋生鸡。。。

炸到山头上连个像样的石头都看不见了,美军坦克就吱吱呀呀地开上来,近距离对着一切看着像个掩体的东西轰个没完。

等坦克实在找不到东西轰了,美军士兵才小心翼翼地跟在坦克屁股后面一点点往山上摸。

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却又难以抵挡。

这不是单靠不怕死、单靠意志力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你再勇敢也没用,几十枚炮弹从天而降,意志力还没来得及发挥,人已经变成碎末了。

50军战前挖好的工事,在第一轮轰炸中已经基本报销。

不过,这些战前做好的准备起到了另一个重要作用——这些工事的惨状让50军立刻领悟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单靠挖工事,行不通!

在极短的时间内,50军立刻明确了防御手段:全军统一使用“反斜面”战法阻击敌人。

这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首次大规模采用“反斜面”战法。反斜面这个概念光用文字很难说明白,看图比较容易懂:

由于大炮射击的角度有限,进攻方的火力很难打到反斜面,反斜面战法的要义就是在敌人火力准备时,把部队隐藏在反斜面靠近棱线(棱线可以简单理解为山顶)处,降低敌人炮火造成的伤亡,保存自己的实力。

当敌人步兵开始进攻正斜面阵地时,支援火力必然减弱,此时防守方再派出部队死守山顶棱线,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山顶高打低的优势,等到合适时机(例如敌人难以发起火力支援的半夜)还可以发动反冲锋把敌人赶下去。

简单来说,反斜面战法就是把整座山都当成了防御火炮的掩体。

依靠着这个战法,50军尽自己最大努力稍微缩小了双方的火力差距,在美军的漫天炮火中艰难地撑了下去。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也能明白,在敌众我寡、双方火力悬殊的背景下,50军和38军不可能把联合国军永远挡在汉江南岸,他们的实际任务非常明确:死死挡住敌方主力,为东线志愿军主力反攻创造时间。

只要能多拖住联合国军1天,都是胜利。

更何况,反斜面并非是万能的。事实上,朝鲜战场也不是世界上首次大规模使用这个战法。

这个战法存在着一个天然的缺陷:反斜面的关键点在于对棱线(也就是山顶)的争夺,一旦棱线被进攻方占领,则进攻方可以在山顶架起火炮,防守方所有的阵地都将直接暴露在进攻方火炮射程中。

由于棱线(山顶)总共就那么一点,采用反斜面战法之后,防守方等于直接放弃了自己的防御纵深。

这意味着,防守方每一场战斗,都是没有退路的决死之战。

这就是意志力发挥力量的时候了。

阻击战,作为阵地战最经典的形式之一,没有什么太多华丽的技巧可言。

在明确了反斜面战术之后,50军能不能守好阵地,主要就看两件事:

一是能不能死守;

二是敢不敢反击。

对于第一个问题,50军的答案很简单:只要阵地上还剩下一个人,这阵地就还是我们的!

在每一个山头,50军都和敌人拼到了最后一刻。

如此的决死意志,既来源于这支滇军出身部队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来源于战士们对这场战争的深刻认识。

跟当年在台儿庄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根本不能后退,身后,就是鸭绿江,就是祖国。

负责坚守帽落山的443团7连3排田文富清楚地记得,在战前动员时,弹药手孙文楷第一个发言:“在清川江我们都看到了,敌人撤退时将朝鲜人民军军属金玉祥大爷用刺刀捅死,小孙子也给摔死了,全家只剩一人。这帮畜生如果打到中国,我们的家人都要遭殃。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决不让敌人上来!”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孙文楷右腿被炸断,继续坚持战斗,牺牲前最后一刻仍在向敌人开火,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在帽落山这场惨烈的阻击战中,7连3排的战士们先后牺牲。直到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田文富突然发现,原来整个阵地上只剩下他自己一个人了。

田文富后来说,当时自己根本没多想,战前不是都说过吗:“就算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也一定要坚持守下去!”

田文富准备与阵地共存亡。

田文富把自己的大衣和帽子脱下,塞上泥土做成“稻草人”来迷惑敌人,随后,他在阵地的几个方向都摆好了压满子弹的冲锋枪或卡宾枪,还有几枚扭开盖子的手榴弹。

最后,田文富把一枚手榴弹绑在了身上,随时准备和敌人共享这枚“光荣弹”。

又是一轮炮火急袭,敌人向阵地冲了上来,田文富在阵地上灵活地战斗着,一会儿跳到这头打一梭子,一会儿又滚到那头扔几枚手榴弹:“我提起枪扫射完两弹夹子弹后,赶紧抱着机枪滚,滚20多下,然后就伏在地上继续向敌人射击。”

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田文富发挥出惊人的战斗力,美军始终没有搞明白这个阵地的虚实,更抓不住田文富灵活的身影,随着伤亡越来越大,美军赶紧抬着伤员退了下去。

过了没多久,炮火声再度响起,美军又一次冲了上来,田文富的身影又一次在阵地间穿梭,直到美军又抬着伤员往后退。。。

田文富根本记不清,自己究竟打退了敌人几次进攻。

最后,一枚美军的航空炸弹在田文富身边爆炸了,掀起的泥土把他整个埋进了土里。

幸运的是,增援部队正好在此时抵达了阵地,战友们把血肉模糊的田文富从土里扒了出来,送回后方抢救。

英勇的田文富活了下来。战后,他那件满是弹孔的大衣被送到443团政委手里,政委流着眼泪数了数,上面有整整53个弹孔。

这件默默记载着田文富英勇事迹的战衣,现在仍存放在北京军事博物馆。


田文富是勇敢而幸运的,在汉江南岸的更多阵地上,很多战士只能力战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负责坚守修理山前沿速达一里阵地的444团2连,遭受美军空地火力重点打击,阵地工事全部被毁,全连死伤殆尽,就在美军士兵以为这个阵地已是囊中之物时,唯一幸存的战士王英突然操起机枪射击,把美军士兵打得抬不起头,在机枪子弹和手榴弹全部打光后,王英一跃而起,冲进敌人之中拉响了最后一个炸药包。

50军中无数个田文富、无数个王英,在阵地上仅仅剩下自己的绝境中毫无惧色,他们用自己的一切去阻挡敌人前进的脚步,机枪、手榴弹、老旧的步枪、石头、工兵铲。。。最后,就是自己的生命。

在十几年前打鬼子的时候,这个军就是这么死心眼。

50军坚守阵地的第二个严峻考验,是敢不敢对失去的阵地发起反击。

作为火力更弱的一方,每当一个阵地被敌人夺去,50军战士发起的每一次反击都将伴随着巨大的伤亡。但是,加入反击分队,则意味着九死一生。

负责防守修理山阵地的148师444团2营4连秦琅回忆道,2月2日19时,他负责向4连1排传达命令,当晚向修理山主峰进行反击。

连长在交代任务时,特地交给秦琅一袋黄豆,让他带去送给1排的战士们。“战士们一天没吃东西了,全营都找遍了,也只有这点黄豆,让大家找点干净的雪就着吃了吧。”

1排的30名战士接到任务后并没有说什么,大家只是默默地就着雪水把黄豆吃完,随后就各自去擦枪、整理装备,等反击的时刻到来。

等秦琅再一次回到阵地,1排的战士们已经出发了,很快,秦琅听到修理山主峰传来了嘹亮的军号声和激烈的枪声。

后来,秦琅才知道,当晚他听到的枪声,是1排的绝大多数战士们在人世间留下的最后一点声音。

修理山主峰阵地拿下了,代价是惨重的,1排全排连同指导员在内,仅剩2人。

这样惨烈的反击战,在汉江南岸几乎每一个阵地上反复上演,刚刚在水原城大闹天宫的149师447团3营副营长戴汝吉,奉命率领一个机枪排对白云山的白云寺阵地反击,阵地是夺回来了,但整个排伤亡了大半,戴汝吉本人也身负重伤。

而就是这样九死一生的任务,在50军里,居然有人在抢。

在戴汝吉夺回白云寺阵地后,美军又一次集结兵力对白云寺发起进攻,白云寺阵地再次失守,打到这个时候,447团3营已经伤亡惨重,再也凑不出一个反击队伍,团政委命令2营营长孙德功支援3营夺回白云寺阵地。

孙德功二话不说,放下电话就要走出去集合部队,教导员杨明一把拉住他:“营长,你留在这里指挥,反击的任务交给我!”

孙德功坚决不干,这个本来就是找死的差事,怎么能让给别人,那我孙德功成什么了?

结果,两个人居然就在营部里争了起来,差点就要动手,孙德功急的不行,没想到杨明坚持不放手:“这个任务谁都可以去,就你营长不能去!”

孙德功一愣:“我为啥不能去?”

杨明说:“这个营可以没有我,不能没有你!你不在,这个营谁来指挥?”

孙德功一下子说不出话来,而杨明铁了心要孙德功留下,就差给他跪下了,孙德功实在没办法,只好让杨明带着部队去打反击。

如果说,50军对坚守阵地的固执还带着滇军的优良传统,那么“抢着找死”,则毫无疑问是只有共产党人才干得出来的“傻事”。

死守至最后一人,反击则全力以赴,就是志愿军50军在汉江南岸的真实表现。

经过解放军的耐心改造,这支曾经的铁军浴火重生,在不知不觉中,被信念加持的50军,已然变成比当年的滇军更加可靠的阻击王牌。

在第四次战役初期志愿军最危急的时刻,50军毅然站了出来,与38军并肩成为汉江南岸守护志愿军阵地的两大坚盾,死死地拦住了联合国军前进的脚步。

任凭美军如何狂轰乱炸,整整一周时间,占据了人数、火力、空中地面的一切优势的敌人几乎没能向前移动半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50军开始遇上一个无解的难题:弹药不足。

经过第二、三次战役消耗后,第50军的弹药携行量已不够一个基数,军、师后勤携行的弹药不够半个基数。

以守卫修理山的第444团为例,平均每门炮只有15枚炮弹,在1月27日至30日几天中就打光了。即使是在这4天里,每门炮每天也仅仅只能打4枚炮弹,在一线作战的步兵营每天只能得到30来枚炮弹的火力支援。

原本全军手上的弹药就非常有限,经过连日不断的恶战,50军尽管一再节约,可是大部分阵地的弹药还是打光了。

1月31日,负责防守修理山阵地的50军444团7连子弹、手榴弹全部打光,不得不用石头向敌人进行反击,竟然打退了当日土耳其旅的进攻。

然而,用石头毕竟不是办法,如果后方还是没有弹药送来,志愿军就只能放弃阵地。

2月初开始,汉江南岸志愿军的伤亡越来越大,阵地开始接连失守。

2月3日,50军和38军112师不得不放弃了一线阵地,退往二线阵地继续防守

敌前撤退,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为了确保大部队的安全,白云山的444团奉命掩护大军撤退。

直到晚年,444团2营营长孙德功还清楚地记得自己接到的命令:

“死守白云山,与阵地共存亡!”

在当时的严峻背景下,孙德功当然知道这条命令意味着什么。

孙德功真正的职务,是149师的管理科长,他是在战前紧急返回447团担任战时指挥,只要他想,他对师里有无数的要求可以提。

而孙德功向师长金振钟提出的唯一一个要求是:

“营里的弹药就快用完了,能不能给我几箱手榴弹?”

遗憾的是,金振钟就连这最后的要求也没有满足孙德功,原因很简单,师里早就把所有的物资全部发了下去,现在早就什么都没剩了。

金振钟给孙德功唯一的补充,是6罐牛肉罐头,和一瓶来自祖国的珍贵烧酒。

孙德功二话不说,他一口咬开瓶盖,仰头就是一大口:“罐头发给各连,营部不留!酒,在场的一人一口,剩下都归我!”

随后,孙德功和杨明站在全营几百名官兵的面前:

“同志们,为了彻底打败美帝野心狼,现在祖国需要自己的儿子献出生命,这是我们全体指战员莫大的光荣!
血战至最后一人,决不投降!”

就这样,孙德功率领2营的几百名战士,带着手上所剩无几的弹药毅然走向白云山阵地,作为整个志愿军最后的防线,他们连反斜面战法也无法使用,因为他们毫无疑问将陷入敌人的四面包围

2月4日,联合国军果然大踏步地开始填补志愿军撤退后留下的战线,从四面八方把白云山阵地围得严严实实。

为了继续前进,美军准备第一时间拔掉眼前的这颗钉子,无数的重炮、航空炸弹、凝固汽油弹落在白云山阵地上,阵地上四处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十米开外就看不见人。

在凶猛的火力掩护下,美军以两个营的兵力,向着白云山发起连续不断的冲锋。

到了这个时刻,没有任何的取巧可言,孙德功用尽平生所学,指挥2营和冲上来的美军硬碰硬,每一刻、每一分钟都有战士倒下,而剩下的战士根本没有时间伤感,刚刚击退敌人,就赶紧冲出阵地去搜集美军的武器弹药。

在必死的决心之下,2营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美军用尽自己全部的火力,以优势兵力围着白云山猛攻了一天,白云山阵地岿然不动。

2月5日一 早,美军再度向白云山发动进攻,又被2营给打了下去。

两天打下来,美军的伤亡也相当惊人,一时间,美军也无力再度向白云山继续猛攻,改为以小股部队持续骚扰。

美军的松懈,送给了孙德功和2营最后一线生机。

眼看敌人的攻势明显减弱,孙德功赶紧派人下山去找点积雪,带回来给大家解解渴,在两天的激战中,整个山头被炸得连雪渣子也没剩下来。

没想到的是,下山的战士居然意外碰上了前来寻找他们的447团侦察连,侦察连给2营的战士带来了极为重要的消息:2营在白云山顶得很好,现在志愿军二线阵地已经部署完成,上级已经撤销了“与阵地共存亡”的命令,让2营立刻撤退!

孙德功得到消息后当机立断,马上指挥2营残存的战士往山下隐蔽撤退,在途中不幸被美军发现,孙德功立刻率部发起突围,杀出一条血路逃离了包围圈。

2月6日,孙德功率领447团2营残部成功和主力汇合,2营这个原先有6个连的加强营,最终回来的只有88个人。

孙德功本人抵达阵地后一头栽倒,晕死过去。

战后,447团被志愿军授予“白云山团”的光荣称号,这是志愿军唯一一个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团级单位。

至此,50军和38军112师,已经在汉江南岸整整坚守了10个昼夜,尽管志愿军已经被迫退到第二条防线,但是整个阵线保持完整,联合国军主力用尽办法,却仍然被死死地挡在了汉江南岸,就连汉江的边都摸不着。

但是,志愿军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在撤离到二线阵地时,50军能够坚持作战的部队仅仅剩下1个整团、2个团大部外加4个连,38军112师整个师减员接近一半。

然而,和十几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50军再也不用担心自己成为孤军奋战到最后的那个部队了。

2月3日,就在50军和112师退往二线阵地的同时,38军主力113师、114师提前结束休整,从即将解冻的汉江冰面上飞奔而过,加入了汉江南岸的阻击队列之中。

在另一头,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也加入了正面阻击战线,接管了50军部分的防守阵地。

在随后的阻击战中,38军多次对50军正面的敌军进行侧击,有力地打击了敌军的进攻部署,极大缓解了50军正面阻击的压力。

而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的加入,让50军得以缩小防御正面,集中兵力加强了各个阵地的守备力量。

左边是老大哥,右边是好朋友,50军的防线从不孤单。

三支部队联手,在汉江南岸继续张开了志愿军坚固的护盾,联合国军尽管一路狂轰乱炸,却始终没有办法碰到近在咫尺的汉江。

2月7日,志愿军总部考虑到汉江已经开始解冻,50军、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以剩余兵力已经难以维持现有阵地,再这样打下去,有陷入背水作战的巨大风险,于是,志愿军下令调整防御部署:

1、50军和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留少量部队控制汉江南岸桥头阵地,主力撤往汉江北岸;

2、38军全军留在汉江南岸原阵地继续坚守,保障东线志愿军主力的侧翼安全。

于是,50军留下1个团又1个营的兵力在汉江南岸桥头堡继续坚守,主力部队撤往汉江以北,继续组织防御。

惨烈的汉江阻击战第一阶段,就此结束。

50军在汉江南岸的出色表现,让志愿军全军感到惊喜万分。

要知道,在第四次战役刚刚开始之时,就连彭德怀自己都不敢确定汉江南岸的部队还能守多久,毕竟,志愿军是在措手不及之下仓促投入战场,更重要的是,这是志愿军第一次和火力强大的敌人进行正规的阵地防御战,美军的优势将被放到最大。

恐怕就连彭总都有没想到,50军作为志愿军中的一支偏师,在这最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硬是和38军一起把敌人死死挡在汉江南岸,几乎不能寸进。

在敌人绝对优势兵力和绝对优势火力的凶猛打击下,50军和38军112师光荣地完成了阻击和牵制敌人主力的艰巨任务,让志愿军安然渡过了第四次战役初期的巨大危机

然而,50军军长曾泽生返回汉江北岸时反而忧心忡忡,因为就在50军在汉江南岸拼死阻击时,台湾国军来了个推己及人,放出谣言说:“志愿军是故意安排50军打阻击,打算把50军给打光,然后撤编!”

曾泽生没想到的是,他一回到志愿军司令部,就受到了彭总的高度赞扬,听闻曾泽生的顾虑,彭老总大手一挥:“只要有我彭德怀在,50军绝不会撤编,不仅不撤编,而且还要第一批换上苏式装备!

主席曾专门表扬50军的表现:”没想到一只起义部队打的这么好!“后来,主席两次接见曾泽生,每次都给予50军很高的评价。

周总理更是在一次志愿军大会上反复表扬50军,表扬得坐在场下的50军代表都不好意思了。

和50军联手在汉江阻击的38军对50军赞不绝口,38军的几位高级干部对50军说:”说实话,一开始我们一直担心你们顶不住,没想到你们这么能打!50军不可小看!不可小看!“

50军一战成名,在志愿军中骄傲地抬起了头。随后,50军当真第一批换上了苏式装备,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和38军再度联手,担任西海岸的登陆阻击任务。

不知道,在汉江北岸,50军的老兵们,是不是想起了同样惨烈的台儿庄。

几句简单的称赞,一群靠谱的战友,这些对于英雄来说本应理所当然的东西,50军苦苦找了十几年。

他们找回了本应属于他们的荣誉。

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拥有了那个值得他们为之奉献一切的国家。


老旦点评

1、之前已经写过50军的不少事情,今天再多说一些,争取把这支非常特殊的部队给写清楚。

2、当年的滇军60军虽然打仗非常勇猛,而且军纪严明(出云南到前线一路上秋毫无犯,这在国军中简直是一股清流),但是其本质上其实还是一支旧式军阀部队,士兵大部分是拉壮丁拉来的,军队的管理粗暴、残酷甚至残忍,主要用恐惧手段驱使士兵上战场打仗,虽然士兵和部分高级军官本身的爱国心让他们爆发出了相当可观的战斗力——表现比老蒋的嫡系中央军强多了——但是,这支军队实际上带着明显的旧社会烙印,吃空饷,克扣粮饷这些基本操作应有尽有,这支部队远远没有达到自己应有的上限。

3、此外,国军整体指挥能力极度低下也是制约其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滇军本身的指挥水平同样也非常一般,我军所撰写的《滇军概况》清楚地评价了当年这支部队的真正实力:

...重制式教练,缺乏政治教育,黑暗专制,绝对服从。带兵老一套,阶级服从严格,长于阵地战和山地战,士兵均经过严格的训练,军事技术训练极好,能吃苦耐劳,善爬山,能死守阵地,在严重情况下,没有命令,能死守不退。
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作战团结,乡土观念重。一般说来,部队战斗力是很好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都是特好的,最大的缺点,是高级指挥员太差。

4、解放战争爆发之后,60军几乎是莫名其妙地被老蒋调去了东北,老蒋其实就是打算让这支非嫡系却又很能打的部队去消耗解放军,哪怕打光了他都不心疼。但是一方面60军完全不想打内战,另一方面东北那边的国军做得又实在太过分,装备补给克扣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60军连最基本吃饭的钱都凑不齐,逼着60军一再堕落,最后当然只能从百姓那里刮油水,原本良好的军纪败坏的一塌糊涂。

5、60军在东北不是没打过好仗,1947年,60军守在吉林孤军打退了解放军的进攻,国民党虽然承认60军守得好,但是反手又把宣传60军“大胜”的文章全部扣下,不想让别人知道60军的存在,几乎是明摆了迟早要耗死60军。

6、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如果本来水平一般的人,堕落起来也不会太出格,反倒是那些本来能力很强的人,因为自己的才能被硬生生埋没,心里无限憋屈,堕落起来反而完全没有下限。被自己人欺压成这样,60军后期直接堕落成一群兵痞,打起仗来是一泻千里,连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整个军陷入了60熊的恶性循环无法自拔。

7、在长春起义之后,我军对50军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改造的具体细节说详细了可以写一本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心路沧桑-从国民党60军到共产党50军》)。用几句话总结一下,就是解放军苦口婆心地帮助50军战士解放思想:军官和地主不是主子,他们没有权力肆意残害和虐待你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咱们解放军是人民军队,打仗正是为了帮人民建立一个更好的国家。经过好长时间的一顿教育,50军的战士们终于听明白了,纷纷流着泪表示总算找到组织,今后一定好好干。

8、听明白了以后咋办?不咋办,那时候全国都快解放了,该干啥干啥呗,如果不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不出意外的话50军在各地搞搞开发,然后可能就原地解散了,谁也不会知道,这支当年很弱的起义部队到底蕴含着多大的能量。

9、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专门去查了当年滇军60军的资料,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1938年的滇军60军和1951年底志愿军50军,装备几乎完全就是同一个水平。具体数据我就不列了,总体来说,两只军队都是以步枪和手榴弹为主,主要的火力是轻、重机枪,重火力一概没有。

10、这种武器装备,加上子弹和食物都严重不足,在美军面前简直就是上个世纪的军队一般,实话说,开战前全军上下对50军能挡几天是一点信心都没有,包括50军自己。谁都不知道的是,如今的志愿军50军已经彻底觉醒,成为远比原先滇军60军更加威武的一支雄军。

11、最后,50军在汉江南岸大放异彩,一个只有轻武器的军硬是凭借着自己丰富的阻击战经验和惊人的决死意志,拼掉老命顶住了联合国军的重装部队,换来了宝贵的10天时间,等到50军主力撤向汉江北岸的时候,东线的反击部队已经集合完毕,38军主力也已经全部赶到前线接手,第四次战役开始时的巨大危机被50军硬生生地化解了。

12、关于50军的贡献,我军几个大佬比所有人都清楚,大家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几位大佬对50军称赞个没完,其实就是他们最知道原先志愿军面临着多大的危机,而在50军和38军112师挡住美军主力之后,第四次战役溃败的危机基本上解除了,甚至在横城一战后战役主动权一度还回到了志愿军手中,50军做出的是几乎扭转整个战役的巨大贡献。

13、装备简陋的50军为了挡住敌人,全军上下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与阵地共存亡”。别人打仗伤亡都是算人头,50军这一战的伤亡直接可以数单位。

等50军真正从前线撤下来的时候,整个军拼光了7个整连,31个整排,138个整班。大大小小上百个阵地上,所有的战士全部拼光,连一个活下来向后人转述英雄事迹的人都没有留下。

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功绩永世长存。

14、在刚打完阻击战时,50军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完成了怎样的壮举,也许是对他们来说,保家卫国,本就应当如此吧。

我想,在50军回到汉江北岸后,曾泽生向彭总汇报的第一句话,很可能是这样的。

“彭总,这一次,”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老旦聊历史”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你没明白问题的核心。

核心在于朱德对国民党军队的评价:士兵和中下层军官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然而高层的无能使这种牺牲被白白浪费。

作为共产党方面的最高级别军事长官,很早就看透了国民党那垃圾一样的政府组织能力。

同样的,也看到了中下层那些极富战斗力的官兵。

也就是说,不是军队不能打,是特么指挥太垃圾,政权太垃圾,总之,国民党是个垃圾。

换上优秀的指挥员,政工干部,一个极富活力组织能力一流的政权来领导这支军队。

我就问你怕不怕?


user avatar   ying-ru-yu-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基本前提:新中国掌握的财力远远胜过日本,蒋记国民政府更没法比。

这还是之前 @矢锋 的相关回答给我启示,让我去查了查相关资料:

一,蒋记南京政府在抗战前的收入是多少,根据手头《中国军费史》的P371页,南京政府在1936年的财政总支出为法币11.67亿元,这还是巨额赤字的前提。37年抗战爆发,财政收入猛 涨到法币20亿元(其中百分之六十是靠银行垫款)(P373页图)。当时法币对美元的比价约为三比一,可见 蒋记南京政府的正常收入也就二,三亿美元。抗战爆发才涨到六亿多美元,还多是从银行弄的。。。。。。

二,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年收入是多少呢?根据资料《明治から平成の歳入、歳出の年間推移》(URL: petitmonte.com/politics ),1936年其年收入为23.7億円,支出22.8億円,37年抗战爆发,日本收入增加到29.1億円,当时日元円和美元的实际比价为3.5比1 (実際の取引相場では、 1ポンド=17.14円 1ドル = 3.52円 (1年平均) ), (出处: 外国為替相場 sirakawa.b.la9.jp/Coin/),也就是说, 日本的收入也就是七八亿美元的盘子。抗战和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竭泽而渔饮鸩止渴拼命搜刮,42年的收入也没突破一百亿日元,45年才二百来亿(此时日元汇率已经大为贬值了)

三,与其相比较,新中国建国后在一穷二白战争废墟的基础上年收入是多少?1951年到1953年实现了从年收入约125亿元到213亿元的增长,其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比为二点几比一(大约二点六或二点七?当时人民币是直接钉住英镑,由此间接钉住美元),也就是说 三年里新中国年收入从四十几亿美元增长到近八十亿美元,这个巨大的数字不仅是蒋记南京政府(一年二三亿美元的收入)望尘莫及,连日本法西斯政权(一年七八亿美元的收入)也要远远不如。哪怕你说当时人民币汇率高估,要将汇率往低里算,要按一比五,一比六,哪怕你硬拗到一比十,1936年的日本照样远不如1951年新中国的财政收入。


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新中国才能饶有余力地三年里拿出九十来亿人民币(直接战费62亿加购买苏联军火费用30亿),将美帝击败在朝鲜,同时并不对自身经济复苏建设造成重要影响。这是什么概念?我们对比一下,就蒋那点破钱,抗战前勉勉强强弄二十个(现在被吹上天的)的德械师,其主体连德械轻武器都不足,还得万国武器凑,重武器除个别几个师能配12门七五山炮外,绝大多数师连这种七五“重炮”的影子都瞧不见,其他现代化作战中至关重要的技术兵器更是欠奉。

而新中国呢,抗美援朝期间直接从苏联购买六十个步兵师武器,不要说轻武器,每师一个炮兵团(122榴,76野,120重迫击炮各12门),一个坦克自行火炮团(T34坦克24辆,76毫米自行火炮16辆),高炮营,反坦克炮营,261辆汽车,84辆特种车一概不缺。额外再加10个坦克团360辆中重坦克,两位数的炮兵师,还有以千计的战机,以百计的高射炮兵营,以十计的铁道兵师。。。。。。轻松愉快,有钱任性。什么之前的德械师,甲种师团,都是被50年代前期的解放军碾压的对象。所以矢锋有一段话我记得深刻,大意为: "为什么志愿军战绩辉煌,因为他们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比起新中国来,日寇对蒋记民国的战争只不过是穷逼欺负叫花子。。。 为什么美国能打败日本却打不败新中国,因为新中国要比日本强大多(十)倍"。


user avatar   gong-qing-tuan-zhong-yang-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们用希望改变了中国

现在常说,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为什么这么说?

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1840年以来无论是西洋还是东洋,只要是外国人就能骑在中国人民头上,长达100多年的屈辱历史使几代人“谈洋色变”,哪怕新中国的建立,在一些人心中也不过是“一波中国人战胜了另一波中国人”而已。

然而,正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得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第一次证明了,我们是不可欺辱的。

彭老总那句“帝国主义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正是这一个个人,一个个群体,乃至整个国家的转变共同构成的。

他们带着自己的希望走上抗美援朝的战场,完成了自身的升华,进而又给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更多的希望!


“解放战士”创造的奇迹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0位挂像英模中,有两位英烈来自抗美援朝战场,即黄继光和邱少云。英雄的壮举大家耳熟能详,但很多人不知道,邱少云同志曾经是国民党军士兵,也就是所谓的“解放战士”。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上说,人体的疼痛感分为十级,传说中的疼痛极限分娩痛一般只能达到七级,而烧伤痛则可以达到九级。邱少云同志全身为汽油弹烈火所覆盖,是怎样坚强的意志与信念才能支撑他致死不动?而一个被抓壮丁的“解放战士”又是如何成长为伟大的革命战士的呢?

邱少云1926年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县关溅乡(今少云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邱少云家兄弟四人,大哥被过继给伯父,老二就是邱少云。邱家只有半亩多地,为了糊口,只好租种地主的几亩地,邱少云的父亲还要去给船老板拉纤养家糊口。后来,因为带领穷兄弟索要工钱,邱少云的父亲被船老板害死。不久,邱少云的母亲也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家中的重担只能落在13岁的邱少云身上。

据邱少云的弟弟邱少华回忆,小时候兄弟们租种地主的几亩薄地,收成连租子都不够。地只种了一年多就放弃了,兄弟俩以挖野菜、做长工为生。为了糊口,邱少云干过很多活,从泥瓦匠、木匠一直到餐馆跑堂。

1948年6月,邱少云被闯进家里的国民党兵抓了壮丁。被抓壮丁后,邱少云被编入国民党第21军112师18团,先后干过马夫、伙夫。因为他曾在饭馆干过跑堂,被拉入川军后,干得最长的就是伙夫。16个月的“国军”生涯对邱少云不会有什么好的回忆,加入人民解放军后,邱少云和战友聊起在“那边”的日子,说的最多的是如何被军官殴打、体罚。

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军席卷大西南,邱少云所在的18团在成都龙泉驿投诚。对于这些投诚的国民党士兵,我们的政策一贯是:愿意留下的欢迎,愿意回家的发给路条、路费。邱少云选择了留下,也许此时的邱少云选择留下的理由仅仅是“换身衣服吃粮”。就这样,1949年12月7日,邱少云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第二野战军第10军29师87团九连一排三班战士。

成都解放后,29师开往内江驻防,邱少云和一批获得解放的战士,随军驻防资中县城,随即开始了三个月的政治学习和忆苦教育。而正是解放军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让这些“解放战士”脱胎换骨,将人民军队的信仰和军魂注入了他们的血液,让他们第一次知道了“当兵吃粮”到底为了什么,明白了自己拿起枪是要“为何而战”。人民军队与旧军队的天壤之别、解放了的穷人生活的改变也在用事实教育着他们。此外,人民军队还为这些原本目不识丁的“土包子”安排文化教员,教大家读书识字。

短短一年以后,当邱少云报名参加志愿军,跟随29师从10军归建15军即将入朝参战时,邱少云写了一封家信。这封由连队文化教员修改后,由邱少云本人抄写的家信中写道:

“……到朝鲜后一定要拼命打仗,不怕死。为了让所有的受苦人都像我们一家过上好日子,我死了又算个啥子么。”

从这封家信可以看出,邱少云一家已经过上了好日子,也许是刚分了田,也许仅仅是打零工不再被打骂和克扣工钱。但对于淳朴的中国劳动人民来说,这就是好日子,这就是新生活的希望。那么,他们又怎么能允许战火烧到边境,反动派东山再起呢?

至此,那个被抓壮丁、当兵只为有口饭吃的邱少云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明白为何而战、愿意为了保卫和平、保卫难得的好日子、保卫幸福生活的希望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革命战士。

就在邱少云和战友们执行潜伏391高地任务前,他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英雄的壮举无需赘述,作为生活在近70年后的我们,不仅仅应当看到英雄做了什么,更应当知道是什么样的信仰与力量才能够支撑起这样的壮举,才不会像有些影视剧中那样对先烈的缅怀和理解流于表面,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之中。

事实上,作为“解放战士”,邱少云的转变绝非特例。这些“解放战士”参加革命后,前后表现判若云泥。他们在国民党军队里并不出众,毫无作为,甚至沾染恶习,加入解放军后英勇作战,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人物。

据统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模烈士名录中,有四万多人是这样的“解放战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涌现的“解放战士”特等功臣还有50军150师450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班长鲍清芳。

鲍清芳是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二道沟乡二道沟村人。1930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自幼家庭贫困,没有上学读书,经人介绍到营口市盐场当工人,不久被国民党第9师抓去当兵。

1948年2月25日,随国民党52军暂编58师师长王家善起义。在改编练兵阶段,思想进步很快,工作更加积极热情,他不怕天寒地冻,苦练杀敌本领,并在1949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曾被选为党支部委员。1949年6月暂编58师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50军,鲍清芳也编入150师450团3营7连1排1班当班长。

1950年,鲍清芳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同部队开赴朝鲜作战。1951年2月22日,他所在的部队接受了保卫汉江南岸阵地的任务。

激战数日后,2月25日早晨,美军以步兵三个营的兵力,集中数十辆坦克、装甲车,几十门火炮和20余架飞机向七连所在的256.2高地大举进攻。在一天的战斗中,鲍清芳带领全班共消灭美军70多人,打退了敌人的进攻。2月26日,敌人又增加1个团的兵力,飞机增至40余架,以坦克为掩护,进行猛攻。战至最后,鲍清芳所在的阵地只剩下7名指战员,子弹也打光了。在最后的时刻,左臂负伤的鲍清芳毫不犹豫地跳出战壕,冲入敌群,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战后,150师党委将鲍清芳牺牲的过程上报到了志愿军总部,彭老总听说后,久久不语,最后对工作人员说:“这么能打的老兵牺牲了,太可惜了!”

志愿军总部为鲍清芳记特等功,授予“二级英雄”荣誉称号。

像邱少云、鲍清芳这样的“解放战士”,在抗美援朝的英雄行列中还有很多很多。

8年全面抗战,“国军”打了22场会战,付出了一百多万军人的生命,直到1945年8月上旬日本投降前夕还在丢失县城,是“国军”士兵不用命么?

3年解放战争,消灭国民党的800万军队,人民解放军一共牺牲了26万指战员,这个代价比例也可见国民党军队之战力,但真的是“国军”士兵不能打么?

为什么同样的人,同样的兵,摘下“狗牙徽”,戴上红五星,士气就变了,就爆发出这样的战力,就变成了烈火与钢铁都无法撼动的超人?

这就是中国军人在正确的信念与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下所爆发的奇迹。



起义部队书写的丰碑

说完个人,我们再说说军队。

介绍鲍清芳烈士的时候,我们提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而这支军队前身是国民党军第60军,是一支整建制的起义部队,而就是这支前国民党军的“杂牌军”,东北“剿共”战场的“60熊”,在辽沈战役的战场上起义后,经过改造,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不仅涌现了鲍清芳这样的英雄个人,更诞生了“白云山团”这样的英雄集体。

60军是在抗战全面爆发后,由云南地方部队组建而成。1938年开赴鲁南战场,先后参加了禹王山防御战、台儿庄大战和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等,为民族抗战立下过功勋。

其实对这支军队来说,抗美援朝并非第一次出国。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60军同93军一起开进越南北部的南定接受日军投降。同年11月,在经过调整后,蒋介石任命曾泽生为60军军长。

然而很快,1946年4月,60军就被从越南北部海运东北,投入内战的战场。在东北,先是该军184师师长潘朔瑞率师部和1个团于1946年在海城起义,接受人民解放军的改编。紧接着1947年,该军在吉林省东部地区参加了第三、第四次进攻临江战役和第三次松花江防御战役、夏季战役等作战,在上述这些作战中,该军的暂编第21师和重建的第184师也被解放军大部歼灭。

一方面在战场上屡战屡败,一方面又不是“党国”嫡系,兵员物资被各种掣肘,不予补给,使得60军在国民党军队内部备受轻视,被蔑称“60熊”。

1948年10月17日,随着辽沈战役的进行,60军在军长曾泽生率领下于长春起义,并迫使一同的新编第七军一起接受解放军改编。1949年1月2日,中共中央军委授予这支部队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番号,曾泽生继续担任军长。

50军建立后,赶上了解放战争最后的进程,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此时的50军也不过是一支普通的部队,没有人把它当成是主力。解放后,50军分散到河南湖北支援地方建设,1950年9月,还在生产中的50军接到中央军委命令仓促北上。

战局的变化使得50军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1950年10月25日,50军接到命令入朝作战。

如果说像邱少云这样的“解放战士”,他们看到的改变和希望是和平幸福的生活,那么如50军这样的部队,他们看到的改变和希望则是中国军队有能力战胜一切外国侵略军。

虽然前身60军也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了多年,但平心而论,面对日寇,“国军”无非是用士兵的牺牲和土地的沦丧去换取时间。抗日战争确实是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但更多时候,我们能做的其实就是用牺牲来拖住日寇。但经过改造和重新淬炼获得新生的50军,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却看到了诸多奇迹,并且自身也成为了奇迹的创造者。

虽然50军入朝第一仗打得并不理想,但是友邻的38军、39军却战绩显赫,以致军长曾泽生对部下发脾气:“军长我不干了,我去38军当炊事员!”。

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凭什么别人是“万岁军”,我们掉链子?

1950年12月下旬,第三次战役开始,经过中朝军队的浴血奋战,敌人被迫于1951年1月2日开始进行全线撤退,只留一部兵力在汉城以北进行掩护,继续阻止志愿军进攻。志愿军乘胜追击,直逼汉城。

1月3日拂晓,右纵队50军149师在高阳以北碧蹄里地区击退美第25师1个营的抵抗。上午,该师446团乘势南进,途中与英29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营掩护分队交火,双方在高阳展开激战。

当日19时,149师突破敌炮火封锁,以1个营对集结于高阳以南佛弥地、三下里地区待逃之敌实施拦腰截击,将敌打乱。同时,以1个营迅速穿插渗透,断敌退路。经3小时激战,全歼英29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第1营和1个坦克中队。

战斗中,446团5连副排长李光禄只身闯入英军坦克群,用爆破筒炸毁敌坦克3辆。446团4连战士顾洪臣炸毁敌坦克2辆后,爆破筒用完,便勇敢地爬上第3辆坦克,掀开炮塔舱盖,高举手榴弹,迫敌投降。

此次战斗共歼灭英军700余人,缴获和击毁坦克31辆、装甲车和汽车24辆。将英军王牌部队全歼后,1月4日,50军和39军一起进占汉城,成为志愿军第一支占领汉城的部队。

1951年1月25日,第四次战役打响后,50军447团奉命在朝鲜水原以北白云山至东远里地区正面约9公里、纵深约6公里地域组织防御。

1月27日2时10分,447团3营一部主动出击,夜袭水原,毙伤俘美军60余名,打乱美军对白云山的进攻布置。从28日起,美军在强大火力支援下对447团2营据守的兄弟峰展开反复冲锋。战至31日午夜,为保存有生力量,2营主动撤离兄弟峰阵地。

2月1日拂晓始,美军以强大的火力和优势兵力向白云山阵地一次次进攻。447团灵活调整部署,白天打击美军有生力量后,主动撤离,晚上再次夺回。战至5日晚,447团胜利完成百般艰难的阻击任务,奉命撤出白云山阵地。

白云山阻击战期间,447团与美军第25师激战11昼夜,顶住敌两个团的轮番进攻,以344人伤亡的代价,毙伤俘美军1400余人,胜利完成阻击任务,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战后,为表彰第447团的作战精神,50军经志愿军总部批准,授予该团“白云山团”奖旗。

50军在入朝作战的期间,广大指战员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胜利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涌现出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鲍清芳,国际主义战士、二级模范王永维等功臣、模范1.4万人,有1个团、6个连、11个班、7个组获荣誉称号,有7000余人获朝鲜政府授予的勋章或奖章。特等功臣李广禄虽然不是长春起义的原60军老兵,但也是在鄂川战役补入部队的原“国军”士兵,同样是名“解放战士”,共产党员。

从1840年起,中国军队面对外敌鲜有胜绩,连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这样的二三流西方国家也敢在中国讨要租界、特权,签订不平等条约。

九一八事变之时,蒋介石公开表示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如若抗战顶多三天亡国”。但同样是中国军队,哪怕是从前的“国军”,在经过了革命真理的洗礼,经历了党的教育后,可以从钢渣被重新炼成钢!

建国之初,面对世界头号帝国主义,我们依旧是“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但这支军队敢打!能打!还能打赢!前后仅仅经过了2年的变化,这不得不说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

再从一个小侧面看看这个问题吧。

从1927年北伐开始,一直到1949年败退台湾,无论是在当年国民政府的宣传中,还是如今一些“国粉”的脑海中,可能对所谓的国军名将如数家珍,但是对于“国军”的普通士兵,他们能说得上几个?

但人民军队宣传的,却是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杨根思这样的普通指战员,全军10位挂像英模中只有1位将军,而这位将军,还是林俊德这样隐姓埋名为国铸盾的科学家。这就是区别,这也同样是战斗力的源泉!


古老而年轻的中国送你几个大嘴巴!

现代战争,是总体战,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诚然,我们必须承认,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我们并没有正面对抗美国的全部国力,但是这并不影响当时中美两国力量的悬殊。

但有一点往往被人忽视的是,虽然朝鲜目前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但事实上,在战争爆发之初,我们的国力水平在很多指标上还不如朝鲜。在诸如发电量、钢产量等关键工业指标上,朝鲜甚至连总量都超越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装备方面,飞机坦克大炮军舰就不说了,就光说步兵武器好了,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部队中39军是装备最好的,也有相对比较完整的美式装备。1950年9月的部队战斗实力统计,39军共装备38式步枪7320支,79步枪1512支,美制春田式步枪2408支,美制冲锋枪3058支,捷克式轻机枪790挺,美制M1918式轻机枪168挺,英制布伦式轻机枪117挺,美制M1917式重机枪155挺,日制92式重机枪7挺。而1950年一个美国师的标准步兵武器配备包括:6913支M1步枪、243支狙击步枪、7474支卡宾枪、638支冲锋枪、412挺“勃朗宁自动步枪”、160挺轻机枪、394挺重机枪。

我军几乎一个军(四五万人)的轻武器拥有量才抵得上美军一个步兵师(二万人左右)。而且我军弹药供应还有困难,抗美援朝初期国内曾经发动过共青团员复装美式子弹供应前线,但我们的对手的弹药供应却几乎是无限的,轻武器可以敞开了打。

这就是国力的差距,也是很多人战前不看好中国军队参战的原因。

当时的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甚至认为可以私下向蒋介石方面和美军提供情报,以此换取战后中国可以“收拾残局”,这在当时看来可恶,而并非我们如今看来的可笑。北京功德林监狱关押着解放战争中俘虏的国民党军高级战犯,在战争刚刚爆发时,多数战犯认为美国人会迅速取得胜利。在中华大地上潜伏的国民党特务、尚未被镇压的土匪恶霸们则私下传递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打响”的“喜讯”。

我们的对手同样是这样看的,而不仅仅只是麦克阿瑟个人所谓“如果中国军队进入朝鲜,那他们面对的将是一场屠杀”

美国人斯特朗在《中国人征服中国》一书中写道:

在抗战胜利后,美军在青岛建立了一个海军基地。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基地周围的农民们开始严格按照钟点下地干活:早上九点之前,中午十二点到两点,下午五点之后。为什么呢?原来美军飞行员会肆意地扫射农田里的农民。后来农民们以血的代价总结出了美军的训练规律:他们严格遵守作息时间,饭点绝对不会训练,所以才有了这个奇怪的耕作时间。

史沫特莱则在《中国人的命运》中记录到,1931年4月30日,上海最大的一家英文报纸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在华英、美、日军舰上的水手们每天在长江上通过射击岸上的中国人,个个都将练成神枪手”。

白修德在自己的书中提到,虽然几乎每个驻华美军都有几个中国朋友,但在他们内部称呼中国人的用词是“猪猡”

1948年8月7日的景明楼事件,中国湖北汉口的二十多名美军士兵集体强奸、轮奸中国女性。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下令封锁消息,并未对肇事者实施追捕,反而以“引诱盟军从事淫乱活动”为由审问几名中国妇女。

这样的国家,让对手怎么能不轻视?

但抗美援朝改变了这一切!

随着战线从鸭绿江边一路南移,功德林的前国军将领们开始为志愿军制作炒面,他们当中接触过美式装备、美国训练的,开始主动撰写各种美军战术研究。某些起义过来的前国军将领主动向毛主席交出了自己私藏的军火与电台,那些期待“三战”的土匪恶霸不是作鸟兽散就是一个个被镇压。

善良的中国人民再一次掀起了全国性的捐助飞机大炮运动,因为他们知道,这次他们的捐款不会再由一位“国母”出身的航空委员会委员长拿去吃利息,而是会真正地武装起我们最可爱的人。

因为他们同时也知道,他们领袖的儿子也同样走上了战场,并永远长眠在了那里。

也许,对于世界史来说,朝鲜战争只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爆发的一场地区局部战争。

但是,对中国来说,抗美援朝是一场中华民族的觉醒运动。他标志着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虽然我们刚刚站起来,虽然我们依旧贫穷,但是我们“钢少气多”,不再对外辱低头,绝不能容忍强盗霸权在家门口耀武扬威,绝不能允许某些霸权主义国家产生飞机大炮多就可以为所欲为的念头。

觉醒的中国人民第一次举国动员,前方舍生忘死,后方全力生产,一切为了胜利,在美帝国主义最如日中天、不可一世的时候,狠狠地抽了它几个大嘴巴。

可以说,是抗美援朝,重塑了中国人的民族之魂。抗美援朝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真正在一场战争中,完全依靠自己的军队,在正面对战中取得胜利。

同样可以说,如果说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人夺取了全国革命的胜利,那么抗美援朝的胜利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告诉全体中国人民,也告诉世界,我们有能力带领这个国家光荣地走下去!

1927年,国民政府北伐收复南京,英国人用舰炮炮轰了南京。

1949年,同样是在南京附近的江面上,在中国共产党还没有统一全国,甚至还没有正式建立政权之前,就在中国的国土上还击了敢于挑衅的大英帝国“紫石英”号。

一顿胖揍换来英国1950年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

同样,一场抗美援朝,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用这种方式告诉世界,东方的巨龙虽然尚且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但是它真的回来了,重新站在世界的东方!

这就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从一个个人,一个个群体,乃至整个国家的转变,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重新在世界民族之林崛起的第一步。

而千千万万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们带领我们看到希望,他们带领我们守护希望,他们也将带领我们去创造更大的希望!


——————————

本文作者:钟爱华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子曰:足兵,足食,民信。


装备管够,饭随便吃,时时刻刻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相关话题

  假如你是朴正熙,你在宫井洞喝酒的时候突然发现金载圭心态失衡开枪打伤车智澈,你会如何做从而使自己活下来? 
  怎样看待近些年来刻意黑武王伐纣的言论? 
  历史倒写会怎样? 
  如何评价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弼? 
  抗联精神到底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 
  如何评价南云忠一在中途岛海战中做出的决策? 
  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一年是哪一年? 
  知青的生活中有什么少为人知或被刻意隐瞒的悲惨经历? 
  为什么古代全世界各地都有弓这种武器? 
  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为什么标志着专制主义的腐朽? 

前一个讨论
《石壕吏》中杜甫本人为什么不会被当作青壮年被「捉」走?
下一个讨论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中国独有还是大多数国家皆有的历史规律?背后有没有深刻的社会学原理解释?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