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诞生于印刷术,消亡于互联网。这年头还有人看杂志?别说科研杂志了,《故事会》都没人买好吧。你最后一次买《读者》是几年前了?每月把十几篇互相毫无关联的文章罗列在一本书里印出来,这在古代是为了节约邮政成本,否则一篇一篇地分发太贵了,现在还有什么意义?重要的不是杂志,而是论功行赏、职称评定、利益分配的机制。那么,这种机制其实不是非得需要有杂志作为载体。为什么我国自己做不到这个事情,非得高薪(以版面费的形式支付)聘请外国人帮我们建立这套机制呢?那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了!
几个截图
一、
划重点:1823年创刊
1880年
1869年
二、
划重点:一直到1900年,国内不超过1000人。还主要是翻译、出版机构·····
一群儒家大师,能出什么科学期刊??他们连自己的儒家期刊都出不出来的啊!!
就算你出来了科学期刊,也不够他们自己互相授受的啊
当年的新概念你还记得吧?一群副校长的孩子去参赛,然后拿奖,接着被各个大学特别录取····
不够他们商业互吹的,我吹你军中有一韩,西贼丧胆寒,你吹我在世诸葛,可惜前线丘八不听话冒进才失败的。全然不顾城外越南都打进来了····
三、
中国的大学生数量,解放前一直在几千到几万人徘徊,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文学喜剧法律这些,理工科寥寥无几,一直到60年代,大学里才勉强文理一半一半,达到了正常国家的水平
一直到2007年,中国才每年毕业500万大学生
从这时候开始,才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开始
毕竟欧美80岁以上的科学家一抓一大把
中国80岁以上的科学家就几个,儒家大师国学大师倒是一堆·····
起码再过几十年吧,就有希望了······
实力还不允许,什么时候再爆发一次科学革命,在这样的科学盛会上有七八个中国人,那中国的顶级科研杂志就水到渠成了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