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薛兆丰的观点:我们应该赞美那些发国难财的人? 第1页

     

user avatar   le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仔细看了看薛兆丰写的东西,其实是老调重弹,原教旨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Laissez Faire Capitalism),这和他之前的“用涨价解决春运买票难”的论调是一个意思。这种调调就算是在资本主义灯塔国,也越来越小众了。

我们还是先来说说薛兆丰文中提到的这个故事吧。

John Shepperson在美国超级飓风Katrina入境之后发现一个商机,立刻租了一辆卡车,买了19台发电机,开车600多英里跑到灾区售卖。他的售卖价格是买入价的两倍。他因此被警方逮捕,罪名是“价格欺诈”(Price Gouging)。

“价格欺诈”在美国多个州都有相关立法,通常是将特殊时期涨价超过10~25%(各州不同)的情况认定为“价格欺诈”。John Shepperson把价格翻了个倍,所以不幸被逮捕了。

美国关于这个事情也产生广泛的讨论。价格上涨的上限定在哪里比较合适,这目前是没有定论的。但是,很显然,这类法律在美国仍然挺多,有13个州都有相关的法律。

美国历史上都是偏向于放任自由型资本主义的,社会风气是更倾向于依靠民众和资本力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政府,结果还有这么多州有这种立法。那么,更倾向于政府力量解决问题的中国,“发国难财”显然更不受欢迎。

————————————————————————

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薛兆丰错在哪里。

首先,他的基本论调还是:价格上涨有利于增加供给,市场的自动平衡能力就能解决问题,因此发国难财是有利于解决灾区供给不足的。

市场的确在一定范围内具备自动平衡的能力。价格上涨,会吸引更多的人进来生产、调配,从而提高供给。而提高供给就会导致价格下降(如果假定需求不相对上升的话),从而平抑价格。

所以听上去好像在灾区把东西卖高价是有益的?

这里的漏洞就在于,市场的自动平衡是需要时间的。而现代社会大部分紧急情况的时间周期都不长。“涨价->供给上升”这个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长度,通常都不能满足民众的实际需要。一般来说,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有形的手”——政府管制能力会更有力一些。

比方说本次疫情,口罩脱销。

我司想为员工采购口罩。专业采购人员联系了一百多家生产厂家,发现几乎全部都已经被政府控制,产出都要由政府统一采购、统一分配给灾区和各地医院。根本不用“涨价->提高供给”这样的市场信息传导。有形的手直接就插手物资收集、运送物资。特殊时期之中,这样做效率比市场自平衡高得多。

尽管有形的手也会存在问题,比如一些人不正当地依靠政府关系拿到了稀缺的资源。但是相比于市场化解决方案会带来的问题,有形的手带来的问题可能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市场化的稀缺物资分配,优先分配的是富人。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为这一点辩护的说辞是,一个人愿意为商品付出的资金数量,反映了这个商品交给他消费所能带来的效用。所以价高者得,能够使得商品得到最高效率的使用。但在非常时期,人们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富人很可能会基于恐慌而购买过多的物资,导致较差的资源配置。还有人会把物资囤积起来,囤积居奇,人为制造恐慌,哄抬物价。跟不要说高昂的价格还会引来大量的造假者。

更进一步地,囤积居奇和快速涨价,可以在局部形成恐慌抢购、恐慌囤积。把原本并不稀缺的物资变成稀缺物资,反过来扰乱市场秩序。

因此,依靠那些“发国难财”的人去解决灾害时期物资稀缺的问题,是效率很低的。

John Shepperson到底算不算“发国难财”,其实是值得商榷的,他的利润是不是合理的,这一点没有得到过良好的评估。“价格欺诈”相关的法律也并不评估这些,这可能是出于司法成本的考量。尽管在这一个案例上,我们可以大致判定,他的行为有利于灾区人民的生活保障。但是你会发现,这么多年也就只有这些少数、小规模的一些案例。历史上美国灾害无数,怎么这些频繁受灾的州都被猪油蒙了心,要搞这种法律呢?怎么不放开“发国难财”呢?无非是吃过大亏。而且随之相关法律的演进,也许我们能够越来越清晰地分辨“发国难财”和“真正有利于灾区的市场行为”。

更进一步地,发国难财有很多种。单独把一些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该算是“价格欺诈”的模棱两可的案例拿出来,试图为所有“发国难财”的行为辩护,这就非常不妥了。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地震重灾区断了通信。当时,中国联通公司宣布于2008年5月12日至5月31日期间,全国各地凡是漫游至四川成都、绵阳等五个地震重灾区的预付费用户都将获赠200元的话费,以此绵薄之力表示对抢险救灾工作的支持。
结果,这善心被一些投机取巧的人利用,以每个10块多的价格大量购入联通卡号,然后开通带去四川,每个卡号只充值最小数额话费,然后等着联通公司赠话费。
  每个卡号能获赠200元话费,上千个卡号就是几十万的话费,这些大量购入的人,转手就倒卖出去,赚得盆满钵满。

这是不是发国难财?不知道薛兆丰准备用何种经济学原理去赞美这些人?

尽管自媒体往往需要通过标题的惊悚来吸引观众的目光,但超越了一定的界限,就不再是标题党,而是妖言惑众了。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真不需要那么多理论去解释。

我们就拿现实情况来说吧。从现实情况来看,在大多数灾难中,人以及政府缺的都不是钱,而是物资。(这也是为什么在各种灾难中,外国更多地给中国捐赠物资而不是钱的原因。因为你就算捐了钱,对方也还得去买物资,不如一步到位)

在现在这个时代,你只要把钱存到银行里,就算是洪水、地震把一座城市全毁了,你还是可以凭你的个人证件从银行里提出来钱,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消费。但是,在大多时候,物资的生产却很难跟上现实的需求——尤其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如果中国发生全国性的灾难(比如此次疫情),那么全世界也难以保证中国的物资需求。

物资的短缺,就必然意味着有些人能拿到物资,有些人拿不到物资。某些可以把控产品渠道的人,也就有了定价权。但问题在于,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每个人都需要物资,那么有资格定价的人自然也不会再搞歧视性定价,而是直接以最高出价为标准。

举个例子,某地有5万个口罩,当地人口有5万人,最正常的卖法是一人一个口罩。要是以前卖10块,现在卖20一个,也算可以接受。但假设在这里,你把价格提升到50元,也依然能卖掉5万个,那么口罩商人会选择不卖吗?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可以一次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意味着,当1个人可以买10个口罩的时候,必然有另外9个人是买不到口罩的。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不能说另外9个买不到口罩的人一定会感染,但相比于其他人肯定是更不安全的。那么,这个问题就变成了:这9个人的生命安全该如何保障?

如果拿薛兆丰的那个例子来说,或许在极端环境下,1瓶水1万元固然是救了人,但如果是全国性的灾难,有几个人能花1万块买一瓶水?而且,水这种东西是要需要持续摄入的。就算有些人一狠心花了1万块钱买了瓶水,但几天之后呢?有钱人可以买得起几万瓶水,天天游泳都用不完,没钱的人就只能渴死,这是一个有基本文明底线的社会可以允许的行为吗?

按照这种猪脑子逻辑,如果发国难财是值得赞美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生产防护服的厂家可以成立价格联盟,把防护服卖到1亿1件?到时候,前线医生得不到防护,一个接一个倒下,最后再也没有人能扛住疫情,疫情大规模爆发,只有买得起防护服的人能幸免于难。这样的国家还值得让它活下去吗?

所以,当出现这种全国性灾难的时候,世界主要国家通行的做法都是由国家强制征用物资并进行统一分配。否则,单纯依靠市场竞价,最后一定会导致很多人买不到或者买不起,进而导致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大多数国家都会设置有所谓战时状态或者紧急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政权最需要做的一是保障所有国民的基本生存,二是通过政府的调度将物资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另外,针对突发事件中的物资紧缺,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如果你有钱并且能够买到物资(主要是食品和日用品),那么就赶紧买物资捐到灾区。如果你买不到物资但又想支援一线,最好的方式是直接购买国债或者相应债券(比如这次的疫情专项债,既能直接支援一线,又可以当一种理财),这样所有的钱都能直接进入政府的账户中,并且由政府统一调配,这个效率也比要过某些机构要好得多。像这次疫情中,财政部也已经表示此类突发疫情不会影响全年的财政规划(政府中是有这么一笔应对突发事件的款项的)。

希望一切能很快过去吧。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由于经济学领域数学工具落后,导致大多数经济学理论只分析最终平衡态结果,而无力分析达到这个结果的动态过程。

按照理论最终供需肯定会平衡,就像在阻力作用下钟摆最终肯定会停下来,但是钟摆停下来前需要来回摆动多少次,经济学家是不会告诉你的。

在粮食药物等必须物资方面,钟摆每来回一次就要砸死不知道多少人,但是经济学不在乎,反正所有人都死光一切归零也是一种平衡。


user avatar   yinan-li-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有大灾大难,总会有三种人:

1.囤积居奇

2.趁火打劫

3.妖言惑众


user avatar   luo-chen-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是人类有史以来效率最高的经济形式?

自由市场。

什么是人类有史以来效率最高的剥削形式?

不受限制的自由市场

因为不受限制的自由市场一定会发展出垄断。

很多人对垄断有一个误解:垄断只发生在超大型企业之间,比如诺基亚垄断手机,三星垄断内存,戴比尔斯……算了这个不提。

其实垄断很容易就发生了。

大雪封山几个月,楼下的小超市就是垄断。

你大半夜在宿舍饿了,你室友的泡面就是垄断。

机场的围脖枕头两百一个,火车上的瓜子十五一包,这就是垄断。

什么是国难?国难就是天然的垄断啊。

明末灾年,一石大米值四两银子。(一头牛市价是八两银子)

解放前的上海,一盒盘尼西林值一条小黄鱼。(也就是一条黄金)

你以为自由市场了,就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人卯足马力生产口罩,然后加一点点钱卖给你?

你是不是对发国难财这个词有什么误解?

发国难财的人,只会卯足马力生产口罩,然后加很多钱,慢慢的卖给你

一个正直,勇敢,有理想,沉得住气的国难财选手,是宁愿把多余的口罩烂在库房,也不会把他投向市场把自己的价格打下来的。

在国难这个语境下,赞美不受限制的自由市场,合适吗?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抛开道德层面不谈,只谈经济层面。

口罩的问题是长期的吗?如果说口罩短缺问题是长期性的,那么我们应该从制度层面去改进口罩短缺的问题,比如说对口罩厂减税免税,发放补贴之类的,促进口罩厂的生产。

但是很显然,口罩短缺的问题是暂时的,不是长期的,中国是世界工厂,轻而易举能满足口罩需求,既然如此,那么社会稳定层面就更为重要一些。

之前我一直强调,不要把民众当成经济里面的一个单元,民众是人,会思考,会做出决策,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像这类的紧急事态中,社会的稳定性比经济性更加重要, 社会的混乱会导致救助更困难,经济损失更大。

发国难财会变相促使社会更加混乱,导致民众对于社会重建失去信心,因此应该尽量避免任何类似的行为,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在考虑经济上面,包括在考虑经济危机的时候所常用的一招就是不把民众当人,而仅仅当一个单元,好像民众可以自愿饿死,民众可以自愿就静静看着某些人发国难财,民众就可以自愿看着某些人囤积居奇。

要是民众不愿意呢?有没有考虑到民众不愿意?而民众不愿意的几率是很高的。


user avatar   feng-si-w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是错的。

美国那个年轻人买了19台发电机送到灾区,以双倍价格出售,被警察以哄抬物价的罪名法办。作者认为这样阻止了当地民众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发电机。

而事实上,如果警察不将这年轻人法办,其后果就是:

更有钱的年轻人,一口气将周边1900台发电机全部买空,然后以10倍的价格一台,一台的卖。虽然他手中握着周边所有发电机库存,但他不急着出货。因为只需要卖掉190台,他就回本了,剩下的,全部都是赚的。而他一台一台的卖,就是要让居民知道,发电机没货了。

如果警察至此还不管。

那么当地居民在第一天会观望,第二天恐慌,从第二天夜里开始,一部分居民会抢购10倍价格的发电机。而该年轻人会说,第一批货卖完了,接下来,20倍的价格开卖。

如果警察还不管。

部分灾民对物价的信心会发生动摇,他们会倾向于早点买20倍价的发电机,而避免等其涨到天价时再倾家荡产去买。于是他们忍气吞声,不得不花费巨资买一台本来应该很便宜的发电机。富有的居民会乘着价格稍稍降下来,且有人出货时,一口气买10台。虽然他原本没必要买这么多,但基于恐慌囤货的心态,他还是这么做了。


又因为恐慌性囤货的出现,原本被控制了货源供给的灾区,更加紧缺发电机了。1900台发电机原本可以做到原价一户一台,因为有很多户恐慌性的囤了10台,导致货源进一步紧缺,真正出现了有钱也买不到货的情况。于是有的人家,即使有钱,也不得不过没有发电机的生活。

所有灾民都意识到了,今天不买20倍价格的发电机,等明天没货的时候,30倍的价格也别想用上电。于是,剩下还在坚持的居民们,终于放弃了抵抗,拿出了钞票。而等待他们的,是25倍的价格。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可以被发国难财的物资之特点:

1、必须是刚需。再贵,人们也不得不掏钱买。

2、必须有一定的生产周期。不能今天囤积商扫完货,明天又生产出更多的货来。又或者,因为某些原因(春节等假日或是突然发生的灾害等),生产周期遭到延长。

3、必须在某片地区形成供需缺口,且存在运输门槛。


灾区的发电机刚刚好满足以上三点。


什么?等再有一位年轻人,带着更多发电机来形成竞争就好了?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一般是这样的:

再有一位年轻人,也发现了当地的生意。然而周边1900台发电机已经被前一位全部扫空了,因生产周期长,只有到更远的地方才有货。这位年轻人为了跟进赚钱,拿出他的积蓄,将更远地区,加上灾区周边仅存的1000台发电机,也一扫而空。

因前述的“存在生产周期”之特点,市场上暂时难有新的发电机填补库存了。现在灾区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所有发电机,都落到了这两人手里。

于是灾民们想要靠自己的力量从外地调货的希望,就此破灭。事实上,这两位年轻人虽然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他们却实质性的,联手造成了这一悲剧。

虽然两位年轻人手中的发电机库存,已经超出了灾民们所需要的数量,但他们以10倍以上的价格在卖时,只需要卖出库存的十分之一,就回本了。这就造成了,灾民们紧缺发电机,发电机被掌握在少数商人手里,而商人们却早已经回了本的局面。


总结现状:市场上的所有发电机都在这两位年轻人手上了,这两人也很清楚他们能垄断灾区发电机市场的时间是有限的(至少在新的一批发电机被制造出来之前),同时,发电机是刚需,在他们垄断期间,开一个灾民拿得出的价格,不管多高,都一定能卖掉。

所以你猜,这两人是会竞争,还是会合作?



新闻说各地口罩工厂已经开工,那么,各位都以正常价买到口罩了吗?

不管是淘宝还是京东,除了被工商盯得死死的那些知名旗舰店(事实上他们手上的货源也十分有限),那些普通卖口罩的商家已经多如牛毛。

各位觉得这些商家形成价格竞争了吗?还是形成了默契的价格同盟?

生活总是最好的教材,这是一堂免费的政济课。


真正要等到这一切恢复正常,需要口罩产能进一步扩大,且武汉优先之调控政策(我支持这一政策)有所放松为止。也就是说,等到涌入市场的口罩多到惊人,到形成价格同盟的商人们认为全部吃下存在风险的时候,价格就会正常了。

预计可能还需要15-30天吧。在这段时间里,口罩会慢慢的变得可以买到,但价格,仍然会比较贵一些,然后缓慢回落。



差点忘了解决问题。有破有立,更有价值。

真正健康的市场经济是什么样的呢?

灾区发电机紧缺,价格上涨。于是年轻人买了19台送进去,双倍价格卖一定会被法办,于是他以高50%的价格卖出(数据为随手比方)。

他赚到了钱,虽然不多,但也比正常的买卖要赚得多。此利润吸引更多商人带发电机来卖,价格被警察管制在高50%的范围内,不允许再上涨。但在适当的上涨空间里,仍然是商人们的合法利润。

此合法利润仍然比平时正常卖发电机要高,所以越来越多的发电机商人将货带来。最开始的价格同盟被人数打破,价格逐渐回落。事实上,即使价格同盟一直存在,高50%的价格解决燃眉之急,当地灾民们也都觉得可以接受。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发电机生产出来进入市场,暂时的需求缺口被填满,发电机在灾区的价格也回到正常。


这里面,50%的涨价天花板,就是官方调控的结果。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许发国难财。


有人可能会问了:

那么如果官方设置涨50%的天花板,商人们觉得赚得不够多,他们故意扫光市场上的发电机,然后囤着不卖。你官方空有价格管控,我商人就是不卖,灾民们的刚需得不到满足,没有电过日子,迟早要乱。

等到他们乱起来,你官方管不住了,自然就松口了。到时候商人们再以20倍价格来卖,不就回到原来说的局面了吗?


所以说……我们国家曾经有个罪名。

叫投机倒把罪。

你真以为这个罪名是官方的意识形态问题?



附加问答:

薛兆丰是经济学教授,他提出的经济学观点,难道这么容易就能被你反驳吗?

答:这就好比一位数学家,就算他精通各种数学问题,但他如果想骗小孩子说:1+1=3.那么,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轻易的摆几个石子在地上,反驳他。从根上就错的道理,很容易使用最朴实的生活现实来指出。

至于他为什么要骗小孩说1+1=3,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我看有人在回答中指出,便不复述。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凤姐”版网红经济学家。

好为大言以求名。

然后拿着名换钱。

薛老师在走一条已经被证明的可以出名的路。

就是整天胡说八道自造热度。

这俩月已经连续说了类似反常识的“道理”好几次了。而且反智到,傻子都觉得说的有问题。

然后越来越火了,上综艺身价估计也高了。

“文人”一旦脸皮厚起来,底子好。无需直播吃翔就有大热度了。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薛兆丰这一观点的核心论据,在于价格能够调节供给,刺激更多生产者制造人们所急需的产品投入市场。

这一论点,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学过大一的经济学原理课程,会比较容易理解。

但我们把视角放大一点,看看高中政治课,再看看其它的经济学理论,就会意识到,思考问题的方法不能这么单一。

首先,用高中政治课的知识来回答:

市场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价格的涨落,能帮人们认识到需要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及时、准确、灵活地反应供求关系变化。

请问:在当前的肺炎一起中,生产者是不知道需要生产什么、需要为谁生产吗? 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请问生产者是否需要走街串巷到商店调查一圈,才恍然大悟:啊,原来我们需要生产口罩了。

而如果接触过更多的经济学理论,就会意识到,允许一些人发「国难财」的副作用。

@慧航 老师的回答讲得很好:口罩,在疫情暴发时有「正外部性」,也就是说购买口罩的收益不仅体现在戴口罩的人和卖口罩的人身上,也能给其他人带来正面收益(减少了其他人被传染的可能)。

如果一种商品有正外部性,那么如果放任市场来调节,就会导致无法达到全局最优。因为,市场中交易的双方,最大化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会考虑第三人的利益。扪心自问,有谁在买口罩的时候,会因为这样就能避免门卫、保洁阿姨和外卖小哥被感染,而愿意支付更高的价钱?这样的人有,但毕竟是少数,这时候就需要宏观调控的力量,让人们为了他人,而不是自己,更多地生产、销售和购买口罩了。

另外,薛兆丰还需要意识到一点:像是口罩、防护服、护目镜、双黄连这种疫病中需求暴增的产品,他们所处的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的,而更接近于一种寡头垄断。

2017 年的时候,就有权威媒体报道称某品牌在防雾霾口罩市场上占据了超过 90% 的市场份额。

垄断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厚利少销」,用较昂贵的价格卖较少的产品,攫取垄断利润,导致市场上产品的供给量少于最优水平。哪怕不是完全的「一家独大」而是几个主要玩家形成的寡头局面,那么寡头之间也更容易通过价格协议来操控市场。

如果向少数人卖「天价口罩」和向多数人卖廉价口罩带来的收入是一样的,那么垄断市场和寡头市场会天然倾向于选择前一种策略,因为这时成本更低,利润更大。

面对这样的市场失灵,赞美「发国难财」的垄断者们,更加无法让大家用上口罩。


user avatar   sijic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再一次吐槽薛兆丰。

他大概没有学过一个词,叫做『市场失灵』

经济学中传统上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外部性、公共品、不完全信息和垄断。

比如卖口罩发国难财的吧,在这里市场如何失灵了呢?

我们抛开上面几个晦涩的术语不谈,我们来想一下,口罩的作用是什么。

还用说嘛,保护自己不被病毒感染啊!

但是,如果仔细想一下,这个作用只对了一部分。

即使有口罩,你愿意呆在一个没有发病的小区,还是发病好几例的小区?

更极端一点,如果你所在的地方除了你以外的其他人都被感染了,你即使有足够多的口罩,你能保证自己不被感染吗?

所以自己戴口罩不仅是在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其他人;其他人戴口罩不仅是在保护他们自己,也是在保护你

所以,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外部性

然鹅,问题来了。我们假想两个人,如果A戴了口罩,我戴口罩被感染的概率是20%,不戴口罩感染的概率是50%;如果A不戴口罩,我戴口罩被感染的概率是30%,不戴口罩被感染的概率是80%,那么,不管A有没有戴口罩,我自己戴口罩是占优策略,所以我说不会管A有没有戴口罩,抢就完了。

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

对于全社会而言,最好的状态是所有人都能戴口罩,然而对于个人而言,不管这个社会戴口罩的人有多少,我自己能抢到口罩一定比抢不到好,所以才有了哄抢。

而因为需求弹性的降低,药店就有了垄断势力

所以,由于外部性、协调失灵和垄断势力,共同造成了如果仅仅依靠市场,口罩的分配不是社会的最优分配。这个时候需要政府管制,需要配额,需要价格限制。

当然,这些东西可能不是薛兆丰的经济学101就能想明白的。不怪他。

===================

@Xueheng Li @绝壁孤影 @focout @Noah

看到@绝壁孤影 对我的质疑,一开始是他对我的回复,我看了第一条,然后就看到人身攻击的话,所以直接拉黑了。我就回应一下第一条:

手头上没别的书了,微观的书只有一本MWG还没讲垄断竞争,随手拿了一本产业经济学的书:

市场势力,或者垄断势力,正如 @Xueheng Li 所言,就是提价但是不损失需求量的能力,其实这个东西在微观经济学或者产业经济学里面很简单,加成率,markup,而markup其实就是厂商面临的需求弹性。所以垄断势力的决定因素就俩:边际成本和markup。

从需求端说,如我前面解释的,因为协调失灵(囚徒困境)的问题,造成所有人都疯抢,当然你可以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那是截距项,现在就问你,如果口罩每包提高价格10块钱,在疯抢的情况下药店卖不卖的出去?放在之前卖不卖的出去?在价格管制之前多少人盯着京东淘宝买口罩的,我自己也买了一些高价口罩,放在平时我都不会买,这不是需求弹性降低是什么?

如果如 @Xueheng Li 所言,是在向另一个均衡过度,那么我就要问了:

  1. 在初期没有价格管制的时候,不管是网上还是实体店,有的店便宜有的店贵,价格相差几倍,请问边际成本真的差了几倍吗?
  2. 如果边际成本真的变成了之前的几倍,那么为什么价格管制之后他们还在卖口罩,只不过价格降下来一些?理论上,价格如果远远低于边际成本,他们应该退出才对啊?
  3. 从时间的variation上,为什么有的商家一直卖评价口罩但是有一些商家价格大幅降低?

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口罩,我三个口罩撑了一个星期了,因为不出门。

但是因为囚徒困境,所有人都去抢口罩,才认为造成了短缺,毕竟没有口罩的话,出不去门事小,被感染了事大。

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承认现在需求弹性降低了呢?为什么一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理论解释不去观察一下现实呢?

@绝壁孤影 批评我说一个搞计量的反倒不依靠证据,我想跟你说的是,懂计量的人不一定靠数据说话,通过反复观察和比较照样可以得出定性的结论,你可能没听过定性分析方法吧?

当然了,因为没有数据,你总能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论证的确就是MC提高了。

个人信念不同而已了,不再争辩。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央视版的《三国演义》? 
  如何评价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宣布驱逐 23 名俄罗斯外交官? 
  南半球大国没有北半球多,这造成了哪些影响? 
  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政治主张有什么区别? 
  如何客观的评价李嘉诚先生? 
  如何评价富坚义博? 
  发表经济学顶级期刊(top 5,field top)是什么体验? 
  中文维基为什么越来越垃圾? 
  如何评价b站网友的“英国是二战发动国,德国只是被压迫的反抗”的言论? 
  如何看待发改委新一轮振兴东北1.6万亿计划? 

前一个讨论
“缺口罩”改变了我对中国制造业的认知。我们这样的制造业强国,世界工厂,怎么会缺口罩?
下一个讨论
如果创造一个汉字来代替「飞机」这个词,你会如何创造它的字形与发音,为什么?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