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候,“知识性”内容总是比“技术性”内容更简单、生动、有趣。
什么是知识性内容呢?
比如历史故事、比如苏联黑大傻粗的电子管雷达如何对抗美国半导体、比如铁比木硬等等等等,这些都是知识性内容。
知识性内容的特点是:你大概记住就行了,用不着理解,更用不着推理。
哪怕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将来照样能把人吹的一愣一愣的:
——话说这二战啊,就结束于美国的氢弹!
旁边人赶紧补充:原子弹!氢弹还在后面……
——嗯啊,核弹。反正就那种“轰”一下一个城市没了的大铁疙瘩,都差不多……
你看,哪怕只知道只言片语一鳞半爪,说者口沫横飞听者眉飞色舞——这种话题,它能不香吗?
那么,什么是技术性内容呢?
你看,咱别老一提苏联就黑大傻粗了——收音机,收音机原理,您懂吗?
收音机的核心原理大概分三大块:
1、选台
2、信号放大
3、检波
选台实际上是“共振”原理的工程应用;你需要真正理解LC/RC电路固有频率计算公式,知道改变电容量C是如何影响电路固有频率的——然后电路固有频率的改变又会如何和共振原理共同起作用、从而把空中无数不同频率的无线电信号的其中一个“选择”出来。
所谓“选择出来”,实质上是“在电路中激起的电压/电流波动幅度最大”——这仍然是共振的应用,但是很显然,如果你对共振的理解不够深刻,那么“固有频率改变”是如何引起“某个频率的电波在电路中激起的电压/电流波动幅度最大”的,你只能一头雾水。
实质上,如果你对电容原理理解的不够深刻,那么被“收音机调谐器”利用的“可变电容器原理”本身,对你就是一只大老虎。
信号放大则要求你对三极管特性了如指掌。否则你肯定无法理解“为什么微弱的信号经过这个装置就会‘在保持原有波形不变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的波动能量’”。
事实上,尤其是音频放大器,我们往往还需要通过负反馈来平衡电路参数、使得整个音频频段获得平直响应——甚至于,由于人耳特性,我们可能还需要根据输出音量动态改变高低音频信号的增益,从而实现“等响度控制”。
嗯,想要把知识正确应用于实践,你现在必须知道什么是“寄生电容”“寄生电感”、以及它们会如何影响电路放大倍率了——理解了这个,你就彻底明白电路中的“共振”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检波嘛,我们的收音机实际接收到的无线电波是几百千赫的高频信号,低频率的音频信息就“调制”在这个高频信号中。因此我们需要想办法“去掉”高频信号,只把低频信息提取出来。
这个东西说白了仍然是电容/电感/二极管方面的基础知识。当然,由于寄生电容的存在,检波二极管和整流二极管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
总之,这是个很浅很浅的东西。一般来说初中文化程度都应该能懂——甚至很多人还自己动手做过。
甚至于,初中阶段动手做过这个东西的都大有人在:S66E收音机原理、组装与调试 - 图文 - 百度文库
嗯,超外差式收音机利用了拍频产生原理,使用了并联的两个可变电容器,使得本振频率总是和信号频率存在一个固定的频率差,从而可以“滤”出频率固定的中频信号,使得放大电路可以针对固定的中间频率专门优化,提高了灵敏度。
啊,这个有点难,就不提了。
总之呢,您不妨到国内理工科大学做个随机调查,看看平均100人中能否有10个人能够看懂基本的收音机原理——考核标准甚至可以低到这个程度:看完收音机原理相关资料后,能够无参考的画一个基本的整流/检波/调谐电路出来的,都算读懂。
你看,知识性内容,哪怕牛都吹到了核弹、相对论、量子论,仍然可以生动有趣、人人皆“懂”;但技术性内容,哪怕一部小小的收音机……
为什么有这个差别呢?
很简单,知识性内容只需要你“记忆”,记住一点是一点;记的差三落四仍然可以起到“索引”的作用,可以帮你回忆起相关内容。
而技术性内容呢,却要求你“理解”,你必须先搞懂基本原理、理解人家的设计思路、然后再花样百出的应用它——哪怕你只是记错了一丁点,都可能使得整台收音机彻底瘫痪。
甚至,哪怕记得一点不差但没有真正理解,制作收音机也只能全靠运气——万一哪个元件焊坏了虚焊了,缺乏理解的你,当然只能束手无策。
像知识性内容那样混个脸熟,对技术性内容那是连半点用都没有的。
你必须彻底理解原理,理解到你自己可以补全其中的任何一点、任何一步、任何一块的程度,才敢说自己懂了——不,这哪算懂?真觉得懂了?那好,看完了收音机基本原理,这里有个超外差收音机电路图,我把超外差信号放大那块给撕了,你给它加回来。
能在学过收音机原理、却还没接触过超外差式收音机原理的基础上,自己把超外差信号放大那块加回来;或者,看过晶体管收音机电路图之后,能够自己查阅电子管特性手册、自己设计出电子管收音机来——这,才算真把收音机学懂了。
——据说书中每多一个公式(还不需要读者理解),读者都会少一半;可想要真正理解收音机原理,你得把多少个公式玩到“活用”水准!
因此,技术性内容总是比知识性内容难的多的多、也枯燥的多得多。
那么,这就是相对于物理科普,计算机科普少见且枯燥的原因了。
物理研究的太深入了。深入到他们完全没指望你懂的程度。
因此,科普者用生花妙笔,通过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或者光怪陆离的、童话世界般的场景,把物理学所取得的那些关于自然界的奇妙知识展示给你。
哪怕你只是记住了几个词、对薛定谔的猫双生子佯谬读了个一知半解……无所谓,让这几个词在你的脑子里生根本身就是个胜利,说不定将来会发个芽呢。
但你要看看这个网站的物理科普,恐怕就不敢说什么“物理科普读起来轻松愉快”了:卢昌海个人主页
嗯,这是因为人家的定位是:给物理系本科生的科普 ^_^
一旦偏向技术性内容、或者要求你具备一定的(解题/理解公式方面的)技术储备,难度立马突破天际。
计算机也一样。比如什么黑客攻防大战、什么二战时图灵参与的情报战、什么人工智能的崛起、什么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些知识性内容读起来照样“津津有味”“轻松愉快”。
但是,计算机是一个工程学科。除了这些较大较有趣领域的简单介绍/历史故事,其他东西实在没什么写的。要么历史过短、没什么太有趣太惊心动魄的故事(毕竟是和平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剩下的,全都是专业领域(比如图形图像数字音频人类生物特征识别等等等等)的数学原理、数码逻辑模拟现实规律解决现实问题之类偏技术性的内容。
换句话说,计算机原理本身就是一大技术难关;而计算机行业的各种技术,说白了都是“人脑处理”到“CPU指令”的翻译过程——先搞明白人类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技术原理,然后把它翻译成计算机指令……
于是乎,计算机方面的科普,要么是其他领域的技术原理,要么是计算机本身某个部件的技术原理——绕来绕去全都是极为烧脑的技术性内容。
如前所述,一本书是知识性介绍还是技术原理的展示,其易读性自然是有天壤之别的。
计算机科普往往枯燥且少见,正是因为这个领域适合聊天打屁的知识性内容不多;而技术性内容嘛……绝大多数情况中,一旦出现就会把读者吓跑、把天聊死……
物理科普八成讲现象,两成讲原理。原理要用最形象、最直接的方式讲出来。读者看一个黑洞科普,知道黑洞能扭曲光线就行了,不会真的有人看了黑洞科普之后就能算出来史瓦西解吧?
而且不是所有物理学领域都能做出来受欢迎的科普作品,比如凝聚态物理,我就没见到有多少有热度的科普。科普终归还是要从各种炫酷的现象去出发,大家才喜欢看。
那么按照物理科普的标准去找计算机科普,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它们大量存在于在B站数码区和游戏区!你看到的这些内容都属于计算机科普:
《RTX ON,打开新世界》
《虚幻引擎5实机展示》
《市面最热的5款路由器PK,到底谁最快?》
《亚索最新bug,泉水五杀!》
《AMD, YES!》
其实本质上来说《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我认为可以分到武侠小说去。
你喜欢看这种东西还看得津津有味,说明你看金庸古龙的也可以津津有味。
而计算机方面的各种什么设计模式小说化读本也差不多,你也可以去读读看。
科普就算了……
计算器科学之能成为科学,不是因为各种网络上的设计,也不是编程语言。
深究其中,只有信息学才是信息技术的根本,也就是社会一直在信号信道上如何探索,以至于人类在加入条件熵后的速率限界為何。 而另一边,就是数学和算法,也就是停机问题和np 问题的探索。
计算器的科普读物最大的问题是作者没有看到这两点。 只是一味地说现在的设计怎么样,冯诺依曼的设计怎样,互联网是怎样。
缺乏了一种「我了解后会对认知重塑」或者「人类的未来在何」这种深入到灵魂深处的探索感。
普及现在的设计当然是有益的,但读者在记忆设计时却是漫无目的的。 还不如说在得出这个设定时技术层面处于何种两难。 让读者去了解业界的思考方法,还更有益。
所以我们要的计算机科普,应是信息学,微电子工程,数学等的综合科普。 而不是一本加长版的使用说明书或设计书。
难度不是阻止人们去看科普的最大原因,枯燥的来原不来自难度,而来自漫无目的地说花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