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看至道学宫的文章,增长信心
看到4.5的时候也让我惊了一下,没想到数字会这么高。原本觉得还能控制在4以下的。
体感不是那么严重,可能是因为这几个月CPI的上涨,主要是由于猪肉及相关食品的价格带起来的,对我影响不算大。每个月花在吃上的钱从2000变成2500、3000,不会对我造成太大的负担。
但是对于较低收入者来说,由食品引起的CPI上涨的影响就很残酷了。本来一个人一个月1000块的伙食费,现在涨到1500,对于收入只有三四千的人来说是很严重的。而根据国家发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月入过万、能对食品价格不那么敏感的人还是没那么多的。
另一方面,PPI在下降,这点让我觉得很担心。工业产品价格下降,利润收缩,很有可能对就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如果说伙食费涨个几百块还能撑住,一旦就业不好断了收入来源,才是真正的天塌了。我也挺害怕自己哪天突然就没收入了,比起食品类CPI来,这点对我来说更致命。
非食品价格上升1个点,说实话是比较舒服的涨幅;甚至说在食品或多或少的带动作用下才涨了1个点,甚至有些舒服得过了头。现在的主流经济学还是认为温和通胀才是最适合刺激经济发展的水平,1个点能带来的刺激作用就实在有点不足了。投资意愿的下降恐怕也不可避免。
PPI和非食品类CPI维持这样的水平,可以认为现在经济上很多产业确实是有萎缩的趋势。如果这个趋势不能扭转,随着时间推移,信心会越来越差。
但是现在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处理这块内容。
虽然扣除食品类,很多产业确实在通缩,但是放水实在不是特别好的选项。从过去的经验看,国家对于放水后这些水到底会流向哪里,控制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如果不强制定向,那么恐怕还是会大量流进房地产和更容易炒作的部分农产品领域,进一步加大民生负担,而实业得利很少,对于就业情况没有太大帮助;强制定向,银行会不会惜贷,会不会更多将贷款投向其实不太差钱的国企央企而非更缺钱的小微企业,或者会不会导致银行业的坏账率大幅上升,也不好控制。一旦再像以前那样大放水,控制不好,未来的风险太大了,万一出问题就更解决不了了。
里根经济学那一套,似乎也不是很好用。首先降低政府投资什么的,很有可能是现在的经济承受不住的。减税倒是很不错,但是地方政府现在的情况,也急需新的税源。此外更重要的是,美国当年遇到滞胀时的经济基础,和我国现在也有很大区别。
具体现在怎么做,就很考验领导层的智慧了,很有走钢丝的意味。就我个人而言,是觉得现在经济形势不好,会采取比较保守的财务手段,尽量保命为先。希望寒冬能尽快过去吧。
治大国如烹小鲜。中国这么大个国家,很多事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总想下猛料,放大招,早晚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