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塔山阻击战国军数倍于我军,且有海空军协同作战,为何没能成功突破塔山防线?林为什么不支持动用预备队? 第1页

     

user avatar   li-jia-lun-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罗奇督战员1948年11月12日呈《锦葫兵团东进作战经过概要与检讨》的检讨。结论:在我军方面则对“匪”军兵力与阵地编成均极迷糊,由此益证战略上之缺点决非战斗战术所可补救也。

国军此役缺点

甲、属于指挥方面

1.情报及侦查

“匪”4CD……工事坚强,54A对当面“匪”军之工事及兵力与阵地编成未能详细侦察,致我攻击部署无所依据,为此次锦葫兵团作战指导中之遗憾。

2.部署与指挥

绪战时左纵队使用不充分之兵力攻击,颇嫌不当,卒致牺牲虽大仍未能奏功,为此次最大缺点。至各级指挥多因指挥官多欠果断,更以指挥技术低能遂至逸失战机。

乙、属于部队方面

1.部队素质

(略)

2.协同作战诸问题

各部队因过去不常在一个战场作战,故协同与连络均多缺憾。其显者之例,如十五日95D攻占塔山后,两侧部队及第二线兵团未能利用以扩张战果。又步炮、步空、海陆空三方面之协同亦欠确实,致未收良好之战果,深为可惜。

3.士气与战力之比较

(略)

丙、属于后勤方面

1.粮弹补给

粮弹补给大致尚称圆滑,惟对副食与马秣等现品之补给,甚欠周到。以致马骡饿毙,士兵营养不足,于战斗精神颇有影响。

2.伤患处理

事先毫无准备,以致所有伤患几至乏人过问,影响士气亦不少。

解放军此役优点

1.东北“匪”军因装备之逐次改善,其战力显见加强战斗纪律亦是严明

2.“匪”军防御阵地其火力之配备与编成。射界不求广阔,惟求严密。掩体力求隐蔽。尤以副防御特注意铁丝网之构置,多不讲究形式,多为面的设置,使我破坏困难。

3.“匪”对阵地守备,多编为火力与突击力两组,其火力组为轻重机枪,突击力为步枪兵。而预备队之使用多以营为单位,编成强大之逆袭部队,行阵地内逆袭以确保阵地。

4.“匪”炮兵射击精准,步炮协同尤为良好

5.“匪”工事构筑善能利用地形。






user avatar   qi-heng-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影视剧带来的直观第一印象,让人以为塔山前线已经很艰难,顶不住了。

实际上的伤亡,是四纵十一纵能够承受得来的。

地方狭小,牺牲集中在一线的几个团

而且,英雄团“下阵地时,只剩下几十个人了”,并不是全员牺牲,而是很多伤员后送了。

看到这份资料,知道几个英雄团还有很多战士能留下来看到胜利,作为后人,感到非常欣慰!


转载一篇文章

阻击战的伤亡到底多大?——揭秘塔山阻击战(三)

作者:严可复

东北野战军在塔山阻击战中的伤亡数字,一般采用的是“3000余人”的说法。但这个数字并不完整。


如胡奇才(当时任第4纵队副司令员)在回忆中提到,“我们原准备伤亡1万人,实际上只伤亡3000余人”。[1]江燮元(当时任第4纵队第12师师长)在1965年6月(时任第41军军长)给军事干部集训讲塔山阻击战时,也提到:“我纵在此次防御战斗中共伤亡3000多人”。[2]时任第12师第34团副团长兼参谋长的江雪山,在回忆此战时的说法也是:“而我也付出伤亡3000余人的代价”。[3]这些回忆所谈到的都是指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的伤亡。就统计范围而言,参与塔山阻击战的不仅仅有第4纵队,还有第11纵队及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4师、独立第6师和炮兵旅,显然“3000余人”的伤亡数字并未包含这些部队的伤亡。


由于10月15日锦州战斗胜利结束,塔山阻击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故此,多数统计均以10月10日至15日最激烈的6昼夜作为统计时段,这也是不够准确的。事实上,为掩护东野主力辽西作战,塔山阻击战仍在持续,直至10月28日全歼廖耀湘兵团,阻击任务始胜利完成,各部才撤离阵地后移休整。


来自第4纵队的统计数字是伤亡(含各种减员)3145人,其中“伤二三六七名(营一一、连五一、排一四〇、班以下二一六七),亡六八七名(营二、连十五、排二七、班以下六四三),失踪逃亡等九一名”。[4]


这一数字是塔山阻击战最为激烈的6天的伤亡,整个塔山阻击战的伤亡数字依照第41军军史的“我军伤亡、消耗统计表”,应为3571人,其中负伤2686人,牺牲767人,被俘14人,失踪98人,逃亡6人。[5]


第11纵队整个塔山阻击阶段的伤亡数字不详。依照东总1948年10月27日致军委电报中有关锦州战斗包括南北阻援伤亡数字的统计,“四纵及十一纵在塔山高桥地区阻援,截至十五日共伤亡三七七四,内伤二九二二(四纵二四七零,十一纵四五二),亡八二七(四纵七一零,十一纵一一七),被俘三,失踪二二(均四纵)”,[6]则第11纵队截至10月15日的伤亡人数为569人。但10月15日之后,第11纵与进攻塔山之国民党军仍有接触,尤其是自10月26日起再次受到猛攻,也产生了不小的伤亡。10月26日,国民党军第198师一部向第11纵队第33师守备的魏家岭右翼警戒阵地发起攻击,坚守该地区的第98团第3连第3排,“除四名轻伤员撤回外,正副排长及其战士皆全部壮烈牺牲”。10月27日,国民党军又集中三个师,向第32师的阵地发起猛攻,炮火连续轰击数小时之久,“至十二时我卅二师主阵地大部为敌炮火摧毁,并杀伤我数百人”,“这是整个阻击战中最后的,也是最紧张最激烈的一日”。[7]据当时担任该师师长的周仁杰回忆,“三十三师在锦西战场完成了21天的坚守防御作战任务,最后3天中抗击了敌4个加强步兵师的猛烈进攻,坚守住纵深阵地,毙伤敌约1800余人,三十三师也伤亡了1500余人,付出了较大的代价”。[8]由此可以判断,第11纵队在塔山阻击战中的人员伤亡至少也应该在1500人以上。


故此,整个塔山阻击战(10月10日至10月28日)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1纵队的伤亡应在5000名以上,其中最为激烈的六个昼夜(10月10日至10月15日)伤亡达3700人左右。


虽然这些统计数字与实际之间难免存在着若干差异,但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它一般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大致的尺度。从另一来源的统计数字来看,由卫生部门提供的辽沈战役期间第4纵队的伤员收容人数是5685人(其中后送2733人,伤死145人,留治2807人),[9]但这一数字要排除战役期间非战斗负伤、轻伤随队、伤死以及可能混入的其他伤员(友军或敌军)的数字,以及第4纵队辽沈战役期间参加的其它战斗的伤亡数字(如小甸子、韩家沟一带、兴城、辽阳至花家堡、孟家屯至刘家堡、杨峰庄158高地、月亮山105高地、砬子山、大东山等诸次战斗),才是塔山阻击战的伤亡。[10]


近年来,一些报告文学作品中和网络报道中,为吸引眼球,突出战斗的残酷性,有过分夸大伤亡数字的倾向。比如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在所著的《解放战争》一书声称:“守卫塔山正面阵地的三十四团,站至最后全团只剩下二十一人。高玉宝所在的三十五团,全团幸存者不足百人”,[11]这一说法流传范围颇广。


稍具军事常识既可以知道,如果一个团打得只剩下几十人或一百余人,是不可能守住原有阵地的。第34团与第35团均隶属于第4纵队第12师,以当时第12师的兵员实力,“全师共有13000余人”,“各团均有3000余人”,[12]则仅该两个团的伤亡就超过了塔山阻击战所有部队的伤亡总和,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事实上,整个第12师在塔山阻击战中的伤亡合计是1704人(其中牺牲358人,负伤1318人,被俘5人,失踪20人,逃亡3人)。[13]短短两周之内,一个师的伤亡高达13%左右,已经很能说明战斗的残酷了,不应该再加以夸张和渲染。


战斗伤亡统计具有时间和部别上的不平衡性,不适合以某一天或某一支部队的伤亡情况做外推式的判断。通常战斗中虽然一线部队的伤亡比例可能较大,但团以上部队中非战斗人员及战斗保障人员占有相当的数量,除非特殊情况(如全军覆没或被打散),即使一线战斗人员的伤亡很大,整个(团级或以上的)部队大部分伤亡的情形几乎不会发生。


即以塔山战斗为例。第4纵队三个师中,以第12师和第10师因担负主要防御任务,故此伤亡较大,分别达到1704和1500人,第11师的伤亡则小得多(伤亡367人)。[14]


从时间上来说,塔山阻击最激烈的时段(10月10日至15日)第4纵队的伤亡分布为:


10日,伤262名,亡53名,失踪4名,共减员219名;


11日,伤424名,亡135名,失踪4名,共减员563名;


12日敌人基本上停攻,当天伤亡无记载;


13日是最激烈的一天,伤791名,亡211名,失踪46名,共1048名。


14日,伤547名,亡196名,失踪2名,共745名;


15日,伤343名,亡92名,失踪35名,共470名。[15]


这几天战斗的激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异,伤亡减员数字也有很大的差异,从219人至1048人不等,如果光看其中某一天的伤亡数字,以为天天如此,那显然是不对的。


这种不平衡性在第10师的塔山战斗总结中也有体现。该总结中提到:“锦州战役我师担任阻援任务,从接受任务开始到撤下阵地整整二十天,与敌真正激烈战斗反复争夺只有三天(十月十三日到十五日),其余时间都是与敌人对峙和少数部队与敌人小的接触”。总结中提到所属各团的伤亡情况时,指出:“我们这次二十八,三十团只守一天部队就不能守下去了。二十八团守一天伤亡六百多,三十团守一天将近伤亡三百。本来还可以继续守,但部队当时相当混乱,短时难以整顿,战斗连队的人数当时很少,只好换下来整理。二十九团守一天也是伤亡三百多,那时没办法把师警卫营加进去归他指挥,继续守下去。”[16]可见,大量的伤亡产生于战斗激烈的一天或几天中,但反之并不能以某天激烈战斗的伤亡人数外推整个时段部队的伤亡程度。


=====================


[1] 胡奇才:《坎坷的路》,白山出版社,1995年9月,第404页。


[2] 江燮元:“塔山阻击战介绍(讲课提纲)”,《铁血春秋——缅怀江燮元同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08页。


[3] 江雪山“塔山阻击战追述”,《戎马文稿》,广州军区老干部大学,1998年,第205页。


[4] “塔山阻援战斗总结”,《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辽沈战役资料汇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资料处,1964年5月,第30页。另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初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司令部编印,1956年10月,第149页。笔者按:原文如此。如果按照分类统计,伤员人数应为2369名,总数应为3147名。


[5] “我军伤亡、消耗统计表(第五章附表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初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司令部编印,1956年10月。笔者按:该表中塔山阻击战逃亡合计数“14”有误,与分类数字及总数均不合,文中依照表内分类数改正。另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史(第一卷)》,沈阳军区军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著,1994年5月,第288页。


[6] “辽沈战役电报汇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辽沈战役资料汇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资料处,1964年5月。


[7]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五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初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五军司令部编印,1956年10月。第57-58页。


[8] 周仁杰:《从井冈走来——周仁杰回忆录》,学苑出版社,1994年4月。第406页。


[9] 第四野战军后勤卫生部:“一九四八年秋季攻势野战卫生工作总结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资料选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年3月。第451页。另据该报告,第11纵队的伤员收容总数是2036人,其中后送1503人,留治533人。


[10] “我军伤亡、消耗统计表(第五章附表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初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司令部编印,1956年10月。按照该表所列,第4纵队辽沈战役期间的战斗伤亡共计6074人,其中负伤4503人。


[11] 王树增:《解放战争(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0月。第50页。


[12] 江燮元、杨堃:“模范的防御战例是怎样创造的——谈塔山阻击战的战术思想”,《铁血春秋——缅怀江燮元同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19页。


[13] “第12师伤亡、消耗统计表”,《塔山雄狮——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二三师师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二三师政治部编,2004年6月。另参见:“我军伤亡、消耗统计表(第五章附表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初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司令部编印,1956年10月。


[14] “我军伤亡、消耗统计表(第五章附表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初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司令部编印,1956年10月。


[15] “塔山阻援战斗总结”,《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辽沈战役资料汇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资料处,1964年5月,第24-29页。


[16] “东北野战军四纵十师塔山防御战斗总结(一九四八年十月八日至十月二十八日)”,第四十一军第一二一师战例组翻印,1965年2月,第10页。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早年知乎讨论过。

第一,国军兵力没优势,国军之所以说“兵力是共军几倍”是因为国军那不可思议的军事情报能力,拿关内共军的编制直接套在东北共军身上了,认为林彪的一个纵队也就一万多人,而实际上东野主力纵队4万多人,非主力纵队也有3万人。

第二,预备队不动是四纵主动要求的,塔山的战场摆不下10万人防守,四纵要的是炮弹,一纵把自家炮弹都给了四纵,在持续火力优势下四纵战斗力足够。

第三,海空军协同基本不存在,海军打了几炮就撤了,空军没有攻击机无法对前线精准目标进行压制。而陆军自己的火炮没卸下来,所以塔山的火力优势一直在共军这边。


user avatar   hua-han-lu-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际上总预备队1纵(后38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处境很尴尬。

当1纵想支援塔山的时候,林总不让动,结果四纵守住了。

然后大军围攻廖耀湘的时候,向营口逃窜的廖兵团部队已被6纵和8纵堵住了,后来连总部都被端了。

最后1纵奉命北上打沈阳,因为前面的硬仗都没捞上,这一回要打沈阳了,部队士气极高,以每小时14里的速度直扑沈阳,其中1师和2师从辽中赶往沈阳跑了190里,中间只休息了3小时,无一人掉队,表现了优良的战斗作风。

结果到了沈阳,1纵和2纵沈阳一喊话,对面就投降了。导致解放沈阳的战斗打得无比轻松,让见惯了大场面的1纵感叹,没放几枪,光练折返跑了。当然功劳也没捞上

这反应出四野的强大和林总计算的精准。辽沈战役基本上没到用总预备队的时候。


user avatar   gao-tan-gang-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塔山kmt要被吐槽的地方太多。

1.塔山与其说是阻击战,不如说是堵击。东野在南下北宁线的时候计划讲锦州锦西实施分割,各个吃掉。但是考虑到葫芦岛是kmt东北重要补给基地,而且是海港,不好吃掉,所以先吃锦州。后来炮党计划增兵葫芦岛,东野又再次变更计划,由四纵十一纵加两个独立师堵住炮军。塔山阻击战一直说东野是两个纵队加两个独立师。但前期战斗主要是四纵守备的高家滩、塔山、白台山一线,国军在锦西一线主要是阙汉骞的54军和暂62师。而且暂62师原本防守的就是塔山,结果9月28日一夜就被共军夺了去,当时国军害怕共军进一步围攻锦西,于是一通抢修工事,就是不敢反攻一下。而此时东野四纵的主力正在忙着解放兴城(宁远卫),11纵还远在冀东的昌黎。10月6日和7日四纵部队才陆续运动到塔山开始构筑防御工事,而11纵当时仍在锦西以南。

2.提到塔山书上常说的一句话叫塔山无险可守,但实际上是言过其实的。塔山村面向国民党军进攻的方向是30米宽的饮马河,射界十分开阔,便于共军发扬直射火力,村子背靠着海拔42米的小山,小山东西两侧陡峭,紧挨着是平坦的田地,从侧面攀登难度较大,南北向是大缓坡,山坡从山顶经塔山村一直延伸到饮马河边,整个山坡的最低点就是河对岸国军的进攻出发地周流河子。虽然说国军控制的大小东山和影壁山能够俯瞰塔山村,但塔山背后的上坎子、苏家屯一线是一直延伸到高桥的连绵丘陵,共军隐蔽在丘陵背后的预备队和炮兵国民党兵是看不到的。而受限于地形,国军每次进攻前都要在饮马河对岸展开兵力,甚至54军的炮兵需要在海滩展开,才能支援进攻。这些在白天都是塔山共军能一览无余的。塔山东侧的空地宽度约一公里,仅挨着京奉铁路(北宁线),铁路已经被四纵扒掉,整个路基被挖空形成运动通道,共军还在路基两侧开了大量射孔,与塔山守军形成了对这片开阔地的交叉火力封锁,同时共军利用铁路俩侧蒋军丢弃的碉堡和铁轨枕木,在铁路桥一线修建了坚固的前沿工事。铁路桥向东几百米是高家滩村,村子一面临海,面相国军进攻的方向遍布滩涂和水坑,视野也很宽阔。塔山向西的空地被更西侧的白台山控制,白台山再向西连接红螺砚山已经完全是山地地形。同时,塔山正面宽度太窄,从打鱼山到白台山宽度不到8公里,防线总宽度11公里,实际上由于打渔山和高家滩之间隔着几百米的滩涂,在涨潮后又会被海水淹没,而白台山附近已进入山地,双方攻防的重点就是塔山村周边三公里的地段。这样的地段大兵团根本展不开,而饮马河与影壁山之间的空地狭小,同样也摆不开后续部队。在这样的地形下,如果说塔山是天险,那是胡扯,但如果说塔山无险可守,那除非说这话的人开的是高达不用走。既然如此,为啥我国军史书籍文章一概说塔山无险可守?因为这是引用了国军的“名人名言”。“塔山无险可守”原文出自侯镜如回忆录,据侯镜如回忆,此名言出自国防部战地视察组第四组组长罗奇“罗千岁“之口。既然敌人都这么谦虚说塔山无险可守了,共军凭啥不认呢。问题是塔山的地势比号称”第二凡尔登“的配水池强的不是一星半点,共军工事的坚固和复杂程度也远高于配水池,结果国军这种当年淞沪会战翻个栅栏都能死伤惨重、江西剿共遇到个原木机枪堡都啃不下的军队愣是说无险可守,那只能说明是国军瞎。

3、前面说了,国军初始防御部队是54军和暂62师,因为怕被共军夺了葫芦岛,初期采取守势,只能等援军。那么援军在哪?国防部三厅一开始计划调动13、16、39、62军在山海关附近集结,然后一路打出关去,但13、16军是蒋记在华北的精华部队,负有守卫北平的责任,一旦出击,就得从从绥远调动傅作义部东撤,而傅系看家部队35军和暂3军(104军)就得向平津收缩,同时由马鸿逵部进入绥远。这一计划意味着傅作义不仅要丢掉绥远老家,连原来归自己指挥的13军和16军都被老蒋收回了。于是一通扯淡之后,国军决定调唐山的92军和山海关的86军去葫芦岛,再从山东抽调2个军会同阙汉骞部一同组成东进兵团。而防守山海关的任务改由62军负责。但是林伟俦兴冲冲带着62军赶到山海关接防,86军却死活不动,结果62军自己被打包上船运去了葫芦岛。而92军军长正是侯镜如同学。一年前的47年10月侯同学的21师在”铁路南站通北站“的北宁线打通作战中在义县刚刚被共军重创了其起家部队21师,现在听到让他再次出击北宁线头都大了,于是想借口守卫冀东不去,怎奈老蒋逼得紧,只好带着21师磨磨蹭蹭出发了,其余部队继续留在华北打酱油。而山东方面仅派出了39军。但39军是李弥第八军派生出来的部队,李弥拖拖拉拉不肯放39军走,直到10月16日才到达葫芦岛,而锦州已于10月15日被共军攻克,解放军正准备调头向东围歼廖滚筒,东进已无意义。国军号称11个师的东进兵团实际上真正上场的就是54军第8师、暂62师以及62军151、157师和95师(95师自己挂了个独立的名号不听62军指挥)。在1947年秋共军秋季攻势之后,国民党军在东北便失去了主动性,守点怕被围,增援怕被歼灭。此番援助锦州kmt还是废了一番苦心的,林伟俦62军是粤军老底子,范汉杰在入黄埔之前又是粤军旅长;而独立95师的后台罗奇与92军的侯镜如又都是李仙洲的老部下,与范汉杰同属胡宗南系,甚至54军第8师也是胡宗南系部队。国民党指望利用乡情、同学之情、派系利益来驱动国民党军救出老长官、老学长、老乡。但实际上却更加重了指挥的混乱。葫芦岛本来有一个前线指挥所主任陈铁,但陈是卫立煌的人,老蒋不放心,就命令侯镜如指挥,侯镜如到场前由林伟俦代行指挥权。但林伟俦粤军杂牌指挥不动土木系的干将阙汉骞,前两天的实际的指挥权落在了阙汉骞手里。阙汉骞是陈诚系,为了保存实力只派第八师和没娘的暂62师打头阵。而侯镜如到位后,因为只带了21师,加上对援助锦州完全没有信心,结果指挥权落到了罗奇手里。罗奇又一心想让独立95师出风头,于是在10月12日停了一天攻势等95师适应战场。 这种情况造成了除了独立95师,大家都不想玩命,而独立95师又因为太玩命了,玩起了人海战术,结果战役结束时一个师级编制收容成一个团撤回了华北。

4.这里要单独说一下独立95师。独立95师因为披了个赵子龙师的马甲所以这几年越传越火,结果越传越邪。这里对独立95师的几个段子进行一下勘误,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指教。传闻一:独立95师是粤军老底子。独立95师其实不是粤军,而是中央军化的马家军。当初马鸿逵背弃冯玉祥投蒋,部队被蒋收编成35师,留在河南帮蒋介石打中原大战。中原大战后蒋介石玩釜底抽薪任命马鸿逵为宁夏省主席,部队则要留在河南。马鸿逵也不愧是釜底抽薪的高手,借口需要有人扈从,连夜抽调了五个团精锐跑回宁夏,留下四个团老弱在河南。后来老蒋觉得没意思又把35师的番号还给马鸿逵,留下的四个团则和新40旅合编成95师,95师第二任师长李铁军和第三任师长罗奇都是胡宗南系的人物。抗战期间先后隶属于kmt中央军的92军和37军,后来37军解散,被调入粤系62军。传闻二:在华北抗日未丢过一挺机枪。其实原话是在华北未丢过一挺机枪。抗战时期95师先是在河南后来去了南方,从未到过华北。所谓在华北未丢机枪是因为抗战结束后晋察冀进行了大裁军,后来解放战争开打后经历了大同集宁战役和张家口战役两次失败,野战军解散。而晋冀鲁豫部队又南下大别山,华北共军兵力空虚,95师在保定徐水和冀东都没捞到大仗打,没有较大损失也是正常。但是国军热起来之后,网上以讹传讹,最后在华北缴共未丢过机枪成了抗战未丢一挺机枪。传闻三:独立二字的来源。独立95师在48年夏曾一度由华被剿总直接指挥,但当时隶属关系并未变化。只是中央军出身的95师不甘心被杂牌62军指挥,又有老长官罗奇撑腰,w索性就自称独立。但实际上塔山之战95师仍在62军系列之内。罗奇和侯镜如也是在62军指挥所向95师发布的命令。传闻四:赵子龙师。炮党炮军从未正式授予过独立95师赵子龙师的称号。据说是因为抗战结束后该师参加国民党军当阳校阅,因表现良好被称为当阳部队。然后该师就自行将自己与当阳长坂坡救主的赵子龙联系上了,再后面越吹越勇,连共军都知道了。传闻五:95师在塔山玩排队枪毙。这个传闻是受了电影大决战的影响。影片当时为了突出炮军的进攻气势,故意让参演部队排出方阵,再配上装逼的鼓点,形成黑云压城的视觉效果。实际上95师再傻也不会用这种一发炮弹灭一个连傻x队形进攻。国军用的是波浪战术。波浪战术讲究进攻部队分成多个波次,第一波与敌陷入交战时第二波就出发,第三波在集结地整队,然后第一波退回来之后带到集结地再整队再出发,如此反复循环。目的就是在前线形成连绵不断的攻势,以肉盾掩护来缩短下一个攻击波的接敌距离,直到将敌人拖入近战和肉搏,最后用人数优势堆死对方。这玩意说的高大上,其实就是四个字:人海战术。一位友人曾经开玩笑说,人海战术必须在人比枪多,枪比子弹多的情况下才能生效,而这正好适合旧中国军阀混战时的特点。而最精于此道的就是炮党名将白崇禧先生。白将军在北伐中不仅经常玩人海冲击,还推陈出新搞出了波浪攻势,超越攻势,滚筒攻势等伟大变种。这也是桂系为啥自北伐之后就越来越不灵的原因。红军时期其实共军也比较惧怕陷入此类打法,34年桂军用此类战术在枫树脚堆死了陈树湘,36年马家军又用相似打法堆死了董振堂。但是,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共军炮弹管够了。发现国军人海战术后,共军迅速命令二线炮兵对国民党军第二梯队实施拦阻射击,同时以重炮群压制国民党军集结地。而国民党军的前线攻击波则结结实实的一头撞在了共军密集的机枪攒射中。四纵甚至将高射机关炮推到一线阵地侧后方,对着国民党军进行直瞄打击。一线的国军被机枪压在土坎下动弹不得,想撤退又被炮火封锁。这时共军一喊话,心里攻势立马奏效,甚至发生了一个人靠喊话俘虏一个班的奇事。

5、国军对共军兵力、部署情况完全靠猜,信息失灵到了瞎的地步。首先是国民党军在得到了共军炮兵已经大幅强化,纵队设有炮兵团、师有炮兵营的情况后,仍然认为共军一个纵队只有一万多人,也因此,国军在得到共军南下北宁线部队大致名称后,认定共军南下数量为十万,但共军一个纵队兵力已达4万,南下总兵力已超过35万。国军在得知共军守备塔山的为东野第二兵团后,想当然的将程子华兵团的指挥员误认为曾克林和萧华。不仅情报工作拉跨,战场侦察也完全靠蒙。前面说了,共军9月28日就夺了塔山,四纵从9月7日开始抢修工事国军竟一无所知。更是想当然的认为塔山周围没有树林,无法提供修建工事的木料。谁知共军把京奉铁路的铁轨枕木扒了,当地老百姓打开地窖把藏在里面的木料拿出来、甚至把家具和棺材都捐了给共军修工事。然而就这么大的动作,国军还是看不见。据侯镜如回忆,独立95师的朱师长说: 侦察地形时看见塔山没有动静,以为兵力不多,阵地构筑也简陋,开始进攻后我军炮兵集中对塔山猛轰,也没有发现目标。但当炮兵延伸射击,步兵进入共军射程后,共军突然集火射击,打的部队抬不起头来云云。然而需要注明的是,为了让独立95师侦察地形,国军整整停了一天的攻势,这一天独立95师都侦察什么了?郊游野餐么?

6、共军的装备水平战术水平都要强于国军。1947年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后共军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编制体系,包括每个班都有轻机枪,连排有掷弹筒或60迫,营有重机枪迫击炮,团一级有92步兵炮连和82迫击炮连,师有炮兵营,纵队有炮兵团,兵团有炮兵旅,野战军有炮兵纵队。塔山阻击战四纵方向共集中70毫米及以上口径火炮119门,大致为92步兵炮和82迫56门,75山炮28门,105毫米加农炮4门,150毫米榴弹炮4门,75毫米野炮11门(另有16门左右75炮,不清楚型号)。甚至有人认为4纵专门为重庆号准备了3门240毫米攻城炮,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发射。当然24榴的这种说法过于魔幻,姑且一听,反正我是不信的。相比之下,国军炮兵主要是62军山炮营和54军的一个105炮营和两个75山炮营以及暂62师从54军废旧仓库里淘来的4门120重迫击炮。虽然双方大口径炮兵数量相差不是很大,但共军口径明显更大,而且共军炮兵中有1/3左右的野炮和加农炮,可以用来压制国民党军炮兵。另外有说法称国军54军的两个炮营并未在葫芦岛,参战的只有一个炮营,这个说法有待考证,可能有误。共军将炮兵编为三个梯队,团一级指挥迫击炮和步兵炮,师指挥山炮,重炮由纵队指挥。其中重炮群又分为东西两炮群,专门负责压制国军炮兵、火力拦阻甚至反坦克。吴克华回忆敌人一个山炮营转移到高家滩阵地前架设,被发现后立即遭到4纵野炮营射击,十几分钟即被共军击溃。同时林伟俦回忆,国军进攻时只用炮兵轰击30分钟,部队就开始进攻,部队冲到前沿发现各种堡垒铁丝网均未被炮火破坏,部队冲不上去,伤亡惨重,有的时候双方相距仅几十公尺,硬是上不去。同样出自侯镜如回忆说炮兵轰击半小时后炮火延伸,然后步兵进攻时遭共军火力压制,想再叫炮火掩护时,炮兵阵地已遭共军炮火压制,无法掩护了。

这里还要说一下老蒋报以重望的空军和海军支援。空军最好说,每天从北平南苑机场起飞几架p51,扔几颗炸弹,机枪扫一圈就走,原因无他,东北其他城市都被共军围了,北平是最近的前线机场了。而且空军一如既往的出现了误炸,气的国民党军大骂:要想消灭共军,必先消灭空军。海军出动了重庆号,打了20发6英寸炮弹就撤了。撤退原因有好几种说法一是重庆号官兵不想打,忽悠蒋介石和桂永清说葫芦岛水浅怕触礁搁浅。二是据说共军用105加农炮和重庆号对轰,仅两发就形成跨射,吓跑了重庆。但其实邓兆祥的说法更靠谱:从海面上根本看不见塔山。其实即便现在站在西海口附近的锦州湾大桥上依旧看不见塔山,更何况海面上视线几乎完全被大东山和打鱼山遮蔽的重庆号。连目标都看不见,当然打不准。当然如果海军在大东山建立炮兵观察所就好多了,但是国军不会,呵呵。

除了炮兵,共军步兵采取了两线配置,在第一天的防御中压在一线的主要是12师34、35、36团和守卫白台山侧翼的11师32团。第二线部队除10师28团位于上坎子、甜水河子附近,其余部署在苗家屯、王善屯以及高桥以南地域。而高桥还有总预备队一纵的两个师。按照这一部署,四纵9个步兵团中只有四个在一线,而按照吴克华的要求,共军在团、师、纵队手里都掌握1/3-2/3的预备队,实际与国民党军接触的部队仅5个营。而与之相对的,由于塔山正面和纵深都狭小,国军每次进攻最多投入5个师,而每个师每次只能把团级兵力拆成三个波次分批投入,实际上共军每块核心阵地面对的也就是国军营级冲锋,只要有预备队在手,即便国军攻破一线,共军也能靠预备队将国军逐退。而即便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四纵一线也仅仅压了5个团在前线。所以为啥打到最激烈的时候林彪不让一纵上?因为没必要上,四纵手里还有三个完整的步兵团没有动过,另外还有两个团动过但损伤不大。再说一纵只要蹲守在高桥,即便最极端的塔山失手,四纵被击溃,国民党军依旧到不了锦州。

7.其实侯镜如在葫芦岛出工不出力的原因就是觉得打出去可能下场会更惨。锦州到锦西30公里,国军参与进攻的五个师根本没办法保证从锦州到锦西的连续战线。而且无论是从锦西出发还是从高桥出发,步行行军的话必然要在锦州城外宿营。那么最合适的地方就是松山镇。松山镇的典故就不用说了吧。如果国军集中十一个师全部打出去呢?咱先不说39军的三个师锦州都丢了才到葫芦岛,只要国军倾城而出那就更合了共军心意,锦西西面和南面的冀热辽两个独立师以及白台山红螺砚山一线的十一纵就会趁机夺城,到时候国军的归宿还是松山镇。不过这样的话廖耀湘兵团倒是有可能抓住宝贵的时间转进营口或者退回沈阳。这种搭上自己成全队友的雷锋事国军能干么?


======================================



本来不想往死了吐槽蒋记,但是有些老兄总想让咱一黑到底,那咱就再吐槽一段。以下部分是对塔山之战后半段背景和过程的补充。一开始这部分发在评论区,但考虑到评论区无法修改,还是转移到这里。不过塔山西边我也没去过,当初去看塔山纪念馆也没仔细看11纵的战斗,另外目前手头也没有资料,干货不会太多,有对不上的地方还请指正。

塔山阻击战的官方版本其实是分两个阶段的,四纵守塔山的6昼夜算第一阶段,后面11纵为主的战斗是第二阶段。但是一般爱好者如我一般只提最关键的六昼夜,因为懒。

10月17日因为锦州丢了,国军在塔山的攻势几乎停滞,共军开始休整 。10月20日,四纵进行兵力调整以十一师接替十二师阵地。因为一纵东调攻击廖滚筒,二兵团将冀热辽独6师调动到高桥东南作为兵团战略预备队。共军在休息,国军在闲着。

10月16日,老蒋飞到葫芦岛得知锦州凶多吉少后决定跟共军拼命。在给侯镜如下令夺回锦州后飞往沈阳催命,命令以207师加强廖耀湘,东西对进,收复锦州。然后老蒋飞北平,于18日召集卫立煌、杜聿明、傅作义等人开会研究东西对进夹击锦州。结果会议陷入了无休止的扯皮,卫立煌主张廖兵团撤回沈阳,杜聿明代表廖提出撤退营口,傅作义则不想再往东北增派援兵。又经过一通扯蛋,最后决定以52军抢占营口为廖兵团确保后路,廖兵团继续进攻黑山一线,夺回锦州。10月20日卫立煌飞回沈阳,廖耀湘才得知命令。(戡乱战史称卫俊如将命令留中不发,是大共谍云云)

国军扯皮的同时,东野再次变更计划,舍锦西而攻廖耀湘。大致原因如下: 1、廖耀湘可能跑,2、锦西kmt扎堆11个师又是海港,不好吃下。3、中央军委员给东野的命令是封闭东北,关门打狗。打掉廖耀湘,狗死了关不关门无所谓,狗跑了门关上有个P用。于是10月21日,1、3、8纵组成第一梯队向东,其他各纵队也陆续出发,向东兜击廖耀湘。不仅如此,长春守军于10月21日已全部放下武器,12纵正带着几个独立师向沈阳兜去。

而此时葫芦岛的国军依然不动,因为老蒋走之前曾经信誓旦旦的说要去北平调兵,援兵来了好办事嘛。但10月23日,傅作义突然在北平正式宣布了闪击西柏坡计划。这个计划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侯镜如们,你们不要等援军了,我把援军调去打西柏坡了。当日,葫芦岛国军在杜聿明的督导下终于动了。国军以54军、62军继续进攻塔山正面,掩护部队向锦西西北方向转移部署。25日,国军又构筑了一天阵地,26日正式开打。国军计划由锦西以西寺儿堡出动39军的两个师经沙河营向沈家屯方向迂回,正面以54军和62军各一个师牵制。39军一直迂回到上坎子附近切断四纵后路,压迫四纵于海边消灭。

26日到28日这三天国军打的比第一阶段开心。塔山正面进攻的6天,仅个别地段突入一线防御,然后就被立即逐出。而这三天国军每天都能突破共军一线阵地,甚至在27日突入了共军二线阵地。比起之前连胜利的边都摸不到,这次似乎有点希望。究其原因,国军进攻的目标由号称东野五虎之一的四纵变成了十一纵。十一纵是冀热辽三个独立师刚刚合编升格的部队,装备武器照四纵差了一大截。更关键的是十一纵一线阵地只有三十三师98、97团,二线是99团。国军从头到尾都只是和一个师较劲,其他两个师根本没动。而且,共军阻击的标准已经变了,之前因为打锦州,塔山是生死之道,存亡之地,必须严防死守,一步不退。而现在高桥以东的共军全都派去围歼廖滚筒,长春已经解放,针对沈阳的包围网也在形成,共军没必要死拼了。

当然国军打的好看也只是相对而言,26日98团和97团派出预备队收复了失地,27日国军更是触发了史诗成就:遭遇共军师属预备队连续反击。当日十一纵三十三师出动99团两个营,师警卫营两个连在沙河营左右两侧发动反击,并且趁黄昏国军攻势减弱一举夺回全部失地,甚至有部队冲过了头,差点攻进周流河子。只有28日国军突破了三十三师一线阵地,并且没遭到共军反击。因为共军在忙着拆阵地把门板还给老乡。29日,共军突然消失了,于是国军顺利占领塔山。当时国军很开心,满塔山找共军决战。甚至自己编出重创十一纵,击毙匪首xxx的段子想要发表。与此同时,远在几百里外的沈阳,国军也在漫山遍野的找共军,接洽起义。欧,不,起义有点晚了,投诚吧。而廖司令已经到共军那里做客了。

那么四纵和十一纵哪去了呢?28日东野二兵团接到东野命令,向后休整诱敌深入。当然后面没有什么诱敌深入的故事。因为傅作义要偷西柏坡了,28日,由于偷袭国军开始向保定集结,四纵十一纵受命组成东野先遣兵团进入冀热辽解放区,之后经建昌营潜越冷口,前往宝坻蓟县香河之间隐蔽待机。准备万一傅作义孤注一掷去石家庄拼命,就在北平给他个惊喜。

另一边,杜聿明赶紧飞回葫芦岛拉住不见松山不落泪的东进兵团缩回葫芦岛。国军在“共军重围”下开始有序撤退,十一月十日,国军终于撤退完毕,从容之间还不忘把葫芦岛的工厂炸了一遍。锦西撤退成为了国军在辽西会战中最成功的军事行动,杜聿明也心满意足的奔赴徐蚌战场策划“徐东大捷”去了。


user avatar   chi-ban-zan-san-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步炮协同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国共做的都不够好。

空地协同这种外星科技就不要考虑了,国军那几架飞机根本无法形成当时技术条件下有实战意义的战术航空兵压制。

海军的加农炮拉去凑数就更离谱了。

事实上,塔山阻击战,你让共军攻国军守,共军也难办的很,但共军一定会尝试迂回。

至于说国军步兵各单位的协同,这事儿就更黑了,大包干好顶赞,别的也不用多说。

实际上,我很怀疑东进兵团的攻击决心。

就算东进兵团击破塔山,半天拥到锦州,共军烂船还有三斤钉,到时候不管范汉杰,掉头来冲侯镜如,到时候被全歼的就是他,范汉杰是绝逼不会出城配合的。

廖耀湘在彰武观望形势,为的还不是个这?

国军辽西会战的总体部署极度依赖事先已经被分割的三个兵团的配合,老蒋完全不知道这码事,那就输定了。


user avatar   qi-ge-meng-te-er-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解放军方面[1]

一、周边及地形有利守方

国民党军虽占据塔山南面大小东山及影碑山高地,居高临下,便于发挥优势火力,我塔山阵地全部处于覆盖范围,但由于塔山西边紧靠大虹螺山,为山区及解放区,东边是渤海,国民党军无法进行迂回。而我军防御正面狭窄,国民党军无法展开过大兵力,有利于我军集中兵力与火力。

二、部署正确

塔山的地形,正面狭窄,不宜展开过大的兵力。我选定塔山、白台山、桥头三个阵地为防御重点。因为利用地形和兵力部署正确,就构成不可克服的、不可破坏的防御阵地;若我们的防御阵地在塔山以北,则正面过宽,难以达成阻击任务。也就是说放弃了塔山,给敌人让开前进的“门户”。这一部署“善于控制扼守主阵地前之有利地形与要点,使敌我之前沿中间地区在我控制之下,并将诸要点组成为防御枢纽部或支撑点”,“如塔山堡组成了一个营的防御枢纽部,桥头是一个坚固的点,这即有利地保证了迫敌过早展开,暴露敌之进攻企图,使敌不能突然向我主阵地冲击,消耗杀伤敌之有生力量。这对阵地的巩固上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掌握了这一点,因而在战斗过程中形成了正面上三个要点(桥头、塔山、白台山)的作战,既节省了兵力,又巩固了阵地。“

三、战斗指挥正确

(一)明确的提出了以攻势的防御达到歼灭敌人,巩固阵地的作战方针;为此我在兵力使用上掌握了集中的原则。控制强大的突击力量。我四纵仅以全纵五分之一的兵力(五个营)用之于扼守要点阵地。而五分之四的兵力为我各级所掌握的突击力量。纵队掌握一个整师,师能掌握五个营,团营连均能掌握二分之一或之二的突击兵力。在战斗中各级指挥员均能掌握不失时机的向进攻之敌实行反击。六天战斗曾组织较大规模(两个团左右兵力)之反击四次,而营以下之各个扼守阵地的部队,每日进行阵地反冲锋均在三次以上,除此每日并派精干的小部队,向敌前沿及敌后实行扰袭,不仅增加了敌之疲劳,并且可以捕捉敌俘了解情况,同时提前发現敌人的进攻,促使敌过早展开,以利我部队作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四纵防御正面。集中了轻重炮110门,由纵部炮兵主任负责统一指挥。共组织了两个火力群,分布在8000公尺的防御正面上,平均每门炮能控制70公尺的宽正面。炮火的使用,是根据情况有重点的实行射击或分散的射击。并且结合步兵火力在我阵地前沿接近上构成了浓密的火力网,在我阵地前沿的要道,要口上及可能被敌人利用之处,与敌集结地带,完全为我火力所控制,形成敌人在我阵地前无藏身立足之地,故敌遭我火力杀伤很严重。

四、兵力均势

10月4日部署估计“锦西敌人可能抽出六个师左右兵力向北增援,我军则以八个师兵力对付此敌,兵力较敌优势”,10月8日估计“锦西之敌可能有八个师左右的兵力,将死命增援锦州”。[2]从兵力上讲,敌我基本均势,在短时间、狭窄地幅的作战中,这对于防御一方是有利的。

附:对敌之特点体会

(1)乘我阵地尚未稳固,采取夜间秘密运动,拂晓突然攻击,企图乘我不备突破我之阵地。

(2)海、陆、空三者协同向我施行毁灭性的强攻。敌此次参战之战斗机和轻重轰炸十余架,兵舰二至三艘。当每次向我进攻时,即集中轻重炮数十门,海空配合,向我主要阵地前沿轰击一定程度,即转向轰击我纵深,企图以强烈的火力毁灭我阵地与打乱我二梯队之后,再行步兵攻击。

(3)敌连遭我打击后,则另取手段施行有依托近距离的进攻。如我各阵地前一百至三百米左右对敌有利之处,均被敌事先占领并赶修工事企图有依托,近距离的向我进攻,并依托火力有计划的杀伤我出击部队。

(4)敌进攻兵力配备上纵深很强,一个营攻击有数个团作后备力量,并组织有“敢死队”“督死队”在其长官(多系团长)直接掌握下尾随督战,采取连营集团轮番冲锋,企图蜂涌突破。

(5)敌之侦察和判断力量差, 虽每日都有数架飞机盘旋侦察。但始终不了解我之具体部署。

(6)敌向我进攻有四怕:

(一)怕近战:除独九五师较有拼刺能力外,其余均怕我之刺刀榴弹。我守备部队只要沉住气,待敌靠近以短促火力与兵力的突然出击,敌即垮下。

(二)怕反击:只要见到我反击部队出动敌即动摇。如我反击时机掌握不当,动作稍为迟缓,即捉不到俘虏。

(三)怕炮火:敌比次攻击,其二梯队多被我炮所摧垮。最后几天敌只要听见我炮声其队形即乱,据俘虏供称,敌有几个营尚未投入战斗即被我炮火击垮。

(四)怕夜战:敌每日到黄昏即收兵怕我夜袭。

国民党军方面[3]

一、预备队使用

东进兵团每次攻击,均因后继乏力,而功亏一篑,兵团总预备队,如同摆设,自始至终,迄未曾使用,且远置于锦西以南,遥隔第一线达十余公里,根本远水难救近火。十月十五日,独95师,经全体官兵力战勇夺塔山,岂料于拂晓后,共军疯狂反扑,该师预备队已用尽,致战况逆转,塔山复陷共手,而控制孟家屯附近之兵团预备队第151师,竟毫无行动,终致前功尽弃,设若兵团预备队,能于夺取塔山之后,立即投入以扩张战果,以其新锐之力,必可迫使共军丧失反扑之机会,进而导致其全线崩溃,并非无此可能。反观共军于塔山防御,均控制三分之二以上兵力为预备队,每当国军攻占第一线阵地之瞬间,共军预备队完全以攻击之姿态,倾力反扑,迄至恢复阵地而后已。

二、三军协同欠缺

我东进兵团,在绝对优势海空军支援下,竟毫无进展,实则海陆空三军,虽有协同之名,而无协同之实,三军火力,仅赖作战会议上一般协商,迄无统一机构(火力支援协调中心),统筹全般火力之运用。在编装上,海军无舰炮管制组,因此火力时常浪费在无关紧要之远后方。陆空联络因缺乏空管组编制,致空军无法进行紧密支援,仅依赖陆军布板信号,但各部队布板又不按规定铺设,或数量短缺,不敷使用,故常敌我胶着,时有误炸;以后为顾及安全,而放弃空军支援,甚为遗憾。又我海军当时曾有登陆艇多艘于辽东湾,竟弃置不用于塔山方面,行水上包围,尤为令人难以理解。

三、兵力使用添油战术

东进兵团由于华北部队姗姗来迟,始终使用3至4个师,与共军概略相等之兵力实施攻击,与共军常以5至6倍兵力相比,胜负可卜。尤其39军到达后,东进兵团已达11个师,然而东进兵团最后攻势,仍仅使用5个师,从未考虑纵长区分,作深远突进之部署。

参考

  1. ^ 《塔山阻援战斗总结》及《有关锦州战役的若干资料》
  2. ^ 敌东进兵团战役最后攻势时总兵力为11个师
  3. ^ 《戡乱战史(五)——东北地区作战(下)》,【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1980年6月30日

user avatar   shi-t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油管五常和地球五常是两码事,谢谢。


user avatar   sental-cris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油管五常和地球五常是两码事,谢谢。


user avatar   umr-5-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unbelievable = 无法相信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075两栖攻击舰下水? 
  黄百韬是杂牌军为什么在淮海战役中表现比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第五军以及第十二兵团还要强?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美械师真的和美军装备一样吗? 
  如果换成解放军执行红翼行动,会是什么人员和装备配置,结果会是什么样? 
  印方已向中方移交1名走失士兵,且提供氧气和衣物,释放什么信号? 
  国共内战期间延安沦陷有没有有产生有趣的打脸案例? 
  15式坦克装备部队有哪些意义? 
  解放战争中有哪些令人震撼的照片? 
  黄百韬是杂牌军为什么在淮海战役中表现比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第五军以及第十二兵团还要强? 
  1950-1990期间,PLA与苏军的轻步兵,谁的战斗素质、战斗意志与战术等更好(更先进)一些?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张团练要费那些个老劲陷害武松,不已是阶下之囚吗?何必还搞这么复杂?
下一个讨论
杜聿明46年就能坐五十万东北国军的司令,为什么48年在东北只是副司令?在徐州是副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