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问出来,还真把汽车设计师们给懵住了一下。说到汽车设计,白话一点说就是汽车的颜值。
车的颜值,到底看什么呢?
对于普通人来说,看的更多的是某个大特征,比如非常夸张的格栅、极致犀利的各种特征。
如果举一个距离比较近的例子,我们都知道的,奥迪在00年代初切换到全家族大嘴格栅,可以说是获得了整个市场的认可。
所以从设计的角度上说,是消费市场反馈推动了设计。但从设计师角度看就有一些不同。汽车设计师更在意整体的比例、姿态,有些喜欢说英文的经常会说proportion和stance。这里举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就是宝马3系。
按照画车轮的比例图来看,3系拥有B级车教科书级的比例。作为一台偏运动的sedan,整车高度只有2个轮子多一点。前悬大概半个轮子左右,后悬稍长一点。另外津津乐道的两个点就是A柱的延长线指向前轮轮芯,一般来讲这是纵置后驱的车才有的漂亮比例;霍氏拐角正好在后轮芯正上方。这样的布局正好使得整车视觉重心在中间稍微靠后,形成比较蓄势待发的姿态。
而这里的反例就是刚才提到的大嘴A6 C6。由于当时奥迪还没有解决发动机布置问题,所以发动机的安装在前轴之前,导致那时候的奥迪有一个轮子长的前悬,显得头重脚轻。所以在C7解决掉这个问题后,整个车看起来轻盈运动了不少。
对于日常对于汽车的观察,可以看汽车的Y0线,也就是汽车侧面的轮廓线。整个车的侧面很流畅、前后的比例看起来比较适中,这样的Y0线基本上能为一台车的颜值打下一个基本盘。流畅的Y0线其实就是大家爱溜背车的深层原因。
既然上面举了不少灯厂的例子,这里也说下灯。很多人认为车灯越亮越好,但其实是要有一个限度的。
车灯真的越亮越好吗?
我们每天开车都能接触到的:远光灯。有些人嫌近光不够亮,所以就开着远光,给对向车造成的眩光引起的安全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因此这个现象催生了ADB远光的诞生。ADB可以关闭一部分区域的远光“像素”以避开前方的车。对于这一技术,不同主机厂有不同的叫法:“矩阵式”、“几何多光束”、“AHB”指的都是一个东西。
说完远光说近光。一些配置比较低的车经常能看到有对近光直接做氙气或者LED改装的,导致近光灯超亮。对于驾驶者来说,由于视线内的亮度对比太强,反而对灯不能直接照到的地方更看不清;对于相向的车来说,也有很大的眩光。如果做个类比的话,比较像对向来个电瓶车开着灯的眩目效果。所以要改装大灯的话一定要加透镜,并选择大厂的解决方案。
雾灯也是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
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雾灯是一个颇有实用性的配置。并且对于很多特定车型来说有一些情怀感,比如MINI加个拉力灯等等。
在宝马的SUV系列里面,雾灯是一个传统标配。但实际上对于现代的车灯技术来说,在大多数城市路况里,雾灯的功能已经可以通过如今更强大的LED大灯实现。
不过对于国内市场的消费者来说,雾灯还是一个经常在clinic里被提到的点,于是国内的主机厂们也不得不加上实体雾灯。
比如以上三个。WEY和传祺好在还是LED的雾灯,造型还可以做得比较犀利。而荣威在这里只有卤素的雾灯,工程上要求有非常大的纵向开口,所以这里的造型被整个雾灯填满了。从造型上来说,下格栅两侧的雾灯区域如果做成比较纯的网格或者横条,其实可以很有质感;做成比较强的造型,或者刹车进气口,类似奥迪的RS6这种,则可以很运动。
车真的配置真的越高就越好吗?
前段时间知乎有个问题,大意是问,如何看待iPhone 11 Pro Max的BOM成本人民币3493元?有一部分人说,苹果赚取了8k人民币的巨大利润;另一部分理性一点的人说,光BOM成本就已经这么高,已经算良心了。
同样的,汽车的售价和纯物料成本是有一定比例的,毕竟还要算上研发、市场推广、利润等等费用部分,所以配置这个事儿啊,得理性看待。比如某个车,10万不到的售价给了你19寸的大轮毂、真皮配大屏的内饰、全LED的灯、甚至7个座椅……可想而知在配置表里找不到的地方被减配成了什么样。毕竟阻尼片、隔音棉这类东西是一般人看不到的。
厂商选装不值,自己后期都可以改?
其实原厂选装配置是一个主机厂、供应商和消费者三方共赢的事。供应商给主机厂的供货价常常连市场价的一半都不到。打个比方说,比如b厂Brembo的刹车,我们去市面上去买4活塞的入门款也上万了,但主机厂拿货可能只有2k,然后作为一个7k的选装加在配置表里。所以主机厂在这里多赚了钱,而需要这款刹车的人又剩了几千块,供应商又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大家都开心。
一些配置还是选择原厂的最好。除了后期改装有难度、要拆装的原因外,还有费用问题。比如有一台C260L,我们自己去改装店去改一套柏林之声,淘宝价格要13k,而且这些喇叭、功放我们也很难分辨真假。而原厂选装的话和氛围灯在同一个8.7k的选装包里。
配置表上相同但用起来不同
比如大家都是7座的车,坐起来尤其第三排差别还是很大的。而内饰的东西其实总是要用过、最好在开车时候操作感受一遍才知道的。例如全液晶仪表、中央触控大屏。其实这两个名字只是两个区域的“表现形式”,而不能代表是否好用。
比如全液晶仪表,就有很多种:
有的做成了功能强大的人机交互界面,有的做成了只是屏幕化的指针仪表。
再比如触控大屏,那就更多了:
这些在驾驶过程中高频使用的东西主要依赖于HMI的设计,包括车载系统的供应商以及主机厂的HMI设计师,以及内饰和零部件设计师的配合。就像当初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变化一样,汽车的中控也从一堆按键和旋钮都集成到了如今的大屏里。但设计上,是把所有功能合理安排还是一股脑的塞进去,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使用上来说,这种集成化的配置有的做得很优秀,让人感叹技术的日新月异;也有的让人在驾驶过程中操作感觉太危险。
事实上,汽车设计也不只包括外饰和内饰,今天说到的车灯、中控、乃至配价比也都是设计师需要考量的。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有的没的了,我们下个话题再见~
当年BMW X2概念车发布的时候。
刚刚工作的一帮小P孩:这车真丑……
当时我的主管&一群老炮设计师:嗯,这车设计得非常好,你们学着点。
还是宝马。3.0CSL Hommage概念车发布的时候。
小P孩&非设计师:简直就是个愚蠢的土拨鼠。
老炮设计师:嗯……虽然图形元素比较激进,但是其他方面都很不错。
若干年后。。
某上汽设计师 @赵英男 放了一堆MG HS的图。
众人:真漂亮。
我:仿佛能听见邵老师的一声长叹……
设计师赵某:一声长叹……
(其实这也说明外饰设计师的工作已经很到位了)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设计师和非设计师最大的不同,就是设计师看到一辆车的时候,首先会自动隐去所有的上下格栅、前后灯、所有的镀铬装饰条等等细节(阅遍天下内什么而心中自然无码的境界?),这时候的汽车在比例和姿态上的所有优缺点都会被看出来。而非设计师第一眼会被各种细节吸引过去。
原因很简单,不论是草图还是油泥模型,都有一个阶段而且是长期的阶段,设计师是看不见细节的。
不论前后灯还是格栅,都被纳入到整车的曲面一体处理,而这个阶段,非设计师体验不到。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车型因为总布置的原因,比例和姿态有一些缺陷,但是通过曲面和图形元素的遮掩,可以蒙蔽大部分人的眼睛。认为这车设计得很好。但是让另外的设计师去看,那就藏不住了。而上面那两辆BMW概念车,比例和姿态都非常优秀,型面处理很新颖,设计师能够看到这些优点,但是细节处理却没有遵从非设计师的思维惯性,导致难以被接受——不过作为概念车,跟着思维惯性走还有个J2意思。。
所以一辆车端出来,只要比例和姿态没有差到一定程度,消费者很难看出来。但是,当消费者看出来比例和姿态的别扭之处时,这辆车的造型设计基本也就可以认为是无可救药了。
凌派,请。
√ 任务:黑一波凌派(1/1)
聊点比较硬核的。
汽车销量排行榜
每个月乘联会这些汽车流通机构都会发布汽车销量数据,经常成为话题,不过车迷媒体和从业者的看法就完全相反。比如同样都是某款车9月销量异常暴涨:
车迷和媒体的反应是:卧槽,XX牛逼,9月卖这么多,肯定很畅销。
从业者的反应往往是:卧槽,完犊子,9月厂家发这么多车,4S店要怎么办。
不绕圈子,这个就是数据来源的问题。一般人认为9月销量数据就是终端实际销售数据,但实际上现在公开平台能看到的排行榜都是批售数据。
批售和实销有什么区别?
画了个流程图,简单来说就是国内普遍采用4S店体制,厂家和消费者中间隔着4S店。厂家先把车卖给4S店,4S店再把车卖给普通消费者。所以批售是厂家9月卖给4S店多少台,而不是9月有多少人买了这车。
真正可以知道实销的是保险公司上险数,买车就要上保险,保险公司是相对准确的信息源。不过保险数据价格不菲也不好拿到,往往厂家才会内购。
所以批售更多的是趋势,而不是结果。批售的时间差是很明显的,实际上绝大部分9月批售的车都不是9月卖掉的。
具体来说,原因有两个:
1是来不及卖。1日是9月,29日也是9月,甚至厂家说是批了,物流都不一定开始。即使开始运也有时间周期,比如我以前还在卖大众,佛山高尔夫基本4天就到,速腾和迈腾生产基地在长春,老大众销售应该还记得物流挂车到山东很容易被扣,经常是10~15天才能到店。
2是卖不掉。就像流程图写的,4S店现在卖车更多还是按任务卖车,而不是实际销售情况卖车,中间就会出现冗余库存的问题。比如这个季度要求批售不少于200台,但是大环境不好,4S店只能卖120台,这就多了80台,而且随着时间增长越剩越多。
那能不能按照实际情况进车?不行,因为指标往往是定死的,没完成批售很有可能被踢出4S店体系。典型案例就是英菲尼迪退网事件,义乌和温州两家当地唯一的英菲尼迪4S店没钱找厂家买车,被官方停了4S店资质,直接导致数千名被波及失去售后质保服务的车主集体维权。
更直接点说,大家能看到的销售数据不是结果,更多是厂家的规划。
既然说是规划,就可以通过批售来预判接下来的销售政策和行情。
厂家批那么多车,4S店能否消化?怎么消化?结合新车产品力,4S店数量,库存压力,具体销售情况,厂家对应销售支持和市场广告投放,市场前景如淡季还是旺季等等因素,就能大概判断接下来的行情。所以一些厂家也有像销售策略这种细分部门,专门研究其他竞争对手和自己品牌产品的销售情况,实时调整销售策略。
回到最开始的例子,为什么异常销量数据增高往往不是好事。
因为就像前面说的,销量增长是产品、渠道、市场三方努力的整体结果。如果出现三者不动,而销量异常增高,绝对是厂家恶意超额批售压库存,是饮鸩止渴的自杀行为,时间越长危害越大。
最直观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卖不完的库存车就意味着大量现金流被占用。行业有一个衡量4S店生存环境是否健康的标准,就是“库存比”。
库存比越高,4S店经营状况越差。比如捷豹路虎去年很多店库存比超过4,就是说月销卖50台的店压着200台的库存,意味着几千万流动资金被毫无意义的压在车库里。直接结果就是资金链紧张,发不出工资,做不了销售活动。
而4S店为了回笼资金快速出车,只能跨区域贱卖,而被低价倾销后,当地4S店只能同样贱卖抢客户,然后也跨区域继续更低价倾销,而哪里捷豹越好卖,所有人越会往那里倾销。最直接结果就是陷入越卖价格越贱的怪圈,出现大量6折豹,7折虎。
第二,即使不卖,也会亏本。因为4S店买车也是找银行借的钱,借钱就有利息,库存时间越久利息越高。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经常出现的认知差别,普通人说长库龄指的是生产日期,但是4S店常说的长库龄指的是这辆车找厂家付钱买车的那天。
4S店老板每天看着库里那几百台车,晚上愁的都睡不着觉,尤其是那些放到杂草丛生的,利息已经单台每月上千的长库龄。只会高优惠,高提成的要求抓紧卖掉,来达到割肉止损。
说到底,世界上不存在产品没提升,渠道没扩张,市场没广告,销量和利润蹭蹭暴涨的好事。不要长远瞎压库存冲业绩的企业去年很多了,JEEP、菲亚特、捷豹路虎,今年无一例外渠道和客户口碑体系受到重大打击。包括最大的笑话观致,从2018年上半年销量暴涨412%到今年销售体系完全崩溃,本质上问题都是一样的。
人的直觉往往会比片面的数据更准确,如果有一款车你自己觉得产品不怎么样,身边也没人买,平时身边没什么广告,只有汽车媒体铺天盖地的媒体好评,异常高的销量数据。
不用怀疑,这车真的不行,过段时间会更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