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考入重点大学,却因沉迷游戏而频频挂科,这些人是怎么想的? 第1页

  

user avatar   bruce-wayne-70-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现在很多“控制欲过强”家长带出来的孩子,将来最大的一个问题就自制力极弱。

如果说自制力极弱还不算特别严重问题的话,更要命的问题是这部分中有幸考上重点大学人的,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自制能力会过度高估。


能力培养上,大学和初高中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其实除了基础知识之外,还在培养你最基本的学习能力。比如初高中老师要求的记笔记、收集错题、分析考题、勤问问题等等等等,看起来很死板很无趣很智障,但实际上是在告诉你如何学习一个你不懂的东西。

而在大学,教授的任务不再是这些。而是给你打开一扇你不懂的领域的大学,你用你先前学到的学习技能去学习。


学习环境上,大学和初高中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你父母和你老师可以通过你每日作业和每周考试对你的学习掌握能力有相当清晰的认识。而在大学?期中期末之前你的教授根本不知道你屁也不会(而且他们通过期末考试发现你屁也不会,但他们根本不在乎,甚至根本不认识),而在乎你认识你的父母呢?他们在你被开除之前可能都不知道你啥也没学。


不得不承认,一些父母采取的“百分百控制教育法”,确实是对孩子初高中成绩的提升是有极为显著帮助的。套用一句老话,“就以初高中课程的难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远远不到需要拼天赋的地步。”但这实际上是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毁灭性的。

初高中课程的难度,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通过付出较大努力,是完全可以学得很好的。而父母的强力管制,可以确保自己的孩子付出这部分需要付出的努力。但这同时,也丧失了他们对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于是很多孩子,在进入管制相对来说相当轻松的大学之后,就会遇到如下几个问题:

  1. 过度高估了自己的自制力,以为曾经被父母逼迫出来的自制力在失去父母压力之后依然存在。
  2. 过度高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以为自己过去的优异成绩是自己天纵奇才获取的,没有了父母压力自己依然可以轻松考出好成绩。
  3. 丝毫没有时间安排能力,在一个没有父母老师安排学习计划的环境中不懂得如何安排学习计划,以至于即便空出一天两天三天来学习,也是要么上午说下午,下午说晚上,晚上说明天;要么盯着课本发呆一整天。
  4. 部分过去被压制过于严重的人,还会产生一种报复心理,通过沉迷游戏报复父母过去的压制。


于是这些人可能就会经历如下几个过程:

  1. 带着新买的笔记本电脑高高兴兴上学期,捧着以前没机会玩的电脑呆滞了片刻之后,下载了过去了很想玩没机会玩的各类游戏。告诉自己自己就下载了这些游戏看看到底是啥样子的,绝对不沉迷。告诉自己每天只玩半小时一小时,还是要好好学习的。但是不幸迷失在了下一把中。
  2. 转眼要考试了,但还是割舍不下游戏,偏偏还坚信凭借自己的智慧,只要考试前复习个一天两天三天的,一定轻松稳过。结果到了那一天两天三天的时候,屁也没学,或者屁也没学会。
  3. 不幸挂了一科,心里说:老子含辛茹苦学了十几年,不就玩了一两个月游戏嘛,怎么了???这次不过是个小失误,下学期好好学!
  4. 下学期重复以上三部曲。


为什么我这么清楚?因为我见得多了。

我本科就读于悉尼某名校,身边朋友不缺乏国内高考超出一本线几十分,雅思拿了七分,来这里读书的。

澳大利亚学校的“宽松”环境甚至在国内大学之上。这里的宽松是指学校对你的物理上的管制。国内大学尚且还有班级和指导员存在,澳洲大学是完全的按各课程分班,也就是说你要是有本事,可以一学期不去上学,根本不存在什么班主任之类的人来找你。

若是碰上像我这种专业,一周实际上课时间可能只有二十小时左右,但需要极大时间自己阅读指定论文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那就可以说是完蛋了。

大学课程,尤其是人文社科类课程,是极难通过两三天突击学习来补习的。需要的是每天、每周花上一定时间来学习。

然后他们即便到了最后几天,真的试图自学自救的时候,发现来不及了。初高中觉得很漫长,能学习好多东西的“一整天”,对我这种专业来说可能也就是看懂两篇论文。那么一门课有多少论文要看呢?按照平均每周三篇来算,一学期有近四十篇。

两三天即便你真的天纵奇才,看一篇论文就能搞懂一个概念,那也没有用啊。因为你,看不完。


所以说,这类强管制教育出的孩子,除非父母能够一路管到大学毕业,然后还必须要亲自有一个公司能够亲自当你孩子的领导。不然大学和工作会摧毁他们中很大一部分。


当然,又有热心的读者会问,那到底要怎么教育孩子呢?老实说我没啥资格谈论这个问题,但我始终认为,即便觉得所谓素质教育是个空话屁话,但是“功利性教育”一定不能缺失。

什么叫做“功利性教育”?

就是即便不扯什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到底是为啥学习。

早前我在这篇回答里提到过,很多孩子沉迷电子游戏,不完全是因为电子游戏多么令人沉迷(当然你要说电子游戏毫无成瘾性那也是扯淡的),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学习。
因为不愿意学习,所以要搞点别的事情做,而游戏就是这个“别的事情”里,上手成本最低反馈最直接最刺激的。

但如果不愿意学习,你把电脑砸了孩子玩橡皮也不会看书的。

这里的原因就在于,不知道为何而学。


所以,最优(也是最废话)的教育方式,就是找到或者培养出你孩子的人生目标,然后告诉他学习这些对他人生目标有何帮助。

如果这个太难,那给他一定的自由空间,但是鼓励他考试考好就能去游乐园,也比强管制教育要强一点。


最后,永远记得关注 @Bruce Wayne 哦!


user avatar   jie-zhi-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勉强回答一下:

坐标北京大学,不算是很容易考上的大学,但是见过不少这种人的。游戏沉迷伤害最深的人真的不是我们这些从小玩到大的人,而是大学里面那些之前被家长和老师“被动地隔绝”了游戏的人,他们并不是真的不爱玩,而是之前没有接触过,大学一旦失去家长的强力管控,接触到游戏,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样,欲望一发不可收拾

靠家长“被动隔离”游戏而“保”上名校的学生,在游戏面前是最为脆弱的,失去了家长的外界干预后,没有任何“对抗”游戏的经验和自制力,很容易成为“网瘾青年”。

大学(一般18岁)里面一般是有两种人是属于“前半生没怎么碰过游戏”的:

有一种是真的不喜欢玩游戏的。这种同学确实有,志不在此,并不是怀有什么偏见,就是真的对游戏没感觉,不喜欢玩,比较喜欢社交、喜欢学术、喜欢事业等等,北京大学里面很常见,不足为奇。

另一种是因为家长等原因,“被动隔绝”了游戏的人,这些则是大学沉迷游戏的“高危群体”。这些同学,之前被家长、老师“严密监控”,隔绝了所有的游戏、诱惑,或许其中还有一些还对游戏怀有对虎狼一样的畏惧。但是,他们并不是真的不喜欢,而是单纯没接触过,而一旦失去了家长的监控,接触到了游戏之后,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控制住自己了。其中,很多成为了我们所谓的“网瘾青年”。

而实际上,我们这些玩游戏从小玩到大的,上大学之后,玩游戏的时间反而甚至有所减少,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一方面是我们和游戏打了足够多的交道,不仅仅知道怎么“控制”他们,而且游戏本身已经融入到生活一部分,沉迷游戏基本不可能出现。而那种被动隔绝游戏的同学,往往接触并喜欢上游戏之后,没有经验,然后整个人就“沉浸”进去了。

我认识一个同学A,数学竞赛保送北大,学习能力很强,拿的新生奖学金,从没接触什么游戏。到了学校之后,第一学期很正常,之后因为好奇接触一下几个同学“推荐”的游戏,然后就真的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假期归来,大家都不讨论游戏了,他还是三句不离这个游戏,然后真的是那种很“痴迷”的类型,还去搜索历史背景、以及原著小说等等,就连上课也在看相关内容,然后到了大二就。。。。。。

感觉是真的生活和游戏已经区分不清了,这种很多我感觉都是属于“欲望管理”做得不太好的,之前都是靠家长被动隔绝各种诱惑,实际上自己并不讨厌游戏,然后自己接触之后,感觉之前视为虎狼的游戏竟然这么好玩,又没有这种处理经验,就一下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另一方面,不是自夸,像我们很多时候真的算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很多新出的游戏的素质,其实想让我们沉迷都难

实际上,如果你也是上大学之前玩过不少游戏的人,你也会觉得其实真的是“完全自由”之后,你也不是所有游戏都玩得下去的。但是,很多之前完全没接触的游戏的人,就会像“饥不择食”一样,对游戏“来者不拒”

我其实大二之前就“见证”过所谓的“沉迷”,我最震惊的一点是,都到这个时候了,大学还有人会放不下CS。(1.5版本,就是那个34MB安装程序的原始版本)某同学B真的就是一个之前完全没玩过游戏的人,家里条件还真不算太好,能考上真的很不容易,然而真的接触了游戏之后,真的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玩啥都觉得好玩,然后就是因为连续“挂科”,导致没能毕业。我入学那个时候反恐精英系列的零点行动和起源都不知道玩了多少年了,你就是真想让我回去沉迷那个版本CS我都觉得有难度。

还有一位同学C,我一直内疚,当初送了他一份《伊苏6》的光盘给他,导致他入坑Falcom,结局就是沉迷《零之轨迹》而导致后续一系列问题,最终因为“课程论文抄袭”闯下大祸。你们没有看错,沉迷《零之轨迹》,第一次接触JRPG,然后就这样了。我们这些《最终幻想》玩过来的,体验过《空之轨迹》之后,倒是对《零之轨迹》感觉一般般了,玩完之后大家感觉都是“就那样吧”,不差但是也没觉得怎么样,然后这位同学C在考试周给我打电话,大致是说他爱上了游戏中人物艾莉,我就彻底慌乱了,也根本不知道怎么安抚他,感觉就要出事了,结果之后真的出事了。。。。

我们这群“废物”,早早被父母“放弃”,一年级就开始玩游戏,高考前还赶上《口袋妖怪:黑/白》发售狂玩,自主招生之前还和人开黑,反倒没多大影响,上大学没啥大事,甚至我大二之后,因为社团、科研的事情,玩游戏的时间比中学还少。游戏并不可怕,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玩,什么时候不能玩的学生,才真的可怕。至于家长怎么培养这个能力,就是家长的问题了,而不是游戏的问题了。

我身边在大学期间沉迷游戏的,恰恰都是一些他们的父母把游戏当做“妖魔”而隔绝的人,说来真是非常讽刺。这些同学上大学之前活在父母构筑的“温室”之中,并不了解游戏,甚至怀有一些偏见,但是实际上自身却会被游戏吸引,但是成为了父母“温室里的花朵”,根本不会处理自己的欲望。隔离游戏在第一段时间中可能会有效,但是绝对不是长远之计。

隔离游戏可以一时使得人原理诱惑和欲望,但是总是靠外界隔绝会让人失去控制、管理自己欲望的能力。这样靠家长“保”出来的名校学生,真的是在游戏面前最为脆弱的,他们根本没有处理游戏欲望的能力,也没有任何经验,甚至因为之前没有玩过不知道自己其实有多喜欢玩。很容易造成各种如此的悲剧。

每每这种时候,家长基本都“甩锅”给游戏,因为“电子海洛因”造成了孩子的退学,实则不然。这些同学都很厉害,先前都是佼佼者(不然也上不了PKU),只是有一个巨大的能力短板,就是“欲望管理能力”,而实际上该锻炼他们这些能力的时候,父母以“隔绝游戏”甚至妖魔化来“代劳”,让他们在父母构筑的温室中丧失了控制自己的能力,大学中败给自己玩游戏的欲望,合该有此下场。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user avatar   damon-dance-for-m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答案很简单。小镇或者乡村做题家没见过游戏,从小学读书开始就是纯粹靠应试刷题,除了考卷就没见过别的玩意。

到了大学,一旦失去外界约束外加各种从未见过的花花绿绿的游戏,无法抵抗,陷入沉迷挂科的悲剧。

城市出生从小steam玩到大的孩子可能根本看不上那些网游页游垃圾,所以也少有致命沉迷的。

这就像是澳洲土著有极为严重的酗酒问题。原因是澳洲土著四万年的历史上都没有开发出酿酒技术,一旦面对酒精饮料,从基因上就没有抵抗力,所以不加阻拦的话就会喝到死。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们占据着不错的教育资源却不珍惜,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

类似的还有,

国家花那么多资源培养博士,他们却不24小时科研,居然还有时间吃饭拉屎,他们怎么对得起国家,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

放任下去的话就是这样,

都在地球上,他拿了那么多钱,为什么不分一点给我呢?



他们在想些什么呢,没沉迷于游戏的人怎么会懂呢…

他们再怎么也不会去惦记觉得别人「占」了自己什么,毕竟是自己凭本事争的…





>>>贱贱的圈|群|站<<<


user avatar   huo-gu-itpa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谨以此回答致敬我大学本科时的教授、师长某某某老师。


这位老师当年课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我一生颇有影响。我读的是国内非清华北大的名校,但同学中不少人分数都是到清华北大线了(我差20分),总体算是底子不错的。而且我是200X年读的大学,那时候加分也很少,都是裸考为主。这是背景。


老师当年说,她在美国交流时,发现美国本科生比较勤奋(后来我没验证过,虽然来美了),不像我们中国学生沉溺于电脑游戏和QQ等。但她没有责备我们,她觉得是因为高考太苦太累了,很多人学习虽然好,但是在高中三年拼尽了力气,为了一个单一而固定明确的目标,其实也早已厌恶了学习,变得非常非常疲惫了。而大学里面无人督促,又缺乏高考一样的目标,所以很容易就失去方向而沉沦。


后来我毕业多年,经历很多事情(比如换专业、找工、移民),尤其是从我自身,发现老师说得的确是对的:人,不能太疲惫,不能把某一个目标看得太重,否则很容易后劲不足。读书或是学习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高考这个节点却太重要,以至于本来应该是一个比较均匀发力、有多个目标的过程,被压缩到高中三年和高考一件事了。


我就是一直沉溺于电脑游戏的,整个大学里。但我沉溺程度比较有限,GPA还能保证年级前10%没问题,最后出国也很顺利。我觉得一方面是我底子还算不错而且对应试教育比较擅长,另一方面毕竟我还有出国留学的梦想,所以有种力量一直拉扯着我学习。但大学里没交女朋友,因为除了学习就是打游戏了,可见我有多沉迷游戏。


后来,我大概是在工作以后开始终于感觉到了“高考式疲惫”:这么多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转专业浪费一年+读书两年,一下子10年过去了,一直在努力,所以忽然感觉到了巨大的疲惫,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我当初那些不学习频频挂科的同学的感受:完全不想动弹的那种疲惫。


这种疲惫大概持续了整整5年——差不多是我工作的头5年,我才缓过来,而且这么多年我一直比较沉迷于游戏,一把年纪了还在玩,反而是疲惫消失后,我再也不沉迷游戏了,20年的沉迷,几乎一夜消失,我原以为这辈子我肯定离不开了。


想起老师的话,虽然平平无奇,但是非常有道理:我觉得每个人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恕我直言,本身应试教育的压力水平是相当高的,很多人到了大学忽然垮下来,其实是天性和人性——体力和精神力耗尽了,不是这些人堕落,当然有个人的因素在里面比如家庭变故、失去目标、眼界问题等,但是我觉得一味地责备个人、强迫自己,最后也早晚会经历这个疲惫期,比如我在26岁才开始这个疲惫期。


所以说实话,回头看,还是觉得挺悲哀的:因为资源少、好大学少,普通人上重点大学绝对是人生的好选择,但为此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年纪轻轻的时候,日夜为一些毫无意义的题而过早地压榨自己。


而当人生到了更重要的20s,30s,40s时,却发现过得很累,有时候不想努力了。我观察为什么美国人不觉得40岁老,是因为他们年少时在玩,所以不累,而中国人年少时在学在为了考试焦头烂额,所以40岁时已经很累了。


这也是为什么本科之前,中国学生碾压美国学生,本科以后,中国学生的水平越来越接近,因为整体来说,美国学生开始发力。


中式教育总说要赢在起跑线上,却跑到半途累趴下了不少人。


我觉得,我不是在抱怨中式教育,我觉得还是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比如我自己回想自己的高考,觉得拼命还是值得的,因为前面再累,后面休息几年也能调整过来;如果前面不拼命,很可能后面的故事都没有了。现实就是这样。


对个人来说,我在想两点:

第一,不要让自己太疲惫,尽可能地边拼命边玩耍;

第二,如果觉得太累,一定要休息,但尽可能坚持到爬上山坡再休息,以防摔下去。



===第二天补充:Sep 27th, 2018===

一晚上过去竟然290赞。我就在展开说一下,前方高能量鸡汤预警。


根据我这十几年的浮沉,我觉得关键还是要安抚自身的精神状态,尽可能地达到内心的平和和自我激励,以及自我满足。换句话俗说,随时保证自身的状态良好。


一是豁达和目标。人要能想开,想广,而不是想窄,心灵比大海天空宽广。我特别崇信的一句话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的理解是:不去思考未来和长远,则必然担心眼前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容易堕落和缺乏动力。比如我18岁时就想移民因为高考太苦,所以即使大学课程没用,也努力学,为了GPA等,我过去这十几年很多时候失去斗志但是因为目标在,自己还会本能地向目标挪动。对于大学生,大学期间就要思考自己去过什么样的生活——搞科研的去哪里,做技术的做什么,当官的如何成长,搞教育的专长什么,出国的更是要做起来。一旦有目标和眼界,不容易迷失,即使迷失,残存的注意力还是会带着你向目标移动。


二是宽容自己。中国文化太苦了,period。这种苦,不仅仅是能吃苦,更是一种习惯性自虐,比如国内的996。有人说是资源问题,我觉得是,但不全是。所以对自己好些,甚至有时候可以纵容一点。举个也许很误导青少年的例子:我2015年前后工作和跳槽压力很大,就经常去赌场(合法的),一次也就玩个一两小时老虎机、几十最多上百美元,但非常放松,其实简直是最廉价和有效的放松方式了(从赌场回来接着加班和刷题)。老婆家强烈反对,认为去赌博不是正经人做的事情,后来也不得不接受。有时候找到放松自己的方法,在长期劳累和辛苦中能够暂时地有效休息完全放松,其实非常非常重要。(有人可能问会不会因此而堕落,我觉得根本不会,能因为赌堕落的人,本身就是堕落的,赌只是其中一种方式)


我的理解,人一辈子的时间其实是很多的,根本不怕失败和沮丧,最怕的是被打倒一次就好几年爬不起来。如果做一个无论碰到什么事情和打击都能很快恢复过来,1个月恢复正常状态,那这人其实就效率非常高了。所以沮丧不可怕,但是有底下评论说两三学期都没动力,就需要赶紧恢复正常了。


三是培养内在的动力。高考是外在的动力和压力,但人是有内在的动力和精神的,是可以培养的。举个例子,战场上的士兵不撤退,是因为督战队在后面监视(外在动力);但战场上的骑士(或贵族)不撤退,是因为荣誉感和使命感(内在动力)。


我觉得内在的动力来源可以很丰富,比如来自家族来自血统来自某件事情来自某个人来自责任感兴趣甚至歧视。生活中逐渐形成自己内在的动力,就根本感觉不到努力和生活的痛苦。


初高中教育其实是人逐渐形成世界观和性格的时期,所以一味地强调学习最后缺课在世界观和性格上,导致人生长远来看缺乏内在动力是很多人走不远的原因。


我到三十多岁的今天,感觉到推动自己前进的力量主要是内在动力了。外界根本没有太大的压力了(虽然房贷、孩子教育等压力一直存在,但在可控范围内),但我的努力程度却超过年轻时。


最后的最后,高考真的很苦,苦在于高考时我们太年轻。我这辈子高考后十几年一直很辛苦,经历很多奋战和压力很大的时期,都是过了就算,过了就不在乎了。唯独高考,就像一场噩梦一样永远笼罩着,很难想象,我30多岁了,偶尔做噩梦,全是高考的场景。


user avatar   liu-yu-tao-83-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学,尤其是文科,挂科真的是一件极其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但凡你最后挤出来一周两周用来突击复习,都绝对不至于挂科。

我们学校课程分数构成是平时分占30%─50%左右,由出勤,作业两部分构成。也就是说,只要平时注意,期末大部分科目仅需一轮复习就能稳上及格线。

像我这种上课看手机,下课打游戏,平时除了写作业根本不学的大浪比,大学三年就只挂了一科,还是双学位的课,对,我还修了双学位,历史金融双修,挂科的原因是当时申请了缓考,而缓考是没平时分的,一下子就少了30.分,相当于别人这门课满分100我一开始最多就只能得70,于是就这么挂了,找老师老师表示同情,但是规定就是规定,学校不鼓励缓考,我也只能吃了这个血亏。

因为沉迷游戏而挂科这种人已经不是浪费不浪费资源的问题了(像我这种水货虽然几乎不挂科,你能说我很好地利用了学习资源吗?)这是最基本的自控能力都没有,最后一段时间控制住自己打游戏的手去拿几天书很难吗?

而且话说回来,这学期不挂科,你下个学期还能继续安安稳稳的浪,不然一堆破事儿想想都烦的要命。尤其是重修,和低年级的一块上课,事儿真是多的要命。


user avatar   windskymag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Acknowledgement...

Sponsorship...

This project is supported by...

Special thanks to...




  

相关话题

  有哪些可以让男生少奋斗二十年的方法? 
  “别的孩子也被父母打,怎么他们就没得抑郁症”我该怎样反驳父亲的这句话? 
  如何评价游戏《狂热运输2(Transport fever 2)》? 
  老人在使用科技产品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智能时代? 
  你认为中国所有问题的根源在哪? 
  2020 年,你对哪些财经新闻事件印象深刻?你认为哪些能当选年度十大财经新闻事件? 
  为什么物体在液体受到的浮力等于溢出液体受到的重力? 
  如何看待杀人犯的孩子会受到歧视这一现象? 
  生孩子要么早生,要不不生,这句话有道理么? 
  现在国家强大了,还需要有忧患意识吗? 

前一个讨论
哲学和科学能让人活的通透吗?
下一个讨论
假如日本动画、漫画完全退出中国市场,中国本土动画、漫画会更好吗?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