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青曲社相声演员王声的捧哏技巧如何? 第1页

  

user avatar   huyoul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mingyi pang

感谢您的指正,马三立先生那是一时没写上,我前面还马老祖呢,怎么敢不尊敬他老人家,已经改过来了。


 “说相声是给内行人听”,我还是反对这个观点。

  相声的起源是什么?起源就在地上,就是给老百姓听的玩意,那时的老百姓懂相声吗?朱绍文先生估计也还没把相声完整地呈现出来,更谈不上系统的理论了。

  我认为一门艺术是不是能生存,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被更多人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再谈拔高的问题。如果相声变成一门只有内行才能听的艺术,他不是就死了吗?看看现在各地半死不活的戏曲,不都是这种状态吗?

  相声在老先生门手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技巧,是逗观众笑的技巧,不是卖弄的技巧。如同练武术,归根结底是打人,不是卖弄。三番四抖也好,尺寸气口也罢,这些不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让人发笑吗?难道是为了让下面的观众喊一声“嘿,气口真棒”?

而且忽略了语言的发展谈语言艺术,那就是缘木求鱼啊。现在的语言环境和解放前的语言环境能一样吗?白话文的推广到如今,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流行语言,普通话融合各地语言造就的远不同于京津老话的节奏,这跟以前已经不一样了。听相声的老唱片,那时候的先生们语言节奏跟侯宝林先生和马三立先生一样吗?也不一样啊,因为语言环境变了啊。看梁左先生的《笑忘书》,提到解放前的北京小学生小学毕业时的留言本,说的都是为国为民的大道理,不是那时的孩子虚伪,是那时的大环境造就的,所以那时的环境是严肃的,语言必然也是严肃的,如今的环境呢?

  看看网络媒体的娱乐作品,十分钟的剧都是长的,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节奏进一步加快,现在找我们来谈剧本的,都是三五分钟的短剧,这节奏有多快?这其实对相声的要求更高了,在我心里是希望相声如同通俗歌曲一样活着,虽然参差不齐,但是别像戏曲一样已经病入膏肓,虽然仍有精品。

提到杨少华先生的《枯木逢春》,这样的捧哏好不好,不要去说以前没有过这样的作品,我认为很好,这节目非常棒,那就对了啊,有新的技巧新的形式,那不是给相声添饭吗?难道非得抱着老祖宗传下的玩意不变才是对的吗?就说京剧,马派的特点是怎么形成的,麒派的特点是怎么形成的?那不都是老先生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创造的吗?现在宗马宗麒没错,但如果就死学不结合,不创新,那就是越学越死啊。

综上,我认为相声不是只给内行人听的,而是在继承传统技巧结构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才能有生命力。

==============================

我不同意楼上很多朋友评价王声老师的言论,王声老师其实是一个难得的好捧哏。

  在外面演出,回头再详细写。


  手机先留个问题讨论下:像苗阜老师这样风格的逗哏,到底怎样的捧哏算合适?

  =====================

  抽空过来答一下:

  1、我反对的不只是对王声老师的捧哏艺术的评价,我更发对的是知乎上目前一种风气,票友上瞧不起演员,下看不上外行,自己把自己圈一块,恨不得要叹一声“我要完了,这相声也就真正沦落了吧”。

  很多票友朋友,揪着自己一知半懂的技巧不放,说这个没气口,那个欠节奏,张三嘴不灵,李四夯头不行。谁又能是十全十美呢?我们侯老祖不爱上贯口,他们马老祖就是没柳,杨少华是洒狗血给少马爷量不了,可跟赵伟洲杨议不是都量出花来了吗?我们师父说“干咱们这行就得学会扬长避短”,哪个站在舞台上大腕敢说自己是十全武功天下无敌啊。

  再说到节奏气口,说句实话,好多票友能听出的气口,其实都太明显了。甚至可以说这种明显的气口,那是浅层次的要求,深层次一点,实际上圆润无碍把包袱抖出来才是无声处的惊雷。比如王玥波爱在评书里一本正经铺半天抖一个包袱出来,能炸膛。更高一层,刘宝瑞先生,你听去,每句话每个字都在节奏里,圆润的气口,絮絮叨叨你爱听,无聊之处有包袱,这是饭啊。

  如果相声跟戏曲一样变成只能由一群票友才能欣赏的地步,那相声就真完了,各位你们盼着这个吗?

  2、说回王声老师的捧哏水平问题。

  我觉得离开逗哏谈捧哏水平,并不是特别负责任。老话说“搭档三年,不火都难”,这里说的是一个默契的意思。而默契是什么,就是跟两口子一样,是两个演员不同艺术棱角磨合后的结果,互相就和。

  就好比刚才说的,杨少华先生给马三立先生量活不成,给少马爷量活也遭嫌弃,可是给赵伟洲和他儿子量活多好,《枯木逢春》几乎是给他量身定做,活着的先生演员谁能上这块活。(死了的,我觉得或许李文华和白全福先生成。)

  苗阜老师的特点太明显,我给他量过一会活,稍有感受,语速特别快,包袱给的多(不是足),刷刷刷,节奏也快,我都插不进话去,又不敢拦他,B站网友弹幕说“捧哏的这位是用表情在捧吧”,你就知道又多快了吧。这种情况下,王声老师除了生拽住(用的最多)还有什么办法,只能拽住以后再评论翻包袱,以至于被戏称“讽哏”,这也是多少年演出撞出来的风格吧。

  可以看看相声大赛上苗老师跟再驰的录像以及王声老师跟纳超的录像,再驰是不是变成了小王声了,是不是也是所谓的讽哏的路子,是不是王声站在纳超旁边就正常了许多。

  所以我觉得王声老师这么多年给苗阜老师量活,必然深受影响,讽哏其实不只是艺术,实际上也反映的是演员的心理,生活和舞台上差别是不会太大的,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曾经混过榕树下等等文艺论坛,家中藏书无数,爱在豆瓣上写书评,聊天能谈点儒释道的师范大学生,王声老师估计在生活中也有点看不上,嘴大、话碎、烟勤、酒不停,诨号铜川大佬的苗阜老师,慢慢在舞台上就形成了这种讽哏的状态。这里不是贬低苗老师,每个人的状态经历不一样表现出来也不一样,如果不是苗老师这种草莽的状态,王声老师的讽哏的状态也就不可爱了,反而显得高冷了。

  所以技巧规律是有用,但是拿这个来套人就错了,观众都是傻子啊,明明一门不灵干嘛捧他?火是运气是贵人相助,但不是也还得有三分能耐嘛,所以我认为王声老师算不上最好的捧哏,但绝不是以上各位说的那样一钱不值。




  

相关话题

  相声演员曹金(曹云金)为什么不火? 
  如何评价《相声有新人》博士夫妻怒怼郭德纲? 
  马志明与侯耀文谁实力更强? 
  郭德纲老了之后相声还会火下去吗? 
  如果潘金莲的开窗棍砸到的是郭德纲那后续故事又会如何发展? 
  每个很丧的时候,都是靠德云社的相声度过的,你们靠什么开心起来的呢? 
  郭麒麟为什么不专注于说相声? 
  为什么相声的结尾都比较尬或者比较冷? 
  如何评价郭德纲在德云社乙未年封箱演出结尾时,说我不接受专业的建议? 
  为什么有些京剧名家不认为郭德纲对京剧有帮助?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感觉游戏画面在 2008-2010 年间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
下一个讨论
李秋离的《四美词》?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