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冼村。
这里像极了电影《盗梦空间》中最后一层梦境。城中村废墟与摩天大楼的相映,是冼村最吸引我的地方。
冼村,一个藏在广州CBD里面被遗忘的古村落。阴暗、潮湿、霉味、嘈杂,它具有城中村均有的
特性。虽然身处CBD,但在这里你完全感受不到自己已经站在广州城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周围的现代高楼使它变得低调,也是因为它的低调,使人们把它遗忘在城市最繁华的角落。
冼村并非如切尔诺贝利一样的「鬼城」,而是由于各种原因和阻力,只拆迁了一半的城中村,因此形成了「一半是废墟、一半有住人」的独特现象。
和其他城中村的特征一样:头顶一线天、握手楼、阴暗狭窄的过道,还有一口池塘。但是,冼村的地理价值是得天独厚的。隔三岔五就有拆迁的报道见诸报端,可是,村子里生活依旧,店照开,房照租,完全没有搬迁的迹象,整个拆迁进展缓慢,很缓慢。冼村拆迁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自留地物业的收益透明度问题。这个城中村最普遍的难题在冼村尤其突出。
广州,珠江新城CBD东北侧、地图中红框部分即为冼村,距离CBD仅隔了一条马路。
如此高密度的城中村很难不让人联想起香港曾经的九龙城寨。
第一次看到冼村的照片之后,有种无法言状的震撼。于是当即定下了第二天去广州的火车票,带着两台相机,一秒都没耽误。
以下照片均为本人于2014年10月所拍,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废墟与人共存,人与废墟同在。
转眼一年过去,冼村至今仍未拆干净。
在南斯拉夫,有这样一批传奇建筑,它们被称来自「外星」的文明,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接待过数以百万计的参观者,在建筑领域内,至今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可是,就是这样出色的建筑,却在辉煌的时期遭遇了国家内乱,最终沦为荒野中的废墟。
它们就是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前南斯拉夫纪念碑。
莫斯拉维纳人民革命纪念碑。
它由DušanDžamonja设计,1967年建成。这座纪念碑旨在纪念1941年克罗地亚人民起义。
马其顿境内的伊林登起义纪念碑。
它是为了纪念1903年,保加利亚人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伊林登起义,起义最终被奥斯曼帝国镇压,近9000起义军被处决。
现塞尔维亚境内的卡丁加卡纪念碑。
它建成于1979年,为了纪念1941年的与德军战斗的当地工人战斗营。
这些酷似科幻片中来自外星文明的建筑,就是笔者要讲的南斯拉夫雕塑。
他们大多都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由南斯拉夫铁托总体授意建造的。
但是相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纪念碑,它们没有强烈的政治符号,有的只是在用模糊性的造型,目的是为了给民众传递是安慰、纪念、愈合的情感。
上图是位于塞尔维亚的三拳纪念碑。用以纪念二战时期被德军处决的1万名死难者。
在这些高度抽象的雕塑自身,每一件都有特殊的寓意,以及更严肃、更深层次的历史意义,在震撼之余更能打动人心。
上图是波黑境内的革命纪念碑,纪念1942年的科扎拉战役。
上图为塞尔维亚的科斯马加战士纪念碑,为了纪念二战中牺牲的6000多名战士。
上图是克罗地亚Jasenovac集中营纪念碑,纪念该集中营中数十万的遇难者。
在上个世纪整个80年代,
这些建筑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来参观学习。
但是铁托逝世后,南斯拉夫内乱爆发,
这些纪念碑也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波黑境内的民族解放纪念碑,纪念1941年东正教圣乔治节期间,被法西斯屠杀的数千名塞尔维亚和犹太人。
波黑英雄谷苏捷斯卡战役纪念碑,以纪念二战中的苏捷斯卡战役。
换个角度它是这样的
在前南斯拉夫的国境内,还有很多超越本身价值的「废墟作品」:
除了抽象的造型,这些建筑还让人感到一种繁华过后的静默与哀悼。
这一座已经在2011年的时候被拆除。
它的仰视角度是这样的。
部分纪念碑变成了真正的废墟。
正面照
也许,这些纪念碑会随着时间的流逝,
慢慢的荒废破损直至变为真正的废墟。
然而,它们所代表的严肃的纪念意义,
却一直提醒着现代人和平的珍贵。
与众多人为废弃的城市废墟相比,或许这些纪念碑更值得一看。
*参考内容:
1.没有经历过战争,却不妨碍我们感受这些纪念碑里的伟大传奇-百度贴吧
文/马良行MAHOOOO
2.有哪些超越时代审美的作品? 文/眠眠
*图片来源:
谢
@蔺佳大大邀,每次都能邀上我回答感兴趣的问题,棒极了。
感谢知乎的推荐和大家的点赞支持!
提及城市中的废墟,或许很多人都跟我一样,会第一时间想到随着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那些废弃的工业文明痕迹。
我先以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的这片行将被遗弃的厂区来引入这个话题,源自我朋友小朱拍的一些图。
破落的水泥厂,发电厂,化工厂,在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停止运作、人去楼空后,便成为了一个个遗世独立的失乐园。
钢筋铁架依旧厮守在工厂的遗址上,在黄昏到来之际,铭刻着一个时代的烙印。
江门的这片工厂遗址仅仅是作为我选取的众多工业废墟中的一个代表,而城市废墟当中另一个有味道、值得一看的地方,便是公园废墟。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了广州的世界大观。这片糅杂世界多国建筑景观的园区当年曾盛极一时,尚记得童年去游玩时的游人如鲫。翻阅相册的时候才发现当年还留下了不少老照片,如下图这张,我和姐姐骑着老虎的奇幻漂流。
如今世界大观经已倒闭,被丢弃于天河区东圃一隅,空余下附近因其而得名的大观路。当年人来人往如今已无人问津的建筑得以保留,在杂草丛生、无人打理的园区中屹立着,以残败的躯体昭告着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有天黄昏途经此地,我做了一件勇敢的事,翻铁丝网潜入了已关停数年的城市废墟——广州世界大观去拍照。
上一次来的时候我只有三四岁大,昔日人来人往的园区如今已破败不堪。由于此处现属于并不对外开放的私人物业,未经许可入园的话进来难出去更难,也曾听闻前不久这里的董事长报警抓了一批擅自闯入拍照参观的青年人。
幸好到最后我运用自己的智慧,借着跟里面的工作人员交谈安全地逃了出去,并通过聊天套话获知了此处的一些小内幕。虽然老了,但我还是那么放肆。
而在世界大观附近,还有一个名叫航天奇观的乐园。当年由东圃镇当地农民自行筹资兴建,最牛逼哄哄的是还买下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实体,园区倒闭后依旧保留着。如今,这里又是一片沦为废墟的童年回忆。
说完了广州的公园废墟,我想说一说位于汕头老市区的这片名叫“小公园”的废墟,也是一个我很喜欢的地方。
小公园的地理概念,正是以中山纪念亭(文革时被毁,改革开放后复建)为原点,辐射开去的一带民国建筑群。
这里是汕头在民国开埠时期的CBD,但往昔繁华的百货大厦、西洋别墅与骑楼街,早已沦为了一片缺乏保护的颓垣败瓦。
对于这些应当保护起来的文物,汕头市政府在此前并没有做出太多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反而是给这些破旧建筑打上了一个个“危房勿近”的标签,让人深感无力。
如今政府对小公园复修的工程已提上日程,但也只是停留于围蔽,未见有效的复修施工。真的不忍看到汕头这片如此有价值的“城市废墟”,在日后留给我们的只有惋惜和遗憾。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造字黑作坊。主要写关于玩和吃的干货,很乐意为你们分享一些有趣的路上见闻。
台湾新北瑞芳区的水湳洞,有一片13层的废旧选矿厂,是台湾最惊艳到我的地方。
大部分游客来到“水金久”(水湳洞、金瓜石和九份旅游区的合称)是冲着九份而来。但水湳洞才是整个“水金久”文化根源。因为在海滩边很神奇的有一个天然形成的淡水井,水质清甜,也就吸引了这里最早的居民。“水金久”闽南与读音同“美很久”,这一块海水碧蓝,群山环绕,我非常推荐用一天时间来逛一下。
(水湳洞海岸边的泉眼,直接可以喝的淡水,味道简直太棒。)
回到正题。这片废墟是日据时期的选矿场,山脚下的原废水入海口已经被永久的染色了。当然,现在的水质是完全无毒害的。
水湳洞尽量找个当地人骑摩托车带着玩最好,很多盘山小道开车也不太方便。远远地就能看见十分宏伟的旧矿场和漫山铺陈的管道。(看车和管道的比例感受一下…)
工厂区域自然是铁门锁上的。
但是!作为废墟控你确定要回去了吗??你要忽略旁边只比你高一点的围墙吗??当然是要翻进去!
虽然都说《千与千寻》取景在九份。但你看看这种隧道式的设定,简直就是宫老爷子的原画啊。我以为走出去就能看见汤屋啦。
可以看出还是有很多年轻人时常造访这里的。
照片上虽然看不出来,其实是几乎90度垂直的铁轨。当然不是走火车的啦,小伙伴的爷爷原来就是被日本人抓去做矿工的,说这个轨道,包括漫山遍野的巨大铁管都是用来运输的。
全程都是手机照的,渣技术可能看不出什么震撼的感觉。但个人非常推荐去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
前年去了一趟广西合山市。这个市诞生于1981年,和我年龄一样大,是计划经济时代设置的最后一个纯工矿城市。合山全境十几万人,市区只有三万人一条大街,比人口,比经济,比物产,合山都远远不如当年所属的来宾县(现兴宾区)。之所以要专门划出这个县级市,原因只有一个——煤。
从我读初中的时候,地理课本就有一个经济地理概念:北煤南运。即中国的工业能源基本靠煤电,煤田大多在北方。在重载铁路和超高压输电尚不成熟的70-80年代,南方省份发展工业的重要限制就是煤炭指标。所以南方的煤矿无论质量好坏,储量大小,一旦被发现就会得到重点开发。地级六盘水市就是这么来的。合山作为广西省手里最可靠的煤矿,一度决定了柳州等工业重镇的发展速度,所以能以十万人口、纵横几十公里的面积建市。
当然那都是过去的辉煌了。现在随着资源枯竭、煤价下跌,这个年龄和我一样大的“市”已经进入濒死状态,实际上除了市区和电厂一小块之外都是庞大的工矿废墟。而且由于地处亚热带边缘,降雨充沛,废弃的铁路、建筑、机械迅速被植被覆盖,比我熟悉的北方衰落工矿区多了几分生机和荒废感,好似宫崎骏的电影场景。但无论如何,这里还是一个活着的城市,这些旧日的巨大建筑尚未彻底“野化”,珠三角的朋友可以把这里当成自驾游的一个目标:
爬满青藤的铁路机车
多年未用过的货场:
曾经人流如织的火车站:
进站口看过去是稻田
当年的站房
封住的井口
重新被农田占据的铁路专用线,字面意思的黍离之悲:
夕阳下的工人住宅区:
分矿工人俱乐部里一片静谧:
球场上无人奔跑:
礼堂门口的工人家属
这座工人住宅放到80年代很潮啊
电影院简直可以直接搬到我出生的那个北方矿区:
过去最热闹的商业大楼:
80年代的矿务局广场,昔日的繁华只对前后20年的一代人很重要。之前、之后的人对这片黑色的建筑群没有任何温情的记忆:
红水河边的夕阳,上游的电厂已经在用澳大利亚的进口煤了
作为一个北方矿工的儿子,我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相关回答:
80、90 年代的青少年放假是怎样娱乐的? -马前卒的回答人去楼空,满目疮痍;这里的季节是【秋】。
对我来说,【底特律】是一个特别的城市。
空荡荡的大街上竖立着零星大楼。
被遗弃的地窖(也可能是监狱)
空荡的大楼如吸血鬼的古堡
里面或许再无人居住。
时钟失去了再次行走的动力。
当然,这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底特律
有时,你也能看到这样的风景。
它是美国某些地区的缩影,外表光鲜亮丽,内心已伤痕累累。
✎。
山东男人,180,抢答一波。
这又是一个挑动南北对立的问题,估计和那位说北方男人太高,作为劳动力不适合工业制造业经济发展的神贴一个作者。
什么时候身高成优越感了?
什么时候月匈大就成优越感了?
个体差异而已。
找对象又不是80年代集市上挑牲口,得看肩高,看牙口。
都2021年了,一个男人要是靠个头产生优越感,说明这个人基本就是个草包,长那么高个头白瞎了。
有的喜欢肤白貌美大长腿。
有的喜欢36D,锥子脸,水蛇腰。
有的喜欢小鸟依人,有的御姐控萝莉控,
还有的非得娶处女,还有的硕士以下学历不考虑。
但真没见几个执着于女孩子身高的,150—180的女孩子,我身边的北方男人都娶过。
另外,不是每个北方男人都高大魁梧,有40%的175以下。这种身高对于150—170的女士,都不算什么身高优势的。何况南方女士也有50%以上是身高高于160的。
男人最重要的是品行,修养,能力,责任感,而不是多大块头,毕竟现在农业也机械化了,重体力劳动,耐力劳动,已经占比极地了,高大魁梧,威猛彪悍,只具有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
治安越来越好的今天,都市里面也不需要一个巨石强森一样的肌肉男来给予女士们安全感。
女人们也不用想太多,男人喜欢你,爱上你,想和你结婚,不会因为你个头矮点,罩杯小一个号而犹豫。
最后,这种南北对立的话题,就谈谈GDP房价和产业领域就行了。扯到男女身上,简直就是人为的撕裂。
古人对这种人有个很形象的比喻:
除非你男票很爱用钢笔写字,是真的【爱】的那种,
没事儿不玩游戏,不看电视,不看漫画,不下AV,不跟朋友鬼混;
而是每个周末会专门准备1个小时,练习一篇长恨歌。
否则,就我所知的男人里面,极少有人可以配得上这么一只笔。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这种礼物束之高阁或不慎遗失是它的最终宿命。
如果你铁了心非要给他买一只这么华而不实的礼物,
那就买Lamy2000吧。
好歹外形好看,转送给别人做礼物也算是个稍微好一点的归宿=.=
如果不幸你男友就好这一口,那就百利金吧,德国货,有信仰加成。
看了行车记录仪视频以后,很多人都会为女司机感到冤屈:是应该转弯让直行,可是我这左转弯都转了一半了,摩托车才开始通过路口,我怎么让啊?
其实,这起事故完全可以避免,还是因为轿车司机行车不够规范,忘记了左转转大弯的原则。
我们看视频就会发现,司机在车辆完全出路口之前就已经打方向盘左转了,这就是典型的左转转了小弯,这样就会造成汽车转弯时,同时处于从左往右的车道和从上往下的车道交叉的位置,造成占用车道时间和距离过长,增加了与对向车道驶来车辆发生碰撞事故的可能性。
如图所示,A线转小弯,看似行车距离短,但是在路口里走出了一条大斜线,车辆斜向行驶,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占道转弯状态,这就导致了虽然转向时摩托车还没有驶入路口,但是直到碰撞发生时汽车仍然没有完成转弯。B线转大弯,虽然行车距离长,但是车辆大多数时间都是位于原车道或待驶入车道直向行驶状态,真正处于转弯状态的时间较短,客观上减少了与对向车道车辆发生碰撞的可能性。
而且在转小弯的时候,如果过早的切过去,那么你的视线就会早早的看向左前方你要驶入的车道,从而忽略了对向车道的来车,视频里面女司机说没有看到对面驶来的摩托车,也正是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左转还是要转大弯,虽然看似路程远一点,但是视野比较广,也就不容易分心,在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有更多的时间调整车辆的状态。
大家以后开车时,还是多想一想这些行车规范,毕竟: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