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有一部分是,但仅仅是一部分,故意强调和夸张这种说法只是南方人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以及抹黑北方汉人是胡人后代罢了,毕竟在中国,谁更汉谁就占据了方方面面的制高点。
其实在古代,底层百姓十分的安土重迁,上面换成什么政权他们根本不关心,统治者也不关心他们,一些名门望族南迁绝对不能代表底层汉人百姓也南迁了,更何况名门望族南迁是为了保存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不是为了逃命。任何一个南侵的北方民族政权从来都不会伤害当地的大户人家,只会与其合作。
如果按照南方人的说法,北方被北方民族政权占领了,所以北方人就是胡种,南方人才是汉人的话;那么清王朝占据整个中国300年之久,是不是现在的全国人民都是满人后代了啊??
平时热爱研究姓氏文化,南北方姓氏差异明显,南方如岭南地区一些汉族姓氏是很明显的当地土著人汉化的结果,倒是南北过度地带如湖北苏南等地有着明显的和北方接近的姓氏分布。一些没被外人掺入的稀有姓氏有着很强的地域分布连续性,以前在河南山东,现在依然在,比如孔子的学生端木,现在主体依然分布在山东,少量在苏北和东北,类似的还有“遇”、“才”、“鹿”等等,倒是东北和山东的移民关系显而易见,因为姓氏分布一致的程度让人惊叹。前不久复旦不是用基因手段确定了曹操后人吗?曹操后人现在虽然分布的北到辽宁,南到广东,但主体依然在安徽的曹操老家,还是这里最多。
有些北方人完全被南方人给忽悠瘸了,南方人说啥他们信啥,真的是醉了
知道为什么吴方言里有那么多“层次累积”吗(同一个汉字有好几种不同的音,分别对应各个时期的汉字音。类似于日语汉字的“吴音”“汉音”“唐音”概念)?
衣冠南渡并不是只有一批,而是好几批
汉族的历史是很长的,汉族对南方的开发也是有近三千余年的历史,在这里讲什么南方汉人时百越后代并不是汉族和北方汉人是胡人后代都是在分裂我们民族,真的是其心可诛。
早在商周时期中原就已经开始向南方扩展地盘和影响力了,后历经春秋战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扩展到四川、湖南、江西、浙江。
在秦汉大一统的背景下迁居南方的汉人越来越多,诸如南越等诸侯国的建立也是中原文化扩张的结果。从三国时期直到唐朝前连年战乱迫使北方汉族人大举南迁,即便如此北方汉人依旧占有人口优势,为同化鲜卑等部族建立了人口基础。
唐宋两朝对南方土著的打压进一步扩大了汉族人口规模,尤其是南宋偏安一隅,对汉人在南方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但是南北分属两个政权导致南北汉人发生嫌隙,产生了分裂的危险。
明朝的南北榜等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了这一裂隙,他以近300年时间又重新让南北汉人加强了对汉族的认同,而清朝的防汉政策有无形中加强了这一认同。
但是,不论南北,汉人都是中原老家起步的,就是晋陕豫交界的那一片黄土,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华夏先民“衣冠南(北)渡”的后代。
周朝就封了吴王、越王,这是长江以南。到了秦朝,就派兵攻打岭南(广东、广西)了。到孙吴剿灭“山越”(浙江丘陵里的山大王),据吕思勉拿出的史料,都是汉人。第一次衣冠南渡是晋朝。北方司马皇帝逃到吴地后,拉拢的江东四大家族,都是汉族人。所以,衣冠南渡之前,南方早就是汉族的地盘了。
那么衣冠南渡的文化意义是什么呢?是大多数北方知识分子都逃到南方,归化了汉语族吴语区。王羲之就是典型,家里跟儿子都讲吴语了。宰相王导也学了吴语。吴语在南渡之前就有,所以北方人才能归化。顾、陆等南方世家大族,就是原生的吴语大家族。
对北方来讲,留下的书香门第不多,以至于明朝“一张卷”开科取士,结果分数高的都是南方人。朱元璋也搞了“教育公平”,把录取名额强制分配给北方人。但从民国北大教授的来源看,这种“教育公平”并没有什么效果,教授还是绝大多数来自南方。
自卑。
大概是因为我们4000万人口的辽宁省没比过江苏和广东吧
unbelievable = 无法相信
每当看到这一类问题,我就想说下面这段话:
“丛林主义者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总喜欢为胜利者的一切恶心行为跪舔,包括屠城和施虐,并把这些行为的责任归咎于受害者,因为他们强大了以后也想骑在别人头上拉屎。信奉谁强谁恶谁正确是没有最基本的是非观和精神油腻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