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几个角度说两句。
几大筐玩具也可能很少很少,那不是不给孩子买玩具的好理由。
如果是《小欢喜》中英子高三生日他爸送的乐高,一件玩具都可能两三筐装不下。又如果是各类车辆玩具,又钟情各大品牌各种车型,没有几筐百十件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喜欢车吧。
所以家长不愿买就直接说好了,是怕花钱还是嫌家里乱还是担心孩子玩物丧志?没必要糊弄孩子:连几岁孩子都说服不了的理由,通常都不会有什么道理,至少是讲道理的方式需要大大改进。按题主描述,孩子应该还比较小,尚不能掩盖对家长毫无道理干预的不满,而这种不满的副作用极有可能扭曲孩子尚且完美的五官发展。
比如花钱多少,这从来就不是孩子应该操心的事,如果家里真揭不开锅了,孩子自然不会要求买玩具;如果只是收入有限,家庭生活中可以开源节流的地方很多,怎么也到不了克扣孩子玩具钱的份儿上。真要那样的话,赶紧想办法多赚钱才是家长应该时时刻刻操心的事情。
再比如玩具的清洁整理,难道不应该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的吗?即便是到了堆积如山的程度,再弄间仓库存放就是啦。至于是不是玩物丧志,好像这典故压根儿就不是说小孩子的吧?
更没有必要跟孩子抖机灵,孩子的记忆力足以弥补逻辑短板。
很多家长喜欢利用孩子兴趣转移快而使用拖延战术,觉得过一会儿孩子就忘记了。这实在是自欺欺人的言传身教典范。不要忘记孩子的记忆力早就远超家长,暂时转移注意力不等于从此忘记心有所属。
那些骗人故事或者偶然事例是不讲「然后」的,但你的孩子事后很快就会发现你在骗他,而这个后果的影响远比几筐玩具的作用大得多!比如孩子很快就能学会更加频繁地在很多方面糊弄家长,而一旦败露,拿你当时欺骗孩子的事怼回来,你只有气急败坏干瞪眼。
至于家里有没有类似玩具就更不是理由了,大小恐龙一个样吗?大小汽车一个样吗?大小奥特曼一个样儿吗?拼图玩具、积木玩具、毛绒玩具都一个样儿吗?大小差不多,颜色款式不同算吗?材质不同算吗?质量好坏算吗?
关键是,你能搞清楚为什么你认为相似而孩子却认为那是独一无二的玩具吗?
核心问题是,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偶尔先后或者同时买两个一模一样的玩具?你准备好说服孩子的理由了吗?你确定自己从来没有这样买过吃穿以外的东西?
你不觉得是自己太不了解孩子吗?你不觉得是你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让孩子了解过真实的你吗?
玩具是孩子认知与技能训练的最重要教具,比图书音像重要百倍。
尤其对儿童期的孩子,玩具是引发孩子各种学习兴趣和展示天性的最有效手段。儿童玩具从来只有远远不够,而不存在太多的问题。
具体到每个家庭,孩子真正喜欢的玩具其实都非常有限。家长需要做的一个重要事情是,替孩子发现并找到更多、更新、更好的玩具,开阔眼界,丰富好奇心,进而寓教于乐,让自己成为儿童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信使,让玩具成为孩子知识与技能沟通的桥梁。
把一件玩具的科学道理、设计美学、娱乐效应、文化含义、材料属性、色彩构成、制作技巧、传播历史、产业结构、销售方式、心理作用等等,都搞清楚并讲给孩子听,那又会是什么效果呢?
每个新玩具都可能让孩子的认知能力大幅度提高,如果你没有功夫琢磨玩具的妙处,没有时间了解玩具背后的道理,为什么要阻止孩子的兴趣和探索呢?
家长对玩具的兴趣决定了孩子的大部分未来。
玩具本来还应该是家长与孩子保持智力与情感沟通的最佳中介,可惜绝大多数家长没有这个兴趣,而把自己主动置于玩具世界之外,也就等于置身孩子的世界之外。于是代沟早早开始出现,并越来越深越宽。
不知道家长们想过没有自己的童年,是不是还记得自己和父母的冲突,几乎总是因为大家玩不到一起!是不是已经发现,自己对孩子最先困惑的问题就是「他们玩这个有什么意思」?而事实上,你已经有太多觉得没有意思的事情了,但孩子们几乎从来不干涉你们做那些没有意思的事情。
结果就是大部分孩子不得不自我成长,而家长却连旁观者的角色也不愿意担当,而只会强制担任孩子成长的业余裁判和挂名导师——一个完全不懂游戏规则的裁判,一个不知何谓教育的导师。
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