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豫章书院的事情各位怎么看。? 第1页

  

user avatar   shu-tong-52-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刷到这个问题了。贴一篇前几天写的文章。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在杨永信被爆料出来后,我一直有关注类似的戒网瘾学校,曾和几个从类似学校(非杨永信、豫章)中出来的孩子深入交谈过。本人也曾是魔兽世界玩家,家里人也有过把我送进类似机构的想法,感谢他们的不杀之恩。毕业于某211非师范专业,但由于某些原因,自修了教育专业的部分本科课程。我觉得我还是有资格在这件事上说上两句的,这也是对这几年关心类似事情的自我总结。

最近,由于温柔重新开始走法律程序,并在B站上发布了视频,“豫章书院”又回到了很多人的视野当中。但很多路人不知道的是,全国类似的“教育机构”成百上千。一个“豫章书院”关停了,令人感到恐怖的是,不知还有多少“豫章书院”隐匿在黑暗中。

我恨杨永信,我恨吴军豹。不是因为他们对我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是恶魔,他们为了利益,毁了很多青少年的未来。逼迫“豫章书院”关停,这是一项伟业,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所有青少年都能沿着自己所追求的道路成长,不再受任何胁迫。我梦想有一天,未成年人的人权能被得到足够的认识。我梦想这神州大地上,再没有恶魔滋生的空间。

然而,这些梦想的实现被很多条件制约,甚至直接和社会的发展程度挂钩。而正是“豫章书院”之流在不断提醒我,这里是现实。在谴责他们,声援温柔之余,我想问问,为什么这样的恶魔有市场?为什么那几年类似的“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骗局有人相信?

很多对这些事情有简单了解的人认为,这些“教育机构”有生存空间的原因,是家长不愿意管孩子,或者管不了了,就直接把孩子扔给“教育机构”,而不论它们是否真正有效。这虽然大体没错,但过于简单粗暴。持有类似观点的人和不想管孩子的家长其实是同质的,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在此问几个问题,并给出我的回答,以求抛砖引玉。

家长想要孩子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家长想要孩子变成这个样子?孩子真正是什么样子?孩子能成为什么样子取决于什么?家长和孩子间存在什么矛盾?怎么解决?类似“豫章书院”的“教育机构”们在其中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雨后春笋般的“豫章书院”证明了什么?怎么解决?

家长想要孩子是什么样子?

很多人会说,家长希望孩子成龙成凤。我认为这个归纳不准确。或者说,不是家长愿望的本质。“成龙成凤”只是某一想法最主要的具体体现,虽然大部分家长在大部分时间内确实是希望自己孩子成龙成凤的。

有人要问了,难道有家长不希望自己孩子成龙成凤的吗?还真有。

这是我在杨永信相关报道上看到的:有位农村出身的研究生,他不想回老家结婚,想继续进修。为此和家里人闹了矛盾。某次回家后,在家里人的协助下,他被绑至杨永信那里。在那里,他的学识、他的能力、他的社会关系、他对公权力的信仰,完全敌不过那台“电疗仪”。一段时间后,该研究生对“杨叔”感激涕零,认为他是自己的再生父母。该研究生的父母也很满意,这样他就可以回家娶妻生子了……

这个例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倒是可以证明“电击”不是针对“网瘾”的特效药,大概别的“病”也可以治一治。这不是关键,关键点是:家长认为孩子该娶妻生子了,如果孩子不从,那就是有病。这个问题的实质则是: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话,否则就是有病。

而这个实质,和“成龙成凤”的实质是一样的:如果孩子不能成龙成凤,那就是孩子的错,那就是要了家长的亲命。因为是孩子的错,所以成绩不好就要挨罚,所以沉迷游戏就要被“电击”,所以所有影响成绩的事物都是坏东西,需要被送进“豫章书院”戒除。

“我认为这件事是对的,所以你必须去做。”

当然了,还是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成龙成凤的同时,也很开明地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然而,这样的家长总是少数,并且绝不可能把自己孩子送进“教育机构”去,所以从一开始就不在本文的讨论内。

为什么家长想要孩子“听话”?

家长想要孩子“听话”的成因有很多,而且多数情况下都是兼而有之。

一曰控制欲

认为自己孩子是从属于自己的,生来就对他们具有支配权的家长不在少数。只不过很多家长嘴上不这么说,实际上是这么做的。其根本原因是对孩子的人权没有清晰认知,把孩子当成物品而非人来对待。这固然是非常老生常谈的问题,而老生常谈的原因,却是这种现象一直存在。

孩子和大人相比,其拥有的能量自然是悬殊的。从婴儿期需要人来照顾,再到幼儿期、孩童时期需要人来教导他们认知世界,最后到青少年时期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索世界,这期间,孩子在不断地、迅速地成长,人格也在迅速塑造成型。而家长很难改变曾经知识、体格、技能等对孩子的全面碾压时形成的习惯性认知,或者说,很多家长思想转变的速度没有孩子成长的速度快。此时家长依然对孩子具有独立人格这件事后知后觉。具体表现,则会呈现出“不知为何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状态,依然认为孩子是需要他们来掌控的人。

而不可否认的是,控制、支配他人,是会带来快感的。曾经对你言听计从过的人,现在对你说的话多数持怀疑态度,甚至反对,这是大多数人不乐意见到的。孩子进入这种状态,懂得多一点的知道是逆反,不懂得直接粗暴的划分为“不听话”,甚至有些迷信的,则会认为这是魔障了,需要“治疗”。而显而易见的,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越来越“管不了”。于是,此时一旦有外力可以借助,那么……

二曰传统文化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古代中国强调“百善孝为先”,其成因是什么已有诸多分析,在此不再赘述。问题在于,怎么“孝”?在“孝”方面,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

而个人认为,至少在“不忤逆父母”这句话上,部分人的解读,以及他们几千年来形成的观点,是糟粕,我称之为“愚孝”。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那自然是一代要比一代强。而永远“不忤逆父母”,只会形成一坛酱缸。当然,父母有生育之恩,在不涉及原则的问题上,可以顺着来,可以哄。然而,实际情况,更多的则是家长打着“不忤逆父母”的旗号,强硬地插手孩子的事务,要求孩子“听话”。

传统文化对现今教育的影响还有一项,那就是几千年的科举。科举象征了两点:让“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一观点深入民心;以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两点对家长希望孩子成龙成凤有着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当然,阶层流动不是什么坏事,甚至我认为比起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的一潭死水,中国在这方面的相关制度要优越得多,比如高考。不过,这些给了中国家长“成龙成凤”足够的希望和足够的动力。其影响我们之后再说。

三曰自身经历的影响。

说一句废话,所有人在做父母之前,是没有做过父母的。尤其被送进“教育机构”的这一代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人的父母,没有参照,有些会模仿自己的父母。而他们的父母——那时候的中国既不发达、也不开放——大多也只会要求孩子“听话”。

另外,这代人的父母所参与的工作,流动性没有如今大。其上下级关系比较明确,相处时比较严肃,下级较为服从上级,甚至当时各种巴结、讨好上级的段子满天飞。有些时候,他们在家里,对待孩子的时候,也会呈现上下级关系。而不管他们在外面是上级还是下级,在孩子面前统统是上级。而上级,是需要下级服从的。服从,即“听话”。

依然是和自身阅历有关的一些问题:家长们的阅历存在差异,但不管阅历是多还是少,多智还是无知,都有可能导致家长要求孩子“听话”。自身阅历丰富的,有可能自恃见多识广,孩子必须要听自己的才对。自身阅历浅薄的,不觉得自己无知,一定要对孩子的行为指指点点。诸如此类,不一而论。

四曰环境影响。

据上面几条,“听话”这个要求还是很有市场的。同样的,没有经验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简单的就会把环境中的“听话”要求纳为己用。这未必是人云亦云,而是无意识中选取他们认同的教育理念进行实践。而“听话”就是一种非常简单易懂的要求,是由家长的意志来取代孩子的意志。这是非常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的。试想,孩子全部听家长的,不管对错,至少家长非常省心了。但是孩子能不能一直听话下去,比如听家长的能不能一直保持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听话的木偶在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能否应对,就是个未知数了。

除了其他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外,还有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还是拿被送进“教育机构”的这一代人来举例,他们成长的过程,正好处于中国高速发展,中国复兴的历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见识了很多新鲜事物,“网络”并不是唯一的“诱惑”。而在中国的发展中,他们的家长也见识到或听说了“一夜暴富”“功成名就”的事迹,这些事迹更是助长了家长们的“成龙成凤”需求。当被助长的需求和更多的“诱惑”碰撞的时候,“听话”无疑更代表了家长们的利益需要。

孩子真正是什么样子?孩子能成为什么样子取决于什么?

我一直认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常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是言传身教。实际上,孩子最有可能变成的模样,就是父母的模样,尤其对于“听话”的孩子来说。而“不听话”的孩子,虽然在坏的意义上存在很多活得很差劲的例子,不过,“不听话”的孩子更容易成龙成凤。

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毛主席出生于一个富农家庭,其父亲送他去读书,最初的目的不过是让他多识几个字,会算账。到时候给家里当会计,不要被人蒙蔽。然而在毛主席学习了知识,看过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后,便开始了对中国社会的思考,对中国出路的探索。在大学时期,更是利用暑假去农村调查,并形成了两份详细的调查报告。试问,如果毛主席只听父亲的话,那中国仅仅多了一个富农之子,如何成就后来的革命事业?要知道,毛主席的父亲并算不上开明,也算不上慈父。而假设一些家长处于毛主席父亲的那个位置,他们会说什么?会不会说:“你干嘛跟那些贫农、佃农搅合在一起?赶紧毕业回家帮我做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吧?

而在孩子成人之前,必定会经历一些阶段。鲁迅在“百草园”玩,也不耽误他在书桌上刻“早”字,不耽误他东渡学医,不耽误他著作等身。而这些阶段,部分家长却是等不及,就是需要用“听话”来压着儿童的天性,恨不得亲自附身孩子进行操作。

我接触过的孩子们中,有一个十四岁被送到“教育机构”的男生。他被送去的时候,在学校,甚至还在上课,甚至离中考只有三个月。老师把他喊出来,带到校门口,然后他就被几个男人架走了。
他在“教育机构”见到了父母,他让父母带他回家,没有收到想要的回应。
他在教育机构呆了一年。他想出去,严格遵守里面的要求,假装自己是被误抓进精神病院的正常人。
有几个试着逃跑的,最后都被抓回来了,他说。
一年后他被接回了家。然后他打了一年游戏,在此之前他并不玩游戏,也没有“网瘾”。
我问他有没有问过父母是怎么一回事。他说,他问过,但是他们闪烁其词,避而不谈。然后他就开始玩游戏,因为父母觉得愧疚,不敢管他。
我问他,他被从学校抓走这件事父母知不知道。
“肯定知道的喽。”他对此事有清楚的认知:“大概是老师和我爸妈说我调皮捣蛋,建议他们送我去那里的。那里又不是慈善机构,我爸妈不给钱我能在那里面呆一年?”
我问他,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他说:“他们最近好像打算送我去新加坡的哪个学校,哼,反正他们有钱。”

家长们对“成龙成凤”的迫切需求让他们视一切阻挠自己孩子学习的事物为洪水猛兽,哪怕那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一样。然而,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均衡性,差异性,很多时候不是家长想怎样,孩子就会怎样的事情。而一些东西家长不愿意承认或者选择性无视,那就是孩子能成为什么样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自己提供的基因、能够提供的受教育环境、能够提供的生活环境制约(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学区房)。

所以,需要承认的是,孩子不可能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也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上985。高考不是终点,不值得拿命换。

多说一句,既然如此,拓展孩子的兴趣面,为今后的道路抉择降低试错成本,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家长和孩子间存在什么矛盾?怎么解决?

那么,家长和孩子间存在的矛盾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家长的要求和孩子的表现间的矛盾。

一方面,由于孩子受到身份、阅历的制约,其未必实在和家长进行正面对抗,会倾向于使用阳奉阴违的形式,至少一开始会这样。家长要求学习而不让做别的事情?没办法啊,毕竟游戏好玩,音乐好听,小说好看。家长不让那就偷偷的干,然后总有一天矛盾激化。

另一方面,家长秉承着“为你好”“听话”思想,在很多事情上的要求是存在问题的。

我认为,对于孩子要做的事情,大体上,家长理应呈五种态度。分别是“必须”“应该/支持”“两可”“不应该/反对”“禁止”。其中“必须”和“禁止”是其实同一件事的两面,“禁止”做某事意味着“必须”做和那件事相反的事。“应该”与“反对”同理。

“必须”和“禁止”适应的事情很少,主要涉及到人身安全方面。比如,禁止触碰电插头,禁止吃陌生人的东西,幼儿园放学后必须等家长来接,必须遵守法律等等。

而其他事情统统应该丢到“应该”“两可”“反对”里。这些事情不应不存在回转的余地,所以自然不用要求孩子“听话”。比如,孩子应该好好学习,而不是孩子必须好好学习。倘若好好学习是必须做的事情,那么假如随着课业的深入,确实学不来了怎么办?必须做的事情做不到,孩子就不能活着了吗,他该何去何从?

同理,“周末和同学出去玩”这件事,根据实际情况,也是在三个回答中间摇摆。如果孩子本身较内向,那么是“支持”;如果没什么特殊情况,那么是“两可”;如果会下雨,那么是“反对”。

然而,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要做的事情,是一刀切的。要么“必须去做”,要么“绝对不可以”。所有事情,要么划分到这里面,要么为这些事情让步。好好学习是必须,出去玩一定禁止。柏杨就曾经写过他看到的一幕:一个孩子想帮他的长辈择菜。那个长辈说着“你看书罢,你看书罢”就把他赶走了。柏杨从这一幕中感到了悲哀,我也是。

所以,孩子玩游戏、听歌、看小说的这些行为,应依据具体情况给出不同的意见,但绝不是一刀切。然而,那些家长为了戒掉孩子们的这些行为,选择送孩子进“豫章书院”,这真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希望家长们能清楚的知道,“成龙成凤”不是一件必须去做的事情,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应当是一件“两可”的事情。希望家长们能够认识到,总有些人喜欢玩游戏,你的孩子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总有些人喜欢听音乐,你的孩子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总有些人喜欢看小说,你的孩子可能就是其中之一;不可能所有人都“成龙成凤”,你的孩子可能不是那其中之一。

我认为家长们转变思想才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正确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说实话,上代人已经无望,转变了大概也没什么用。然而,可以一代一代的逐渐影响下去,逐渐改变。靠我这一篇文章,其实没什么用,但是如果能把一些教育学基础下放到义务教育阶段,既能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也能对养育下一代起到指导作用(我这篇文章中用到的一些教育学知识,其实非常基础)。有句话说的好:“一想到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就会觉得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

这个观点其实并不是我的独创,这是我比较认同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必需的知识分为五大类。第一类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如生理学、解剖学,用于维护个人健康。第二类为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学习各种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这些是用于谋生的手段。第四类是历史知识,为了履行社会义务。第五类是休息娱乐的知识,如绘画、音乐、诗歌,为了更好的度过闲暇时光。

重点在于第三类:履行父母责任必需的知识。包括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了正当地履行父母的职责,更好地教养自己的子女。

类似“豫章书院”的“教育机构”们在其中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大体上有了公认的答案了。

对于家长和孩子间的矛盾,我给出的回答是家长需要转变思想。然而把孩子送进“豫章书院”的人们自然是不这么认为的。既然不打算改造自己,那么就要改造孩子,当然,他们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

如果一个家长,按照本文中的分析,他急切的想孩子“听话”“成龙成凤”。然而他的孩子总是“不听话”“不好好学习”“鬼混”。此时一旦有类似于“豫章书院”的“教育机构”宣称可以帮自己改造孩子,那么这个矛盾的宣泄口转向第三方“教育机构”,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高昂的学费?中国的有些家长,在教育方面,是舍得下血本投入的。投入的地方对不对另说。

有需求自然就有满足需求的人。正是类似于上面的家长太多了,才有了这些“教育机构”肆意生长的环境。

而这些“教育机构”,为了保证改造的高效,自然是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电击、体罚、侮辱、禁闭。他们敢穿着警服绑人,我一点也不奇怪。坏事做绝,不在乎多这么一件。毕竟,这些孩子,不是人,甚至不是物品,只是一件商品。只要在里面加工一圈,就有大把的真金白银。

家长们要求“听话”。而“听话”固然立刻见效,也必然埋下了今后“不听话”的种子。到“不听话”无法靠家长的力量逆转的时候,就求助于“教育机构”。这些“教育机构”用更强大的暴力贯彻了“听话”,其后果只有两个:不在“听话”中爆发,就在“听话”中死亡。

雨后春笋般的“豫章书院”证明了什么?怎么解决?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傻,钱多,速来。

中国仍需发展,社会仍需进步。

唯一苦的是孩子们。

在这些恶魔的面具未被摘下之前,曾经有人问过我:“你反对这些“教育机构”,嘴上说的好听,那真正的无法管教的孩子怎么办呢?”

“什么是真正无法管教的孩子?”

“偷家里的钱出去上网,和家里人吵架,屡教不改。”

那么,我简单的算一笔账:假设这个孩子拿不到钱,去偷去抢,将有什么等着他?

未成年人偷窃,金额不大的情况下,拘留几日。如果认罪态度良好,可能免除拘留。

未成年人抢劫,根据年龄、认罪态度、罪行轻重程度,判刑区间很大。最轻有可能不到两年。一般未成年人服刑,容易减刑。

而在杨永信那,住几年的、因为出去后家长不满意再“进宫”的,很多。总体时间远远超过两年。而在监狱里,绝对比在杨永信那、“豫章书院”那里舒适。

何况那个孩子未必去偷去抢,送进“豫章书院”的孩子也并没有触犯法律。大概在某些人看来,这些“教育机构”凌驾于法律之上了。

怎么解决?

只要那些家长的需求仍在,总会有类似的“教育机构”变出花样重出江湖。

我给出的解决方案需要时间,需要社会进步。

期待更好的方案。

不过,也不是说我们现在就什么也做不到。前几天温柔发的想法,有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大家可以参与一下。


转载一首诗作为结尾吧。

我送你一座崭新的奥斯维辛
我送你一个工艺精湛的地狱
我送你一具肥美多汁的躯体
掀开头盖骨偷走了粉嫩的脑子
挖出来的肠子鲜艳的红色很可爱
绿色的苍蝇在你腐烂的躯体上显得晶莹剔透
我给你烤一份新鲜的脑花
我给你烤一份新鲜的心脏
我给你化妆,遮住星星点点的尸斑
我帮你剔除未来不需要的
你要在跑道上飞起来啊
孩子,你说话啊,妈妈爸爸爱你
孩子,你说话啊,我们在教育你成才
孩子,你说话啊,你爱我们
孩子,你说话啊,你爱世界

作者:

汐小林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豫章书院案开庭? 
  豫章书院和杨永信那里的学生为什么不反抗? 
  怎样干翻杨永信? 
  豫章书院当然不合法,那针对问题少年的合法并有效教育方式是什么? 
  如何看待豫章书院的曝光者及其朋友被报复一事? 
  豫章书院里所有的孩子一起暴力反抗,有可能逃出来吗? 
  如何评价因爆料豫章书院,志愿者被报复到自杀一事? 
  如何看待央视报道“豫章书院事件”? 
  豫章书院的热度为什么这么低? 
  如何评价奥卡姆剃刀发表的关于杨永信戒网瘾中心的微博长文? 

前一个讨论
请问这道代数不等式怎么证?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看似简单却无人能解的数学猜想?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