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弟/学妹你好,我是王浩,05生命科学。
我跟你一样,不过不是重考,而是去国外读书。当年,生物是我喜欢的专业,学习效率也不低(有竞赛奖)。但是,05年的北大生物,饶毅还没回国,现在很多优秀的课程和项目,如论文研读课、提前进实验室、出国暑假科研等机会是没有的,基础课教学也令人不满意,特别是无机化学和植物学。加上一位老师推荐了国外的本科项目,我就在北大入学一年之后退学出国了。之后的经历比较曲折,最终我回来做内心最喜欢的翻译。
但当时申请国外大学然后退学这个过程,给了我一种思维倾向,就是对人生某个环节不满意,或者对相关外部条件不满意,就换个环境重新开始。这种做法会助长一些不好的心态:完美主义,对过程的苛求,一有不满就删号重练,甚至为了完美表现而不敢试错和挑战难度,类似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说的“固化心态”(Fixed Mindset,可以搜她TED演讲)。这样我只敢跟着感觉走,只敢打顺风局不敢打逆风局,不敢咬紧牙关坚持,不敢硬着头皮去干,认为自己不该忍受这种不满意和不愉快。这种做法肯定会使得求学经历更加曲折,而为了缓解压力和肯定自身,就是对自己讲:环境、老师、心态不好,这样学习质量不高,会导致未来基础不牢,所以要换个地方真正打好基础。
但是,哪里能有完美的环境呢?后来一段时间学数学,觉得很难,就读数学家传记,希望能取取经。有一篇文章,讲日本第一位菲尔兹奖得主小平邦彦。他小学到高中都是老师们公认的数学天才,大学一开始微积分、线性代数都学得很好。后来开抽象代数课,死活学不懂。他就抄书,一遍不行三四遍,直到抄懂为止。可见,业内顶尖人士,学习过程中也有过低谷和难关。
后来,学口译遇到林超伦老师(英国外交部首席中英译员,为英国女王和连续五位英国首相提供翻译)。他第一次做口译,曾有多个错误和长时间的卡壳。但他也是在不断修正中前进。当年最辛苦的时候,林老师一整天同声传译,6-8点外交部紧急找他做交替传译,晚上还要修改自己公司接的笔译订单。很多次累到要断片。但正是在自以为无法承受的压力下勇敢接受挑战,一次次突破自己,才成就他在英汉口译领域无可动摇的地位。他不止一次引用丘吉尔的名言:If you are walking in the hell, keep walking! 如果你行走在地狱中,继续前进!
这就是世界的真相:你现在的情况,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形成的,但过去的经历不可能把未来所有可能性囊括在内,过去的客观事实也没有义务帮你做好准备,面对未来。不适应、不习惯、不舒服,才是人生常态。《爱拼才会赢》说得好,人生好比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低谷的时候挺不过去,是没法等到下一个高峰来临的。不过换一个角度想,低谷中最低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每向前一步,都是在登高。
据统计,2019年高考报名超过1000万人,北大实际录取2972人,咱们放大一点到3000,那么北大录取,就是万里挑三。想一想,几个月前,你是怎么超越全省那么多考生,来到北大的。一样的书,一样的题,就你智力超群?起到更大作用的,应该是你的非智力因素。高考六门课,不可能每个知识点你都学得好:也许你不擅长三角函数和地理的洋流,你的同学的难点在解析几何和明清历史。但你毅力更强,都复习好了,同学没复习好,所以你来北大。这个过程,主要是意志力,压力管理能力,规划和约束能力等等精神力量在起作用。林超伦老师有一句告诫:Mind over body,就是说,你的精神要能掌控身体。就算今天发烧、咳嗽,必须用意志力压住生理反应,不能表现出来。只要进入同传箱,开口必须是正常发挥。敬业敬业,职场人士要敬重事业,学生也应该敬重学业。至少你现在在北大学纯文科,北大文科多数老师讲课还是不错的。就算不喜欢,想转法学或经管,也能查到转系的要求。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你的精神控制身体去学,就好了。不行就背、就抄书。不喜欢的专业,拼命学还是不拔尖很正常,但你只要努力,多找老师答疑,考八十多分甚至接近九十分,问题还是不大。
自己的心理障碍要靠自己打破,你怎么知道专业的痛苦不是暂时的低谷?现在遇到痛苦,正好可以倒逼你重整旗鼓,优化学习方法的武器库。这就是给你的大脑升级装备、鸟枪换炮的机会。现在的我,巴不得大一遇到痛苦,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要知道等到硕士博士阶段再发现不合适,放弃的成本就比大一高了太多。
我们不说太遥远的人,就说前两天回北大听人文社科研究院的讲座,一位主讲小姐姐,她的讲座主持人是陆扬,可见学校对她的重视(陆扬是季羡林、余英时的得意弟子,也是王汎森讲座的主持人。季羡林不用介绍,后两位可是近现代中国乃至东方思想史领域一言九鼎的人物)。当年她录取的是可以自由选课的元培学院。而她照样在大三时,对未来犹豫不决,去外文局实习,看看自己是更适合做记者、编辑还是学术。最后选择了留在北大读博,走学术路线。她现在水平如何呢?一轮博士后就留校,现在是北大文科最年轻的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北大的博士和博后几乎不可能直接留校,除非极为优秀),承担多项国家级、北京市级科研项目,通汉、藏、英、法、德、梵、巴利、吐火罗、犍陀罗、波斯、于阗、高昌等语言文字。有一种说法,会一门语言,就多一只翱翔天际的翅膀。按照这句话,这位曾经产生过迷茫的学姐,如今是十二翼天使长。
还有不是很建议你选择退学的理由:你这次考上北大,基本实力和临场发挥的占比,你是否清楚?如果复读班级的老师和同学知道你的经历,会给你多大压力?人往往输在,对长远发展的低估,和对关键能力的高估。北大新生的无限可能尚且让你不堪重负,那么如何背着偶像包袱,面对九个月后的赌注?
接受事实,人生逆风局为主。而应对策略很简单:立足现实,跨出一步,认真读书,义无反顾。
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叫信息不对称,一个叫考核时间短。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最严重的原因,你说的对,学历高的人不一定能力强,学历低的人也不一定能力差,但问题是强不强弱不弱,不是你自己说了算,别人怎么知道的?脑门上又没刻着字,刻的字也可能是你自己刻的……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公认的显性信息来辅助判断学历就是最明显的东西。你会发现同样学历的人,大家也更加注重你的学校好不好?你的英语你的证书……越是显性,越是有公认标准,越是客观可以衡量的东西,大家越在意。
其次,考核的时间很短。一个人去找一个工作,也就出事,面试几次见下来面谈的时间。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必须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慢慢的看出来。但找工作的过程容不得给你很多时间,慢慢的观察,你总不能先让你干个一年半载,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你吧。所以在面试这种很短时间接触就需要做决定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有客观标准可循的东西作为决策辅助。
而事实上就算是要了,你也会设置三个月到6个月的试用期,本身就是弥补上述问题的。但这是建立在我先要你,我才有权利让你在这儿试用给我看,而不能用三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作为面试期来考核你。那这对应聘者也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