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世界500强的美籍高管中,印度裔远超过华裔吗?这是否会使得美国商业界逐渐被印度把控? 第1页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事情说明只要你把范围划的足够小,就能得出任何你想要的结论。

现在的事实是:中国的世界500强比美国和印度加起来都多,中国的500强比印度多2个数量级。

按照常理来说,如果要吹印度人的团结和勇于进取的话,用世界500强来吹是不行的。

但是,你可以通过把范围减小到“世界500强高管”这个级别,把美国的印度500强高管也拉进来,本来2个数量级的差距就会变成1个数量级。

如果更进一步改成“美国公司的500强高管”的话,印度就可以胜过中国了。

所以三哥威武,开挂无敌。


这就好像我肯定没有马云有钱,但如果比的是“每天早上起床时裤子的左边口袋里的人民币现金数”,那我没准还真能赢呢。


user avatar   weidadecl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命题就错了呀。

2019年的最新统计,世界500强中,美国有121个。中国有129个,欧盟114个,日本52个,印度只有7个。

拿ceo来说,中国国籍或者华裔保底有120个。印度人就是再逆天,也不太可能超过美国吧?50个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更不要说下面的员工层了。

而且世界500强里面,有很多都是国家命脉公司。能源矿业估计至少也得有一成以上吧。比如三桶油。根本就不可能让外国人来当高管。



三哥确实很厉害。

但是不要和爸爸比。


题主修改了问题。

我还要回来改答案。

能做到世界一流公司的CEO,一定是第一流的人才。印度最优秀的人才,做到了500强的CEO确实,很了不起。

但是,中国最优秀的人才。自己做出了500强。这之间的差距,要远远大于中印Ceo数量的差距。

某些回答里面说,印度人善于表达/画饼,写PPT,逻辑归纳能力强。而中国人不擅长…这个逻辑是错误的。

因为所谓不擅长的人,做出了好多个500强。


这世上能让中国人认输的事情不多。

中国人骨子里就有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






当然,除了中国足球。


哎呀妈呀,题主又改问题了。

再次回来改答案。

这次,题主把问题改成了为什么一部分美国人(印度裔)能入职500强CEO,另一部分中国人(或华裔)不能。

这里面就涉及到了美国的政治制度。或者说西式民主的选举制度。

在西方国家(美国为例),他们的市长州长是选举出来的。这个选举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只要你是美国18周岁以上的公民,交几万块钱(6000~10000美元)就可以获得参选资格。能不能选上有很多因素,但是,这也意味着只要有足够多的钱,就能当上政府领导人。

这种浸透在骨子里的选举意识,是华裔所没有的。确切的说,因为中国人(华裔)根本无法想象,葛优当上北京市长会是什么样子?

但是美国人却可以让阿诺德斯瓦辛格当上州长。

中国人当上市长,是从街道办~辖区主任~或者分管常务工作(公安经济建设土地等各种局)这样一点点爬上来的。这就保证了,中国的市长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公务员,但一定是最优秀的几个人之一。

美国的选举制度,当选市长的人,有一定概率不是最优秀的公务员(不了解基层工作)。


我们在这里,无法评判两种制度谁更正确。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足球的领导人,就是沿用了美国的选举制度(小声bb一句)。

在中国想要干点什么事儿,不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注定是要吃大亏的(乒乓球羽毛球,就没见哪个用跳水举重的主席来管)。同样,在西方国家,想要按照中国制度一步步往上爬,成功概率也是很低的。


我们都知道,人到了一定境界(有资格就任500强CEO),个人能力差距是不大的。

这个时候,不同的格局/价值观/思维体系,就已经注定了中国人在外企中是少数派。甚至你能力再出众,依旧无法带领队伍前行。

同样的道理,里皮/艾克森高拉特李可,甚至梅西C罗姆巴佩内马尔们,如果在首发阵容上,不能够形成数量上的压倒优势,你们也没用。

态度决定一切。这是米卢的成功法宝。不解决中国人(我要去建设祖国/自己弄个500强玩玩/老子不受这份气/反正我也没戏)的态度问题,永远都是印度人优势更明显。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知乎上活跃的美国华裔程序员来看,主要原因有:

1.他们执着于编程技能,宁愿当一个SDE,不愿转向管理岗位,也就难以升任CEO。

2.他们身在知名外企,但时刻心系祖国,在知乎的活跃程度非常人可比,各个是粉丝过万的大V(虽然在他们的回答中,看不出自己是一个专心于技术的程序员)。

3.他们从不想着怎么当上自己公司的高管,是因为他们时刻在关心着国内的996程序员,最近甚至有组织国际无产程序员大串联,向华为,阿里,谷歌等邪恶的互联网公司宣战,彻底推翻这些大资本家,打破国际无产程序员身上的枷锁。

综上,至少在互联网领域,海外的程序员不屑于当个什么CEO,因为他们知道,虽然自己年薪数十万美刀,但依然是个无产者,他们牢牢端正自己的屁股,绝不背叛自己的阶级,他们一直在践行着反抗资本主义,解放劳动者的重任。他们是何等的伟大!!


user avatar   liu-kai-94-14-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印度裔和华裔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印度裔基本上都是高种姓过去的,算是贵族,所以眼光格局方面还是比较不错。

中国过去的也是精英,但从小底子不好,穷惯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其实是吃不开的。

毕竟中国真正的政治精英都还是留在国内的。出国在大公司工作的以屌丝技术宅为多。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个资本控制的权力游戏。

在资本过剩,制造环节空心化以后,大型企业的实质控制权悄悄地从创始人、内部人,转移到了投资人的手中。

投资人在设计董事会与管理层权力结构的时候,在现阶段倾心于寻找,看起来是从内部提拔的但又好控制的代理人,那么死性的白人创始者与轴性的华裔工程师,都要靠边站。

于是历史悠久,素负盛名的臣服文明的巅峰代表印度文明的优秀传人,就成了可托付的不错人选,Indian Puppets嘿嘿是华尔街午饭时的话题之一。

放心吧,把持美国的,仍旧是哈佛本科,耶鲁法学院的WASP们。


user avatar   wu-xiang-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大家的热烈反响。我写这个回答的本意不是想贬低中国同胞,而是想给做科研技术的职场同胞扩展一下个人发展的思路,走出自己的思维惯性和舒适区。来海外扎根的华人技术人员的思维有一定的同质性,这种思维惯性很容易让我们碰到职业天花板。不光是大陆留学生如此,在美国很多年的港台人和ABC甚至我见到的韩国人都如此。这是我基于自己和周围人在美国职场多年的观察对比和思考的总结,不只是几个个例,有一定的普遍性。

评论里有网友说这些印度人的思路和国内厅局级以上干部很像。我还是比较赞成的。不要说厅局级干部,我父亲退休前做过事业单位小头目,也管过一个小型民间半官方团体,他的思维方式比我活络得多,人际网络非常广,也很会培养下属。他本科都没读完,而我读了博士。我说的现象在海外东亚人高学历技术圈更普遍,也许也适用于国内大企业或者外企工作的高学历技术人员。

以下为原回答:

=====================================

最近面试新人,电话谈了两个博士毕业生,一个中国人,一个印度人。

中国人是国内名校的,也是美国专业排名不错的学校,跟我讲他的博士论文和做的项目,讲得非常细致,具体到用什么公式。其实我更需要他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把问题讲清楚,讲得概括一点,有一点高度来说明他对他课题的前瞻性看法。毕竟我们的工作每天面对的是商业部门,人家没心情来听你讲这些细节。

印度人是一个比较差的学校的博士,一上来极其自信,先自报家门,把自己的论文,和我们招聘岗位契合的实习经历,不等我问就详细概括地介绍了一遍,侃侃而谈,声音宏亮,英语标准,对我们这个工作岗位已经极为熟悉了,听起来不需要培训就能干活。说实话,要换了美国人招聘,一定会要这个印度人。但是刚好我对这个印度人做过的这个领域非常熟悉,就问了几个细节,他立刻手忙脚乱,前言不搭后语,我就知道他用了别人现成的东西,自己没有理解。

后来我就向我们招聘委员会推荐了这个中国人,没有推荐印度人,并如实说了我的感受。管招聘的头是个欧洲来的技术宅,一听说印度人技术细节答不上来立刻拍版中国人进入下一环节招聘。

但是,不得不承认,如果进来的是这个印度人,他一定比这个中国人升得快。中国人往往非常擅长完成任务并了解技术细节,会上一发言就是项目细节,但是不擅长概括,更不擅长把自己做的事情和商业目的结合起来描述并从跨部门的角度提出新的建议。所以很容易被别人当成一个工具或者计算机用,一到决策性的东西就靠边站。

印度人虽然技术细节差,但对大公司来说,很多技术已经流程化,模块化,标准化,用就行了,不需要搞清楚技术细节,但向市场部门商业部门把自己项目的重要性和市场关联性解释清楚,却是更重要的。印度人的概括能力很强并且很快能把技术和商业目的结合起来,他们跨领域的综合能力和理解能力比中国人强。更何况印度的技术牛人也有非常牛的,尤其是IIT的毕业生。

还有就是印度人的英文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甚至超过美国人。我的两任老板都是印度人,都给我改过电子邮件。有时候发给公司高层的邮件,经过他们的修改就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字流畅。我问过我现任老板怎么学的英文,他说他在印度从小看英文报纸长大的,酷爱读报,所以练就了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现任老板IIT毕业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都极好,看问题也比较有高度,有时候开会各个部门七嘴八舌我听完了抓不住重点,他三言两语就能给我解释得清清楚楚,这个抓重点的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非常强。大老板美国人经常要跑过来问他的意见,因为技术问题只有他说的话大老板才能懂。印度人这个理解概括和表达能力不得不服。而让领导和股东明白你做了些什么,为什么重要,这就是大公司里最需要的能力。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管理风格上印度人比中国人更重视人的发展。在美国,印度老板爱招印度人,中国老板爱招中国人,但是印度老板其实很重视发展印度下属的个人能力,给他们创造各种展示机会。中国老板更重视派的活完成了没有。所以印度人在印度老板下做事情,很快他的提升之路已经规划好了。而中国人在中国老板手下做事情,事情做了一大堆,但是个人能力没有提高,也没有人帮他规划前途。

我见过印度老板为了给下属攒经验,把一个人做的项目分成三块给三个人做。这个做法见仁见智,我们中国人会觉得这样人浮于事,但事实上这三个人都得到了做重大项目的经验和与高层打交道的机会,因为这个经验以后他们再分插到别的组,三个人都独当一面了。结果这个印度人的下属就成为了多个项目的骨干,一下子关系网就形成了。印度人用这个办法可以把手下的印度下属分插到公司各个平行部门,占据了别的部门的头以后再跳到别的公司做头头,形成关系网以后互相介绍工作和高层职位,一下子多个公司的高层就都出自同门了。

中国老板往往害怕下属抢了自己的风头,把人都闷在自己的锅里不放,他的位置是没威胁了,但是关系网和资源也建立不起来。为什么中国老板不会培养人?正是因为他们还是读理工科时候的思维惯性,以为抓住几个好项目和熟练掌握一门技术就能独霸吃一辈子。事实上做得越大,商业前瞻性人际关系网和网罗资源的能力越重要,做项目管理或者技术熟练工的替代性太强了,在美国这样技术人员遍地的国家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将来大家如果有机会在美国做管理,如果要提携自己的同胞,就帮他们提升思维方式,扩展视野,多创造机会。培养一个出色的人,实际上是比按时交活更有成就感的事情。


user avatar   fu-qiang-1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问,问就是印度裔优秀!

印度裔远超的不止华裔,除了犹太裔以外,几乎没有其他族裔能超过500强中印度裔高管数量。

印度裔兰波完!

然后呢?

印度裔是美国人,华裔也是美国人,你是想让我说出一部分美国人比一部分美国人强这种废话么?

还是你要比一比世界五百强里印度人高管与中国人高管数量?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南边的那个大国,人人都以移民,为别人打工为荣!!!我觉得这样的国民构成的国家配叫大国?最多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合体吧!


user avatar   nai-ping-zhan-dou-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0年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133家,美国121家,日本53家,法国31家,德国27家,英国22,瑞士14。韩国14,加拿大13,荷兰12家,西班牙9家,印度7家,巴西7家,意大利6家,澳大利亚5家,俄罗斯4家,墨西哥4家,爱尔兰4家,新加坡2家。

这当中印度的7家肯定都是印度高管,中国的133家肯定是中国高管。美国和英国有不少印度高管。这些企业加在一起也就150,是比中国总数多,但是印度高管并没有在这150当中一统江山。要说印度CEO的总数,我不觉得能超过中国。

至于印度能不能控制美国商界。先不说公司还有董事会呢,就说你觉得美籍华人是忠于美国还是忠于中国呢?


user avatar   wuchangye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事情以前在中国叫人才流失。。。。有些高中还以此为作文材料,宣传爱国情操,让学生写一写什么学成报国的八股文。我记得还做过美国前交通部长赵小兰的阅读理解,总结文章主旨有一条“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估计现在的孩子已经体会不到这个点的微妙之处了,这是我们80后和90后特有的记忆。

2009年的新闻中国成人才流失数量最大国 百万精英滞留海外

感受下这个充满历史感的界面

王辉耀在《人才战争》中直接传达了一种迫在眉睫的危机感:“在这场不见硝烟的世界大战中,中国和印度并不是人才流失比例最高、受害最深的国家,但绝对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

当年中国和印度还是一对人才流失的难兄难弟,现在印度还是那个印度

尽管连日来都在接待源源不断的学生家长,并且赞同学生出国开阔眼界、学有所成,张国华仍难掩心中焦虑:“我们到了真正思考为什么这么多学生想出去、为什么留不住青年一代精英的时候了,到了全民讨论下一步该怎么做的时候了。”
王通讯感慨:“21世纪是人才战争的较量,而人才战争的成败,将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现在,我们已经到了要强调人才回归、从海外取出人才储蓄的阶段,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
事实上,“我国政府这些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归国人才创造就业环境、提供优惠政策。各省目前都建立了专家库。”王通讯表示。
但有业内人士表示,有些地方招聘了大量人才,甚至给他们不菲的待遇,但是这些人才除了给领导人当“花瓶”外,平时根本没有多少事情做,更谈不上专业研究。

十年前中国就在思考和尝试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另一方面

而“根据以往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人才将大量回归。这是一个转折点。”王通讯说。也有数据显示,当教育经费占GDP5%以上、研究开发经费占1.9%以上、科学家工程师人均研究开发经费6万美元以上、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每百万人口有1500人以上时,归国的海外人才会大幅增加。

2009人均GDP 印度1102美元 中国3832美元

2019人均GDP 印度2015美元 中国9770美元

现在离2009年过去了十年了,中国已经极大的扭转了人才流失的情况,本土已经孕育出了一系列强大的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比如国营251厂这种甚至已经让美帝感受到威胁了。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本土企业崛起的实在是太快了,华为2003年开始做手机,16年之后已经成为与苹果和三星并驾齐驱的巨头了。即使把时间拉长一点算20年的话,一个赴美的中国学生,20多岁出国,读完硕士甚至博士在美国成功居留下来,当他40多岁年富力强的时候,啪,钞票,哦不,祖国在召唤你。这里面存在一个巨大的套利空间,可以利用在欧美积累的技术、经验甚至人脉,加入成长期的中国企业,成为大佬走上人生巅峰。比如腾讯的刘炽平,张小龙都要向他汇报,95年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过了10年之后离开高盛加入腾讯,又过了15年之后已经是腾讯的顶级大佬了。我不敢妄言他要是留在美国会获得怎样的成就,但是现在的水平已经不亚于美国一些顶级大企业的CEO了。

除了时间上的快,还有范围上的广,中国是全产业链通吃,在各行各业都在产生一些新兴的企业。比如华为一家就带起了一堆供应商,芯片、屏幕、电池、马达等等。而这些供应商反过来又降低了中国企业做手机的门槛,甚至很难说到底是供应商成就了品牌,还是品牌成就了供应商,他们迅速成长的结果是他国企业被迅速挤出市场,甚至连本国企业也快要被挤死了。而这样的事情在其他领域已经发生过了,只不过手机等IT产品吸引人眼球,关注度高,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福耀玻璃美国扶贫事件,主角福耀玻璃在汽车玻璃这个领域的产值比所有竞争对手加起来还要高。但是中国目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仍然落后于欧美发达水平,缩短差距最快的办法当然就是——挖人,至于挖什么人,那当然是知根知底的华侨华人甚至华裔,于是在欧美能混到顶尖的中国面孔又少了一批。

最骚的是,中国企业挖中国人,和欧美企业排挤中国人,这两件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为担心中国人做到高管被挖损失巨大,所以欧美企业设置了玻璃天花板,而中国人一旦混不出头,则更容易被挖。。。。。。

对比印度,世界500强企业倒是有7家,3家卖油气的。。。。。印度留学生显然是没有多少后路的,因为印度的企业是全方位的落后,报效祖国这种事情说起来好听,但是留学生也不是傻子,去领域内次一级的企业才有弯道超车的希望,比如刘炽平加入腾讯的2005年,QQ已经有2亿用户,并且每年增长20%以上,当然那年腾讯遭遇到了飞信等一系列对手,但是巨头气质已经凸显,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而印度目前我不敢说不存在这样即将爆发的企业,但是即使存在,你信印度人吗?印度留学生可是对印度人知根知底的,搞不好本土印度人比他们还会做ppt。

不过想想这事也真的挺魔幻的,我成长的年代,华侨华人甚至华裔的成就都被学校和媒体拿出来大肆宣传,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各种各样的“反思”,XX人如何如何,中国人又如何如何。从月是外国圆,到英国街道的硬币,从喜获自由的伊拉克人,到负重20公斤日行100公里的日本奥特曼,结果我在自卑与绝望中长大之后发现,我可去你m的吧,原来这些外国人都tm在裸泳!




     

相关话题

  《美国工厂》中的美国主管,看到中国公司年会表演节目,为什么会哭? 
  俄乌冲突中美国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有多恐怖? 
  美国总统拜登支持率跌至上台以来最低,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或将带来什么影响? 
  如何看待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方对蓬佩奥等 28 人实施制裁? 
  如何看待美地方电视台节目欲宣扬阴谋论,称福奇「 制造 」了新冠病毒?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 180 吨弹药,如何解读此举? 
  如何看待蔡英文在会面中,全程站立向坐着的美国参议员致辞? 
  如何看待美国签发第一本 X 性别护照?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如何看待美国民调机构呼吁彭斯推翻大选结果,还引用了「斯大林名言」? 
  如何看待这两天众多黑人演员、导演对奥斯卡发起的抵制?是否是政治正确的滥用? 

前一个讨论
提升生育率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四十岁的女人难道真的没人要了吗?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