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山西中北部、陕西北部自石峁至晋国建立之间的历史是如何的? 第1页

  

user avatar   xu-cheng-8-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师!这题我好像可以回答!

其实我就是复读一下蒋刚先生的博士论文《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并且做了几个地图,那么我们开始吧。

龙山时代晚期,晋北、陕北和鄂尔多斯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大致是:

陕北、鄂尔多斯地区:以朱开沟、石峁等遗址为代表,分布朱开沟甲类遗存,这类考古学遗存主要是当地的龙山时代文化永兴店文化受到周边的齐家文化、客省庄文化影响蜕变而来,主要流行鋬手鬲、带耳罐、单把鬲等陶器。

在山西中部和北部地区:山西地区总体上看考古学文化和太行山东翼的河北龙山文化涧沟类型(后岗二期文化)类似,实际上,从历史上看,这两侧的文化经常有较为密切的文化交流。

在晋南地区:此时临汾盆地的陶寺文化正在鼎盛期,超大的、总面积超过400万㎡的陶寺古城,超大的贵族墓随葬丰富的玉器、漆器,青铜器已经出现,较为精确的天文观象台投入使用,显示陶寺文化已经进入文明国家的黎明期。

在晋南、豫西地区,此地主要市受河南龙山文化和陕西客省庄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三里桥文化。

总的来看,这个阶段,陕北、山西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主要以龙山文化为基底,多种考古学文化并存。

其中,陶寺文化的达到了最高的高度,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地区文化面貌和中心聚落,高等级的礼器和早期青铜礼器出现代表陶寺已经来到早期国家的门槛前。而这个过程戛然而止,陶寺古城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贵族坟墓被挖掘泄愤,大量非正常死亡的先民遗骨都告诉我们,陶寺遭到了灭顶之灾。

在陶寺灭亡之后,入侵者在陶寺废墟上依然生活了一段时间,目前来看,这些入侵者的文化面貌和石峁遗址的朱开沟甲类遗存一致。

二里头文化时期

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豫西的王湾三期文化(王湾类型和煤山类型)率先经新砦期蜕变为二里头文化,面积巨大、规划良好的二里头古城,青铜礼器、玉器、绿松石器等高等级礼器出土,文化辐射面空前都向我们昭示,早期国家形成了

晋南地区:二里头文化的强烈影响对山西地区造成了显著的影响,首先是距离二里头文化最近的三里桥文化可能接受了二里头文化的礼制和生活方式,演变为东下冯文化。过去认为东下冯文化为二里头文化的地方类型,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东下冯文化虽然受到二里头文化的强烈影响,但是东下冯文化只是对二里头文化器物选择性吸收,并未全盘接受。同时仍长期保留三里桥文化的典型器物如单把鬲类,显示东下冯文化只是一只和二里头文化较为亲密的独立文化,而非二里头文化的地方类型。

关中地区:客省庄文化受到二里头文化的挤压,向西撤退,并挤压更西的齐家文化。

晋中地区:本地龙山文化在冀南豫北后岗二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为白燕文化,该文化以高领鬲、三实足蛋形瓮为典型器。从形成时期开始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周边文化造成强烈影响,例如白燕文化向太行山东翼发展,促使当地的后岗二期文化发展为下七垣文化,也就是先商文化

晋北地区:在白燕文化以北的忻定盆地地区分布着的是游邀类型文化,该类遗存受到朱开沟甲类遗存白燕文化的共同影响,并在晚些时候被白燕文化吞没。

与此同时,在壶流河和洋河交会处,由燕山南北地区迁入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人群在此地建立居住区,并受到朱开沟、白燕文化影响,发展为壶流河类型遗存

陕北和鄂尔多斯地区:朱开沟甲类遗存衰落,可能是白燕文化人群进入朱开沟甲类遗存分布区,吸收朱开沟甲类遗存部分文化因素,形成典型的朱开沟文化。

总的来说,这个阶段,二里头文化直接或者间接地向山西地区传递影响,使三里桥文化转变为东下冯文化,而太行山两翼的互动促使白燕文化形成,白燕文化强烈影响了太行山东翼和鄂尔多斯地区的同时期文化。

早商时期

中原地区:早商时期,下七垣文化南下,在与岳石文化汇合后西进替代二里头霸权,以郑洛地区为核心形成强大的二里岗早商文化,二里岗文化繁盛异常,形成了更为巨大的文化区。华北地区,二里岗文化北扩至藁城台西,形成早商文化台西类型,并向太行山、燕山地区发展。

晋南地区:晋南的东下冯文化被替代,新进入的二里岗文化在吸收东下冯文化一些因素的基础上发展为二里岗文化东下冯类型,夏县东下冯和垣曲两座大规模的商代城市坐镇晋南,为商王朝提供中条山的铜矿资源和河东盐池的优质食盐。

关中地区:二里岗文化快速扩张至关中地区中部,以耀县北村和西安老牛坡为代表的大量商代文化被称为二里岗文化北村类型。

晋中地区:白燕文化继续发展,并出现较多的二里岗因素,但是总体来看,白燕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之间的交流较为和平,少有战争。

晋北地区:二里岗文化进入该地区,此后,壶流河类型快速衰落乃至消亡,可能与商人的扩张关系密切。

陕北和鄂尔多斯地区:此地的朱开沟文化遗存中,突然出现了商式因素,并且在此地出现了较为单纯的二里岗文化遗存,同时大量兵器的出现暗示朱开沟文化和商文化的交流不乏暴力,不管怎么说,在早商晚期,朱开沟文化消亡。朱开沟文化的一支向东发展,在张家口地区与残存的壶流河类型相遇发展为李大人庄类型遗存,李大人庄类型在后续的日子里,进入燕山南部地区,此时的燕山南部大坨头文化受到早商文化的巨大冲击分崩离析,李大人庄类型乘虚而入,发展成为下一

阶段本地占有重要地位的围坊三期文化。

总的来看,在早商时期二里岗文化的大肆扩张引起了中国北方地区广泛的文化变迁,各路文化都或多或少受到二里岗文化影响,被称为“二里岗旋风”。山西地区、晋北地区受到的影响巨大,东下冯成为早商的直接控制区,而和商文化长期交流密切的白燕文化则可能和商文化结盟,使商文化得到一个发展程度较高的跳板进入晋北和陕北地区,商文化的武力征服导致了朱开沟文化走向末路。

晚商时期

中原地区:二里岗文化衰落,商王朝经历痛苦的白家庄崩溃期,以郑洛为核心的早商政权迁往豫北冀南地区,曹演庄、洹北和殷墟遗址迎来兴盛期,商文化的强势扩张结束。

从武丁时期的卜辞来看,在晚商前期,商王朝的主要敌人来自西方、西北方,如鬼方、工口方、土方等,很可能就是山西及以西地区。此时在殷商青铜器尤其是兵器中,出现大量北方青铜文化因素,显示大规模战争带来的文化交流。武丁之后,商王朝与西方、北方方国大规模战争减少,主要用兵方向为东方的山东半岛地区

关中地区:前期进入该地区的殷商文化东退,在本地留下了老牛坡类型、京当类型等有浓重殷商色彩的本地文化类型,并在晚商晚期被刘家文化、碾子坡文化为代表的姜戎和先周文化吞没。

晋南地区:在该时期,晋南地区的文化面貌较为模糊,总体上看,受到商文化和白燕文化的共同影响。

晋中及晋北地区:此时的白燕文化依然兴盛,白燕文化上层贵族墓葬出土大量殷商式青铜礼器,在灵石旌介,出土了大量殷商式青铜礼器,带有“丙”字族徽,同时,该墓葬还出土了不少北方青铜兵器,而陶器则与之前的白燕类型并无二致。此类商化的白燕文化被称为晚商旌介类型,可能是接受了殷商礼制的白燕文化新发展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晚商晚期的白燕文化区内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器物,如带乳钉纹的青铜簋,鼎簋组合替代传统的觚爵组合等。这些可不是殷商文化传统,而是先周文化传统,也就是说,在晚商晚期,周人已经与白燕文化建立联系,并且贵族上层已经出现了PY交易。

陕北及鄂尔多斯地区:此时的鄂尔多斯地区非常混乱

在陕北、鄂尔多斯的黄河以东地区,可能是朱开沟文化后裔的西岔文化兴起,该文化除了继承上一阶段朱开沟文化若干因素外,还伴出大量北方系青铜武器,显示其可能长期面临战争

在该地区的黄河以西地区,出现了被称为“保德类型”的青铜文化,主要以墓葬为主,这类文化带有弄于的草原青铜文化风格,并随葬大量武器,显示其尚武的特征,并伴出商式青铜礼器,但是这些青铜礼器的使用和中原礼制无关,很多被当作了实用器,可能是保德类型武士的战利品。在保德类型的压力下,西岔文化被压缩在黄河以东地区。

朱开沟文化的另一只遗民在陕西清涧建立了李家崖文化,该文化依然以农业生产为主,辅以牧业,其青铜文化受到商文化和先周文化的强烈影响,但是其青铜器应主要是自身铸造。李家崖古城三面环水,易守难攻,显示李家崖文化可能长期受到北方的保德类型攻击。

在商周革命之后,周王朝在晋地建立了晋、霍、唐、杨等地方封国,同时与本地的霸、倗等白燕文化(旌介类型)贵族通婚,共同抵御李家崖文化和保德类型。山西地区晋南、晋中在西周晚期基本纳入周文化圈中。




  

相关话题

  远古中国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的文化交流有多紧密? 
  晋商的发达是因为什么吗? 
  山西中北部、陕西北部自石峁至晋国建立之间的历史是如何的? 
  如何评价二里头遗址陶簋上的考古修补符号,被国博李维明先生当成古文字研究并发表论文? 
  山西的古建筑为何总给我一种土里土气的感觉?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为什么出土文物以墓葬为主,而宫殿遗址却较少? 
  “牧野之后无华夏”是否正确? 
  夏商周的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大部分是奴隶还是自由民? 
  如何评价大西高铁太原原平段由350“恢复”250时速? 
  山西夏县是夏朝的都城吗?从名字上看夏县就是夏朝的都城;夏县是否应该改名夏都区? 

前一个讨论
西周为什么衰落?
下一个讨论
达利语,塔吉克语和波斯语的相通程度如何?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