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谷歌工程师透露谷歌有20亿行代码,相当于写40遍Windows?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jing-m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兰州军区美女网络尖兵:90天写40万行代码

也就是说,3 个优秀解放军月可以写 40 万行代码,20 亿行代码就是 15000 个优秀的解放军月。

Google 有多少个程序员?Google 开了多少个月了?

我只看到了差距


兰州军区美女网络尖兵:90天写40万行代码(图)_新闻



李聪娜在工作中(5月18日摄)



李聪娜参加执勤演练(5月4日摄)

作为一名携笔从戎的优秀大学生,兰州军区某部科室主任李聪娜潜心钻研信息网络尖端领域,勇攀自主创新高峰,取得了优异成绩:12项全军重大科研项目的领军人,连续在全军性比武中摘金夺银,多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一)

去年底,李聪娜被表彰为第十二届“全军学习成才标兵”的喜讯传来,领导和战友们都说:“她的成功成才都是自己逼出来的!”

2000年,李聪娜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实现从军梦。毕业时,她放弃保研资格和到沿海科研单位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到信息化人才缺乏的西北军营,从事网络安全工作。

网络,被称为是继陆、海、空、天、电磁之后,世界各军事强国激烈争夺的“第六空间”。2008年初,总部赋予李聪娜所在部队紧急研发一种网络终端服务系统的任务,部队长王国玉安排她编写一套底层驱动程序。

原本打算借机“露一手”,可真要编写程序时,她才发现这远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软件编程,不仅此前没有学过,有些东西连听都没听过。

看着一行行读不懂、看不明的源代码,她急得直想哭!

背记相关函数、学习协议机制,研究国内外范例程序……李聪娜把自己宅在办公室,挑灯研读。一个月时间,30万行代码、100多类函数、60多种协议机制、20多个设计算法,一块块硬骨头被她“啃”了下来。

2008年底,李聪娜代表兰州军区参加全军网络安全比武竞赛。

那段日子,她几乎24小时“泡”在枯燥的训练中,构建战场环境,探寻攻坚路径,一个月下来,瘦了整整15斤。

决赛时,作为64名选手中唯一的女性,李聪娜最终以一金一铜摘得桂冠。

(二)

“昨天的技术,打不赢明天的战争。”在李聪娜的办公室,题写着这样一句醒目的标语。

2009年初,某策略研究让科研团队陷入围城。“能不能另辟蹊径?”角落里,沉默多天的李聪娜咬着笔头认真地说。只见她走到黑板前,飞速地写了起来……

“就让李聪娜主持这个项目!”部队长王国玉当场提议。

连续奋战90多个昼夜,编写代码40多万行……4个月后,系统研发成功,比预期提前半年完成。

总部成立专项课题组研发某信息网络项目,主动点将李聪娜。

当时,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仅限于理论层面,国外成熟产品完全不公开源代码,唯一的参考资料是一本理论教科书。

“走别人的路,早晚会被人反制;自己制定游戏规则,才能掌握主动权。”李聪娜一语解开思想的缰绳。

整整半个月,她带领小组成员重新搭建模拟试验环境,取得20多万组测试数据,证实了自创算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最终,这项攻克了10多项技术难关的创新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年3月,李聪娜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在兰州军区司令部举办的庆功会上,她说:“在新领域多攀登一座高峰,我们的空白就会少一点,未来战场取胜的概率就会大一点。”

(三)

2010年5月,李聪娜被任命为科室主任。那一天,她彻夜难眠。

由一名冲锋陷阵的战斗员转变为运筹帷幄的指挥员,李聪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成立不满三年的新科室,1个主任5个兵,还凑不够一个班,如何对全区部队的信息网络保驾护航?

在李聪娜的争取下,一批刚毕业的计算机专业高材生被充实到麾下。

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满肚子的理论不知如何转化为实战。面对面辅导、键对键传授、手把手帮带……李聪娜的悉心帮带,很快让这批网络新兵变成了“个顶个”的业务尖兵。

李聪娜还将科室的业务范畴划分为四个小组,放手让一批敢想敢干的年轻人担任课题组长,科室的科研实力开始加速成长——仅2011年就完成大型科研项目5项,创新核心算法20余种,发表科研论文10多篇。

也是在这一年,作为“关键先生”的李聪娜,胸前戴上了一枚金灿灿的二等功奖章。


user avatar   huangshan19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了这20亿行代码,Google建立了一套世界上最先进的源代码管理/测试/审核/提交系统。1.Google专门建立了一套源代码文件系统,在这套文件系统里,代码默认全部可以访问,但是不下载到本地,用到了才下载。

2.有一个叫做code search的web应用,每天分析一次所有的代码结构,可以随时查阅代码的定义、引用和历史,当然可以飞快地搜索。

3.有一套叫做cider的代码编辑器,也是web应用程序的形式,无需进入eclipse即可飞速编辑源代码。

4.有一套非常简明高效的build file格式,比传统的make file好许多倍。现在开源了叫做bazel。

5.由于所有的代码都在一个主干分支,每块代码的提交都会触发所有直接或间接基于这块代码的所有测试,每个签入都要保证不能弄坏别人的任何一个测试,或者说,每个人都对整个代码库负责,如果升级自己的库,弄坏了别人的测试就要帮他修复。

6.代码审核极其严格,标准非常高,任何一个空行,一个空格,注释里一个标点的错误都不会放过。

7.版本对比是精确到行的,因此即使是多人编辑一个文件,也极少出现需要手动resolve conflict的情况。

8.代码编译执行都是基于最新版本,但都是云编译,成千上万个dependency没一会儿就编译完了。

你可能难以想象,我的工作笔记本(Mac)平时只用chrome一个程序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总而言之,我离开Google以后最怀念的就是这套代码系统,要是能完全开源就好了。


user avatar   xie-zhi-yi-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yi-yang-9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相关话题

  开发人员如何构建自己的学习笔记系统? 
  腾讯对 Sea 的持股降至 18.7%,为何腾讯最近频繁减持投资的公司?这会对腾讯产生哪些影响? 
  如何看待必应中国 cn.bing 暂时无法访问? 
  如何看待B站最新版本的启动页面中2233娘(B站站娘)的消失? 
  surface pro3 键盘盖驱动丢失 如何解决? 
  如何评价电视剧《欢乐颂 2》? 
  为什么有很多人叫京东为二手东? 
  为什么 Windows 不内置 DirectX 等组件? 
  如何评价伊丽莎白沃伦 (Elizabeth Warren)? 
  代码初学者,学到一段时间后,怎么寻找练手的项目? 

前一个讨论
住在北京二环内有优越感吗?什么体验?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感觉体制内或者国企的子女很有钱?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