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主观的。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曾经在学校音乐教室,因为临时停电,大家等待来电无聊,我邀请所有同学配合我做过盲听实验:
我把一个D调作品转调到C#去演奏,绝大多数听众是听不出有什么区别的,两者音色情感方面基本一致。
但是把一个C调作品转调到E调去演奏,则绝大多数听众都会说出两者的情感有了明显的区别。
也就是说移动一个半音其实绝大多数普通听众并无感知,移动四个半音则大多数普通听众有明显感知。
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当调之间的音高差异比较大的时候,听众能感知到明显的音色区别。甚至有人觉得曲调变得更加忧郁或者柔和。
至于什么调式会慷慨激昂?我个人认为这纯粹只是作者的主观选择。
也就是说,作者选择了偏好某些特定的调式上写作特定风格的曲目,导致了更多的人形成对某些调式风格的刻板印象。但同为大调的调式本身并无本质不同。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大概是因为:乐器并非按照十二平均律调律的吧。
如果使用纯律或者相生律调律,但运用平均律去转调,那确实每个调的调性都会听起来不同。不过这似乎就是另外一个领域的问题了。
在精确的十二平均律下,各个调的感觉不会有任何的不同。所谓“氛围”是在十二平均律普及之前,主要乐器按照纯律或者五度相生律调节的副产品。
举个例子:纯律下,一个八度内12音的频率比是:
这时,不同调的音阶的频率比就会有一些微小的偏差:
在这个例子里,相对于C大调的音阶来说,F大调的VI级音偏高一点,而D大调的II级和V级偏低,VII级偏高……这种偏差应该就是导致“各个调感觉不同”的主要原因。
感觉大家都没有答到点子上。
本身同为大调,音程关系一样色彩感觉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会有不同氛围?为什么作曲家写一个曲子要定在某个调而不是另外一个呢?
这里最核心的关键是,乐器/人声的音色,在不同调上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唱歌,不同的歌手唱同一首歌,很可能需要定不同的key,因为每个人的音域不一样。比如梅艳芳的中低音区很漂亮,她唱<女人花>的key比较低,是Eb大调。如果换那英唱,就不能用同样的key。如果说梅艳芳唱的<女人花>就像一杯醇酒,那么那英也用Eb大调的话,可能会唱出大碴子味。想让那英唱得好听,起码升到G大调,然后我们可能听到了一杯威士忌味的女人花。
那么,我们能说Eb大调是醇酒,G大调就是威士忌了吗?
不能。这只是两个特定歌手在唱某首特定的歌曲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色彩。
人声如此,乐器也是如此。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个音,音色是不同的。
比如大提琴在它的高音区,色彩华丽。可是同样的音区让小提琴演奏,感觉就是暗淡,阴郁了。
再比如,钢琴是全音域乐器,理论上它可以用任何调演奏同一首曲子。但是一首曲子始终会有一个最适合它的调。
比如说肖邦的夜曲,肖邦写了Eb大调,那就是这个调最美。你如果移调演奏,哪怕只移一个key, 听感也是不一样的,很多色彩会丢失。但这不是Eb大调本身的特性,而是钢琴音色的特质,就像人声一样,总有最适合的key。如果把肖邦的夜曲改编成别的乐器,例如小提琴或者吉他来演奏的话,那么可能要换调。
所以,笼统地说什么调是什么氛围,这完全是扯淡。什么氛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什么曲子,用什么乐器演奏,这就是配器法要学习的内容。一个高超的作曲家,总是能发挥出每个乐器最美的色彩,蹩脚的人哪怕写出来的旋律完全一样,也会搞得一团糟。
写一些零碎的想法和经验。
(非严谨的学术研究和证明,各位看官权当故事一读即可。)
令我无比惊奇的一件事情:
有一次给一个学生上课,突发奇想,就问了一下学生对不同调的看法,以及如果非要说一个调有颜色,她觉得会是什么颜色?
Q:D大调? A:金色;
Q:F大调? A:绿色;
Q:A大调? A:蓝色;Q:什么样的蓝色?A:像天空的那种天蓝色,浅浅的?
Q:降E大调? A:红色;
Q:C大调? A:纯白色。
问这个问题时这位学生跟我学了有两年多,小学五年级。我非常非常确信,此前上课中我从未跟她提过任何关于调性色彩的问题,但是她给出的答案竟跟我心里的想法分毫不差,着实让我惊讶了一阵。
虽然理论上说在平均律中不同个调式的不同调性不存在差异,但在我的古典音乐认知中,不同的调性带给我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调性的色彩也存在。
我觉得升号调和降号调给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用语言来描述,升号调更清晰、更透明、更亮、更直接;降号调更圆润、更醇厚、更温暖。升号调得感觉更像是英文字母“i”的读音的感觉;降号调更像是“o”或拼音“ü”。
说说调性的特点和色彩,我能够感知到不同调性的特点和色彩,曾经我也回溯过这种感觉源于何处,然后我发现,我对大部分调性的特点那种“固定感受”来源于贝多芬,或是说,贝多芬的作品直接确立了我对一些调性的认识。另外的一部分则来源于莫扎特。每次别人说起一个调性,很快的我的脑子里就会对应出相应的一些作品。
例:(先列举几个调性的感觉和色彩,下滑看对应的作品)
降E大调:熟悉古典音乐的朋友可能首先想到英雄性,我觉得像是大红色;
D大调:金黄色,非常辉煌的感觉;
A大调:天蓝色,清澈舒服;
F大调:绿色,如晴朗天气下的青草地,充满田园风味;
c小调:悲、愤、紧张;
d小调:哀伤、悲痛、眼泪;
对应作品:(此处列举作品仅为对应上述感觉的更具典型的作品,并非作曲家的全部作品,其实也存在反例)
降E大调: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英雄变奏曲”、第四钢琴奏鸣曲Op.7、第26钢琴奏鸣曲“告别”Op.81a;
D大调:贝多芬第二交响曲、第七钢琴奏鸣曲Op.10 No.3第一乐章;
A大调: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钢琴奏鸣曲Op.2 No.2、第28奏鸣曲Op.101;
F大调: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贝多芬第八交响曲、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
c小调: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Op.111第一乐章、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Woo80;
d小调:莫扎特《安魂曲》、莫扎特幻想曲K397。
今天的推送我觉得是所有去夜店蹦迪、电音节的人都应该看的一篇文章。
tututu先讲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主人公是个白纸男孩,我们就叫小白吧。
小白去蹦迪认识了朋友的朋友Yuki,Yuki是个留学生、老夜店玩咖,一看到小白跟个宝藏男孩一样,就疯狂的去倒追小白,两个人就在一起了。
在一起之后,Yuki就经常会去小白家里睡觉。
但因为Yuki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喜欢飞叶子(大麻),每次事后就喜欢在小白家里自己卷上一根。
一次、两次、三次…小白实在受不来了,他是个小白纸啊,咋可能找个会飞叶子的女朋友啊?
两个人就吵架,小白说:“你以后不能碰这种东西了。”
Yuki就跟他说美国叶子合法之云云,两个人越吵越厉害,小白气坏了说我现在就报警叫警察抓你!
结果Yuki也是个岔道B,她说你报警就报警,我他妈现在就自己举报我自己。
警察就来了,一到现场,好,看到叶子了,给小白和Yuki验尿,小白没事,Yuki倒闭了,警察跟说Yuki得被关进去十四天,完了Yuki就进去了。
行政拘留十四天,第一次吸毒被抓都是这个处理结果。
接下来就到了这个故事最他妈精彩的部分了——
小白知道自己没事啊,就问警察叔叔说我要不先回家了?明天还得早起去上班呢。
警察叔叔笑了笑,就跟小白说你更走不了。
“吧哒”,一个手铐跟呼啦圈一样拷小白手上了,“您因为涉嫌容留他人吸毒,请配合调查。”
那一刻小白的心里真的是日了大狗了。
两个月后,法院判决结果出来了:
小白在三次明知女友在自己家吸毒的情况下,仍然容留她,为其提供吸毒场所,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判有期徒刑6个月,罚款5000元。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在扯犊子?
你会觉得,WTF??小白连他妈碰都没碰,他简直太无辜了!
但对不起,这个故事就是现实中的判例:
而且判的合理合法,没有任何错误。
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容留他人吸毒的量刑标准就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个跟你吸不吸没有任何关系。
你说那我假如夜店认识了一个女生,我把她带回酒店满分,但她却要打气、飞叶子,我根本不碰这些东西,我就是在旁边守株待兔玩手机呢,我这也得被判刑么?
是的,如果缉毒警察突击进来,那你就拉闸了。
要是她还带了几个女生一起,是在你酒店房间高轰趴,那情节更严重,还得加刑。
你得被判半年,那个害你入狱的岔道B,没准被关了14天就出来了,还能去监狱探访你呢。
她还会隔着玻璃跟你说,兄弟你太惨了,我就是被关看守所里而已,环境还不错呢,你咋就进监狱了呢?等兄弟你出来之后我请你蹦迪好吧!
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昨天朋友跟我吐槽了她以前一个蹭住的朋友,那个朋友就天天蹭住在她家里,她那个蹭住的朋友不仅每天带不同的男生回家,还玩东西。
我朋友给我吐槽的时候,她就根本不知道她已经触犯了刑法里“容留他人吸毒”这条罪名。
这也让我意识到,大部分的蹦迪选手也好、电音节Raver也好,其实都缺乏法律常识的,不知道有一条罪名是“容留他人吸毒”,总觉得“我不碰,就一点关系都没有”,真别等到自己被关半年,才后悔自己是个法盲。
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不是正确的:
但根据2019年国家禁毒办发布的中国毒品形势报告,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是214.8W名,这个群体其实鱼龙混杂,人们总觉得吸毒的都是黑社会、站街女,其实不是。
富二代、女艺人、留学生、网红、导演、金融…各行各业都有,所以如果你常去电音节和夜店,总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到这类人。
这是很常出现的一种情况:
你知道对方吸毒,对方却不会像电影里一样教唆你吸毒,反而是在你好奇的时候严厉呵斥你,让你别碰这种东西。
而你自己也有一定的自制力、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碰那些东西。
你会发现对方也并不像电影里描绘的那样精神错乱,反而温和有礼,跟你还很聊得来,而且人家还有正当工作,并且杰出优秀。
于是你们渐渐的变成了好友,你们会一起去电音节或夜店,之后你们还会一起在酒店的房间里轰趴、小酌。
他有时候还会来你的城市,你会直接让他住在你家里,因为你信的过他的人品。
他会在你的酒店房间、你家玩点东西什么的,当然每次你好奇的时候,他都让你别碰这些。
结果有一天恰好是电音节的时候,一个瘾君子被警察抓了,他又跟警察报出了很多他知道的名字,于是你朋友就被点了,警察来抓你朋友,直接敲开了你酒店房间的门。
一进门,你在沙发上玩手机喝酒上头呢,你朋友在那里玩东西。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你朋友被关14天,而且他是行政处罚,你得被关半年甚至更久,你这个叫刑事处罚。
所以我希望所有蹦迪选手、Raver都能记住这一点:
不管你碰不碰那些东西,请务必不要收留任何人在你家吸毒。
也别随便让吸毒的人来你家,你咋知道人家会不会因为你抢过他的小哥哥/小姐姐,所以故意接近你,去你家吸毒,自己举报自己,然后跟你来个同归于尽呢?
最后我想来理性的谈谈毒品和法律这个问题。
不可否认吸毒对于灵感创作、人生顿悟的帮助,比如许多画家、作家、音乐人都通过毒品创造了传世的佳作,比如柯尔律、济慈、勃朗宁、伯勒斯、梅勒、金斯堡、迪克、卡林、斯蒂芬金,甚至连白求恩都是经过一段毒品、糜烂的生活后,才寻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意义。
但须知,世界上没有对错,所谓价值观即是多种利益之妥协,法律乃是社会契约所成,法律的本质目的在于维系社会的稳定,在大部分人生命权益的自由和小部人创作灵感的自由中进行取舍是困难的,这就像“电车难题”一样,从来不会有一个答案,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主观的。
但如果我是立法者,我仍然会坚定的在毒品和枪支两件事上以重刑。
很多自由派会批评社会过于追求稳定,但须知一个人生在中国,他大可以在凌晨三点放心的出门,他不用担心自己乘坐的地铁会突然爆炸,更不用担心自己的办公室会突然遭到枪击,甚至连新冠流行你都会像没事人一样轻松。
但生在其他国家,你必须为这些事情担心,这个世界上没有能够兼顾到所有人、所有事的法律,没有尽善尽美的制度,任何一种法律和制度都是在各种问题上进行取舍得出一个答案而已。
很高兴认识你,我是tututu、一个从衡中考到上财之后不务正业的蹦迪博主,并莫名其妙写着写着就成了中国最大的蹦迪公众号,如果你想看更多有趣的蹦迪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满分激光枪
这里只提一点,似乎译者把女主角名字改了。本来叫小林绿。
学生名簿をくって六九年度入学生の中から「小林緑」を探しだし
而译本改成了小林绿子。
咱不说尊不尊重原著的问题。这样改似乎不太符合日本人起名字的习惯。
事实上日本女性人名很少读音有八个音节的,一般最多七个音节。
男性偶尔有八个音节的,比如小泉纯一郎(ko i zu mi jyun i chi ro)。但是女性似乎是没见过。
译者应该是没有想到这一点,因为女主姓小林,所以她就不能叫绿子,小林(ko ba ya shi)绿子(mi do ri ko),比绿(mi do ri)多了一个ko,但是这个名字就变得很难听了。
如果她姓氏的读音是三音节,那样或许可以叫绿子,比如铃木(すずき)绿子、木村(きむら)绿子之类的。但是小林绿子真的不太合适。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果大家发现有八音节的女子姓名的话。还请纠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