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除了保护孩子、吃喝拉撒妥善照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责是“镜映” (Mirroring)。这个词就是如字面所言,给孩子像照镜子一般的反映。
我们每个人生到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镜子、水面或者其他可以反射出长相的东西的存在,大概一辈子都是无法想象自己到底长什么样儿的。同样,在从婴幼儿长成一个成年人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父母或者养育人的镜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构建也会有偏差。通俗一点儿说,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不能确定/确信自己是个什么样儿的人,对于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边界难以把握,不确定的自尊等等情况,都与缺乏适当的镜映分不开。
对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我的孩子天下无双”的心态会让爸爸妈妈对幼儿的一举一动都充满新鲜和欣喜。第一次站起来,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可以自己坐便盆,父母都会给出惊喜万分的反应。在这个时期,这种全然的赞美和关注对于孩子的发展是有利的。幼儿是因着父母的这些反应,慢慢地确认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因为自己值得爱,自己很重要,所以一举一动都会引来爸爸妈妈的关注和称赞。
慢慢成长到了要初步进入社会(幼儿园和小学)的时期,这个时期父母开始和老师配合着,给孩子建立规则。这个时期是为孩子将来进入社会,成长为一个可以为自己负责的成年人的准备期。从这时候起,孩子通过周围人的反映,慢慢开始了解,世界不是以他为中心的。在这个世界上有好,有坏。有让他高兴的人和事儿,也有不顺心让他失望的人和事儿。有他可以随心所欲的时间,也有必须要守规矩的时间。从这个时期起,父母就要小心一点对待鼓励这件事儿了。
鼓励可以粗分为两种:
1. 因为爱所以爱,自己家的宝最好。有时与现实情况无关。看什么都觉得心花怒放,情不自禁要夸上一番。
“哎呀妈妈的宝贝就是聪明!简直是个天才!”
“我们宝贝儿最漂亮!”
“别人的孩子都没有小宝做的好!”
2. 就事论事,对孩子做的好的部分给予肯定。
“妈妈看见小宝画了一幅森林画,小宝画的树颜色非常丰富,森林里面还有很多漂亮的花。”
“妈妈看见今天在幼儿园里媛媛把你最喜欢的玩具分给小朋友一起玩儿了。你们玩的很开心。”
我们是鼓励家长多给孩子第二种鼓励的。这样的反馈,会慢慢让孩子懂得自己是因为什么得到了鼓励,让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强哪里弱哪里可以更进一步。从这样的反馈里,孩子会逐渐地学习到如何与自己、与别人、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
在临床实践中我个人的感觉,小孩子确实需要成年人给正面的回应。但是这些正面的回应最好是可以落在实处,跟孩子实际的行为和成绩联系在一起。家长对于孩子的鼓励和夸赞,用心用意都是好的。都是希望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有自信,有干劲。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孩子是活在我们这个复杂的社会里的。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和生存环境比较复杂,绝无可能一帆风顺永不失败。所以在肯定小朋友做的好的同时,家长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帮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受到了肯定,自己做的好擅长的事情可以自己为自己感到骄傲,自己的短处和不擅长的事情也能够承受沮丧、继续地努力和练习。为了夸而夸的鼓励,常常会起到反作用。
最后,假如一个孩子的父母总是夸奖他,夸大他做的好的地方,不提做的不好的地方,这个孩子耐受挫折的能力就很难得到锻炼。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总是盯着孩子某一项品质使劲夸,比如聪明,这个孩子内心世界的立足之本就会变得比较薄弱,只有这么一点可以仰仗的地方。会比较脆弱,容易被打垮。会只在乎这一点,而忽略自己其他的方面。就好比三足鼎立,一个孩子也需要得到多方面的镜映,才可以站得稳。
*************************************************************
新书《愈亲密,愈伤害》已在知乎电子书上架,欢迎大家指正 :-)
愈亲密,愈伤害 - 「一小时」系列 - 知乎出版在关键时刻没能挺住,当了汉奸,这没什么可耻的,因为人人都有可能如此,完全理解。
但是,不以此为耻,不意味着就要以此为荣。
就好比前好几年汶川地震时期的“范跑跑”:在那个时刻,丢下学生自己先跑了。这没什么可耻的,因为在那个场景下人人都有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范跑跑”的选择完全可以理解。但是,随后这个事情不断被曝光后,“范跑跑”的姿态大有以此为荣之势,这就走上歪路了。
那么,唐僧在花果山念一段紧箍咒,就会当上猴王吗?
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的猴子会认为如来是猴王吗?
不扎根基层,群众是不会认可的!
原答案被折叠了:
盖世猴王为何裸死猴山? 数百头母猴为何半夜惨叫? 动物园最大猴群为何屡遭黑手? 游客投掷的食物为何频频失窃? 连环强 J母猴案,究竟是何人所为? 动物园管理处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只小猴意外身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关注今晚8点CCTV12法制频道年度巨献《题主的不归之路》 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题主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