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 第1页

           

user avatar   mengyongr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没有完全觉醒的人,只是基因的奴隶。

男人看到腰臀比完美的女人,就觉得好看,大脑里会产生愉悦的感觉。

男人对柔软白白的大胸,总是无法抗拒。

男人到了80也喜欢18的小女生,男人只是被年轻异性吸引,其实本质原因是年轻代表最佳繁殖能力

大多数情况我们只是默认这种感觉,觉得理所当然,因为漂亮啊。


据说小考拉刚出生,喜欢吃妈妈的粪便,因为只有这样,小考拉才能获得肠道细菌,帮助他消化桉树叶子。

小考拉不可能知道背后的原理,他只是看见妈妈粪便,就产生很香很想吃的感觉。

人类也一样,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各种偏好,比如男性喜欢女性完美的腰臀比,背后的原因是更有利于繁殖。

下一个问题出现了。

繁殖谁??

大家可能理所当然的认为,我生孩子,当然是繁殖我了。

但,只要你有一点点科学常识,不是蠢到认为男人提供种子,女人的肚子只是土地的人,就会知道,一个孩子出生,身上携带一半父亲的基因,一半母亲的基因。

那么我作为父亲,现在拥有了一个自己的孩子,准确的说,

我拥有半个孩子,因为另一半基因属于我媳妇。

这还没完,这只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基因延续关系。

如果继续想,你会发现事情远比我们以为的复杂。

比如继续追问,我作为父亲,我身上的基因哪来的,肯定也是一半来自我爸,一半来自我妈。

那我呢???属于我的那部分在哪里?抱歉,从基因的延续角度看,没有你。

如果用这种思路看我的孩子,

惊人的事情发现了,

孩子身上没有我的基因,因为我身上没有属于我的基因,我媳妇也没有属于她的基因。

孩子身上的基因,来自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因为爷爷奶奶生下了爸爸,姥姥姥爷生下了妈妈,爸爸妈妈再生下这个孩子。

这是第二层,

再往下想,爷爷身上的基因哪来的,奶奶身上的基因哪来的,姥姥身上的基因,姥爷身上的基因,都是哪来的???

同样来自于他们的父母,

而他们父母的基因,又来自于上一代父母。

以此类推。

我眼前的这个孩子到底从哪来的?????


如果到此,你也有一点点异样,又说不清的感觉,我们再来看一遍纪伯伦的诗句: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不是因你而来。

他们不属于父母。


发现了么,孩子属于基因,是基因用来延续自身,而演化出来的工具。


要生孩子的理由,不管是养儿防老,还是因为爱,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

那些理由全是大脑为行为找到的解释。


背后的真相只有一个,基因要延续。

基因通过设定人类的喜好,改变人类的行为,达到繁殖的目的。

至于孩子生完,你作为父母过得好不好,根本不重要,等孩子能够独立生存了,连父母死不死基因都不会关心,

因为繁殖的活动达成,基因延续自身的目的达到了。

基因更关心的是,这个孩子长大以后,能不能顺利找到配偶,生下新的孩子。


就像设定小考拉喜欢吃屎一样,基因通过一系列设定,让人类热衷于繁殖。

吃糖和脂肪爽吧,因为这样你会储存更充足的能量,减小还没生孩子之前就饿死的几率。

至于你吃完胖不胖,会不会糖尿病,脂肪肝,基因完全不关心。

做爱爽吧,看见漂亮异性,如果没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多数男人都想扑上去做点什么吧。

因为这些快乐和冲动,能增加性行为的几率,也就能增加繁殖的几率。


拒绝生育,是人类对基因的抵抗,是摆脱基因的控制。

可惜,你以为这样就自由了,NO,

下一个看不见的主子出现了,模因。


模因是我们大脑里存在的观念。

被父母催婚催生的人,都体会过老人对传统观念的执着。

有的父母甚至这样说,婚必须结,哪怕过几年你再离了,现在也必须结。

孩子也必须生,不生孩子像什么话。

什么造成了父母催婚催生的行为,是观念,也就是模因。

人类的行为有很大一部分,有极强执念,这份执着是对脑中观念的捍卫。

模因这个词最初源自英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其含义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

跟基因类似,有竞争优势的模因有更强的繁殖能力。

如果人类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接受新鲜的观念,那么模因的传递就失去了可能,可惜这种事情不会发生。

尝试跟父母沟通,你就能体会到人们捍卫自己脑中观念的执着和顽固。

人为什么对观念要捍卫,会执着?

因为不这样做就会死。

当然这里说的死,并不是生理上的死亡,而是另一种死亡,

比如认为生出男孩才算传宗接代,生不出男孩就等于断子绝孙的人,你告诉他就生一个,结果是女孩,必须接受现实。

在延续香火的观念作用下,没有儿子,等于绝后,对他来说,等于面对某种死亡威胁。

那是一种极其恐惧的感受,在这种恐惧情绪的驱使下,他就会采取行动,比如偷偷的生,女孩,再生,女孩,再生男孩,

如释重负,热泪盈眶,觉得自己又能活了。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特定的观念,如何引发恐惧,恐惧如何驱使人们行动,行动成功以后,如何让人欢喜。

我们简化这个发生过程,得到这样的认识,观念引发情绪,情绪驱动行为。

再简化,观念驱动行为。


这里说的观念,就是模因。

我们成了模因的奴隶。

去做符合我们脑中已有观念的行为,达到消除恐惧,获得欢喜的目的。


不同的观念驱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行为。

同样呆在朝九晚五的事业单位,追求安全感,认为稳定最重要的人,很开心,很安逸。

对于另外一些人,认为一眼就能看到死的生活不值得过,很痛苦,很抑郁,这种糟糕的情绪驱使他们逃离。


与基因不同,模因不是生下来就存在于小孩子的脑中,是在成长和生活的环境中,不断被周围人传染和影响的。

虽然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出淤泥而不染,通过不断阅读,获得不属于周围环境的模因。

就像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小超市店主,也可以在安静的夜晚捧着一本瓦尔登湖。

但这种超出环境的行为毕竟很稀少。

更多的人受限于所处的环境。

所以偏远落后山区的人有更大概率重男轻女,

华尔街和硅谷的人不大可能觉得不生男孩等于断了香火。


但,环境的不同并不等于自由,山区的人被一类模因驱使,华尔街和硅谷的人,被另一类模因驱使。

谁都没自由过。


人类有捍卫自己观念的执着,原因上面说了,因为死亡焦虑。

这带来一个很糟糕的结果,婚姻中,家庭生活中,如果脑中的观念就不同,都想捍卫自己的观念,生活就会很糟糕。

没有边界感的人会控制不住的把手伸向别人的人生,催婚催生就是典型例子。

父母的话说出花,翻译过来也只是为了我不难受,你快点结婚,快点生孩子。

_分割

另外说一下,很不喜欢一些人,一讨论生不生孩子的话题,就说要是所有人都不生孩子,社会不就完了,人类不就完了,巴拉巴拉。

请问,除了吃喝拉撒基本的生存需要,每个人都要做之外,还有任何一件事是全人类都做或者全人类都不做的吗?

你根本无法让所有人都做某件事,你想做都做不到,这种思维方式很糟糕,根本就不值得讨论。

另外,看到有人说,老了以后有个孩子能照顾自己,老年生活不至于太凄惨。

无子女的老人确实不容易,不过换句话说,人生就不可能永远安逸。

年轻时辛苦养孩子,老了可能过得好点,起码有子女照顾。

年轻时不用承受生养孩子的压力,老了就一定会面对无子女的凄凉。

另外,老了以后到底什么情况下会凄凉。

我把老年生活拆分成两个时间段,中间有个明确的节点,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在生活能够自理的情况下,自己照顾自己,并不会很凄凉,当然,如果整天都觉得无子女很孤独很痛苦,那就又是着了模因的道。

如果不觉得有什么问题,退休了,有的是时间,身体也还好,照顾自己不成问题,就继续浪呗。

失去自理能力就惨了。

我觉得失去自理能力后,生活已经谈不上质量了,人生已结束,只是还有呼吸。


再更新一下

父母生下孩子,孩子50%基因来自父亲,50%来自母亲,但,并不是属于孩子的是0,孩子拥有的是随机产生的不同表达。

基因像原料,父亲给了一桶油漆,母亲给了一桶油漆,两桶一起泼在墙上,随机混合成孩子,

我们知道,即使泼出去的动作再一致,也不可能得到完全相同的两次结果,所以同一对父母生下的每个孩子都有所不同。

这种随机和环境影响产生的不同,属于我们自己。

这样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警告!下面这段,如果你已经生了孩子,不要看,下楼去散步吧。


我承认,父母爱起孩子来,是真正的爱,那种爱说不清,看着孩子熟睡的小脸,感觉温馨美好,仿佛拥有了全世界。

这种爱,真实,强烈,毋庸置疑。

but,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

我们试想其他情形,

喝到一定程度的酒,人的情绪会发生变化,可能很嗨,可能变得更沮丧,

为什么,两个小时前,还没喝酒时的自己和两个小时后满身酒气的自己差别那么大?

因为酒精改变了我们身体里的化学反应。

喝咖啡多了人会兴奋,睡不着,还是化学反应。

为什么说,最大的性器官是大脑?还是化学反应。

我们有理由相信,父母对子女的爱也是某种化学反应。

这种化学反应哪来的??

基因设定。


虽然说起来很难接受,但这种爱的产生,跟小考拉喜欢吃妈妈便便的发生原理一样。

在进化的过程中,肯定有不喜欢吃便便的小考拉,然后呢,它体内没有足够的消化细菌,分解桉树叶子,然后它就被桉树叶子毒死了。

所以千万年进化下来,剩下的小考拉都爱吃屎。

在进化的过程中,肯定有不喜欢自己孩子的人出现,然后呢,他们因为没有足够的情感产生,很难因情感产生足够的付出,他们的孩子在艰难环境中存活的几率就会下降。

所以千万年进化下来,绝大多数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强烈的爱。


还是别往细想,如果你已经生了孩子,爱就完了,起码那样更开心。



更新一下,关于觉醒,这其实是人类研究了千百年的问题,我们不谈宗教,只说一点。


我们想想,上面提到的基因和模因控制我们的途径是什么,是通过情绪。

如果我们有办法摆脱情绪的影响,哪怕有影响,但是不会大到影响行为。

我们的行为就不会因情绪的产生而走样,也就摆脱了基因和模因的控制。


方法只需一个,冥想。

据说冥想是一种大脑的力量训练,通过不断主动调动注意力到呼吸上的练习。

我们能够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就会得到加强。

试想一下,情绪突然涌上来,比如愤怒,人的注意力就会被情绪占据。

但每个人受到情绪影响的程度不同。

如果人每一刻的注意力是固定的,

假设一点点主动控制的能力都没有,那么情绪就能占用100%的注意力,人就变成了情绪动物。

如果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比如在情绪发作的当下,依然有能力移走10%的注意力,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就会剩下90%。

通过不断的冥想练习,大脑的额叶皮质,也就是理性思考的部分,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这就像天天俯卧撑,胸肌会越来越大一样。

在情绪涌上心头时,大脑主动移走注意力的能力越强,情绪占用的注意力就会越少。

当练习达到一定强度,大脑的控制能力达到一定强度,

情绪再次袭来时我们移走的注意力超过被情绪占用的注意力,情绪将不会再控制我们的行为。

解脱达成。

简单说,情绪和理性争夺有限的注意力。

冥想不断提高控制注意力的能力,

当情绪无法占用过多注意力时,

被释放出来的注意力就能帮助我们做正确的事。

人不但觉醒了,也摆脱了基因和模因的控制。


比如,看到美女,冲动情绪产生。

如果它占用了100%的注意力,你就无法思考,精虫上脑,管不了那么多了,先做了再说。

很多强奸杀人案,就是这样发生的。

如果当事人有一点思考能力,应该是个人就知道后果多严重。

只是当时注意力被完全占据,根本无法思考,无法权衡利弊,悲剧就会发生。


同样是看到美女,冲动情绪产生。

如果它无法占据100%的注意力,能给你留出30%用来思考,不需要多复杂的思考,

就知道真下手强奸,之后会被抓坐牢,得不偿失。

冲动行为不会发生,悲剧也就不会发生。


还是看到美女,冲动情绪产生。

如果它一点注意力都无法占用,你就完全不为所动,依然该干嘛干嘛。

就像网上的一个小故事。

一老一小两个和尚过河,遇到一个美女需要帮助。

老和尚背起美女趟过河去,美女表示感谢,

两个和尚继续赶路,

回到寺庙,

小和尚实在忍不住了,

问老和尚,不是说修佛之人不近女色,师傅你怎么背那个美女过河。

老和尚笑道,过了河,我就把那女人放下了,你怎么到现在还记着。


100%注意力不被情绪占用,这是佛的境界。

也是值得追求的境界。

试想一下,想减肥的人,有多少次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的失败经历。

背后的根源,如同看到美女,忍不住想做什么的情况一样。

看到一块好吃的蛋糕,冲动袭来,实在管不了那么多了,就吃一块,明天再说,失败。

如果冲动袭来,很想吃蛋糕,但注意力依然有30%能正常用来思考,就不会促成拿起来,吃下去的行为发生。

可能明智一些,在30%的注意力驱动下,选择起身离开诱惑之地,或者去找一点更健康的食物,代替蛋糕,安抚躁动的心灵,不管如何,肯定都强过管不了那么多,吃了再说的冲动行为。

这是啥状态,自律。


补充一下,评论区很多人提到基因突变,我对相关知识了解有限,不过我觉得父母遗传给孩子的基因,确实有属于孩子自己的成分,而这些成分不是突变,是不同表达,有些基因在父母身上是开启的,显性基因,在孩子身上是关闭的,隐性基因,这个变化就是属于孩子的东西。

基因突变并不是,因为基因突变并不会轻易发生,如果父母基因遗传给孩子,就突变了,这么容易突变,全国14亿人,全球70亿人,这么庞大的群体,动不动就突变,整个人类的基因库还能稳定建立起来么?

基因一定是具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才有建立人类基因库的可能,否则那么容易突变,科学家想获得完整基因库,岂不是要把70亿人每个都做采样才可以。

还要不停监控新出生的孩子,因为他们会突变,这显然做不到。

很多年前,科学家就宣布,建立了完整的人类基因库,这就表示基因是稳定的。

希望对相关领域有研究的大神解惑答疑。


感谢 @考研找翰轩 同学推荐的b站视频,up主是思维实验室

第十一期视频,讲的就是自私的基因,刚看完,非常值得推荐

第二十二期,讲到不同的大脑分区,会在不同的环境中此消彼长。


最后,我实在不适应知乎的评论区,新消息的评论我还能顺利回复,钻到评论区里,不一会儿我就迷糊了,

还是欢迎大家私信,我喜欢一对一交流。


另外,感谢 @大谷吉政少辅吉继 提醒,文章被剽窃了,我没找到剽窃链接。有发现的朋友联系我。

更新一下,关于同性恋的问题。

确实有点想不通,同性恋按理说不利于基因延续,为什么会一直存在。

我想起来一个事,不知道对不对,好像十几世纪的欧洲,有那么一段时间,人们对婚姻的看法是,结婚就是为了生孩子,谈爱情是脑子有病,只有男人和男人之间才是真正的爱情。

那个时代很多男人都有自己的同性恋人,但不影响他们有自己的合法妻子,也不影响他们跟合法妻子生孩子。



更新一下,

读者嘿嘿哈哈的评论很有意思,我做了详细的回复,

他的评论如下:

我觉得答主还是不够豁达,你身上的基因就是你自己的,如果你把自己身上延续先人的基因不当作自己的话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属于你,因为你买的东西的原子都是来自于大自然也终究要回到大自然,答主的言论的根本来自于把我们刻在基因里的行为当作被奴隶被控制,这样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你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你的大脑也是由基因产生的,人是不存在绝对的自由意识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正视我们的行为正视我们思想,而不是给基因的行为下一个奴隶的定义。


旅行者一号 (作者) 回复嘿嘿哈哈


你仔细看自己说的第三句话后半段,“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属于你”,

我身上的基因当然属于我,它们是“我的”,

就像在路上捡到钱,它们是“我的”,

不是我一样,这样你能理解么。

另外,每个行为都受基因控制的大脑产生,

这一点不准确,基因并非驾驶员一样控制大脑,这种控制叫“强控制”,

基因没有意识,也无法迅速做出反应,

基因只能通过设定各种表达和偏好,

让我们部分受到控制,这种控制叫“弱控制”,

也就是说,我们有一定的自主权,这部分自主权,就是理性。

在理性脑进化出来之前,我们只有情绪这一种反应方式,

看见好吃的想吃,看见异性想那啥,

理性脑进化出来后,我们学会了反思,学会了权衡利弊,

“知道”有些事情,从情绪角度看,

应该做,从理性角度看不应该做。

这种知道,这种理性思考的力量很有限,

原因是理性脑进化时间短,不够强大,所以你会发现,

头脑中常常有两个声音,一个说要控制,

不要放纵,另一个说,我不管,先爽了再说。

这种声音常见吧,是不是多数人都体验过,挣扎过吧。

理性脑没抢到控制权,行为就会听从情绪的控制,

你知道一个现代人如果总受情绪控制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通过理性思考,一定程度夺回控制权,生活才不会失控。

现在仔细想想,你想不想要理性脑更多掌握控制权,

在可控范围内,让情绪体验到快乐和满足,

情绪是生物在几百万年大自然的优胜劣汰下,保留的快捷方式,

看见食物欢乐,冲上去马上吃掉,看见猛兽恐惧,撒开腿赶紧逃跑,

情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快。
情绪最大的劣势是什么?缺乏长远思考。


你觉得,当前的社会中,我们工作学习,

想生活好,需要的是“快”,还是“长远思考”?答案很明显吧。


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在最近200年爆炸了,人能繁殖多少代呢,

10代最多了吧,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少的繁衍频率,

人类的基因根本做不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调整。


现在你我的基因大部分依然保持着草原狩猎的样子。


及时享乐的特点深入骨髓,现在获得及时享乐的方式又极其方便,

想吃到处都是便利店,

想玩,各种电子设备,游戏,影视,娱乐,海量资源可以选,

想异性,找到动作片,马上N多小姐姐可以看。

我所说的不要当奴隶,是情绪的奴隶,情绪谁设定的,基因。


你现在明白了吧。


公众号

雍然驿站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想传宗接代的心理,估计是自我认同较低,而自我中心意识很严重。


user avatar   wu-zhi-zhe-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能流传给后代的基因,必然是属于想生孩子的那拨人的,不想生孩子的人,他们的基因是留不下来的,这就叫自然选择与演化233(当然严格地说是很大概率)


user avatar   ze.r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三四十岁的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生命中最好的事,都已经发生过了,剩下的只是重复和老去,一年年,一天天。

而孩子会冲走重复,让生活重新变得未知。他/她让你烦恼,让你牵挂,让你欢喜,让你惊讶,让你再经历一次童年,让你明白当年父母的心境,让你有理由买曾经求而不得的玩具,让你在痛苦时坚强,在危机中冷静,让你看到童年时的自己,看到他的勇敢,他的好奇,他的局促,他的不安,从而更好的理解自己,接受自己。

父母养育了孩子,孩子也陪伴了父母,父母和孩子滋养了彼此,也成就了彼此。

在飞逝的时光中,他让未来有所期待。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邀请经济学答主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心可诛啊。今天就不说宏大话题了,比如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关系(人力资源是破解马尔萨斯陷阱的关键,增长来自于科技的发展,而科技归根结底需要高质量人力资源的投入),比如人口数量对经济可持续性的影响等等(世代交叠理论中,代际之间的资产价格保持稳定往往需要人口的恒定增长) 。

其实这些话题也和「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不对题,因为这些回答的是「出生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个问题。

而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微妙的区别的。前者更加的宏观,后者更加的微观。宏观上有利的,微观未必如此,反之亦然。所以今天我们就聊聊微观上的,也就是「孩子」出现在家庭内之后所产生的影响。

长期收益

说到收益,大多数人都喜欢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讨论——孩子在“经济上是无用的,而在情感上是无价的”。但是普林斯顿的教授维维安娜·泽利泽不这么认为。从家庭乃至于家庭内部个体的角度来说,在目前这个阶段,生孩子的收益依然是可观的。

在古代金融业不发达的时候,劳动力的价值只能在当期兑现。那么当自己劳动力下降,乃至于失去劳动力之后,就必然需要年轻人把自己当下的劳动所得分给自己才能延续下去。通过对幼年时期子女抚养的投资,和社会氛围上孝道的约束,自己年轻的时候给父母提供物资反馈,而自己年老之后,由自己的子女提供给自己,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储蓄劳动力」的结果。

在现代社会,尽管有了发达的金融,有了各种政府的和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机构,但是从投资回报率上来说,「投资-养老」的模式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从60岁退休后到80岁,以目前的城镇消费水平,忽略掉通货膨胀来测算,每年需要5.1到6.2万元左右来覆盖饮食起居、健康检查、娱乐交友等生活的各方面。那么这就意味着一共需要准备的养老资金为102万元至126万元。

而子女的抚养成本,根据2022年梁建章、任泽平等编写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总平均成本为62.7万元。


如果30岁要孩子,60岁退休,那么相当于30年间投入62.7万,然后在老年收入126万。折算成年化收益,就是大约2.5%。这是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2.5%,如果考虑3%左右的通货膨胀率,那么生孩子——养老这方面的投资收益大约等于一个固收的基金。当然现实中这些养老的负担很多是社会均摊了,所以没有显出来单个子女的贡献,但是从付出-回报 这个角度来看,数值就是这样的。

有人可能说,我平常投资的收益高于固收。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说说整个生育和养育的过程本身对个人的影响。从这里开始,就是纯粹的微观上的家庭互动了。

幸福感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对婚姻的研究往往无法进行福利分析,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福利的衡量标准——因为在平常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假定效用函数是不变的,是因为一些外部的因素影响了商品的销售;而因为金钱本身不产生效用,人们所有消费的总和就代表了人们的福利高低。

但是婚姻的话,我们能够说的就是当决定结婚的时候,人们肯定是认为结婚状态给自己带来的效用,是大于单身的。之后「家庭稳定」,到底是好还是坏,就有争议了,有人认为不离就是好的,有人认为如果本来可以离婚,但是没有离成,那是比离婚更坏的结果。

所以,只有幸福感所导致的家庭稳定,才可以说是更「好」的。而根据一项研究,第一个孩子给家庭参与者,尤其是女性所带来的快乐感的提升是非常显著的。左图的深色条,就是孩子给妈妈所带来的幸福感的提升。由此可见,亲子之间这种『我养育了他,他也陪伴着我』的关系,对于提升家庭的幸福感非常显著。


而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对于「有伴侣」这件事情而言,其幸福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还是正相关的——事实上,我上面说的这项研究的一大贡献,就是揭示了这一机制。因为有一些文献支持『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个说法,并且也出示了统计证据。而这项研究表明,统计中导致「婚姻和养育之间的负相关」因素来自于大量「因为孩子而勉强凑合在一起」的家庭。而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同一个家庭的前后比较,养育对幸福感的提升是显著为正的,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家庭的稳定性,因为子女的出现『打破了重复,让生活重新精彩未知 』。

事业发展

上面说的是对幸福感和稳定性而言,对事业来说,「有孩子」本身也会带来性格上的改变。有研究表明,有孩子的公司的创始人和单身的相比,往往公司的研发投入更高:


而利润和公司价值也更高。


从上面这张图也可以看出,这一个特点对于家族企业尤其如此。

因为家族企业往往是传给自己后代的,当自己有了后代之后,就会很自然的把自己后代所能继承的价值也考虑进来,于是做更长远的规划和打算。通俗的说,就是有孩子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有耐心,更加的有长远的眼光,更少的过度自信,用比较感性的话说就是「更好的理解,接纳了自已」。


人类的情感背后,还是有理性支撑的,这种理性来自于千百万年的进化优势,父母为什么会觉得自家的小孩好看一点?父母为什么会对小孩有天然的疼爱感?这些特点被进化出来的同时,是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受益的。这种关系就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滋养彼此,孕育新生』。爱乐维根据知乎答主@zeran的回答做成了品牌视频,来讲述这么一个真诚而朴素的洞察。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2652024663949313

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无论是从经济上、行为上还是感性上,都会给父母双方带来改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新的生命的诞生,永久的改变了父母的效用预期和效用函数,从此以后,你的期望收益积分的区间从自己的预期寿命,变成了无穷远;你的期望函数也修改成了递归的形式。

对于父母和新生的孩子而言,这都是一种崭新成长的体验,而这种成长所带来的价值回报也是多元的,是正面的,它不仅仅在个人的情感、幸福上,也在性格和事业上。

参考文献

White, L. K., Booth, A., & Edwards, J. N. (1986). Children and marital happiness: Why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7(2), 131-147.

Kohler, H. P., Behrman, J. R., & Skytthe, A. (2005). Partner+ children= happiness? The effects of partnerships and fertility on well‐being.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1(3), 407-445.


user avatar   reseted15790918196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她怀孕了


user avatar   zhan-yun-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

这是一个可深可浅的问题,但今天我想从基因和生殖起源的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

40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古老的生命。在恶劣的环境中,它们的生命十分短暂,所以只能复制出一模一样的自己,作为延续寿命的间接手段。

这便是繁殖的起源。

10亿年前,或许一次偶然,两个古细菌在复制自己的过程中,发生了融合,最终分享各自一半的基因,诞生了一个全新的生命个体。

这便是有性繁殖的起源。

在随后的10亿年,繁殖的底层逻辑从来没有变过。寿命有限的亲代总是通过生殖,把自己的本能和天赋,通过DNA一代代传承下去:

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多细胞动物→后口动物(多冠状皱囊动物)→原索动物(皮卡虫)无颌鱼(昆明鱼)→有髓鞘动物(甲胄鱼)→有颌鱼(初始全颌鱼)→硬骨鱼(梦幻鬼鱼)→肉鳍鱼(提塔立克鱼)→四足动物→羊膜动物(合弓纲)→类哺乳爬行动物(兽孔类)→原始哺乳动物(吴氏巨颅兽)→有胎盘动物(攀援始祖兽)→原始灵长类(普尔加托里猴)→早期猿类(埃及古猿)→森林古猿(西瓦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长者智人→现代人。

从最原始的生命一代代传承,我们最终开启了智慧,演化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每一位子女,都承载着来自父母双方的基因,同时也承载了生命演化史长达40一年的基因序列。通过基因,子女继承了我们留下的一切,代替我们继续活下去。

但为了基因传宗接代,会是你想要的答案吗?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似乎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悲观的结论:我们每个个体,仅仅只是基因的工具人。我们一代代的死去,而那自私的基因序列得以永远传递下去。

是的,虽然我们自诩为万物灵长,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一切行为依旧被在基因的枷锁里。甚至你认为很多主观的想法,都受到基因的影响。

就拿人类的爱情来说,无论一个男孩喜欢上一个女孩,还是一个女孩喜欢上一个男孩,看起来是很纯粹的事情,但实际基因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择偶审美上,我们会倾向于选择健康、年轻、有生命力、有生殖力的伴侣。

匀称、白皙、干净的面孔往往象征了健康,而最健康的面孔往往是平均化的,所以基因让我们更加喜欢平均化的面孔。

细嫩的皮肤、丰满的胸部,挺翘的臀部则象征着生命力和生殖力。在数百万年的两性审美的过程中,令男性和女性都产生了,相配套的第二性征。

当受到更多本能影响,在选择短期对象时,无论男女都会更加倾向于体貌。

例如,女性会选择身材高大、体态对称、面孔英俊的男性,这些特质,往往是雄性荷尔蒙旺盛的表现,象征这健康和生殖能力。

同样吸引男性的姣好的面部、高挑的身材、修长的腿部、匀称的体态、光洁的皮肤、亮泽的长发、挺拔的乳房……这些女性化特质,同样要么体现着健康,要么是具有更高生育能力的表现[1]

当互相吸引的男追女,总是会产生一见钟情的感觉。

这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早就对人类面孔有了复杂的辨别、审美机制,这是印刻在了大脑之中。无论识是别面孔,还是看到好看的面孔,都会激活大脑的相关额叶,并建立奖赏机制[2]

当“看对眼”的男女进行深入交流后,互相的荷尔蒙会进一步对双方的感觉产生影响。

例如,男孩身上分泌的人体信息素雄烯二酮会吸引着女孩。

而女孩身上释放的雌甾四烯,则会吸引着男孩。

瑞典研究者通过核磁共振造影发现,男性分泌的雄烯二酮会令女性下丘脑控制情绪、情感以及性行为的区域出现活化反应,相反女性分泌的雌甾四烯则会激活男性的下丘脑相关区域[3]

在排除洗发香精等外部物质的干扰时,男女双方往往被认为体香的物质,往往便是源于以上两种信息素与皮脂等其它皮肤分泌物混合的气味。

在爱情开始的刹那,基因便操控着我们身体内的荷尔蒙,对我们产生各种影响[4]

当男孩轻轻碰触一下女孩的手,她的内心就如同小鹿一般砰砰直跳,这是身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在作祟。

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男孩和女孩坠入了爱河,随后产生无法自拔的热恋感觉,这是神经递质苯基乙胺在发挥作用。

这是一种神经兴奋剂,它也会令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面色发红……当然,最显著的是瞳孔放大。都说眼睛是心灵之窗,互相爱慕的两个人,对视的时候,都能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爱情的感觉。

苯基乙胺还让恋爱中的男女自信心爆棚,女孩变得自恋,男孩乐于表现,说出海誓山盟,充满挑战的勇气。苯基乙胺会抑制大脑中负责记忆和注意力的区域,让恋爱中的男女变得执著和偏执,几乎只会看到恋人身上的优点,完全无视缺点。

这便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生命科学基础。

无论爱情,还是生活中我们遇到一切令我们产生兴奋和快乐的事物,都受到多巴胺的影响,而一切令我们欢愉而富有安全感的事情,则又受到血清素的作用。

甚至在恋爱过程中,大脑产生的内啡肽会产生类似于阿片的成瘾机制,令我们爱人欲罢不能。甚至在失恋时还会产生戒断反应。在结婚生子后,无论男女身体内都会有着较高水平的催产素,令我们产生亲情般的温馨感觉。

两性自然吸引的本质,是亿万年演化出来的一种生殖奖励。

似乎一切都受到基因的操控,我们真的被基因彻底束缚了吗?

其实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他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以及独特的文化,是超越基因的根本,他命名为觅母(meme)[5]

其实不仅仅我们,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倭黑猩猩,也开始主动掌握自己的欲望。它们把原本仅仅只有生殖意义的交配,发展成了一种最基本的社交活动。而人类也把性当做男女之间最亲密的一种交流和生活。

虽然我们的生活细节处处存在基因掌控的痕迹,但我们也通过独立的意志,选择我们想要的生活。我们的后天产生的思想以及积累的经验,是超越基因的,它们并不会随同基因一起传播。但是,我们发明了文字、发明了语言,让不同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化艺术,得以不断的传承。

我们的后代也不仅仅是我们基因的传承,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承。

我们为什么生孩子?最后我们再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很显然,不同的人心中会有不同的答案:

  • 对于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人来说,他们顺应着来自基因里的本能,相爱、结合、结婚、生子,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而对于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来说,他会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无论因为爱情、亲情、还是养老,都经历了一次独立于基因之外的选择过程。
  • 而在文化传承一环中的人,生孩子可能更多是为了传宗接代。例如,作为唯一存活的某个非遗传人,他可能便有强烈的欲望,生个一儿半女传承宝贵的精神财富。
  • 当然,最后还有一类人,他们最终选择无性或者不育。无论他们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原因,这样的选择,其实都是对生殖本能的一种对抗。我认为他们是勇气可嘉的斗士,至少他们战胜了来自基因里的本能。

人类从来不会因为不愿意生育的那批人而灭绝。

而每一个愿意生养的人,也应该得到最大的尊重。人类的精神、人类的文化、人类的科技……除了基因本身以外,我们还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去传承,需要去发现,需要去探索。

但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选择生孩子的理由,远远不需要这么复杂。

知乎答主 @ze ran,曾在这个问题下回答道:

在三四十岁的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生命中最好的事,都已经发生过了,剩下的只是重复和老去,一年年,一天天。
而孩子会冲走重复,让生活重新变得未知。他/她让你烦恼,让你牵挂,让你欢喜,让你惊讶,让你再经历一次童年……

他的回答引起了68000个知乎用户的共鸣,并产生了4000多条讨论。

而今天,爱乐维将@ze ran的回答拍成了品牌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2790990309785600

这个品牌视频,把从“探讨人类生孩子意义”的状态,拉了回来:

是的,孩子何尝不是一个成年人逐渐老去的精神寄托。

在孩子的身上,我们看到希望,看到烦恼,看到牵挂,看到无数的喜怒哀乐……

甚至,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曾经的快乐,曾经的梦想,曾经的遗憾……

甚至,我们看到从我们自己影子中再折射出的——我们父母的影子。

我们与子女滋养彼此,一起随着时光飞逝,他让未来有所期待。

……

记忆的连续性是产生自我意识的根本,每个人的此生的记忆都是独一无二的,这象征着独一无二的自我。这也是基因从不带来,从不带走(遗传)的东西。但这些记忆并不会随着我们离去而消失。

但我们与父母的记忆纽带,以及我们与子女的记忆纽带,通过亲情紧紧链接在了一起。我的记忆从父母那里得到滋养,也随着我们孕育子女的过程中,得以印刻在了子女的心中。

互相滋养,孕育新生,这样的记忆和情感纽带,难道不正是超越基因的吗?

哪怕我们最终老去,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的音容相貌、我们曾经度过的每一个快乐时光,依旧还会在他们的记忆里,继续闪耀下去。

参考

  1. ^ 张国平. 男性择偶的体貌偏好溯源——一种进化心理学的视角[J]. 中国性科学, 2012(01):43-47.
  2. ^ abChatterjee, A., Thomas, A., Smith, S. E., & Aguirre, G. K. (2009). The neural response to facial attractiveness. Neuropsychology, 23, 135–143.
  3. ^ Hays, Warren S. T., Human pheromones: have they been demonstrated?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2003, 54:89-97
  4. ^ Marazziti D , Canale D . Hormonal changes when falling in love[J].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04, 29(7):931-936.
  5. ^ Dawkins R L . The Selfish Gene[J]. Evolution, 1976, 32(1).

user avatar   da-tou-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某一天的家庭聚会,当我正坐在角落包饺子,突然,一只小手略带用力地抓起我的手臂。我还在想,是哪个小孩跑来找我,那么多人在这干嘛偏偏要来烦我……

当我转过头,只见她快哭的模样,在人群中带着哭腔嘴里嘟囔着什么我听不清的话,大概有0.1秒的困惑与迟疑,我回过神来,噢,这是我的女儿。

我想大概是太过沉浸在包饺子的无意义重复的动作中,这种放空的状态居然让我遗忘了我已经是个妈妈,还有个女儿,也许,我连自己是谁都已经忘了。

我的女儿,当然不找别人。没有什么缘由,在人群里我就是她认定的妈妈。我自然也没有什么理由,一把把她抱过来又亲又抱的……

后来,我时不时地回想起我回头看她抓紧我的那一瞬间。

说实话,当天我发现是她时,我是失落的。唉,我怎么有了个女儿,甩也甩不掉,真是麻烦啊!

当然和很多父母一样,我也很难抵抗孩子的呆萌。但,在她把我从虚无那端拽回现实世界的那一刻,我突然间意识到无法反驳的人生意义——我必须养育我的孩子,而他则天然的渴望妈妈,渴望活下去(我也是如此)。

既然如此,生命怎么可能是无意义的呢?我似乎找到了对抗虚无的答案,这个答案不需要去别处寻找,它跟随着她的到来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它是人的本能,是我被赋予的意义。

但如果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孩子,或至亲,是不是也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前阵子,一位朋友的母亲去世了,她的父亲也在早几年离开了。失去父母的她说她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了,我当时没多想,和她说,生个孩子吧。

是的,生育一个自己的孩子。我当时想的大概是,孩子,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解答了人活下去的意义。但我也理解她的沉默,人到底怎么活,为什么活依然没有答案,而别人很难给自己这个答案。

那些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一直在做那件事的人,是让人羡慕的,像梵高一样,仿佛为画而生似的。老公说,那是天赋,不过我们依然要去试。

我既不知为何而活着,又不想死去。

我既深知自己的平庸,又不甘如此。

当不想思考时,我就会想起女儿的小手抓我的那一刻,和那小手实实在在的温度。又或者,什么都不想,包点饺子吧~


user avatar   du-du-du-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职业是产后康复教练。这几年在月子会所、康复中心工作,接触到各种产妇。

只觉得腹直肌分离、体重问题、骨盆底肌松弛这些问题还是好康复的,只要肯花钱肯花时间。
而生孩子带来的精神创伤,心理医生都帮不了她们。因为没人能操控婆婆、老公、月嫂的行为。
心理健康这一块,一直是被忽视的重灾区。

见过生孩子后变得敏感多疑看谁都想害自己孩子的被害妄想症。
见过生孩子后变得暴躁易怒见谁都想骂一顿的躁狂症。
见过生孩子后变得忧伤自卑觉得下半辈子要毁了的抑郁症。

除了激素问题,家人的行为,的确是明显影响因素。
月子会所还算好的,住进来的好歹经济水平还不错,基本不会为了奶粉买便宜的还是买贵的纠结一下,也不会有半夜谁换尿布的问题,也不会有吃什么更合口更营养的问题。
但是,有孩子性别问题带来的歧视和冷嘲热讽,丈夫和婆婆都有。有奶量带来的歧视和冷嘲热讽,丈夫和婆婆都有。还有身材和皮肤变化带来的冷嘲热讽,主要来自丈夫。

这些看似鸡毛蒜皮却杀伤力极大的幺蛾子事出现的概率,约一半。因为我会接触基本上所有的客户们,教她们产后康复操。其中的一部分会买私教,越高档的月子会所,客户买私教的比例越大。
但是几乎所有的客户们会和我吐槽。 说不知道为什么,生完后感觉心眼变小了,好容易生气。

她们真的还算经济还不错的,起码坐个月子4W+,专业营养师配餐,爱吃啥给做啥、有人专门带孩子,天天给换干净衣服和床单,产妇能管好自己就行了,洗脚洗头擦身都有人伺候。
普通人,在家里,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矛盾点更多……那画面太美……

不止一个比较相熟的客户跟我吐槽说产前加的妈妈群,全部都退群了。里面全是负能量。
没生的时候大家一团和气,还都挺精英的。生完了以后,都变成嘴碎小市民了。
今天这个说婆婆极品,那个说老公甩手掌柜,还有说月嫂不靠谱要换还找不到人的。一个人吐槽带动一群人吐槽。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生孩子后,难念的地方尤其精彩,堪称全书的高潮部分。

所以,生孩子之后带来的心理创伤,远远大于产后康复能弥补的那些事儿。
身体的问题,自己努力,总归问题能解决。
心理的问题,就得老公和别人配合了。有些问题比如孩子性别,是努力也解决不了的。

希望大家生娃前一定要培养好老公,摸清楚婆婆的脾气,和妈妈也沟通好。
不能在一起和平共处,就别让婆婆妈妈来。矛盾概率非常大,帮的忙还不够自己生气的呢。

生孩子会让你有很大概率从阳春白雪直接变成屎尿屁三俗。
还不如攒够钱,自己带,让老公好好干活,无处可逃。毕竟老公是你自己挑的,婆婆不是。

有朋友问什么样的女性不会有心理创伤。
这种快乐妈妈往往家里有钱有爱性格好。老公是真爱,会照顾人情商高。婆婆妈妈给钱,情商高开明,不嘴碎、偶尔来不久待。
最主要的是新妈妈自己乐观坚强有主意。

给大家讲个真,女王的故事。

我自己创业的时候,带着几个康复专业的小姑娘到处跑,上门给人做产后康复。
有个新妈妈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她把女王进行到底了。
她妈妈,婆婆如果想来看孩子,必须先考试。月嫂是考试过的,育儿的问题全家达成共识,谁也别逼逼过去的怎么养,要逼逼自己滚回去再生一个去。要么听话,要么滚。
月子期间不见客。

她认为家里只能有一个拿主意的女人。要这样的底气,就得月嫂的钱是自己出。
她家家务是钟点工做,不同的钟点工来做三餐和处理洗衣服打扫卫生的问题,没有任何偷懒的机会。
月嫂贵一些但是听话老实。
她做全套的产后康复训练,还订了每天上门按摩经络疏通。
从备孕到康复完,每天一小时运动雷打不动。
自己在家一边喂奶一边看书,混合喂养,白天母乳晚上奶粉,孩子晚上起来没那么频繁,大人睡眠好点儿,没觉给自己任何一孕傻三年的机会。

她老公的工作结束后,晚上必须陪孩子抱孩子喂奶瓶换尿布直到睡觉。
这段时间是她学习和娱乐的时间。此人整个孕期自学日语,做完月子过了二级,这种学霸我真是五体投地。
晚上还会和小年轻们头脑风暴一下。聊天打屁胡侃,完全不会去怨气冲天的妈妈群里浪费时间。
老公这段时间不许加班,必须滚回来陪家人。

就是觉得她任何决定都理智到可怕,而且没人可以左右她的想法,而且执行力极强。
足够强势有主意的人才不会在微信群哭哭啼啼说自己又受气了。
她说她准备这最难的日子,花了整整两年去计划筹备。从心理到钱。

目前没有见过比她更游刃有余的新妈妈,真,强势范本。

产假休了三个月,就回去上班了。背奶族,母乳喂到一岁。身材和孕前没差别,也没落下任何所谓的月子病。
也没孕傻,没和社会脱节,还GET了新技能。

婆婆和妈妈一人一天带白天,下班她和老公带,钟点工还是来打理家务做饭,月嫂不用了。
三个月的孩子生活已经被培养得极其规律,性格也很好,非常好带。
而她只要留了足够的母乳在家,就从短的和老公一起约会看电影,到两天一夜短途户外,该甜蜜该黏糊的什么都没落下。

现在孩子快三岁了,说实话颜值一般,但是早慧程度和她妈妈有一拼。
一岁不到的时候可以自己拿勺子吃辅食,可以安安静静玩玩具半天,说话很清楚,咬字很准,很礼貌教养很好。
每次看她发娃的小视频,就觉得不愧是她养的娃。

我感觉啥时候自己修炼到心理这样强大,什么时候就可以生娃了。还在修炼和准备中。

祝大家心理生理都健康。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知乎干货已获赞100万➕,收藏26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起来,作为一个生物科研人员,这个话题我还真的认真思考过,而且这些年来,随着时间推移,我的认知也一直在改变。

简单地说,就是下面这个过程。

一、早期—生育是一种本能。

在中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生命科学,这也是我最终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源头。那个时候,也第一次对生育有了一次系统性的思考。

当时在课本上接触了一系列词汇,比如生命这个词的定义里,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繁衍(另外两者是新陈代谢和应激性),任何生命都有生育的本能。当然,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理解,生育本身是生物存在的策略,足够的群体才能抵御各种选择,比如气象变化、灾难等,更别提长周期的地球环境变化,如果群体太小,那么很难低于这些变化,也不能够产生足够多的变异来面对自然选择的压力。

尤其是到了有性生殖的出现,更是通过基因重组等方式,提高了对应自然变化的能力,于是生物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变异形成新的物种,这才让生物多样性越来越高,从而形成了如今丰富多样的生命世界。

所以那个时候,对于生育的理解,主要是作为生物的本能和意义,是一种群体进化角度的观点。我们人类作为生命的一员,自然也是具有这种本能,所以那个时候对于生育的理解就是不言而喻的,生物嘛,就要生育。

不过随着做科研后,尤其是接触到了分子人类学,我对于生育有了一种新的认知,那就是:探索。

二、中期——生育是寻求不一样的人生。

我们智人种是一个很独特的群体,和前辈们都不大一样,那就是智力上的巨大提升,表现在了脑容量总体上的上升,而这一改变,带来了智人的追求变的和从前不大一样,典型的就是全球大扩散。

在短短的几万年内,智人从非洲北部走出,一路沿着海岸线到达了亚洲、澳洲,然后还在冰期走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特别让人吃惊的是,在许多远离大陆的地方,比如太平洋中间的那些遥远岛屿,都有人类的分布。而这一切,是在没有现代文明的情况下,靠着独木舟过去的。

人类为什么要这么干?如果你觉得是人类因为食物需求而迁徙,可能并不精确。

事实上,那个时候,全球的人类规模非常小,野外的食物足够满足人类的需求,那么为什么人类还四处扩散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智人种的探索需求。

不愿意满足于某一个地方重复的生活,所以他们全世界的跑。

于是从非洲北部走到了全世界,这种扩散速度,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我们喜欢探索这个世界,寻找不一样的生活。

事实上,生育上,人类也是如此。

想象一个人,当你30多岁后,其实人生基本稳定下来,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活,很多人会乏味,所以这个时候,一个新的生命到来,看着他不断成长,体验不同的生活,过出不一样的人生,这就是新的精彩。

其实这个想法,估计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看法,那就是孩子的到来,打破了重复,让生活重新精彩未知,就像爱乐维品牌视频里说到的那种感触,

滋养彼此 孕育新生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2840406748979200

孩子的到来,带来的欣慰、担忧、坚持、冷静等等诸多情绪,更有彼此的接纳,父母养育了孩子,孩子陪伴了父母,互相滋养了彼此。

不过,作为一个理工科研党,我意识到,这种陪伴和互相滋养,不仅仅是情感,更有科学上的互相滋养。

三、生育是彼此成就。

我们都知道怀孕过程,母体要为子女提供各种营养所需,还要为孩子提供免疫物质来帮他们成长,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母体同样会经历很多变化。

激素的变化就不用提了,在孕期,宝妈的激素水平发生剧烈变化,个别激素甚至能够有数百倍的变化,激素变化对于自身有不小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经历。

而更为让人吃惊的是,宝宝和母体也有交流。

研究发现,在孕期,宝宝的干细胞会顺着脐带来到母体,从而对母体进行修复,比如来自小鼠的研究证实,患有心脏缺陷的雌鼠,在怀孕后,神奇的得到了恢复,心脏功能加强,而进一步探究发现,原来宝宝的干细胞来到了母体的心脏,对母体心脏进行了合成修复,最终在母体内形成了嵌合体组织。

再加上孕期母体的激素本身也是对机体有作用,所以孕期,可以说是母体的二次发育。

母体和宝宝的互动不仅仅是在孕期,哪怕在出生后,宝妈不仅仅为宝宝提供营养物质,还会提供免疫物质来帮助宝宝抵御外界风险,并在宝宝的肠道菌群建立过程中,给予最大的支持,所以估计不少人也留意到,不少宝宝的消化风格和母体比较接近。


当然,对于父亲来说,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让自己不断成长,感受到血脉相连的维系,无疑也是一种成长。

事实上,人类被称为早产儿,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了我们的孩子在出生以后并不具备自我生存能力,而且身体的很多器官尤其是大脑,在出生后更是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可以说,照顾孩子,也是为人生增加了新的精彩经历过程。

可以说,这些年来,随着自己研究的推进,了解的越多,对于生育的看法也越来越更新,也越来越意识到,生育是一件代表了很多意义的事情。它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族群繁衍和生物本能,还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就像视频里提到的,孩子的到来打破日复一日的重复,让生活重新精彩纷呈,让自己的生活重新亮起新的风景。而这一切,也不是单纯的付出,而是彼此共同的成长,父母养育了孩子,孩子陪伴这父母,滋养着彼此,让彼此的生命有更多的期待。




           

相关话题

  女朋友想结婚,又不想生孩子,我想要孩子,怎么办? 
  为什么妈妈经历过两次生育的痛苦,还是不同意女儿不生孩子? 
  人为什么愿意且敢于生孩子? 
  政治正确对美国的毒害是不是说明种族平等性别平等本来就是错的? 
  男朋友很想以后生孩子,但我十分不愿意生,应该怎么办? 
  假设孩子出生父亲必定死亡,还会有人生孩子吗? 
  请问过来人,到底要不要生孩子? 
  长得美的人就应该接受所谓的“歧视 ”吗? 
  未来真的会强制女性生孩子吗? 
  女人生孩子过程中,有哪些看似寻常但实际很危险的情况?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7 月 14 日肖战工作室发布的致歉信,承认对粉丝管理上存在疏忽和缺位?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让女性做家务这件事会造成那么多女性反感?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