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霸王别姬》为什么是中国电影的巅峰之一? 第1页

  

user avatar   anthemofbraver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电影的第一属性是工业,所以其实算不上完全的“文无第一”。细看各种评分的排行榜,前20总可以见到《活着》、《芙蓉镇》、《鬼子来了》、《霸王别姬》,这几部电影。


《活着》好吗?好。余华先生的《活着》是我非常喜欢的小说,电影没有小说那么残酷,但好像缺了点什么?嗯,张艺谋的构图和颜色都太张艺谋了。


《鬼子来了》好吗?好,至少现在过年的时候我还会和朋友们互相用:“大哥大嫂过年好,我是你的爷你是我的儿”来相互调侃拜年,但姜文的个人英雄主义好像又太赤裸裸了。


《霸王别姬》好吗?好,它为什么能够胜过其他电影,树立在华语电影最高峰,因为他的工业属性,不单单是电影的故事本身。


我大约用74张图,一万四千字说一说《霸王别姬》好在哪里。以电影工业的角度为主,电影艺术的角度为辅。大概会说:剧本、人物、故事背景、摄影、灯光、音响、声效、内核、细节。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只看过一遍《霸王别姬》,因为这部电影实在太好,不敢看第二遍。我给《霸王别姬》的评价是:华语电影最高峰。在此我从电影工业的角度来讲讲这部电影好在哪里。


粗略地看了一下其他人的回答,大多都可以答到一些点子上。这是《霸王别姬》的成功和出彩之处,即无论是怎么样的人,只要定下心来看完全片,总可以说出个一二。


但很不幸的是,我常常和人说:“电影的第一属性是工业。”当影评人写影评的时候,大家可以畅谈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看法;但当我们在谈论“一部电影到底好在哪里”的时候,我更倾向于从工业的角度来说说一部电影好在哪里,而不局限于细节、人物、和电影本身所表达的内核。


因为篇幅的关系,每一个点我只说一场戏,或者几个镜头,这样就足够回答这个问题了。


在此我先列个提纲:

1.《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超强的编剧和专心讲故事的导演(编剧和导演)

2.《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超长的时间跨度把人物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时间跨度中的个人情绪)

3.《霸王别姬》的好在于人物相互影响产生转变与做事动机成功地与时代结合在一起(人物起承转合与时代的联系)

4.《霸王别姬》的好在于顾长卫的摄影(灯光与摄影)

5.《霸王别姬》的好在于恰到好处的蒙太奇和剪辑(镜头之间的过度与画面剪辑)

6.《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诸多细节的刻画与精准的留白(细节与让观众自己思考留白)

7.《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被大量运用的音响(声响和音效)

8.《霸王别姬》的好在于内核(故事的主题与我个人的看法)


一、《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超强的编剧和专心讲故事的导演:

我常常和别人讲,所有的故事,撇去所有细节,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比如《东邪西毒》讲述了欧阳锋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和其他七个人的爱恨纠葛;《伊利亚特》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结束前的几十天;《阿甘正传》讲述了在美国历史进程中阿甘的一生。而《阿甘正传》的故事和《霸王别姬》非常相似,也是在历史进程中人的一生。


而这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的故事,被填充的非常宏大。《霸王别姬》的故事结构严谨,每条线索都做到了前后呼应。


中国电影一直有这么件有趣的事情,一部电影拍的好,大家都会说是导演的功劳,但一部电影拍得不好,大家立马会甩锅给编剧。我曾对别人讲,这个剧本给任何一个收过专业教育的导演拍,都不会是一部烂片。是的,《霸王别姬》的剧本太过硬了。


当然,看过原著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感觉,即:原著比电影还要残酷。


编剧和导演的关系,就像是写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人。编剧决定了故事本身什么样,而导演决定了这个故事应该如何告诉别人。所以当有人给我看他写的剧本,里面出现诸如:“他热情的眼神浇灭了冰冷而忧郁的月光”这种场景和剧情时,我通常都会说:“这位兄台,你能不能把这句话在剧本里删掉,或者你给我表现一个纯白到可以盖过太阳光芒的白眼。”


很多人都曾问过我:“为什么陈凯歌再没拍出这样好的电影来?”


这也是很多人的疑惑。不妨去搜一下陈凯歌近几部片子的编剧:

《无极》编剧:陈凯歌、张炭。

《赵氏孤儿》编剧:陈凯歌、赵宁宇。

《搜索》:陈凯歌、唐大年。

《道士下山》编剧:陈凯歌、张挺。


再来看看《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李碧华。大家是不是发现了什么,所以我觉得影片的成功并不是导演的功劳,而在于编剧。观看《无极》、《道士下山》时我的感受是前半个小时还不错,后面就处于崩盘的节奏上,以至于我看完《道士下山》后发了一条状态:看了《道士下山》,陈凯歌编剧总给人烂片一种的感觉。根据我看电影多年的经验,一旦编剧里有陈凯歌,这部电影基本上就是烂片。《霸王别姬》的成功是因为编剧的功力非常强,芦苇老师功不可没。老实说,我看《道士下山》的时候心理怕极了,觉得陈凯歌会从荧幕后面走出来,打我一记耳光,问我:“深刻不深刻?”我答:“不深刻。”他又打了我一耳光,一会儿我就被打死了。


《霸王别姬》的好,好就好在导演专心地讲了一个好故事。


二、《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超长的时间跨度把人物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电影本身是一个及其残酷的故事,但通过视听语言,观看电影的时候又并不觉得电影沉重得让人无法承受,这里要归功于顾长卫的摄影(我们一会儿讲摄影)。影片时间跨度极大,就片中明确出现的年份来说,电影故事中经过了1924年北洋政府时代,1932年,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1945年日本投降,1948年内战结束前,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1966年文革前夕,直到11年过后文革结束平反,个人猜测应该是1978年左右,超过半个世纪的故事,清清楚楚地讲了许多人的一生、大半生。


大家可以看片中出现过的所有主要人物:程蝶衣(小豆子)、段小楼(小石头)、袁四爷(袁世卿)、菊仙、张太监、那坤、戏班师父、小四、小赖子,每一个人都具备代表性,每个人的故事都有头有尾,甚至是每个人做每件事的动机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是在人物设定中非常出彩的一个地方,通常我看完一部电影的时候会和身边的人交流:“两个没什么代表性人设又相似的角色,完全可以合并成一个有代表性的角色,这样可以让影片更为紧凑。”


在历史或者是一个大时代的面前,每个人物都是蝼蚁一般的存在,历史的履带碾过他们时不会有任何的犹豫。而通常,讲一群人物在一个大时代下的故事,通常就会表现出任何和时代的关系。



比方说在电影1:37:38这个镜头里,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原本应该非常令人喜悦,但段小楼(张丰毅 饰)和程蝶衣(张国荣 饰)就非常的难过,因为戏班子里的师父死了。这就表现出了在历史事件中的个人情绪,此处的人物情绪和他们在历史进程中应有的情绪就对立了。



再比如2:03:26这个镜头,解放军进入北平,作为程蝶衣的小徒弟,小四非常的高兴,在解放军的队伍前又蹦又跳。后面大家可以看出他为什么高兴,即他高兴的动机。因为共产党来了,他以为自己可以走捷径成为角儿,不再需要像师父那样流上三五车的汗了。但我认为,其实作为京戏演员,小四应该意识到,日本人、国民党、共产党,对京戏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日本人是欣赏并且有人懂戏(青木是懂戏的);国民党是拿着手电筒在舞台上晃人;共产党是在京戏演员唱呲了之后还鼓掌。


这样拍,非常紧密地把人物和时代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很多青春片受人诟病,就是因为青春片大多在不同年代干着同样的事情:八零后、八五后、九零后、九五后,都在堕胎、不学习、打群架,千篇一律,没有时代特征。


三、《霸王别姬》的好在于人物相互影响产生转变与做事动机成功地与时代结合在一起:

有人会说第二点和第三点重复了,其实没有。第二点我们说的是在时间的进程中人物与时代背景的联系,是一个整体与个人的对比;第三点我将说的是人物作为独立的个人,他们如何相互影响与时代的转变,是个人一生的总结。


我列了一张单子,讲一下片子里出现的除两个主角外其余所有人物他们都做了什么事,配角更加能够说明问题。(但因为篇幅有限并且没有全片分析的必要,所以我只讲几个细节):


艳红:妓女,送小豆子去喜福成戏班,剁了小豆子的第六指,最后不辞而别。

  • 妓女身份是路边嫖客道破,用一个不知名小人物补出人物设定
  • 对戏班子老板讲了一番话:“不是养活不起,实在是男孩大了留不住,这才投奔您来了。你老好歹得收下他。您只要收下他,怎么着都成。”

戏班子老板说:“别介,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呀?”

  • 最后不辞而别。



分析:艳红应该是片子里有过主要镜头的人物中,唯一最后没有准确交代下场的,而是通过程蝶衣烧信给他娘表明那时候艳红已经去世。艳红在片中有一个主要台词:“不是养活不起,实在是男孩大了留不住,这才投奔您来了。你老好歹得收下他。您只要收下他,怎么着都成。”很多人分析过这段话,最主要的一点是“女大不中留”到了她口中变成了“男孩大了留不住”,点明了小豆子他在妓院中长大的事实并且母亲不希望他以后就待在妓院里,从小豆子9岁时的扮相来看,他长大之后绝成不了韦小宝那样的人,性别认知障碍很早就开始萌芽。而且艳红她是一个习惯利用皮肉来解决问题的女人,比如因为六指,戏班师父不收小豆子,艳红暗示可以用皮肉来解决,被戏班师父用:“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呀?”回绝。最后狠心剁了小豆子的第六指。


这个角色对影片的影响:她作为程蝶衣的生母,在程蝶衣幼年埋下了一颗种子,剁指有阉割的暗示,导致程蝶衣日后的性别认知障碍。


戏班师父:戏子,旧时代的下九流,培育了小豆子和小石头,为人严厉,敬业,对待戏院老板那坤又时不时地谄媚。



  • 师父在片中的人生跨度非常明确,1924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师父正好去世,这点我们上面说过了。
  • 看师父这场戏的台词,他在罚小石头,说:“自打有唱戏这个行当起,哪朝哪代也没有咱们京戏这么红过。”所以师父他心里明白,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为人非常严厉。懂得“成全”之道,讲过“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这也被理解为是霸王别姬索要表达的观点之一;以及在大徒弟落魄时,他要小徒弟成全一下大徒弟,拉他一把。


分析:师父明白事理,懂得人情世故,为人严厉,培育出了当时两个最吃香的角儿。死前还在传授自己唱戏的功夫,传承着老祖宗的东西。当他知道徒弟玩蛐蛐,吃喝嫖赌不唱戏时他非常angry,不浮躁。


那坤:戏院老板,后期类似于段小楼和程蝶衣的经纪人。为人比较势利,后期只求平安。在不同年代都能找到可以对自己有利的人:张公公、程蝶衣、红小兵。



面对爱国的学生,段小楼是非常不屑的:“感情到头来欺负的还是中国人。”



而面对爱国学生,那坤先是对着学生喊:“没错没错,正经八百的中国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都是一个老祖宗,老祖宗错的了吗?错不了!”学生还呼应:“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转头那坤陪着段小楼去戏院,段小楼对爱国学生发脾气,那坤又马上顺着段小楼的说往下说:“学生们不都没娶过媳妇吗?”


分析:那坤在片中的形象也多是:“不生事,当和事老。赚钱,求平安。”这种人最能够在动荡年代活下来,可以说他见风使舵,也可以说他两面三刀,但我觉得这是时代面前人如蝼蚁,没什么选择。


张大太监:张大太监是程蝶衣的人生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前朝太监在民国时还有些势利,手上有大把银子,打了仗就不行了。电影里完整出现了张大太监得势时的趾高气扬和失势时的落魄不堪。


清朝太监要阉割干净,所以很多人讲张太监与小豆子鸡奸,我认为是不成立的,但性的事实不能更改。所以很多人认为张太监是给小豆子破处的人,我认为不是。我认为《霸王别姬》并不是一部同性恋电影,主角也不是同性恋,只是性别认知障碍,所以真正给小豆子破处(心理上)的是小石头。



小石头拿烟枪捣小豆子的嘴,烟枪暗示着男性的阳具,最后小豆子的嘴角流血,唱着:“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终于把之前一错再错的:“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改了过来,其实是他对自己模糊的身份有了一个准确的认知:“我本是女娇娥...”其他回答说到嘴角的血是精液,我认为不是,说是处女破处时候流出的血更为恰当(虽然生活中可能并没有那么多血)。


小石头的行为突破了小豆子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他开始彻底认为自己是一个女娇娥,回看整部电影,小豆子其实有过一个挣扎的过程。比如说他在最开始到戏班的第一夜,他在众师兄面前烧母亲给他的大氅,因为大家羞辱他是“窑子里来的”,这是小豆子表现出了男子气概;以及后面他坚持不改口:“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这都是身为男孩子的一种骨气,被小石头拿烟枪(阳具)一捣,防御全都卸下了。


纵观张太监,他有一种太监心理,这种心理我在电影《剑雨》的解读中会更进一步的描写。这里引用李碧华的原著:


倪老公见到他半遮半掩下,一掠而过,那完整的生殖器!平凡的,有着各种名称的,每一个男子都拥有的东西。孩子叫它“鸡鸡”,“牛牛”。男人唤作“那话儿”,“棒槌”,“鸡巴”,粗俗或文雅的称呼。
他脸色一变。他忘记一切。他窥伺已久。他刻意避忌。艳慕惊叹百感交集,在一个不防备的平常时刻。
倪老公有点失控,下颏轻抖:“慢!”
小豆子一怔。
倪老公取过几上一个白玉碗,不知那年,皇上随手送他的小礼物。晶莹剔透,价值连城。他把它端到小豆子身下。
生怕惊扰,无限怜惜。轻语:“来,尿在碗里头吧。”
小豆子憋不住了,就尿尿。
淋漓,痛快,销魂。----倪老公凝神注视。最名贵的古玩,也比不上最平凡的生殖器。他眼中有凄迷老泪,一闪。自己也不发觉。或隐忍不发,化作一下唏嘘,近乎低吟:
“呀----多完美的身子!”
他用衣袖把它细意擦干净。
蓦地----
他失去理智,就把那话儿,放在颤抖的嘴里,衔着,衔着。
小豆子,目瞪,口呆,整个傻掉了。


电影很恰当地使用留白来避开具体的性行为,而是用了小豆子事后看到街上的弃婴坚持要捡回去,这是激发了母性的特征。即:小石头完成了小豆子从男性到女性的性别认知转变,而张公公则完成了一个从女性到母性这样一个身份认知的转变。



张公公的晚年很凄惨,穷了一辈子的人不可怜,但过了大半辈子的好日子(他在民国时已经年纪很大,在宫里又得宠,大半生应该都是好日子)晚年再落魄就很可怜。应了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分析:没什么好分析的。张太监一生就干了三件事:一是捧红了小石头和小豆子;二是通过生理上的接触使得程蝶衣的性别认知障碍越来越深;三是老来落魄得帮衬历史的进程,突显出一朝在天一朝在地,风水轮流转。很惭愧,他对电影剧情的进展也就起了一些微小的贡献。


小癞子:小癞子是《霸王别姬》里出现的第一个鲜活的人物,他的自杀成就了程蝶衣。


小癞子是想学戏的,逃跑后他带着小豆子去看《霸王别姬》,看着舞台上的两个角儿,他泪流满面,带着小豆子也泪流满面,就是这场逃跑,在小豆子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我要成角儿。日后程蝶衣的风光,小豆子的风光,其实多多少少有小癞子的影子,以至于程蝶衣在戏院门口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他还是迟疑了一下。


关于小癞子的死,很多人是有疑问的。我的看法是:小癞子肯定不是因为怕师父打才自杀,而是一种心理上极大的满足之后,他明白了现实和理想的距离,然后决定自杀。



回去之后,小癞子和小豆子看到众师兄弟因为自己的逃跑受罚。小豆子选择为自己的逃跑付出代价,不仅仅是因为他心中对小石头的感情,还有想要成角儿的渴望;而小癞子呢,他囫囵吞枣般地往嘴里塞冰糖葫芦。“天下最好吃的冰塔葫芦数第一,我要是成了角儿,天天得拿冰糖葫芦当饭吃!”小癞子一口气吃完了冰糖葫芦,仿佛他成角儿的事已经钦定了,他心满意足。现实里,他知道自己可能成不了角儿,唱戏这事本来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戏园子里那么多兄弟,只有小石头和小豆子成了角儿,可小癞子心气又高,他明白却没有办法接受这个现实。



小癞子上吊的这个画面,最后被竖起来的木板(其实是舞台)从高处落到地上,“砰”的一声,小癞子有舞台了,所有人都在一旁看他(戏)。他的死充满绝望。


分析:小癞子在吃完糖葫芦,即完成了自己的人类补完计划之后选择上吊自杀。他的死使得原本可能要被师父打死的小豆子活了下来,并且最后成了角儿。小癞子不是怕吃苦,也不是怕挨打,而是他面对遥不可及的梦想以及成了角儿拿冰糖葫芦当饭吃这一心愿实现后的满足,选择了他自己的道路。不知道程蝶衣在戏院外听到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声,会不会想起当初在他心里埋下成角儿种子的小癞子。小癞子和小四的人生都是幻灭的,他们梦想的幻灭吻合了《霸王别姬》的主题之一。


小四:小四是小豆子在被张大太监侮辱之后捡来的孩子,想成角儿,可时代不一样了,他吃不起苦。解放后他通过巴结解放军和共产党,找到了成角儿的捷径,最后他以为顶掉了程蝶衣,他就是角儿了,投机失败,迎接他的早已不是他所想象的结局。


小四的身份是非常具代表性的,他不是纯粹的反派,也不完全是文革中跑出来侮辱程蝶衣、让主角们互相揭发的红小兵。这个人物设定之好在于他既是程蝶衣的徒弟,想成角儿,他和那些戏班里的孩子是一样的;而另一面,他为了挤掉程蝶衣,或者是一种报复,他选择挑拨段小楼、菊仙、那坤、程蝶衣这些人的关系,他是戏班没落后期的一个学徒的缩影,也是文革初期一个红小兵的缩影。


小四的结局是可预见的,当程蝶衣在解放军面前唱呲了,他就应该预见到这些人对待京戏,对待艺术的态度。当时那坤的反应是:“四儿,要什么给人家什么,可千万别动手。”角儿唱坏了戏,放古时候是大事,赔钱、退票,遇上不讲道理的砸场子都不稀奇,而解放军的态度是鼓掌,然后合唱了一首军歌。



是解放军战士们宽容吗?不是。我觉得是他们不懂艺术,可能连程蝶衣唱呲了都没有听出来。所以小四以为他把程蝶衣挤兑掉,借刀杀人之后他就可以成角儿,这是做梦。之后小四与段小楼联手唱《霸王别姬》,稍有常识的人就会察觉两个人的功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而小四之所以能演虞姬,也正是归功于观众的不懂戏。


分析:小四并不是一个坏人,他有着一个学戏者最简单而又直接的愿望。在他的身上,观众可以看到小癞子的另一面,小癞子吃得起苦、认得清现实;小四吃不起苦、认不清事实。大时代前人不过是蝼蚁,当所有人都在撒谎,而你以为你也撒谎就可以的时候,你恐怕想错了。小四自作聪明,最后亲手断送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小四的结局,他把玩着袁四爷送给程蝶衣的首饰,唱着《霸王别姬》里的词,镜子里是向他走来的红卫兵(镜子的摄影方法之后会细说,这个镜头在此确立了人物与人物的对立关系)。小四的下场肯定不好,他所得一切都是偷来的,通过打压程蝶衣偷来扮演虞姬的机会,通过文革最后偷到袁四爷送给程蝶衣的首饰。这种人物的代表性就在于:红卫兵作为批斗人者,自己也会被其他红卫兵批斗。


袁四爷(袁世卿):世家出生的纨绔、懂戏、对程蝶衣有着过分于爱慕的情感,1949年后被打成反动戏霸。


之所以把袁四爷和菊仙两个人放到最后讲,是因为两人对影片的推动极大,袁四爷和菊仙某种程度上都是段小楼和程蝶衣感情里的第三者。


袁四爷初初登场,是在那坤的口中:“袁四爷专门来给您捧场,这面子天大的去了。”人未上场,旁人的描述先到,这是文学中的侧面描写,古龙写妙僧无花时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袁四爷初初亮相,他看着红氍毹上的程蝶衣,紧接着是一份小小的见面礼。袁四爷出手阔绰,挥金如土,像极了现在许多有钱的追星族。段小楼和程蝶衣的关系中梗入异物,三个人都是不舒服的,段小楼不买袁四爷的账,袁四爷不骄、不馁、不怒。


某种程度上,他是段小楼的反面。段小楼是个清明的世俗人,唱戏不过是他仅有的技能;袁四爷追求的艺术和人生的境界。袁四爷爱慕程蝶衣,不因为袁四爷是同性恋,他的话里已经点明:“尘世中,男子阳污,女子阴秽。独观世音集两者之精于一身。欢喜无量啊!”这句话的意思就像:“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之后袁四爷评价程蝶衣的虞姬,用的是“雌雄莫辨,风华绝代。”袁四爷对程蝶衣的追求实际上是他被程蝶衣这种集两者之精于一身的境界吸引。


段小楼说袁四爷和程蝶衣鸡奸,已经说明了段小楼的水平。他的眼界低,只能看到这些。之前段、袁两人的关系中也早已埋下五步还是七步之争。



如是,段小楼说:“姓袁的他管得着姓段的吗?”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袁世凯与段祺瑞,后来深究。果不其然,袁四爷的原型是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也是一个票友、戏迷。之后五步、七步之争落定,倒是应了“姓段的就得听姓袁的。”


片中有一个重要线索:宝剑。并且不断以段小楼、袁四爷、菊仙三人对宝剑的态度形成,来进一步塑造人物形象。程蝶衣在袁四爷家中看到这把宝剑,爱不释手,终于让他碰上了。



袁四爷解释:“张家破败时,是废了大周折弄到手的。”如若是一把普通的宝剑,袁四爷肯定不会放在眼里,他大费周章,也许就是为了讨好程蝶衣,待程蝶衣登门时再予他一个惊喜。之后又说:“你我之间不言钱,那个字眼实在不雅。”袁四爷如此步步为营,最后与程蝶衣结合,他追求的绝不是单纯的性快感,而是肉与灵的结合。



之后程蝶衣与段小楼关系不好,又值日本侵华时期,戏院里时常混乱不堪,程蝶衣不顾一切专心演戏、而目不转睛的观众也只有袁四爷一人。程蝶衣的从一而终从袁四爷的身上体现出来了,两人对京戏如痴如醉,对艺术从一而终,袁四爷是最懂程蝶衣的人。


日本投降后,程蝶衣因为给日本人唱过戏而被告上法院。面对法官,段小楼与那坤都惊慌失色,袁四爷一人力挽狂澜,这场戏,将袁四爷的人格放大化,是人物角色的一个高潮。



想把这段话送给很多人。



袁四爷的结局,是被五花大绑之后枪决,人民把所有人情绪和仇恨都发泄在他身上。他真的干了什么大逆不道、伤天害理的事吗?不见得,但他成为了一个牺牲品。正如当时,不杀几个地主老财不足以平民愤一样,袁四爷死了。在批斗大会上,他还不忘走一个台步。他对戏,真是如痴如醉。


片中,相同的镜头是有的:



程蝶衣在画押之后,把印泥涂在了嘴上,他见“红”就想要给自己的虞姬形象上妆。


分析:段小楼不过是戏里黄天霸,袁四爷才是戏里的戏霸。袁四爷死的冤枉,倒也不可惜,留到文革,恐怕就没那么体面了。他依旧是这红尘中,程蝶衣唯一的知己。


菊仙:菊仙原是花满楼的头牌妓女,后与段小楼成亲,最后在文革中自杀。


之所以把袁四爷和菊仙两个人放到最后讲,是因为两人对影片的推动极大,袁四爷和菊仙某种程度上都是段小楼和程蝶衣感情里的第三者。


菊仙原本是段小楼和程蝶衣中的第三者,从她的戏中不难看出,菊仙很聪明,为人处世,都有着一种在人情世故中跌打滚爬过后攒起的经验。她让程蝶衣去救段小楼,又让袁四爷去救程蝶衣,期间多多少少有智取的成分。段小楼不唱戏,赋闲在家玩蛐蛐,菊仙打发了卖蛐蛐的人,希望自己男人务正业,多方面都说出了这个人物的形象。


程蝶衣和菊仙的关系也从最开始的情敌,变成到后面有些相惜的伴侣。这其中一部原因是因为两个人都有共同要守护的对象——段小楼;一部分原因是程蝶衣在菊仙身上找到了母亲的影子;还有一部分原因源自菊仙为人的周全。



程蝶衣之后给母亲写信,心中也是报喜不报忧,很多都流于形式,他对母亲的需求是对生存最原始的需求。如同母亲在幼时提供奶水和食物的需求一样,是最本能额需求,几乎没有情感上的需求。



戒大烟这一幕,程蝶衣的意识已经很模糊,他最本能地说:“娘,我好冷,水都冻冰了。”菊仙的反应是给他盖被子,抱着他,轻轻拍他的背。菊仙虽然流了产,但是这个桥段足以表现了她的母性。


剧中有一把宝剑,这把宝剑联系起了小石头、小豆子、张太监、袁四爷、小四、菊仙、程蝶衣、段小楼。六个人物都靠这把剑维系,他们各自对宝剑的态度也不一样,宝剑是一条线索。



小石头玩笑说有了这把剑,刘邦早被项羽杀了,当了皇上,小豆子(虞姬)就是正宫娘娘。这在小豆子心中是一种誓言:有了这把剑,你就是我的正宫娘娘。所以小豆子千方百计地要得到这柄剑,最后为了这把剑,不惜委身。



程蝶衣如重新做了一场儿时噩梦一般从袁四爷家中出来,紧紧地抱着剑。



当他把宝剑呈到“霸王”段小楼面前时,段小楼全然认不出这把宝剑,还说:“又不上台,要剑干什么?”当晚可以说是段小楼与菊仙确立关系,程蝶衣以一种抢亲的方式出现:你说过,有了这把剑,你楚霸王就能把刘邦宰了,当上皇帝,封我做正宫娘娘。段小楼是一个忘性很大的人,忘性大源于薄情,程蝶衣问他第一次登台演出唱《霸王别姬》是在哪,段小楼的回复是:“这驴年马月的事都让你记住了。”然而一旁的那坤(旁观者)还记得是在张公公府上的堂会。


文革,段小楼在红卫兵的挑唆下揭发程蝶衣,该说的不该说全都说了出来。程蝶衣当他是最亲的人,他却当着所有人的面把程蝶衣揭发了个干干净净,程蝶衣赠予他的宝剑,也扔进火堆里。


与此同时,菊仙的态度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跳出来从火堆里把剑救出来,这把剑太珍贵了,她知道这把剑对程蝶衣的意义,而段小楼却选择了舍弃这段缘,这段情谊,自保。程蝶衣气急败坏,他跳出来揭发菊仙曾是妓女。但我并不认为是程蝶衣恨菊仙,他把这满腔怨气、段小楼与红卫兵的沆瀣一气撒了出来。面对师弟,他揭发鸡奸;面对妻子,他划清界限。两个都是他最爱的人,他却为了自保,统统放弃。


菊仙恨程蝶衣吗?我认为是不恨的,面对段小楼的背叛,菊仙万念俱灰,自杀前,她依然不忘去看程蝶衣,还把宝剑还给他。



段小楼回到家,发现妻子上吊自杀,与他认为造成妻子自杀的程蝶衣扭打在一块。殊不知,其实菊仙的死是段小楼一手造成的,他这个戏里的霸王、戏外的苟活者最平民的爱情理想幻灭。



菊仙死时(这句“英勇悲壮”其实在上一帧菊仙吊死的背影中就出现了,为避免很多人感到不适,我还是选择了这个画面),背景音乐的唱词是:“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却原来,我是风里生来雨里长。”同时镜头给过:菊仙上吊的背影、红烛、绣花鞋、结婚照(红烛在玻璃的反射画面中摇曳,暗示婚姻的破灭),菊仙的理想就是安安稳稳过日子,她把段小楼当做一切,却是风里生来雨里长,无枝可依。


分析:李碧华原著的开头是:“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菊仙是婊子,程蝶衣是戏子,到头来倒是婊子深情、戏子重义。很多年过去,当菊仙在上吊前面对段小楼在红卫兵前说:“不!不爱,不爱她。真的不爱!真的!我真的不爱她!我跟她划清界限。”时,依然会想起段小楼在花满楼为她拿头拍茶壶的那个夜晚。


四:《霸王别姬》的好在于顾长卫的摄影:

我说过好多遍,《霸王别姬》是一个非常残酷的故事,而顾长卫的摄影却又不乏朦胧和浪漫,很大程度上通过视听语言柔化了故事的残酷性。影片有很多在舞台上的戏,使得电影有很大的舞台感。以至于我久久不能忘怀开头的几个镜头:




开篇这两个镜头,把两个人物的影子拉得很长,人只有在落寞时才会关注自己的影子。整个场景的光几乎都来自体育场的大门,这么强烈的打光给我一种时空隧道般的感觉,以至于倒叙一点点都不违和。



随即体育场内部的大灯一开,镜头随即往上,只留下那个看似通往天上的出口或是如同电影院里放映机一眼的一抹强光,我知道了,这出戏要开始了。电影中主角们的戏里戏外,在我们眼中不过都是一场戏。


因为本篇中人物经常出现歇斯底里的状态,一般使用快速的短焦距镜头可以更好的呈现这种状态,然而顾长卫并没有那么做。色调上,顾长卫也使用了大量暖色调与冷色调的转变,使得影片画面不单一。这一点上,我要提一下去年我认为最好的国产商业片《寻龙诀》,当时我在墨尔本的电影院里看完发出场长叹息:“我们国家终于也有故事那么完整,特效不输好莱坞的合格商业片了。”而《寻龙诀》的败笔之一就是在进入墓穴之后,画面的整体色调太过单一,使得观影途中有些疲劳。





这三个镜头是仆人背着小豆子去张太监的房内,而大家对于张太监即将对小豆子干什么事是心知肚明的。在长廊的这个镜头中,打光应该是自然光,光从亮到暗,一步一步,直至最后观众都看不清楚小豆子的脸,其实暗示着小豆子将要踏入黑暗。诸如此类的镜头影片中非常的多,不一一分析了。


五:《霸王别姬》的好在于恰到好处的蒙太奇和剪辑:

电影中有很多的蒙太奇,使得场景的转变一点都不突兀。包括剪辑也是恰到好处,纵观全片,出现了很多暖色调和冷色调交接的镜头。




比方说从少年小豆子到青年程蝶衣这个过渡,就是用了拍照片的手法,这在电影里很常见。喜福成戏班拍大合影,屏幕按下去,老式相机“啪”的一下,观众以为自己会看到一张黑白的老照片,其实已经过渡到了成了角儿的程蝶衣和段小楼。这两个镜头是有共性的,即:都是在记录影像。




程蝶衣去给日本人唱戏,为的是救出师兄段小楼,段小楼不领情,反而吐他口水。这里的场景过渡是由日本人枪决俘虏,直接到段小楼娶亲,画面的共性是枪鸣声和鞭炮声的相似性。画面的色调也是一冷一暖,衬托出主人公的内心变化。



新婚之夜时,婚房内菊仙和段小楼喝酒,画面的色调是暖色,右边用两豆烛火,明显暗于左边,光源来自头顶的灯,这里要注意,镜子本身也反射了一部分光,整个画面相对比较明亮。



文革前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角度,画面虽然也是暖色,但光源来自头顶上的一盏灯,床头的台灯,地上焚烧“四旧”的火,右边则完全暗掉,段小楼的影子非常明显(在此强调,在人失落、情绪低落时,影子是一个非常好的体现方式,人会不由自主的关注影子),这两个镜头是形成对比的,并且都是暖色,然而屋外下着大雨。



通过屋外大雨,程蝶衣在屋外偷看段小楼和菊仙,以一个冷色调,与屋内的暖色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两个镜头切换,两种色调对比。使之有新婚与文革前夕对比,室内与室外对比,形成了一个画面、色调的多重对比。程蝶衣看着段小楼与菊仙亲热,他的心里是冷的,所以他的背景是冷色调;另两位是暖色。


六:《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诸多细节的刻画与精准的留白:

仔细看不难发现,影片中有很多细节,比如说镜子(在此我只讲镜子的运用)。教科书一般的镜子使用方法是这个镜头:



段小楼与程蝶衣在化妆,各自对着镜子,人物的关系是背对背,照理说一般这种镜头很多导演会使用正反打,但这场戏里使用了两面镜子,通过反射可以看到两个人物的形象和表情,还把对话也拍了出来。而且表现出了人物内心的感受,两个人是有距离感的。


这个画面饱满,不单调,而且有一个小细节,段小楼和程蝶衣两个人的镜子各自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了让画面更加的饱满。




段小楼与菊仙确定了关系,程蝶衣的爱情开始幻灭。袁四爷出现在镜子里,和程蝶衣说话,又是利用了反射,镜头没有动,通过反射,袁四爷又在镜子里消失,而镜子里原本出现的应该是段小楼,这里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空荡。



菊仙与段小楼在房间中出现的戏,有两场都是利用镜子反射,使两个人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一次是菊仙爆出自己怀有身孕,另一次是菊仙流产。菊仙的愿望是和段小楼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但最后因为段小楼的背叛,菊仙上吊自杀。片中是有暗示的,同一个镜头出现两次,一定有深意。最后菊仙自杀,说明了她的愿望和段小楼在镜子中的形象一样,是一场镜花水月。



这里说一下片中的对比镜头,菊仙与段小楼刚刚知道得子时的镜头与菊仙流产后的镜头,一红一白的色调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也暗示了局势与人物的命运发生转变。



包括菊仙与段小楼新婚时的这个镜头,菊仙穿着红衣,带着珍珠项链,红烛、花,人物的神态勾勒出一个非常喜庆的时候。这时候菊仙的愿望是踏踏实实过日子。



后来出现了这个镜头,菊仙穿着白衣,蜡烛没有点(因为是早上),人物的神情也凝重了许多,面对频发的事件,菊仙踏踏实实过日子的愿望落空。通过细节和布景,以及剧情的深入,导致菊仙的命运早早做好了铺垫,她的人生和这个家一样,每况愈下。


片中还有许多透过屏风拍人物的戏,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留意一下。


关于留白,我想提一下张公公娈童那场戏。



张太监与小豆子一番追逐之后,画面定格在了一副春宫图上,并没有直接把性行为的场景拍摄出来,而是利用这方面的留白。让观众自己去理解,其实大家都知道张太监对小豆子干了什么。


七:《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被大量运用的音响:

因为知乎没有办法感受音响和声效,所以我全都用文字描述,具体可以去重新观看影片。影片中出现了大量人物,充斥着大量的身影,比如说磨剪子的吆喝声,卖糖葫芦的叫卖声,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影片的剧情,磨剪子影响了剁指,卖糖葫芦影响了小癞子的行为,包括师父打屁股,各种摔东西,打破杯子,尤其是在文革来之前,几场戏都出现了打破杯子的声音,这也暗示了文革来了之后,一切都毁了。



4分50秒这场戏,有人来砸场,画面的声响和音效非常的杂,且多。很丰富地通过声音来传递市井中围观的人很多、场面混乱,并且大家都在看热闹这一情景。



随着小石头一句:“我肏你们大爷。”声音静了下来,拍砖之后马上大家又喝彩叫好,这一声音的转变:闹、静、闹,使得画面富有表现力。也表现出小石头从小就有霸王的气质,尽管他最后连假霸王都不再是,变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人。



7分08秒这场戏,师父正在解释为什么不收小豆子为徒。这时候画面声音不止是师父在说话,还有叫卖声:“磨剪子来,镪菜刀...”



为了更好的铺垫,还给了一个镜头,又吆喝了一声:“磨剪子来,镪菜刀!”路边有冻死的人,显示出乱世,其实是为了让画面更丰富。这一个镜头,主要是用声音来铺垫之后艳红给小豆子剁指的剧情,毕竟路边不可能无缘无故出现一把菜刀,而是因为有人来磨刀,所以路边才有菜刀。非常合理的一个解释。比现在许多国产片,莫名其妙就出现了一个人,莫名其妙就出现了一个不应该出现在现场的道具要合理许多。



14分05面这个画面,大家看电影的时候把音量调大,会听到两个声音,一是打更的声音,二是风声,两个声音点名两个细节:夜很深了;外头风很大,很冷。之后通过小豆子从窗外看,又是一个冷色调和暖色调画面的切换。



19分58秒这个镜头与19分20秒这个镜头,外面先是在吆喝:“豌豆黄(对不起我听不懂那个人在吆喝什么,就听懂了“豌豆黄”三个字)。”引出别人问小癞子:“癞子,吃过豌豆黄吗?”小癞子马上回答:“豌豆黄?豌豆黄算个屁呀!”接着又有人问:“吃过驴打滚吗?盆儿糕呢?”小豆子摇着头说:“都是他妈狗屁,不好吃!”引出了小癞子的话:“天下最好吃的,冰糖葫芦数第一。我要是成了角儿,天天得拿冰糖葫芦当饭吃。”这时时间恰到好处,门外传来了:“冰糖葫芦”的叫卖声,引出了小癞子的偷跑。


44分16秒成功与之前呼应,以成名前,成名后来了个对比。



说成了角儿之后天天拿冰糖葫芦当饭吃的小癞子死了,他把成角儿的事留给了小豆子。当小豆子成为程蝶衣之后,他依旧会对“冰糖葫芦”有一种印象。这是通过声音的呼应。


就连小癞子的死,都是利用了两个物体落地的声响:



大家可以看这张截图的左边,有一张桌子被前来的学徒们撞到在地,先是一桌子落地的声音,再是后面舞台倒下来的声音,声响有小到大,之后是大人们的惊呼,这个过程是人们内心看到这个画面时的感受。因为上面的截图截了舞台落下,大家可能没留意小癞子在右侧的影子,这个画面的构图也非常饱满,在提声音的时候顺带也说一下画面。


影片中诸如此类的声响和音效几乎随处可见,比如过场时,往往会以京剧的敲击乐做串场。电影的主题曲是李宗盛操刀的《当爱已成往事》,歌曲前面有一段戏(张国荣演唱版本),仔细听会发现,这曲经常被当做是人物的命运出现重大转折时的背景音乐,比如小豆子剁指后和戏班签订契约、小豆子和小癞子逃跑后在戏院门外看到角儿、程蝶衣和段小楼成了角儿在戏院门口、文革中,都出现了这段音乐。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八:《霸王别姬》的好在于内核:

个人理解,电影在表达着三层意思:


陈凯歌导演说影片的内核是谎言。而罗伯特·麦基的观点是类似,也是真实与谎言,即在一个大家的说谎的年代里,一个说真话的人很难过下去,这凸显了人性的可贵。整部影片在文革中达到了一个高潮,竟让我想起了《活着》,其实多少是相似的。


片中有很多剧情直指幻灭,比如小癞子的梦想、小四成角儿的执念、菊仙的爱情、袁四爷最后被枪毙、段小楼的平民生活、程蝶衣分不清戏里戏外。这些在片中都一一幻灭。京戏活过了北洋政府、抗战、内战,但最后还是没有挺过文革,因为前几个时代是本生的动荡,江山易主,权力更迭,最后是对信仰的直接摧毁,这本身就是一种幻灭。


片中还有这一层,是关于“成全”的看法,戏班关师傅常说:“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其实都是时势使然,有时候可以自个儿成全自个儿,有时候却要时势或是他人来成全你。正如影片本身,在多方平衡的情况下,又非常深入,片中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其实都是成全与不成全。程蝶衣最后选择假戏真做,自刎是他的成全;而段小楼的苟活是他的成全。


而许多观众看完影片之后,有自己的理解,这无疑是本片的成功之处。


那么,你明白《霸王别姬》为什么是华语电影的巅峰了吗?


文章的最后,我想提一下本片的主题曲《当爱已成往事》,当时我以为这首歌是专门写给林忆莲的,结果我发现不是。细看歌词,与这部电影非常贴切,希望大家看这篇解读时可以听一下这首歌。


user avatar   blackwarrior-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霸王别姬》的野心很大,一部电影讲了7个时代的故事,这每一个时代在中国都是有成千上万部的著作来研究的,清末、北洋政府、民国政府、侵华日据时期、兔子登台,全剧高潮文化大革命,改开之后。

而在这8个时代的故事之外还同时讲了3个故事,《霸王别姬》这个故事本身是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以及根据这段历史改编的有名的《霸王别姬》这出戏,以及电影的主体演《霸王别姬》这出戏的演员。

这每一层的故事都有各自的含义,而每个时代的出现也都有各自的含义。所以这部电影要不就是个不知所云的大烂片,要不必然就是个名垂中国电影史的不朽之作,没有中间的可能。这部剧的野心太大,在电影史上一次容纳这么多历史时代和丰富的故事层次的电影绝不多见。

而在历史之外,这部戏也反映了几大人性主题:艺术、同性恋、政治。每一个主题在该电影里也极其深刻,讨论的内涵也非常深入和拷问灵魂,看当今全世界的电影里面,能够把所有这些主题融合到一起而达到这个高度的,迄今为止,我看过的不多。

《断背山》作为同性主题讨论的深刻,但是它几乎没有其他方面的主题,它是一个伦理片。《阿甘正传》反应了各个时期的美国历史和个人生活的真谛,但是它没有《霸王别姬》深刻。在电影节最高的艺术殿堂最近20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当中,不提拍摄手法等技术性的镜头因素的话,纯以剧本的内容水平来看,《角斗士》《泰坦尼克》《国王的演讲》《无间道风云》《拆弹狂人》《百万宝贝》《撞车》《老无所依》《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等都谈不上高过《霸王别姬》。

所以说《霸王别姬》作为中国电影的巅峰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能够把人性、艺术、政治、历史这四者以如此巧妙的剧本衔接起来,确是让人拍案叫绝。

通过程蝶衣这个角色,可以看到对艺术极致的追求:不疯魔不成活。

可以看到在对艺术的疯魔之后,程蝶衣对项羽演员(张丰毅饰,我忘了名字)的同性之爱。

在几次大时代的变化中,葛优对程蝶衣的艺术欣赏和对其个人的仰慕。

而在数次京剧的起起落落,演员的悲欢离合,可以看到厚重的历史的变迁。

最后本剧的大高潮留给了我们伤痕文学永远的时代——文革。在文革之中,把所有之前的一切毁灭,可以见证艺术和人性在这种极致的拷打下扭曲和崩溃,见证了政治这个文化的大主宰对艺术和人的影响。


除了内容之外,除了摄影之外,这部戏更神奇的部分是,电影的主角程蝶衣的扮演者张国荣,既是一个同性恋,也是一个演艺界的巨星。(陈凯歌找到张国荣来演,以及张国荣愿意演,恐怕也都跟这个背后的故事有关)所以这部戏既是在讲程蝶衣,也是在或多或少的讲张国荣,这是一个角色与演员合二为一的电影。而在剧中扮演张国荣同性恋对手戏的张丰毅,在之后的几十年再也没逃开他是个同性恋的绯闻,他后来离婚的妻子也对这个话题忌讳莫深。

在那个年代,像张国荣这样港台的天皇巨星愿意到90年代落后的大陆拿着不多的薪水去配合大陆的剧组呆上很久去拍这么一部戏,又去找京剧的大师学习京剧,吃了无数的苦也换不来多少的利益,这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但是张国荣却心甘情愿,反倒在剧组呆的其乐融融。乃至于,当剧组散伙时,张国荣主动出钱请了剧组所有人员吃了一顿饭,旁人问他为何这么伤感,张国荣感慨或许以后还能相见,但是这个气氛却不会在了。可见当初拍这部戏的剧组关系有多融洽,陈凯歌、李碧华、巩俐这些剧组人员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才会创作出这个史诗级的作品,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以至于陈凯歌在之后,再也没拍出这个级别的电影。


user avatar   gong-zi-zhong-er-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强答一个。

老爸当过兵,上过老山前线。当年部队从山东上火车出发往云南走,在山东上火车的时候,站台上放着《十五的月亮》,部队的亲属们都在火车站送行,虽然有些悲壮,但是几乎没人哭。火车到了云南境内,靠站歇停,这下可倒好,不知从哪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云南当地的老百姓,老太太老大爷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小朋友,根本没人组织,也没人安排,就是挤到铁道边拉着车上素不相识的解放军的手往他们手里塞酒碗,塞鸡蛋,塞吃的,操着一口完全听不懂的方言说着什么。一车的小伙子哭的泪人一样。


user avatar   hello-yu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例如初代这些昭和作品还有迪迦我就爱看中配的,不是因为滤镜或是先入为主,确实就是不出戏。但新生代的中配有的确实不够好,举个最近的例子,泰迦剧场版,全网看不到日配于是看中配,尬是一回事,有的根本不贴脸不贴嘴型,记得TV结局老托看着背光的泰迦恍惚一声“泰罗。。。”一下子很揪心,剧场版也有类似的一幕,但中配版感受不到老托复杂的情绪,就很平


user avatar   wu-ye-de-niu-xiao-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例如初代这些昭和作品还有迪迦我就爱看中配的,不是因为滤镜或是先入为主,确实就是不出戏。但新生代的中配有的确实不够好,举个最近的例子,泰迦剧场版,全网看不到日配于是看中配,尬是一回事,有的根本不贴脸不贴嘴型,记得TV结局老托看着背光的泰迦恍惚一声“泰罗。。。”一下子很揪心,剧场版也有类似的一幕,但中配版感受不到老托复杂的情绪,就很平


user avatar   jencal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宁静。

以前没有发现,直到我看到她在浙江卫视《王牌对王牌》综艺节目上,现场重演了大玉儿,她对着马景涛说台词,说到“誓保吾皇,不生异心,如有违誓,短折而死”,说到短折而死那几个字时,过硬的台词功底一下子就打到我了,才想起她除了是电视剧里的大玉儿,她还是当年《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少女,演戏这么好,怎么以前没发现。




  

相关话题

  同样套路,为什么《一步之遥》没有复制《让子弹飞》的口碑票房双赢? 
  为什么中国没有种族矛盾? 
  《无耻混蛋》中Hans Landa为什么要杀女演员? 
  如果有观众给编剧寄了刀片,而编剧真的用刀片自杀了,那寄刀片的人有罪吗? 
  姜文或要拍摄抗美援朝电影《战俘营里的奥运会》,对此题材你有何期待? 
  如何评价皮克斯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Coco)? 
  如何评价电影《星际特工:千星之城》? 
  电影《尚气与十环传奇》中有哪些彩蛋? 
  飓风营救当中的情况是真实的吗?法国有那么乱吗? 
  《哈利波特》里有哪些很污的片段? 

前一个讨论
周深的美声真的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吗?
下一个讨论
孩子在幼儿园被叫侮辱性的名字怎么办?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