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湖北、江西地区,具体来说就是湖北大冶、江西瑞昌等铜矿产区。
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铜矿开采遗迹是江西瑞昌古铜矿。该遗址1988年发现,经调查后发现采铜、炼铜遗迹。
经正式发掘,在瑞昌铜岭遗址发现商代早期(二里岗上层)时期遗物,包括生活用具和采矿工具,其中生活用品如陶斝、陶罐等与二里岗上层河北藁城台西遗址一致,也就是说,瑞昌铜岭至晚在商代早期中晚段的二里岗上层时期已经开始大规模开采。[1]
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瑞昌铜岭开采时间约在距今3300年前,符合商代早中期的时间,并持续开采至春秋时期。
2015~2016年,瑞昌铜岭火焰山焦碳厂遗址发掘,在商代地层中发现大量炉壁、矿渣、矿石等冶炼相关物,再次确认这些遗物属于商代二里岗上层遗物,与偃师商城陶器极其相似。[2]
基本可以确定,铜岭遗址商代遗存主体年代为中商一、二期,上限至早商晚段,下限至中商三期 ;文化内涵以中原商文化为主,有少量地方文化因素。
根据测定,瑞昌铜岭所产孔雀石、蓝铜矿品位多在0.57%~3.25%,最富矿为4.73%~9%。
在瑞昌铜岭的发掘中,最值得一提的当是商代矿井的发现,商代矿工已经探索出将木条用藤条捆绑成框架、或用木板榫卯制作框架保护支撑矿井的技术了,可见瑞昌铜岭的开采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此类技术应当有更早的源头。
根据商代地层中的冶炼遗迹可以推测,铜岭开采的主体人群就是来自中原地区的商人。
再来看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大冶铜绿山在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有发现先秦遗物的记录,先秦矿井中的木框被当地老百姓用于生火取暖也已经司空见惯。70年代开始,对大冶铜绿山古铜矿的发掘就已经开始,根据矿井木框碳十四测年判断,最早的井下开采时间为商代晚期,所以铜绿山开采时间的下限应当在商代晚期。
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中,发现了与湖北黄陂盘龙城二里岗上层时期类似的青铜工具和生活陶器,者证明在二里岗上层晚段,同时,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器中,有部分的金相特征与大冶铜矿相似[3],也就是说接近商代中期,大冶铜绿山已经开始为殷商贵族提供铜料。
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商代二里岗青铜器和二里头四期出土青铜器的金相特征也几乎一致,而与二里头二、三期铜料差异很大,很有可能大冶铜绿山、瑞昌铜矿是夏商之交时就开始开采的。很可能商代夏时,虽然占领了二里头文化的核心区域,但是并没有同时掌握二里头人的铜矿产地,不得不在江西、湖北地区另开新矿[4]。而二里头铜矿石来源尚不清楚,而富含铜且在二里头出土甚多的绿松石,有很大部分来自陕西商洛地区[5]。
也有学者指出,铜绿山铜矿丰度高、埋藏浅,在商代早期开始采掘之前,应当有很长时间的地面暴露矿石的开采历史,根据铜绿山出土的陶片判断,这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铜矿开采。[6]属于石家河文化的肖家屋脊等遗址中出土的残碎铜片证明,在远早于商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的先民已经开始冶炼青铜。
在商代中期白家庄崩溃之后,商人势力撤出以盘龙城为中心的江汉地区,在此之后,瑞昌、大冶的铜矿开采并没有中断,而是出现了兼具本土风格和商、周风格的大路铺文化,并一直延续至春秋时期,直到被楚文化代替。值得注意的是,大路铺文化除了鲜明的商风格、本土风格之外,其周代风格的来源应是鄂东北、皖西以及淮河流域的淮夷文化系统[7]。也就是说,后来西周曾国设置“君庇淮夷”、晚期鄂侯驭方叛乱“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国”的记载中,将江汉地区的土著居民称为“淮夷”,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族群概念。
荆襄之地生产铜矿的认识古来有之,《禹贡》中说:
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
对于荆襄的金属,商人在建立王朝之时就非常重视,并在歌颂祖先的诗歌中还原了这段光荣岁月:
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而在现代考古的帮助下,我们也可以看到殷商具体地对荆楚地区的开拓和经营。
首先,殷商在刚刚建立时,即二里岗下层一期即开始经营中心聚落黄陂盘龙城,并在岳阳、孝感、九江以带零星建立聚落。值得注意的是,在临近的大悟、潜山地区有二里头时期遗存。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笼统地称之为开拓期。
在二里岗下层二期时,盘龙城的城墙和宫殿在这个时代开始兴建,大量商式风格聚落出现在江汉地区,并拓展至洞庭湖东北、鄱阳湖以西地区。在二里岗上层一期,殷商在江汉西部地区的荆门、甚至宜昌地区强势扩张,并一直在这些区域经营至白家庄崩溃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大冶、瑞昌的铜矿得以利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笼统地称为鼎盛期。
在二里岗上层二期,即白家庄崩溃前夕,商在江汉地区的影响力依然较大,但是盘龙城已经出现衰落迹象,宫殿和城垣被废弃,本地风格的器物比例增加。至殷墟时期殷商在江汉的影响力已经退至随州地区,也基本退出了江汉地区。而江汉地区也被大路铺文化(或称扬越人或南淮夷)取代,直到春秋时期楚国到来。[8]
而在西周时期,周王朝也出于各种考虑再也没有将江汉地区列入自己的领土清单,扬越的铜矿通过贡赋、贸易和军事掠夺进入周王朝。周天子也只是将曾国分封到晚商曾经的最南端——随州地区以保证随枣走廊的畅通,也就是所谓的“金道锡行”。
当然,商代的铜矿并非单一来源,中条山地区、东北的地区都有向殷墟提供铜矿的迹象,只不过没有江汉地区这么引人注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