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和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攻击理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1页

  

user avatar   deng-pu-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区别在于德国人认为自己的机械化力量是不够的,所以必须集中使用。

而苏联人预设了自己有压倒性的机械化力量,所以可以分散使用。

比如巴巴罗萨行动,德国人坦克部队只有3400多辆坦克,全部集中在17个装甲师,100多个步兵师加起来只有200多部突击炮可用,每个装甲军也只有四百左右坦克

而苏联人战前的计划和图哈切夫斯基理论里面,每个突击集团军的步兵师都要有100到250个坦克,突击集团军的步兵军坦克数量可能有超过600,远远超过德棍的装甲军,后面还有上千坦克的机械化军来纵深作战,这么庞大的坦克数量才能搞出来大纵深作战。

战前苏联人有30个机械化军,90个坦克师和机械化师,加起来超过两万坦克,要是按照德国人那配置比例,苏联其实可以实现全面的机械化,整个战线展开的全是装甲部队,任何一个地方突破都是大包围。


或者说,闪电战就是乞丐版的大纵深,也是现实版,而大纵深其实是梦幻版。

虽然苏联坦克数量达标了,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坏的,常年失修……大部分还是基本没啥用的T-26和BT坦克。

而且缺乏更多的是运动力量,卡车严重不足,前沿的20个军需要100000汽车,实际上只有四万,还是早该被淘汰的GAZ-AA这样的老掉牙皮卡冒充正规卡车,又跟坦克一样大量年久失修。

所以苏联人牌面上看起来搞了个大纵深的架子,实际上遇到德国人的乞丐版大纵深就被暴打了……



PS

实际上,苏联人战争后期的打法跟德国人的闪电战反而很像,都是在突破口集中坦克部队,打穿后投入更多坦克部队进入突破口争取打出来钳形攻势合围。

比如说近卫第五集团军在维斯瓦奥得河战役,13公里的突破地段集中了200坦克来做突破,之后投入了两个坦克军接近四百坦克深入包围。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德国一个很充实很强的装甲军打突破了。

只是苏联人摩托化力量不足,所以打突破的那些坦克部队缺摩托化步兵和炮兵,只能短距离使用,突破后靠专业的纵深部队包抄而已。


user avatar   chen-xiong-45-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就是苏联和德国分别发展的虐各自的第一假想敌波兰的战术。

德国三面包围波兰,国境太长波兰不可能严密设防,总归找得到薄弱点直接突的,所以德国第一波就搞闪击,迅速分割歼灭。

苏联和波兰是一条南北向几乎和经线平行的国境线,而且波兰长期反苏,有准备,加上苏联动员可能比波兰还慢,所以搞宽正面大纵深,先用合成部队突破波军阵地,再投入机械化部队——波兰国土越往西空间越小,正好适应纵深部队的逐步衰减。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快速进攻的基础。

德国闪电战的前提是机械化力量强,空军优势大,欧洲道路密度大,敌人国力总体上比自己差。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快速突击,迅速把重装部队插到敌人的致命深度。

苏联工业水平比德国差,预期作战区域比德国大(半个世界),设想大纵深攻击理论的时候也未必预期到机械化水平可以(像1944年那样)提高的如此之快。但图哈切夫斯基等人依然大胆设想了大纵深攻击理论,这不能完全归结为他们脱离实际,而是因为苏联将军们为快速进攻设置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前提——进攻线上的大多数国家都有严重的阶级矛盾,随时会爆发工人起义来迎接红军。

所以,他们基于30年代bug满身的坦克和数量极其匮乏的卡车,敢于规划远远超出自身能力的作战模式——不需要对沿途的城市攻坚,反而可以从起义的城市得到物资、机场和卡车,部队连续作战,依然在宽大正面上保持进攻能力,不停顿地从波兰边境打到大西洋。要评价图哈切夫斯基一代人的军事思想,绝不能忽视这个政治前提。否则既理解不了为什么作战目标如此宏大,也理解不了苏联为什么要建立那么多的空降军。

他们视红军为革命的输出者,有能力在资本主义国家及其不顺从的殖民地里支援或鼓动暴乱。实际上,在工业化西方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后,莫斯科十分重视殖民地,认为它们是资本主义的新的和脆弱的后方。

……图哈切夫斯基提出的“不停顿”进攻理论,包含有进攻中的苏联红军在军事行动过程中与起义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内容。空降部队的主力应先于红军行动,使用经过训练的特种任务营在外国领土和外国的城市遂行特种作战。除了与暴动的工人进行联系外,他们的任务显然还包括对敌国的首脑机关和设施采取直接行动。到1938年,红军已拥有5个空降军,其中4个配置在苏联西部,1个配置在远东。每个空降军编3个空降旅和1-2个特种任务营。

当然,从二战初期的实践来看,无论是在卡车缺乏的情况下打运动战,还是大编队轻步兵空投夺取目标,战果都很悲剧。但你也不能说苏联30年代的这些设想完全脱离实际——苏联自己建立于1917年的全欧洲兵变,1929年欧洲美国日本一起大萧条,从苏联的视角来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喜欢自己爆发危机,每十几年抽风一次,越是工业发达的城市越容易造反,苏联只要选在这种时间发动进攻就是了。你可以说苏联高层的政治判断有问题(大萧条后,发达工业地区反而是中产支持极右翼上台),但不能说基于这个政治设定以及与之配合的军事战略是完全空想。

实际上,随着二战后苏联工业实力的增长,苏联红军还真的在类似设定下打了好几场战役。比如控制捷克斯洛伐克,比如突袭阿富汗,都是轻装部队配合对方内部的亲苏人员,快速控制要点,然后才是主力跟进。中苏对抗的时候,北京军区也很担心苏联伞兵直接扑向北京,专门在北京部署了反空降力量。而朝鲜战争初期,北方部队联合南方的反李承晚力量,也打出过类似的大纵深突破效果。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yu-feng-78-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大的不同点当然是,根本就不存在能跟大纵深作战相提并论的闪电战理论。

详细说明写出来得一本书厚度,简要说明一下。

图司机提出,苏军在战时完善的大纵深作战体系首先是一套完整的战役组织法体系,按照扎哈罗夫的总结就是:

大纵深战役包括几个阶段:  
突破战术防御 由步兵、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共同实施;  
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 达成方法是:以大量坦克、摩托化步兵、机械化骑兵进入在防御中打开的缺口,出动远程航空兵和机降空降兵,以击溃敌预备队,摧毁敌战役防御;  
发展战役胜利(战役追击) 一直进行到彻底击溃选定为战役目标的敌军集团,为实施新战役占领有利的出发地位。  
第一阶段是主要阶段,因为不突破战术防御,大纵深战役就完全可能无法进行,也就是会半途而废。互相协同的步兵、炮兵、坦克(数个梯队)和航空兵在实施突破时,在全纵深同时杀伤敌战斗队形,以一次突然的大纵深猛烈突击摧破敌防御,在防御中打开缺口,迅猛前出到战役地区。在此情况下,所有兵种都是为步兵作战。  
突破的要点是摈弃线式作战,对敌人实施大纵深打击,包括同时消灭、压制、牵制、合围和全歼敌主要集团,而不是把敌人打跑。  
为使大纵深战役从第一阶段向后面各阶段发展,必须向敌防御战役纵深投入快速军队(坦克、摩托化步兵、机械化骑兵),伞降空降兵。只有在此条件下,才能摧毁敌不移动的正面,使战役具有机动性。  
为了顺利进攻,突击群的战役布势不管何时都应包括:突破梯队——步兵(若干加强步兵军);发展突破梯队——具有高度机动性和突击力的快速军队(坦克、摩托化步兵、机械化骑兵);航空兵群和空降兵群。在主要方向宜使用得到技术兵器、运输车辆和通信工具良好装备的突击集团军(军)。  
取得大纵深战役胜利的其他最重要条件是:夺取制空权;使交战地区与敌人开进中的预备队隔绝;禁止敌人向其被冲击部队供应物质器材。  
大纵深进攻战役理论提出了那样一种作战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在战术上互相没有联系的突击群、牵制群和其他群及突破梯队和发展突破梯队[作者注:在伟大卫国战争中,发展突破梯队包括若干快速军队——坦克集团军、坦克机械化兵团和骑兵兵团。],沿正面、向纵深、在地面和空中结合成一个有机突击整体,这一整体保障对敌人整个战役集团实施目标明确的打击,直至将其彻底消灭。在此情况下,进攻战役中的可能机动样式有:正面突击,向心突击(利用正面有利轮廓的双向突击),联合突击(在宽正面上组织数个猛烈程度不同的所谓分割突击),迂回(一翼或两翼),合围。

大纵深战役理论在战前其实已经相对定型,苏德战争的年代经历的主要变迁是突破地段的兵力兵器密度逐渐提高,同时发展梯队的力量更加强大,另外指挥员在掌握第二梯队投入时机上也大有进步(虽然还是经常犯错误)。

1941年莫斯科反攻时,一个步兵师有时占据10公里的地域,火炮密度只有十几二十门,由于坦克数量不足,发展梯队只能拿坦克旅甚至骑兵师凑数。


1942年哈尔科夫攻势,一个步兵师的密度变成了平均4-5公里,火炮迫击炮密度能达到60门,第二梯队有了坦克军。

到了战争后期,1公里以内一个步兵师,每公里200门以上火炮迫击炮的火力密度以及坦克集团军这样强大的快速部队已经是苏军历次大规模战役的标配了


至于德军嘛。

Blitzkrieg这个词从未出现在二次大战之前和期间的德军军语中。当然,有人说这个词是英美媒体发明的其实也不对,战前一些德军杂志也都提到过这个词,在法国战役胜利后更是被高频使用。但总体而言“Blitzkrieg”的定义从来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更从未发展成什么严格的理论。

话虽如此,我们也可以事后总结一下所谓“闪电战”的内涵,按联邦国防军军事历史研究办公室的首席研究员Frieser上校的话说就是:

“An analysis of German military publications before and during World War II clearly showed that the term blitzkrieg as a rule was used in a purely military context, in other words, as an operational-tactical term. This brings us to the following brief definition: By blitzkrieg we mean the concentratedemployment of armor and air forces to confuse the enemy with surprise and speed and to encircle him, after a successful breakthrough, by means of far-reaching thrusts. The objective is to defeat the enemy quickly in a decision-seeking operation.”
Frieser, Karl-Heinz. The Blitzkrieg Legend

简而言之,闪电战是纯粹的战役-战术级的军事概念,跟政治无关(换言之,有人跟你大谈“闪电战战略”、或者把闪电战跟什么“外交”挂钩,你可以认定他是胡扯无疑),强调的是结合装甲兵、空军,在达成突破以后,以快速的行动长途奔袭,迷惑敌军并将他们围而歼之。

那怎样达成突破呢?没有规定。先投入非机动部队还是先投入机动部队?没有结论。

从实践中看,你也会清楚地发现,德军在如何突破,如何组织歼灭战役的方式上从来没有一定之规。

被认为是“闪电战典范”的1940年法国战役,“镰刀收割”方案中德军让装甲师一马当先,靠自己的力量在默兹河上达成突破,步兵师则随后跟进,在装甲师打开的“装甲走廊”侧翼建筑起一道屏障。

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中央集团军群的突破,一部分快速部队与非机动部队一起在苏军防线上打开突破口;另一部分快速部队作为预备队准备从突破口发展胜利,有没有大纵深战役的感觉?


1942年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中的“腓特烈”行动,第三摩托化军的突破地段内,德国人干脆让第1山地师、100猎兵师这样的非机动部队和第14装甲师这样的机动部队齐头并进。注意图中间脚趾一样的三个蓝色凸起,就是三个师打出来的突出部。


这一点其实也不难理解。

自老毛奇时代以来,德军指挥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Auftragstaktik,即任务式指挥。这一指挥方式极其强调各级指挥官的自主性。上级指挥部只把任务目标、任务的完成时间以及一些分界线之类的注意事项通告下级指挥部。至于用什么手段达成目标,那完全是下级指挥部的事情。这一点从根子上就决定了德军显然不可能搞什么固定的战役法体系,束缚指挥官的手脚。

(顺带一提,这一点给普鲁士-德国陆军的私生子,旧日本帝国陆军学去并且“发扬光大”,昭和军官们的“自主性”达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更进一步地讲,与战后的种种历史神话不同,德军高级指挥官们从来没有就装甲部队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效果达成过一致,不少高级军官如布施、索尔登道恩之流都并不相信装甲集群越过敌军主要防御地带的能力,加上德军屡屡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被希特勒强行推入战争,因德国人的战役组织有时看起来非常“随性”。比如镰刀收割方案,德军其实对突破默兹河后该做些什么并无明确的计划;再比如巴巴罗萨,一开始只规定了要在边境地带歼灭红军,之后该干嘛也没有说法——于是就有了到今天还扯皮不休的“先打莫斯科还是先打基辅”的狗肉账。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部队自身高超的战术素养和一线指挥官的灵活应变,德军才能在前期屡战屡胜。

按哈尔德的话就是:

“The whole world is searching for the new methods used by the Germans—and they were not at all new—because war is always a system of expedients

“战争就是一整套的权宜之计”,对德军而言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至于二者的优劣倒没啥可比较的,不同的军队有自身的传统和实际情况,强行对比没有什么意义。


user avatar   luo-wei-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以前在知乎军政板块,看无数人嘲讽督工,我比较疑惑,我似乎是听到过这个人线下开讲座的。这样的人,为什么要嘲讽?毕竟线下几百人开讲座,但凡有个把问题,总是会被人听出来的,二战不同于百年战争,史料是非常全的。

直到今天这个问题推到我的时间线。我了解了原因了。。。。

原来在中国,你讲军事,还真的只能讲点地摊文学。。。。

三名将的书,包括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彼时还翻译成顾德林(23333),我都是拜读过的,还买了经典版本收藏。而苏军的著作虽然我没有收藏,但是确实读过,因为我实在是记不住苏联人的名字。。。

在闪击英雄里面有明确提到,所采取闪电战,根本就不是你们督工讲的什么机械化力量强,空军优势大。原因很简单,第一,德军(不含武装党卫队,下述全部是讲参谋本部)设想就是多线作战,主要的战略理论就是在主战场保持攻势,在次战场保持守势,这时候,就需要快。并且由于资源有限,所以必须速战速决。德军的精神支柱施帅讲过,欧洲现在是个大家庭。闪击的目标,主要是瓦解军事实力,促成和谈。而且OKW初期也没有什么

也不过是被波兰这种二线国家的实力衬托的结果。德国一共两个集群有3000辆不到的坦克,波兰有1000辆不到,问题在于波兰本身的战略展开就没做到,加上奢望英法支援。这才成就了闪击战。

欧洲作战一直有的问题就是头像,波兰军展开100万人,仅有6万人阵亡,70万被德军俘虏。同期你比较下亚洲战场?

同样的,德法打的一场,第一场是阿登,阿登哪里是道路密度大?阿登是森林,A集团推的快,是法国人脑残都跑去马其诺了。然后合围了低地国家。事实上,装甲部队被OKW和狼穴约束着,路差一直不大。直到40年6月,才是装甲部队的竞速,那时候法国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力量,快点慢点本身不是闪击战的只要内容。


而大纵深,在《苏联军事百科全书》里面明确讲过,做法是压制全纵深,挑选一点集中突破。这个是针对1战的战壕争夺来讲的。所以核心点一定是,首先全纵深压制,这点上,闪击战是不考虑的,闪击战考虑的是战术合围,予以瓦解防御士气,第二点是发展胜利梯队,这点上和闪击战也是不同的,闪击战的步兵集团主要是维护住交通线,而大纵深胜利梯队才是获取胜利的关键。

你可以看到德军的做法,无论是北方集群,还是A集群,箭头都是快速装甲师,其次是摩步,然后是步兵。而大纵深根据《大纵深作战守则》,箭头是突击梯队,之后是发展梯队,再之后是预备队,而突击梯队是加强了步兵战车和炮兵的步兵军,发展梯队才是机械化军或者骑兵军,这就是本质不同。

一句话总结,很简单,要谈闪击战和大纵深的异同,如果你说不出,闪击战是装甲力量集中使用,而大纵深总是有两个装甲集团,一个是突破集团,一个是发展集团,那就是地摊文学。

这是战术的部分。


再来看地摊文学当中的所谓就地补给的部分。

黑苏联的最大一个部分,就是讲苏联觉得全世界都会立即变红。而大纵深的正文其实对于补给有准确的说法,根据36-39年的训令,每个集团军群要准备两种防御,阵地防御或者机动防御,“防御不是被动防守,是为了补给和再一次进攻”,红军根本没有考虑过主要以当地补给来行动,而是设立一个100到150公里的防御纵深来获得补给,这很好理解,二战打的是钢铁,食物可以当地来,油料,弹药,零件可以当地拿?


算了,还是地摊文学吸引人而已。

==============



不是一个具体名称? @Lee General

来看看美军刚解密的报告?是说只要苏联人不写这7个汉字,就不是?

我把链接放这了,自己读一下吧。


By 1936, the Soviet Army fully recognized deep battle and had defined the concept of
deep operations. Chief of Army Staff Tukhachevsky applied these theories and by 1936 had
created four mechanized corps capable of conducting deep battle. Unfortunately, Stalin
reversed the trend of operational thinking and army modernization during the Great Purge of
1937 to 1938.

"Events in the sprint of 1937 shook the Red Army to its foundations: . . . the
army was decapitated." Those who had originated the theory of deep
operations "were declared enemies of the people," and the theory itself was
"disavowed" and eliminated from all the forms of instruction."


user avatar   blacklanc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

@sxc

邀请。非常非常感谢。

为了防止邀请我的sxc老师撤销邀请,我不得不截图。


@朱峰女士,你的答案,为了防止你进行修改,我已经截图了。没错,如你问题当中所说,礼貌是不是软弱?

当然不是。

我自问是一个普通人,在知乎得到关注多,也只是因为我勤勤恳恳,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多,仅此而已。

我去咕咚网之前,当过记者,做过公关,我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但是我深深知道,原创是品德,是节操。做记者,报道要如实,要客观,要中立,要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为什么要在微信群“红包体育”里面和你抬杠,为什么要质问你,想必你已经不记得了,然而我记得清清楚楚。


我不关注你的微信号,那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朱峰女士,你说你没做过亏心事,那么想必在你看来,未经他人许可引用、转载他人原创的内容,不算是亏心事了。


你不记得的事情,我一点一点帮你回忆起来吧。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当你加入“红包体育”的时候,我对群主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我有不删除任何聊天软件当中聊天记录的好习惯。】


这里截图当中的日期是一直就存在的。至今我的iPhone 4S也一直在用呢,不可能改掉。


你为什么和我说抱歉,你忘了?2015年3月3日你所说的,是真的都不记得了?


当时我的反应,算是很克制的了,毕竟当着“红包体育”群里这么多人的面。

为什么我过了这么久,才再次在“红包体育”群里质问你,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知道每个人做自媒体不容易,想靠着才华变现,更加不容易,当时你肯道歉,说你会改,那么我也就得过且过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改了吗?如果你改了,你就不会不经过

@式微

同意,转载她的答案,而且还将她列为“第二作者”。

你的所谓声明,夹杂在你的正文内容当中,而不是正式开辟一个子栏目道歉,被诸多的信息噪声遮盖着,这就是你的诚意?

上述三张截图,是2015年6月17日早上8:43时截的。我现在还很怕诸多水军说我图片造假呢。下面两张图,是2015年3月3日晚上20:49时截的。那个时候,你的微信ID还没有“太阳表情”。

这个总不能说我作假了吧?



而你在面对我的质疑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你还记得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截图的原因。

二次编辑加了些东西,就可以等同于你自己的原创,是吗?


事实证明我当初心一软得过且过,才是真的错误。


你说了“最初开时,格式内容混乱,但转载内容标明了作者”——我还是那句话:用了我的东西,问过我吗?

你说了“微信对于转载格式有了新要求后,我们也跟着学习,把之前来源不明的全部删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不合规的转载“——来源不明?请看看截图,你自己说过的话,怎么就这么快忘了呢?”是从虎扑、知乎、直播吧很多来源的文章“,这还算是来源不明?

你说了“暴力行为冠以道德名义,缺又恰恰选择了一个认真做事的自媒体下手,无论是出于要稿费,还是炒作涨粉,都不会实现的”——暴力冠以道德的名义?我质问你,就是暴力,你不告而拿,拿了我的答案,也拿了知乎上别人的答案,这种偷窃行为,就是道德的?


另外,请弄清楚,到底谁在炒作?我只是把原文作者式微老师带到了“体育红包”群,让她自己和你说清楚,这就是炒作?式微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没有成功,自己写了篇专栏,以正视听,这叫炒作?

你说了“另外。。。您在背后诽谤我的许多聊天截图我已经给了律师。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礼貌但不软弱,真的,用法律途径解决,只对我们单方面有利啊。但您若真的要这样苦苦相逼,请也不吝给我一个您的地址,给您去一封律师函”。


我在背后诽谤你?请把截图放出来,让知乎用户都看看,我到底怎么诽谤你了。


你没做亏心事?没做亏心事我会质问你为什么不经过我允许转载了我的内容?


说我苦苦相逼?到底谁逼谁?“咕咚-李旸”是我在“红包体育”群里的ID,那是因为之前说过要标清楚所在的企业、媒体和姓名,所以我这样写。


我再说一次: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我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我的内容;我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式微老师的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式微老师的内容。


知乎上的回答问题,是我业余时间所为,工作忙的时候我只能下班回答问题,晚上写公众号内容,或者把知乎的答案放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去。关于足球篮球的内容,和咕咚网没有一点关系,全部是我自己的业余创作。


而你,直接找到了咕咚创始人、CEO申波先生,也就是我的最高领导,去质问我的行为是代表咕咚,还是代表个人。


我在知乎的ID和个人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和咕咚有任何的关联。你没有经过我个人的允许,转载引用我在知乎的内容,被我质疑你转载了别人的内容,居然好意思说是“法律层面的诽谤”?居然还去和我供职的企业对质?


到底是谁苦苦相逼?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把知乎用户的文字答案,变成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放到视频当中去,是吗?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未经他人许可,擅自转载、引用他人在知乎的原创答案,是吗?



最后我很想问一句:你既然深知自媒体人的成长有多么不易,为什么你还要去做“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其他自媒体人的内容”这样的事情?


最后,是我放出的所有截图的具体信息。



我在这里声明:我是知乎用户李暘,在知乎的每一个答案,在知乎的每一篇专栏文章,不敢保证完美无缺,逻辑严密,没有错别字,但全部是我自己的原创内容,任何人未经我许可,转载、引用、抄袭我的答案,即为侵权行为。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苏星河???

这么说《天龙八部》中苏星河的原型找到了?时间似乎也对的上,苏轼生于1037年,萧峰差不多是1060年。

苏星河是函谷八友的老师,然后苏轼门下有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叫苏门六君子。再加上他的弟弟苏辙,再加个西湖名妓王朝云,可以凑够八个人 。这么说石清露还与苏星河有一段不可描述之事,这个伏笔真是太强了。

苏轼是当年嘉祐二年龙虎榜中的进士,这么说丁春秋也是同年的,考虑到和苏星河处于敌对的势力,所以这个人要么是章惇,要么是吕惠卿。吕惠卿这么多年来也是被黑惨了,这么一看天龙八部真是一部政治讽刺巨作啊。

这样一来,无崖子的身份无疑就是欧阳修。

无崖子的师傅是逍遥子,这么说逍遥子应该是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那个。所以无崖子的同学还是比较多的,比如韩琦、富弼、范仲淹、王安石之类的,然而因为王安石的关系,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后来都不怎么得志,所以流落江湖也是有可能的。

这样其实又解开了一个千古谜案,话说当年欧阳修写了一首词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明显写的是一个怨妇,这个怨妇看来就是天山童姥无疑了,还水精双枕,啧啧,这么说来欧阳修的确可以的呀。

考虑到李元昊有个儿子因为练气功失败吃不下饭饿死了,这和后来虚竹选驸马时那帮人练功之后的怂样差不多,也就是说晏殊的确在西夏收了弟子。而李元昊攻打宋国的时候,晏殊也的确通过撤消监军、训练弓手、追回物资等手段。不过现在一想,这些事根本不可能起作用嘛,最可能的就是晏殊直接跑到西夏王宫,然后收了西夏王室为弟子,因此西夏才退的兵。

(所以说果然大家都喜欢看这种一本道理的分析吗,那就补上李秋水吧)

晏殊去西夏的时时候想必也带上了欧阳修,考虑到李元昊这人曾经夺取过自己的儿媳为老婆,所以他老婆肯定独守闺房空寂寞。而且李元昊似乎并没有什么有名的女儿,所以李秋水并不是西夏王室,而是李元昊的皇后没藏黑云。她在1047年生下了李谅祚,李元昊于1048年去世,如果说李谅祚其实是欧阳修的儿子,那么这个巧合也就说得通了!!!

而野史疯传没藏黑云与李守贵私通,呵呵,欧阳修化名李守贵和没藏黑云私通,骗得了别人难道还骗得了我么?

然后最重要的,没藏黑云的侄女是李谅祚的皇后,所以李秋水根本就没有什么小表妹,那根本就是她的小侄女,想不到欧阳修也精通炼铜呢。

而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李秋水姐妹斗不过一个天山童姥,因为后来没藏氏被李谅祚灭族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同样是二战结束刚几年朝鲜却比韩国厉害这么多,甚至差点统一朝鲜半岛? 
  东北是靠日本战败后,在伪满洲国留下的工业基础发展起来的吗?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哪些与事实不符的桥段? 
  如何评价南云忠一在中途岛海战中做出的决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纳粹军人是怎样结局? 
  古代那种步兵群战中真的可以靠装死活下去吗? 
  如何评价FW-190系列战斗机?它与二战主要战斗机(BF-190,P51,喷火等)相比,优劣点有哪些? 
  古斯塔夫阿道夫的线型战术和以往的战术有什么区别?优势体现在哪? 
  1945年日本战败时有多少东京女性被美国士兵强奸? 
  仅从地理上来看哪个国家最难入侵?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田佳良辱国及涉嫌学术不端事件?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国家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鼓励创新药进口?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