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慢生活,便不由得想起潮汕茶道。
答主仅在17年夏天去过一次汕头,这座城市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其茶道文化。
面对潮汕这个文化符号,比起潮汕美食、宗族文化、潮汕商帮等名片的如雷贯耳,潮汕茶文化似乎并不那么出名。但亲身体验之后,却让人觉得格外的宁静和惬意,完美契合“在夏天体验慢生活”的题意。
在汕头招待我们一家的,是我一位大学同学的父亲,当地一家玩具厂商的老板。我称他作黄叔。
黄叔年逾五旬,皮肤黝黑,操着一口外地人听不太懂的潮汕口音——实际上是完全听不懂,主要靠黄阿姨帮忙翻译。
尽管交流有些困难,但丝毫不碍黄叔表达他的热情——待客的中饭是提前两天预定的潮汕牛肉火锅,饭后便带我们一家前往他的茶室喝茶。
黄叔在城郊专门造了一座小楼作为茶室。小楼有两层——一楼从地板到墙壁、天花板都由木质面料包裹,几十平米的空间空空荡荡,仅有一张茶桌、几方矮凳,虽是盛夏却有一丝凉爽。二楼未曾上去过,我猜测可能是客房之类。
在潮汕喝茶无需焚香净手抚琴,没有那些宛如结婚送葬般的繁琐仪式。黄叔仅是招呼我们坐下,便开始亲自招待我们喝茶。
茶壶是陶壶。茶杯是极小的陶瓷杯,斟满也不足我一口的量。黄叔将五只茶杯放在托盘里,先用热水烫洗一遍,又用茶水冲洗一遍,第三道才请客人饮茶。
杯浅且小,我们这些不懂饮茶的外地人吹凉了便一饮而尽,却不懂小口慢呷。黄叔见我们茶杯已空,也不好说什么,便也将杯中茶水饮尽,将空杯收至托盘,再次为我们洗杯、斟茶。
反复三四次之后,我这才意识到每次都将茶一口饮尽似乎急躁粗鲁,便开始学黄叔的样子小口慢饮,品味其回甘。
黄叔冲茶、斟茶的手法极为娴熟,看得出是老茶客。潮汕茶道讲究“高冲低醨”,高冲是为了茶味甘甜而不苦涩,低醨是为留住茶香。斟茶又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之说:关公巡城是指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的关羽,使杯中的茶浓度一致;韩信点兵指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茶水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
斟好茶之后,敬茶的顺序也颇有讲究,往往我的父母优先,我次之,黄叔和黄阿姨最后饮茶。我要是先于我的父母接过茶杯即会被制止。
我们外地人不懂茶道之礼,乱了长幼顺序自然也不会被怪罪,但在讲究平等的时代重新遵循长幼礼节,也不失为一种新鲜的体验。
潮汕功夫茶气味浓酽,韵味悠长,斟茶的杯虽小,但以少胜多,口有余甘,肺腑通畅。
但潮汕茶道的深意并不在茶味,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社交方式——本地人饭后一家人坐在茶桌前闲叙,其乐融融;若有客自远方来,最好的待客之地是茶桌而非酒桌——以斟茶之细致、茶香之甘甜待客,而非“感情深,一口闷”的情感胁迫;交流感情最好的方法是一下午的倾诉和交谈,而非划拳、醉酒以及第二天清晨的头痛欲裂。
约莫下午五点光景,我们一家辞别了黄叔和黄阿姨。他们没有过多的挽留,送我们几打当地手打牛肉丸作礼物。回到杭州后,我给黄叔寄了一些龙井作为回礼。
而黄叔留给我的,或者说汕头这座城市留给我的,是让我开始喜欢上喝茶——更喜欢上这种冲一壶茶,在茶桌前坐一整个下午的慢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