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但舆论上的错误差异总结就太多了。
(此处南北指关内传统汉地,以传统意义上的秦岭淮河为界)
1、南方人更重男轻女。❌
严格来说,南北都有畸高也有非常正常的地区。重男轻女很大程度是地方资源紧张度决定的,我们可以看到,在人口过于稠密或者灾害较多的地方,重男轻女就比较严重。
全国性别比比较正常的,北方有鲁中,胶东,豫西,山西大部;南方有太湖平原,皖南,两湖平原西部,川渝大部,云南大部,湘鄂西部交界,长沙和其周边。
全国性别比较不正常的,北方主要是黑龙港和黄泛地区,也就是冀鲁豫交界与皖苏豫鲁交界,南阳盆地,陕北,河西走廊,南方是皖中,大别山区,两湖平原西部,福建,两广,贵州,江西,湖南大部等。
2、南方人爱吃甜,北方人爱吃咸。❌
事实上,正餐菜肴口味偏甜的只有太湖平原的苏州无锡及其周边地区,闽东的福州等地,范围非常狭窄。
而非正餐,也就是甜点,糖水花样最多则是在岭南沿海一带最为典型,这里为蔗糖产地,且水果丰富,便于就地取材。
除此之外大部分地区,实际上乡村家常菜都有吃咸特点,这是庶民菜的天然重口味以弥补食材单调和下层劳动者需要盐分补充体力的需求决定的,
连家常菜都不吃咸的地区大概只有西南内陆缺盐区,比如贵州,常以酸辣来填补咸味的短缺;还有东南沿海的温台闽南潮汕一带,这里海鲜丰富,庶民也可以就地取材,且海鲜也自带盐分,故没有太多额外加盐的传统,味道相对清淡。
3、南方人擅文,北方人擅武。❌
宋以后,科举上确实整体是南方人占据优势,但主要是长江流域一带,也就是江苏,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四川。西南的偏远内陆地区,云南,贵州,广西就不好说了。这些地方是无法超过北方传统的文教强省也就是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的。
南方人擅读书的印象,实际上更多来源于江南地区,也就是太湖平原周边,而更广泛的文弱印象,实际上多来源于长江流域平原,特别以江汉平原,成都平原最为典型。
但南方存在的大片丘陵地区,地形崎岖,宗族强盛,实际民风相当勇悍,比如最著名的闽粤山区广泛存在的土客,宗族械斗。纵观近代的地方军队,南方的湘军,川军,桂军,粤军(主要是内陆客家山区子弟为主)也都是相当著名的。
华北当然也确实存在浓厚的尚武风气,但起源与南方并不太一样,主要是战乱,水患造成的游民与盗匪,迫使普通民众则必须武装自己以防身,而游民盗匪本身组成的江湖社会也加剧了这个风气。
在近代中国,武林武术的中心也是南北两支,北以天津直隶为中心,南以佛山广东为中心,因此可以说南北的部分地区也都存在着相当浓厚的尚武风气。
4、北方人更高大,南方人更矮小。❌
这在普遍意义上是成立的。因为除去其他因素,大概就是纬度越高,身高越高,而秦岭淮河的分界线大体也是比较水平的,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地的南方人平均身高都可能比北方人矮。
但是考虑到经济因素,移民因素的加成,情况就会变得很不一样。发达地区的身高加成非常明显。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长江南岸,上海为中心的太湖平原,与安徽淮河以北一带的比较。这两地纬度差距不大,但是前者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后者则在全国也属落后。显然,前者身高是很可能超越后者的。
5、北方人更传统/南方人更传统
这又是一个指代不清,加结论也很可疑的问题。
所谓传统,如果是指传统小农经济及其衍生的一系列文化习俗,那么南北都有非常保守的地方。华北一带,距离政治中心过近,且长期没有南方那么发达的民间商品经济,所以皇权文化,官僚文化比南方强烈。
华南一带,远离政治中心,民间商业相对活跃,但是华南一带的宗族文化,鬼神文化非常强烈。这也是非常传统的,
相对更接近现代的其实是华中长江流域平原一带,民间工商业相对发达,距离上也离政治中心比较远,上层的皇权官僚文化,下层的宗族鬼神文化,都比较弱。
但是这里江南太湖平原一带的士绅文化,成都平原一带的道家文化亦对本地文化影响很深,而中间的两湖平原则处于两者之间。
6、南方人吃米饭,北方人吃面食。
这个倒是基本准确,但也有不太严密的地方。
大体来说,南北分界线也就是秦岭淮河是水稻种植的分界,其实并不是小麦种植的分界,南方的长江流域其实也是种小麦的,但是基本不会拿来做主食,只是会出现大量面食作为点心辅助。
当然,北方的水稻种植区,确实就是比较少了。而以米饭当主食的地区,大概也只有京津一带,这和旧时运河南粮北运,以及周边有白洋淀水稻种植区有一定关联。不过,京津一带的米饭也并不是占据绝对垄断地位,面食也依然在主食里有一席之地,这与南方不同。
未完待续,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