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独立战争过程中,可能仍有一半殖民地人民认为自己是英国人。而主张独立的另一半殖民地人民也是到1774年大陆会议之后,才逐渐产生了十三个殖民地是一个整体的观念,而在此之前十三个殖民地都是英国的殖民地。不过如果你问一个1770年之前殖民地的人“你来自哪里?”,更有可能得到的答案是“我来自马萨诸塞殖民地/弗吉尼亚殖民地”。对当时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不列颠岛或者另外一个北美殖民地同样离自己的生活极为遥远。
但是殖民地人民认为自己是英国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却很不清楚。在1770年代前,并没有人仔细思考和辨析过这个问题。对于1774年的大陆会议代表来说,他们认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是自己的君主,也主张自己受到英国普通法的保护。大陆会议最初的立场是要求英国议会尊重自己作为英国人所拥有的普通法赋予的权利。或者更准确和刻薄的说法是,受激进辉格主义熏陶的大陆会议代表自认为英国人应该在普通法下拥有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否真的存在与英国是非常可疑的)。等到大陆会议的代表们充分认识到,对殖民地做出种种不利决定的主体恰恰是英国议会时,殖民地人民又提出了另一种高度技术性的主张,他们提出英国的美洲殖民地属于英国国王,却不受英国议会的管辖,性质上类似于英国国王在汉诺威的领地。对于英国议会的议员来说,这种别扭主张显然是非常难以理解的。等到殖民地的精英们意识到乔治三世和英国议会保持相同立场之后,殖民地的精英们才最后宣布乔治三世同样是自己的反抗对象。
可能直到18世纪末期的殖民者(至少是来自英格兰的殖民者)都会清晰地回答自己是“英格兰”公民,这是一个第一英帝国的很典型的特点,而随着英格兰和北美地区在管理尤其是税收方面越来越大的差异,分离主义思潮和独立思想逐渐形成。这方面的内容无比多,只需要在你常用的任何文史类数据库里简单地搜索“early colonial American identity”之类的关键字组合,就会有很多的内容。
别想多,小不列颠的分分合合全是钱。
但是要注意,这个认为自己是“英格兰”人和日后的帝国成员认为自己是“英国人”是不一样的。所谓的“第一英帝国”和“第二英帝国”——以拿破仑战争和北美独立为分界,一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再到四十年代和战后的去殖民化——在身份认同上似乎有一定的区别。你要注意的是一个十七世纪中叶的美国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是“English”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一定要认为自己是“British”;而一个二十世纪早期的加拿大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是“British”但是他绝对不会认为自己是“English”,因为他是“Canadian”——而1910年找一个接受过教育在公务系统里任职的印度人,去调查他的身份认可,大概率他不会回答自己是“British”也不会是“English”,但是印度帝国仍然是英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虽然不是“British”或者“English”但是他仍然是“Imperial”。早期殖民主义仍然是真正的“殖民”,英格兰人的扩散;到了后期整个帝国控制了如此庞大的领土里面有如此复杂的国家构成,包括哪怕是同文同种的早期殖民地也进入一代又一代本地新生人口占大比重的时期后,“英帝国”就不再是“英格兰”甚至“大不列颠”的帝国了,而是不计其数的国家,自治领,殖民地,保护国通过各式各样的纽带宁聚在一起的一个诡异的组织,一直到帝国解体和联邦化为之越来越诡异。
同样,你会发现这种认知的变化不仅仅是身份认可上更是法理上的,二十世纪的很多条约会明确缔约国是“大不列颠”或者“联合王国”还是“英帝国”。华盛顿海军条约就非常明确地要求缔约国签字为“英帝国”——而不是“大不列颠”或者“联合王国”,因此所有自治领代表都必须到场签字,这里就很明显体现出帝国会议给予自治领初步自主之后的“身份变化”了:牙买加不可以派代表来签字,但是南非就可以,因为现在南非已经变成联邦中的国家了;而印度也可以。
爱好自由的国度们:
下面是邪恶的旧世界的头衔特别他娘的长的老爷们:
你看这个身份认知就很微妙··· ···总的来说,觉得自己是“English”是一种非常初级,早期的殖民结果——因为这些人可能身份上就是英格兰人,生而如此,依法如此。
在这个结果上,一部分殖民地会变成帝国的一部分或者联邦的一部分,成为和母国联系密切的国家(比如新西兰);另一部分殖民地从头到尾都不会有“English”的身份认同(当然也不会有公民身份),但是也会和母国联系密切(比如牙买加);还有的殖民地虽然和母国关系密切但是最终会激烈反抗要求自主最终完全不留在帝国和联邦中(比如美国)。
毕竟本质是挨打了兄弟们一起揍他,分福利的时候各自关好家门谁也别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